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部屬, 愈來愈不自動自發?
「現在的年輕人不主動,除非別人告訴他們要做。」
「現在的年輕人只做交辦的工作。」
日常工作當中,你是否對年輕員工有過這種不滿情緒呢。當我詢問公司的管理者「請問你對現在的年輕員工有什麼看法?」這類開放式的問題時,最常聽到這些答案。這當中甚至也有人挑明了說:「他們就只會做交代的事情、等待指示,完全不主動。」
由此可知,很多上司或前輩對年輕員工的行為相當不滿。但是,只要帶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等負面情緒,你就不可能縮短與他們的距離。為了儘早脫離這種狀態,與年輕員工建立良好的關係,你必須了解他們的真實面貌。
年輕員工並不是「不行動」,而是「無法行動」。如果站在這個觀點,你對他們的看法應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員工「無法行動」有其明確的理由。他們出生於二○○○年前後,當時網際網路急速發展,自二○一○年以來,智慧型手機也迅速普及。時至今日,人們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搜尋到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資訊。
不管是在電車或公車中查看今天的新聞、查詢跟工作或興趣有關的資訊、還是在社群媒體瀏覽他人的日常生活等,這些事情都能用智慧型手機來完成。網路上有數量龐大的資訊,只要搜尋就能找到答案。
以管理職的世代來說,有很多人在成為大學生或社會人士之前,生活在一個沒有網路也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但現在的年輕員工卻是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
配合對方的情況使用家用電話聯繫、或拿著時刻表和地圖查詢旅遊行程,又或是為了查詢一個詞彙的意思來回翻閱字典,這些都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曾經歷過的事。如果考量到這種成長背景,是否還能輕易地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呢。
☆接近年輕人之後才能看到的事情
先接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這件事。只要想到他們「缺乏自己主動思考、採取行動的經驗」,不免覺得年輕世代有點可憐;心中就會湧現想要接近他們的心情。
雖然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資料很方便,找到的資訊也有幫助,但我萌生出想要教導他們不要只靠網路搜尋,也要自己思考,以自我意志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帶著協助支援的心情接近年輕人,他們就會坦率地傾聽,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的特徵。
因此,上司要教導他們「只靠他人提供的資訊將無法在工作上獨當一面」「自己察覺周遭情況和對方的情緒,不用他人吩咐也要採取行動」。
如果年輕人詢問:「那個(不用他人吩咐也要採取行動),具體來說是什麼時候?」你要逐項教導工作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在此基礎上,觀察年輕人的成長時機,確認對方是否已理解「自己採取行動」的意思。這麼一來,雙方的關係不會淪為提出指示的上司和等待指示的部屬。
上司或前輩有時會想「就連這種事也需要教嗎」。但是,與其一直懷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的不滿情緒,倒不如從「這種事」開始教起還比較快。
★別輕易用 「沒問題!」來總結
即使是平時隨意交談,上司也需要發揮口語表達能力和說明能力。舉例來說,年輕員工在面對新工作時似乎感到不安,此時你是否會對他說這句話呢?
