好書試閱

第一節 公司治理與經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指出:「大公司的管理不是由一個人指揮千軍萬馬,而是借助一套特定的機制來傳遞責任並互相負責的流程。」他認為,最好的組織結構也不一定保證一個組織可以獲得成果和傑出的績效,而組織結構不合理,它的績效肯定不會好,只會造成摩擦和挫折。不合理的組織結構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恰當的問題上,加劇不必要的爭論,小題大做。同時,它使弱點和缺陷加大,而不是使長處和優勢加強。所以,恰當的組織結構是取得良好績效的先決條件。
一、公司治理與經營的三個維度
  公司治理與經營,主要包括企業體制、經營體制和利潤體制等。企業體制、經營體制、利潤體制不是三個層次,而是三個維度,三位一體。
  企業體制,以「產權」為主題,以治理結構為主要內容,以組織體系為載體,解決的是企業的利益格局問題。具體內容包括企業組織架構、股東會、董事會、理監事、總經理層的議事規則,上級對下級的管控模式(如集權、分權、授權等)。
  經營體制,以「經營」為主題,以激勵(約束)機制為主要內容,以各利益相關者(部門、職位)相互作用的方式為載體,解決的是企業的動力和活力問題。
  利潤體制,以「利潤」為主題,主要涉及創造利潤的部門,如生產部門和行銷部門等。
二、公司治理與經營的分權制度
  在公司治理與經營方面,杜拉克與稻盛和夫的區別是分權制度。
  稻盛和夫為他的經營模式取名為「阿米巴經營」,如果從管理理論上溯源,則要追溯到杜拉克的模擬分權制。
  (1)杜拉克的「模擬分權制」。
  作為管理學大師的杜拉克,在組織架構上提出了「聯邦分權制」(或稱事業部制)和「模擬分權制」。
  聯邦分權制,是按照企業所經營的事業,包括按產品、按地區、按顧客(市場)等來劃分部門,設立若干事業部。事業部是在企業總體領導下,擁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權,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的部門,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潤中心,具有利潤生產和經營管理的職能,也是產品責任單位或市場責任單位,對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及銷售活動具有統一領導的職能。
  模擬分權制則是要模擬事業部制的獨立經營、單獨核算,因而不是真正的事業部制,實際上是一個個「生產單位」(或稱經營體)。這些生產單位有自己的職能機構,享有盡可能大的自主權,負有「模擬性」的盈虧責任,目的是要激發員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被劃分為小的「經營單位」之間實際上的財務核算是由企業政策決定的,依據的是企業內部制定的價格,而不是市場價格。也就是說,這些生產單位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外部市場,這是與聯邦分權制的本質差別所在。
  但「模擬分權制」也有先天缺陷:既然要「享有盡可能大的自主權,又負有『模擬性』的盈虧責任」,那就要求「經營體」成員要「看重績效」;但因為事實上各「經營體」並不獨立面對外部市場,彼此之間有緊密的業務關聯,因此不能過分強調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因而又要求員工「看淡績效」,這就造成了心理上難以協調的「矛盾」。
  (2)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
  在日本,稻盛和夫成功地踐行「阿米巴經營」,京瓷和KDDI的成功經營、日航的轉虧為盈反映出「阿米巴經營」的可複製性。
  阿米巴經營要求各個阿米巴經營者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這種模式成功的原因在於:首先,企業主和阿米巴經營體都要把「作為人,何謂正確?」作為行事處世的判斷標準,這樣才可能防止個人主義和小團體主義;其次,企業主要有大義之心,以「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貢獻」的信念下,建構企業的經營哲學。在形成哲學共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克服「模擬分權制」的先天缺陷。
  稻盛和夫在創業後的第二年,就遇到11名新員工「要求企業為他們未來負責」的挑戰。經過劇烈的內心掙扎,稻盛和夫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員工把青春貢獻給了企業,當然希望企業能照顧他們的未來,所以一個企業主一定要有為員工幸福擔當責任的思想。也是從那時起,稻盛和夫完成了從一個普通的經營者向真正的企業家的轉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