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在採用箱型時間,所以使用箱型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你不需要做太多準備,就能動手操作。

撥出一點時間:15換15
首先是為「箱型時間」做時間箱,這不只是一句加強記憶的口號。執行箱型時間有個關鍵,如第一章所說,你要在適合做決定的時間事先選定要做的事。這代表我們必須在執行任務前,在行事曆上,安排一段時間來規劃每一天的時間箱或是更長遠的活動。
以每日行事曆來說,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或工作當天早上規劃。前個晚上規劃的好處是有多一晚的睡眠時間,大腦會利用那段時間將你的想法再去擴展發想或是更加鞏固;當日早上規劃的好處則是早上時思緒比較清晰,而我個人比較喜歡後者。
你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規劃。十五分鐘就能安排完一天的時間箱,但這樣關鍵的短短幾分鐘,會大幅影響你一整天的十五小時。所以,請在行事曆上排入這十五分鐘的規劃時段。請注意,這是每日活動,它會是你每一天最重要的一項行程,所以請設定成週期性的排程。此外,請讓這件事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剛開始時。舉例來說,也許你可以在早上規劃日常時間箱時,搭配一杯你最愛喝的飲料。
這十五分鐘的規劃時間帶給你掌控力。很多人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件匣。
但,讓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種做法。假設那十五分鐘你處理了十封電子郵件,這當然也是一種推進工作,但是你不會知道:之後還有多少工作要做、每件事的優先順序、哪件事尤其需要做好準備、需要留言給誰、何時可以休息等。但箱型時間讓你清楚掌握這些情況,給你明確的計畫與掌控感。
你也要以星期、月分、季度、年度為單位,進行長期的規劃,以確保能長時間地落實箱型時間。做長期規劃可能需要用到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不過我們在此的重點還是放在每日時間箱。

正確的心態
想讓箱型時間發揮效果,你必須要有正確的心態——敞開心胸,相信箱型時間可以幫助你釐清要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按部就班地操作能帶來快樂。歡迎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它,這樣反而更有幫助;若你從頭到尾都對它堅持不信,那也不一定是好的。不過既然你正在讀本書,應該是能抱持正確的心態,認為箱型時間真的可以幫助你,你也已經曉得箱型時間的好處。

數位行事曆
你真正需要的工具就只有行事曆。當然也可以使用紙本行事曆,或是那些網路上號稱「時間箱專用規劃簿」的花俏筆記本,只不過紙本行事曆比數位行事曆少了很多功能。如果你使用的是數位行事曆,只需要搜尋關鍵字,就能查出重要資訊。你可以輕鬆地與同事、朋友、家人共用檔案。數位行事曆可以使用加密技術和密碼來保護資訊,還可以進行雲端備份,並在所有裝置上面同步。我非常建議大家使用數位行事曆。
數位行事曆是有一些比較不那麼重要的功能,你可以先不必理會。許多數位行事曆附有進階功能(即使很少人會或需要使用),請直接忽略它。現在甚至還有可幫忙製作時間箱的軟體,你也不用考慮那些軟體。

動手製作時間箱
請打開你的數位行事曆,配合日常的生活步調,在明天早上你的起床時間後,加入十五分鐘的預約行程,標題設成「製作今日時間箱」。記得將這個預約行程設為每個平日重複,利用這段時間替每一天的時間箱做安排。這是你邊做邊學的沉浸式體驗。

該納入哪些事?
哪些事可以納入時間箱?舉凡你需要或想要做的事,只要拆解成可以處理的單位就能納入時間箱。這些事情來自你的待辦清單,源自於你的想法、訊息、會議、工作和生活。如果待辦事項很瑣碎,可能需要加以組合,如果待辦事項很龐雜,則有可能需要拆分。
一般而言,時間箱不外乎下列幾種:
• 規劃時間箱這段時間:如第9章所說明,當天之前,十五分鐘左右的規劃時間。
• 任務:時間箱裡的活動是主要使用情境,例如:帶小孩到公園玩、晾衣服、跟女朋友吃午餐、撰寫報告、審閱評鑑、修正企劃案數據、星期二晚上倒垃圾……
• 提醒:聯絡某人、追蹤電子郵件、買禮物……
• 會議準備:理論上每一場會議都很重要,所有重要的會議都需要準備。適時安排時間箱為會議做準備很重要,也許是自己一個人準備,也許有其他與會者幫忙。
請注意,會議準備常會因行事曆裡的其他活動而產生。例如,在你規劃星期二的時間箱時,發現星期三有個會議需要做功課,於是你在星期二安排了會議準備的時間箱。
• 通勤:如果你需要花時間前往某處,請在行事曆上標註兩地移動的時間。這段時間可能沒法做什麼,但是可以考慮安排一些比較娛樂性或教育意義的活動。這樣的通勤時間箱,標題我通常會寫:「通勤/(某某活動)」。
• 休息或運動:提醒自己要休息和運動,用這個方式告訴別人,你在某段時間已經有安排好的事了。
• 重複會議:我們有很多固定的開會行程,其中有一些會議確實需要定期進行。這時候設定週期性的行事曆預約行程既符合邏輯,又能兼顧效率。不要因為這些是自動提醒的行程就認為它不重要,這些是重要行程,而且定期會議的存在,表示有定期事先開會準備的「會前會」需求。
• 個人事務:不管我們怎麼區分工作與生活,所有活動都受每天二十四小時的限制。所以,請將生活各領域的時間箱安排在同一個行事曆裡。

小型、中型、大型時間箱
我建議時間箱的大小分成大、中、小三種就好,不要給自己太多選擇,可以避免猶豫不決的痛苦,例如要去決定現在這個任務究竟是要四分鐘還是七分鐘。
要判斷時間箱的大小,有幾個因素需要考量。如果你無法長時間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建議選擇較小的時間箱,或是順應手邊工作的所需時間。在決定時間箱大小時,使用行事曆軟體的預設值,也是一種實際又符合邏輯的做法,例如:如果軟體的預設值是二十五分鐘,就不要調成二十分鐘,否則你就得在每加入一個時間箱時調整一次,那樣是自找麻煩。
我把時間箱劃分成小型的十五分鐘、中型的三十分鐘、大型的六十分鐘。少於十五分鐘的任務就不刻意去做成時間箱,那樣反而太費力,只是徒增煩惱,適得其反。我會把這類的瑣碎任務組合成大時間箱,這點我們已在前一章說明過了。
可能超過一小時的任務,對我來說負擔很大,所以我習慣拆成小任務來做。我的時間箱預設值是三十分鐘。請注意,番茄工作法的預設時間是二十五分鐘。在我寫書的時候,Google 和微軟行事曆預約行程的預設值分別是二十五和三十分鐘。共識之所以會形成是有道理的,要相信眾人的智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