「沒問題!如果是你的話,一定做得到!」
雖然這是鼓勵對方積極正向的一句話,但年輕員工的心態未必會因為這句話就變得積極向上。
那麼,該怎麼說比較適當?請注意,盡量不要跟對方說「如果是你……」之類的話,以避免牽扯到個人因素。上司沒有對其他年輕員工說,只對自己這麼說,反而對當事人造成壓力,而這也與他們不想在群體中過於引人注目的想法相抵觸。
☆對協助內容有概念,年輕人感到安心
首先,不妨思考一下上司口中的「沒問題!」有何具體的根據。關鍵在於「協助和時間的承諾」。
上司或前輩的支援就是年輕員工感到安心的理由。對年輕員工做出承諾,如果有不明白或不會做的地方,無論要教幾次都無妨,一直教到他們懂、會做為止。
在這個時候,上司或前輩的時間安排也要一併告訴他們。許多年輕員工可能會擔心「我有問題想請教,但上司不在」或「前輩看起來很忙,現在提問會不會打擾到他?」如果事先告知無法回應問題的時段、開會或外出的時間,能讓他們更放心地選擇合適的時機交流。
事先決定確認進度的時間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一小時後我再來確認進度,所以請先用你自己的方法做做看」等,那麼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彼此都能專心處理自己的工作,年輕員工也不用時不時在意上司或前輩的情況。
這個方法對於什麼都不懂的新進員工相當有效。上司或前輩不僅要處理自己的工作,還要關心年輕員工的工作情況,所以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入職第一年,還十分焦慮不安的時期。
另一種方法就是將工作分解成幾個步驟並設定里程碑。不是要求他們一口氣完成所有工作,而是設定成幾個小目標,例如先確定數量、然後確實核對金額、最後撰寫淺顯易懂的說明文件等,進而輕鬆地處理工作。就像這樣,透過言語具體地表達出來,年輕人就能安心投入工作。在「沒問題!」三個字的背後,也存在許多需要額外說明的因素。
我經常聽到上司說:「怎麼就連這種事都得一項一項說明啊!」但逐項說明這些事情所仰賴的就是口語表達能力。為了擺脫鼓勵部屬只靠精神面和毅力撐過去的傳統風氣,這也是必要的措施。
★新人支吾不清, 主管如何扭轉情況
有位業界W主管向我諮詢下述的問題──
前幾天有部屬詢問:「客人說希望我們能提前出貨,我該怎麼做才好?」由於我想讓部屬自己稍做思考,於是反問:「那你認為該怎麼做才好?」但他並沒有回答。
等待一段時間後,部屬似乎還是沒有做出任何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立刻下達指示也不太適合,您的看法如何呢?
我經常聽到上司們說:「對於自己得不出結論,支支吾吾的年輕員工,不知道該如何指導他們而感到苦惱。」
應該尊重部屬的意願耐心等待嗎,如果不管任何問題都立刻說出答案,對部屬來說不是也沒有好處嗎,似乎有各種不同的想法交錯在一起。
為了讓年輕人自動自發,我能理解你希望尊重他們的想法,但在無法提出結論的情況下,不應該給他們思考的時間。
當年輕員工讓上司或前輩等待時,常會因壓力和焦慮而停滯思考、腦中一片空白。有時為了消除不安,甚至會在思緒未整理好的情況下隨口應答。這種情況下,年輕員工的工作表現容易虎頭蛇尾。上司或前輩的初衷是好意,給予他們思考空間,但年輕員工卻因「自己毫無進展、自己無用」的自我懷疑而感到灰心喪氣。
另一方面,上司或前輩認為年輕人「給不出答案、得不出結論」,往往會從否定的角度將他們視為「無能的部屬、廢柴部屬」。
☆給予提示的同時,引導出答案
面對那些支支吾吾的年輕員工,上司或前輩應盡量從旁協助並引導他們得出結論。不過,這並不是從上而下單方面給出正確答案,而是站在相同立場,在彼此取得共識的同時,與他們一起思考。
以「客戶希望提前交貨」的要求為例──
上司:「話說回來,為什麼突然需要提前交貨?客戶希望提前多久?」
部屬:「我還沒確認。」
上司:「供應商那邊能夠配合嗎?」
部屬:「這個也需要確認才知道。」
上司:「那麼,請跟客戶確認提前出貨的理由和天數後,再聯繫供應商。」
部屬:「好的,我明白了。」
將必須釐清的問題點視為共同的問題,與年輕人一起思考。然後,在引導結論的過程中傳授工作重點。在一問一答之間,上司不會出現「給不出答案」或「得不出結論」的否定心態,年輕員工也能以積極正向的態度投入工作。
此外,不給年輕人思考或沉默的時間,他們就不會感到焦慮或壓力。千萬不要使用「理由確認了嗎?」「天數咧?」「供應商怎麼說?」這種口吻逼問他們。
請使用與他們一起思考的口吻詢問,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呢?」「大概會是幾天呢?」「應該沒問題吧?」等。
