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狐狸經第一章:巧說妙說步青雲

  老狐狸經說:說話是一柄雙刃劍。說話的最佳之處體現在一個「妙」字上,即能因不同人說出不同的話,而不是因人不同說出同樣的話。做到這兩點。即可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再者,這個「妙」字還表現在能把話說到不同人的心坎裡去。此可謂「巧說話」!
做一個善辨話語的人
  雖然從對方的行為態度中可以辨別出他的心意,但是看透對方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讓對方多說話,凡是善解人意的能手,都是藉著相互間的交談來透視對方。
  有這樣一位經理,他的做法就和我們所說的原則背道而馳。他心存好意,請劉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勸服劉某留下來,可是卻沒有收到效果。因為在會談時,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對方的心情放鬆,然後再引出他心中的話。可是經理一開始就在說教,自己這麼嚴肅,叫對方如何能輕鬆得起來呢?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嚴肅的說教。
  現代心理學,對於這個道理早已做了徹底的、系統的分析。不過追本溯源,最先持有這個見解的人,當推2300年前的韓非子。對此,韓非子認為:
  如果要聽取對方的意見,應該以輕鬆的態度來交談,我們可從旁引導,讓對方有多開口說話的機會,對方肯說出他的意見,我們就能根據他的意見,去分析透視他的心意。
  無論是怎樣的話題,都應該讓對方盡量去發揮,無論內容是否真實,我們都可引來作為判斷的資料了,資料愈多,我們的判斷就愈正確。但是,這樣做並不是叫你一句話也不說,只默默地去聽對方說話,因為過分的沉默,會使對方不好意思繼續說下去。我們的目的,在於要讓對方痛痛快快地把話說出來,了解對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時,我們應想法把對方誘導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境地。
  韓非子還說:不要使對方因為你的話而不能接著說下去。因此,我們開口發言時應多加斟酌。
  每一個人都喜歡敘述有關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敘述;另一方面,每一個人又想探知別人的祕密,並且都想及早轉告別人。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說是人的本性。「一吐為快」的心理,有時候會受到某種因素的限制,不敢大膽地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想辦法解除限制,這樣,對方就會自動地說出心意了,這就是所謂的「善解人意」。
  偶爾聽到部屬結巴地向上司彙報事情的時候,如果上司很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不要結巴,有什麼話趕快說。」那這位上司,真可以說是比封建時代的君主還要專制!
  假如對方因為某種因素而說不出話時,你應該想辦法去幫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說清楚才對。
  表示贊同對方的行為,也是「善解人意」的一種方法。像別人對我們表示贊同一樣,有時我們也應該適當地向人表示贊同。但這種表示贊同的行動,不宜太快或太慢,因為過與不及都會使對方認為你是虛偽的。
  真正巧妙地表示贊同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和趨向,然後從多方面協助他(就像嚮導一般地為他開路),使他的談話能夠流暢,最好在他做結論時,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贊同。
  「對」、「有道理」……這類口頭語,不宜多用。有時故意質問或做輕微的反駁,也可激起對方的興趣,使他滔滔不絕地說下去。
  但是,真正會說話的人,在交談中,不僅僅要求對方能暢所欲言,同時他自己在暗中還要把持著領導者的地位;這也就是說,他一方面表示贊同,一方面適當地加以詢問,然後把對方引導到預期的話題上來。他不會讓對方發覺整個交談過程都是由他操縱的。
  有一位在新聞界很有名的記者,他的文章雖然不怎樣,但是他的採訪能力非常強。不管遇到什麼難題,只要他去採訪,對方就不得不說出真話來。據這位記者表示:「這並沒有什麼祕訣,只要能夠充分了解對方的立場,掌握好提問的方法,並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難的對手,我也不怕。」有一次,他這樣說:
  「老實說,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場來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於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所謂「誘導詢問」,是指詢問者預先設好一個結論,然後再引導對方到這預期的結論上來。可是善於聽話的人並不這樣,他似乎只是在無意中把對方誘導到自己喜歡聽的話題上。這二者之間,好像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和方法卻完全不同。
說話的效果由什麼決定
  一般來說,碰到你喜歡的人向你提到:「有件事情想請你幫忙,但是……」你肯定會急著說:「我替你做!是什麼事情?」先表態,然後再了解事情的內容。但如果這個人你很討厭,你的回答肯定就不一樣了,你可能會答道:「究竟有什麼事?我馬上還要去辦點事。」一開始就擺出拒絕的態度。
  意思很明白,即使是相同的一件事,由喜愛的人提出或是由討厭的人提出,接受的方式自然應該完全不同。如果是喜愛的人就欣然接受,反之,接受的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多次在你面前提到胡先生總在背後說你壞話,但由於你對胡先生的印象很不錯,你在心裡喜歡他,就會回答說:「不會的,他那個人我了解,不會背後說人的壞話。」或者至多問一句:「真的是那樣嗎?」如果胡先生是一個你很討厭的人,你的反應就不一樣了。你肯定會答道:「哼,果然如此!」或者說:「我猜他一定會的,他就是這麼討厭的人。」
  其實,不管多麼冷靜的人,要完全戰勝情緒來接受別人的話,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話的效果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換句話說,話的效果代表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親疏就是從「效果」中透現出來的。
  你提出的事情如果能被欣然接受,實在是求之不得,但至少不遭到扭曲,或者一開始就被拒絕,弄成令人尷尬的局面。平常就要預先建立相互好感的人際關係,當然,萬一達不到,或是在講話途中有一點小誤會,除非你想惹人討厭,否則最好是別開口。
岔開話題的幾種情形
  在社交活動中,不論是怎樣的初次會面,大都會因為工作關係而受到時間限制,一旦談話離開了主題,則對於該辦的事就會置之不顧了。
  性急的人,每當對方離開話題時會很急躁,並努力想辦法將談話拉回主題。但是,如果想了解對方的內心,引出對自己更有利的結論的話,這種做法可不太聰明。
  對方將話題岔開,大致上有三種情形。其一是因為完全不留神而岔開者,其二為突然產生的出乎意料的聯想而岔開,另一種則是故意將話題引到別處。這些情形,都是說話者目前的興趣和精力,已轉向岔開的話題。
  因此,對於對方的談話不要打斷,讓他繼續一段時間。如果是第一種情形的話,不久之後對方對於究竟何者才是本題也感到非常詫異。第二種情形中,因為本人並沒有忘記本題,所以能自然地了解到其聯想與本題的關係,而如果在隔一段時間之後仍然不能回到本題的話,就可以判斷為第三種情形。
  依此種方法可以了解到:乍看之下是很浪費時間精力的「離題談話」,也可以成為了解對方的一個絕好機會。
會說與不會說大不一樣
  近代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從說話的角度,把一般人巧妙地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滿腹經綸,卻說不出來的人;第二類是胸無點墨,卻滔滔不絕的人。
  佛洛斯特的觀察相當深入,我們經常看到一肚子學問而訥於言辭的人,也不時聽見不學無術的人廢話連篇。因而,交談最根本的條件是:既要有充實而有價值的內涵,又要善於表達,使人聽得痛快,而且回味無窮。所以「有話可說」實在不是容易的事,要達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斷學習,力求充實自己。
  平心而論,傳統文化並不鼓勵人研究交談方法,頂多不過提出若干基本原則,讓各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可是,大部分人卻沒有能力去體會並運用這些原則,甚至誤解「巧言令色,鮮仁矣」的道理,弄得簡直不敢開口。
  然而在當今社會,社交場合交談藝術卻實在是處世的第一要訣,不可不細加研究。律師出身的美國參議員,也是美國最著名的演說家之一戴普曾經說過:「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比令人心悅誠服的交談能力更能迅速獲得成功與別人的欽佩了,這種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養出來。」
  的確,能夠在交談中把意思有效地表達出來的人,走到哪裡都可以出人頭地。他們不但可藉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視,也比一般人擁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必須了解:如何探尋事物,如何說明事理,以及如何進行說服性的言談,才能獲得他人的支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