尤其是那些不擅長積極表達自我意見的年輕員工,往往會把上司或前輩要求的標準設定得很高,以至於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其結果就是年輕人覺得為了回應上司或前輩的期待,自己必須給出正確答案並為此感到焦慮。
無法自行得出結論、支支吾吾的年輕員工,大多是因為過去缺少發表自身觀點的經驗。為了讓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更具自信並能付諸實踐,首要的是先讓他們累積表達意見的機會。
「現在的年輕人不主動,除非別人告訴他們要做。」
「現在的年輕人只做交辦的工作。」
日常工作當中,你是否對年輕員工有過這種不滿情緒呢。當我詢問公司的管理者「請問你對現在的年輕員工有什麼看法?」這類開放式的問題時,最常聽到這些答案。這當中甚至也有人挑明了說:「他們就只會做交代的事情、等待指示,完全不主動。」
由此可知,很多上司或前輩對年輕員工的行為相當不滿。但是,只要帶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等負面情緒,你就不可能縮短與他們的距離。為了儘早脫離這種狀態,與年輕員工建立良好的關係,你必須了解他們的真實面貌。
年輕員工並不是「不行動」,而是「無法行動」。如果站在這個觀點,你對他們的看法應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員工「無法行動」有其明確的理由。他們出生於二○○○年前後,當時網際網路急速發展,自二○一○年以來,智慧型手機也迅速普及。時至今日,人們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搜尋到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資訊。
不管是在電車或公車中查看今天的新聞、查詢跟工作或興趣有關的資訊、還是在社群媒體瀏覽他人的日常生活等,這些事情都能用智慧型手機來完成。網路上有數量龐大的資訊,只要搜尋就能找到答案。
以管理職的世代來說,有很多人在成為大學生或社會人士之前,生活在一個沒有網路也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但現在的年輕員工卻是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
配合對方的情況使用家用電話聯繫、或拿著時刻表和地圖查詢旅遊行程,又或是為了查詢一個詞彙的意思來回翻閱字典,這些都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曾經歷過的事。如果考量到這種成長背景,是否還能輕易地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呢。
☆接近年輕人之後才能看到的事情
先接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這件事。只要想到他們「缺乏自己主動思考、採取行動的經驗」,不免覺得年輕世代有點可憐;心中就會湧現想要接近他們的心情。
雖然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資料很方便,找到的資訊也有幫助,但我萌生出想要教導他們不要只靠網路搜尋,也要自己思考,以自我意志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帶著協助支援的心情接近年輕人,他們就會坦率地傾聽,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的特徵。
因此,上司要教導他們「只靠他人提供的資訊將無法在工作上獨當一面」「自己察覺周遭情況和對方的情緒,不用他人吩咐也要採取行動」。
如果年輕人詢問:「那個(不用他人吩咐也要採取行動),具體來說是什麼時候?」你要逐項教導工作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在此基礎上,觀察年輕人的成長時機,確認對方是否已理解「自己採取行動」的意思。這麼一來,雙方的關係不會淪為提出指示的上司和等待指示的部屬。
上司或前輩有時會想「就連這種事也需要教嗎」。但是,與其一直懷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的不滿情緒,倒不如從「這種事」開始教起還比較快。
★別輕易用 「沒問題!」來總結
即使是平時隨意交談,上司也需要發揮口語表達能力和說明能力。舉例來說,年輕員工在面對新工作時似乎感到不安,此時你是否會對他說這句話呢?
「沒問題!如果是你的話,一定做得到!」
雖然這是鼓勵對方積極正向的一句話,但年輕員工的心態未必會因為這句話就變得積極向上。
那麼,該怎麼說比較適當?請注意,盡量不要跟對方說「如果是你……」之類的話,以避免牽扯到個人因素。上司沒有對其他年輕員工說,只對自己這麼說,反而對當事人造成壓力,而這也與他們不想在群體中過於引人注目的想法相抵觸。
☆對協助內容有概念,年輕人感到安心
首先,不妨思考一下上司口中的「沒問題!」有何具體的根據。關鍵在於「協助和時間的承諾」。
上司或前輩的支援就是年輕員工感到安心的理由。對年輕員工做出承諾,如果有不明白或不會做的地方,無論要教幾次都無妨,一直教到他們懂、會做為止。
在這個時候,上司或前輩的時間安排也要一併告訴他們。許多年輕員工可能會擔心「我有問題想請教,但上司不在」或「前輩看起來很忙,現在提問會不會打擾到他?」如果事先告知無法回應問題的時段、開會或外出的時間,能讓他們更放心地選擇合適的時機交流。
事先決定確認進度的時間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一小時後我再來確認進度,所以請先用你自己的方法做做看」等,那麼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彼此都能專心處理自己的工作,年輕員工也不用時不時在意上司或前輩的情況。
這個方法對於什麼都不懂的新進員工相當有效。上司或前輩不僅要處理自己的工作,還要關心年輕員工的工作情況,所以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入職第一年,還十分焦慮不安的時期。
另一種方法就是將工作分解成幾個步驟並設定里程碑。不是要求他們一口氣完成所有工作,而是設定成幾個小目標,例如先確定數量、然後確實核對金額、最後撰寫淺顯易懂的說明文件等,進而輕鬆地處理工作。就像這樣,透過言語具體地表達出來,年輕人就能安心投入工作。在「沒問題!」三個字的背後,也存在許多需要額外說明的因素。
我經常聽到上司說:「怎麼就連這種事都得一項一項說明啊!」但逐項說明這些事情所仰賴的就是口語表達能力。為了擺脫鼓勵部屬只靠精神面和毅力撐過去的傳統風氣,這也是必要的措施。
★新人支吾不清, 主管如何扭轉情況
有位業界W主管向我諮詢下述的問題──
前幾天有部屬詢問:「客人說希望我們能提前出貨,我該怎麼做才好?」由於我想讓部屬自己稍做思考,於是反問:「那你認為該怎麼做才好?」但他並沒有回答。
等待一段時間後,部屬似乎還是沒有做出任何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立刻下達指示也不太適合,您的看法如何呢?
我經常聽到上司們說:「對於自己得不出結論,支支吾吾的年輕員工,不知道該如何指導他們而感到苦惱。」
應該尊重部屬的意願耐心等待嗎,如果不管任何問題都立刻說出答案,對部屬來說不是也沒有好處嗎,似乎有各種不同的想法交錯在一起。
為了讓年輕人自動自發,我能理解你希望尊重他們的想法,但在無法提出結論的情況下,不應該給他們思考的時間。
當年輕員工讓上司或前輩等待時,常會因壓力和焦慮而停滯思考、腦中一片空白。有時為了消除不安,甚至會在思緒未整理好的情況下隨口應答。這種情況下,年輕員工的工作表現容易虎頭蛇尾。上司或前輩的初衷是好意,給予他們思考空間,但年輕員工卻因「自己毫無進展、自己無用」的自我懷疑而感到灰心喪氣。
另一方面,上司或前輩認為年輕人「給不出答案、得不出結論」,往往會從否定的角度將他們視為「無能的部屬、廢柴部屬」。
☆給予提示的同時,引導出答案
面對那些支支吾吾的年輕員工,上司或前輩應盡量從旁協助並引導他們得出結論。不過,這並不是從上而下單方面給出正確答案,而是站在相同立場,在彼此取得共識的同時,與他們一起思考。
以「客戶希望提前交貨」的要求為例──
上司:「話說回來,為什麼突然需要提前交貨?客戶希望提前多久?」
部屬:「我還沒確認。」
上司:「供應商那邊能夠配合嗎?」
部屬:「這個也需要確認才知道。」
上司:「那麼,請跟客戶確認提前出貨的理由和天數後,再聯繫供應商。」
部屬:「好的,我明白了。」
將必須釐清的問題點視為共同的問題,與年輕人一起思考。然後,在引導結論的過程中傳授工作重點。在一問一答之間,上司不會出現「給不出答案」或「得不出結論」的否定心態,年輕員工也能以積極正向的態度投入工作。
此外,不給年輕人思考或沉默的時間,他們就不會感到焦慮或壓力。千萬不要使用「理由確認了嗎?」「天數咧?」「供應商怎麼說?」這種口吻逼問他們。
請使用與他們一起思考的口吻詢問,例如「為什麼會這樣呢?」「大概會是幾天呢?」「應該沒問題吧?」等。
尤其是那些不擅長積極表達自我意見的年輕員工,往往會把上司或前輩要求的標準設定得很高,以至於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其結果就是年輕人覺得為了回應上司或前輩的期待,自己必須給出正確答案並為此感到焦慮。
無法自行得出結論、支支吾吾的年輕員工,大多是因為過去缺少發表自身觀點的經驗。為了讓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更具自信並能付諸實踐,首要的是先讓他們累積表達意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