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高效能領袖
第1 週 培養領袖而非職員:高效能領袖會完成該做的事,而且值得你的信賴
引言
杜拉克曾對美國的商業管理者期望甚高,但他看到企業界接二連三爆發醜聞,也發現商界領袖自私自利,於是期望逐漸破滅。杜拉克希望大型產業組織能讓員工找到社群意識、公民精神、生命意義和人生目標。
他希望企業組織創造出一種功能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ship),讓個體追求美國抱持的理想,例如機會平等、個人自由和個人責任。這將有助於個體建立一套可行的人生哲學,也有助於彌補極權主義失敗之處。杜拉克的第一本書《經濟人的終結》(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主要探討極權體制欠缺的可行人生哲學。
杜拉克在他的第二本書《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2)中以自治工廠社區(self-governing plant community)的框架融合上述概念,希望將這個框架應用於快速興起的工業組織(但他未將它應用於任何一家具體的組織)。自治工廠社區由獲得賦權(empowered)和負責任的僱員組成,這些個體承擔管理責任,既可滿足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也能做出貢獻,讓組織得以創造財富。自治工廠社區的概念變成了穩定的組織社會(society of organizations)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杜拉克第一本專門探討管理的書籍是《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他在書中建議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採用自治工廠社區的構想,但遭到該公司的拒絕。他不情願地放棄這個構想,但後來某些組織(主要在日本,後來在韓國)採用了非常類似的制度,從中營造環境,讓工作伙伴/同事(associate)承擔某些管理職責,找到了公民精神、人生意義和生命目標。
杜拉克寫完《管理:任務、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4)以後,因為對美國的企業管理狀況愈來愈失望,便更加賣力協助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機構的管理者,以專業方式自我管理,而這是他打從1950 年代起便從事的一項工作。這些組織協助其服務對象改 善生活,順道讓員工和志工感受強烈的社群意識、公民精神和人生意義。經營得最棒的社會部門組織的管理者,足以做為所有管理者的榜樣。
這是第1 週,讓我們先來看一段杜拉克在2002 年初指導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管理階層的內容,他的主題是〈高效能領袖該做什麼去打造高效能組織?〉
(“What Do Effective Leaders Do to Create High-Performing Organizations?”)。杜拉克打算協助培養高效能領袖,而不是訓練他口中的「職員」(functionary)。
I. 閱讀
領袖的定義只有一個,就是他們有追隨者。如果你想擔任領袖,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採取對你有效的方法,不要去仿效別人。領導就是獲取他人的信任,你知道該期望什麼,也
能看到績效和成就。重要的是,「領導是要達成什麼目標?」領導就是要完成該做的事。領袖林林總總,各有不同,有人樂於合群,有人冷漠疏遠,有人魅力十足,有人如同死魚;有些領袖擅於溝通,有些則很會稱讚別人,有些卻從不讚美他人。然而,領袖都有兩個共通之處:他們會完成事情,而且你可以信任他們。
讓我舉一個有效領導的案例。我在二戰期間曾在佛蒙特州一間小型女子學院任職,同時也為戰爭部(War Department)效勞,替助理戰爭部長執行某些具體任務。我當時堅持一點:我不是軍人,將軍可以對我大吼大叫,但不能命令我。這點非
常重要。
我在戰爭部接到不少任務,其中之一是和不存在的荷蘭軍隊來往。當時要應付的客人是和羅斯福總統很親近的朋友,亦即日後成為荷蘭女王的畢翠克絲公主(Princess Beatrix),還有她身為德國親王的丈夫,以及親王擔任德軍將領的三名兄弟。這些人希望得到符合荷蘭規格的軍需品,然而,當時根本就沒有荷蘭軍隊,而我也不想打斷軍需品的生產。
因此,我斷然拒絕他們的要求。不料這些人竟然向羅斯福總統或參謀總長馬歇爾將軍(General Marshall)告狀,想要把我撤換掉。我不是馬歇爾將軍的下屬,但他打電話給我,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便如實告訴他,馬歇爾聽完後說道:「你做得很好。這件事情不用你管,我自會搞定。」事情就這麼落幕了。這就是領導,我可以百分百信任馬歇爾,一旦他說:「我會處理這件事,你不用擔心。」我就會相信他。
─杜拉克,《執行摘要:與杜拉克談領導和組織發展》
(Executive Summary: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Drucker 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2002 年2 月5
日,原文第5 頁,作者校訂。
II. 反思
 高效能領袖和職員的關鍵差異在於,領袖重視使命和目標,還會建立信任關係。
 組織是基於信任,而信任則基於溝通和互相瞭解。想要互相瞭解,必須明白同事需要你提供什麼資訊才能執行他們的職務,而他們也必須知道你需要他們提供什麼。
1. 必須贏得信任
要信任一名領袖,不一定要喜歡他,也不一定要認同他。所謂信任,就是認定某個領袖說話算話,相信他的品格。領袖必須言行一致,至少要言行相符。高效能領袖並非
耍聰明,而要表裡如一,這也是非常古老的智慧。
──杜拉克和馬齊里洛,《管理(修訂版)》(Management:
Revised Edition),2008 年,原文第290-291 頁。
2. 信任和正直誠信
要當一名領袖,必須有人追隨,要有追隨者,就必須讓他們信任。因此,領袖最重要的特質是正直誠信,這點毫無疑問;沒有正直誠信,根本不可能成功,無論你是在工段養路班(section gang)、足球隊、軍隊或辦公室上班。如果同事發現你虛偽做作,知道你不正直,你就會失敗。人必須言行一致,因此,當領袖的首要條件,是具有正直誠信和崇高目標。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
二戰期間盟軍最高統帥、美國第34 任總統,日期不詳。
 體力勞動者、服務人員和知識工作者都能承擔管理職責。在知識經濟中,把責任交託給知識工作者已不再是「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根據能力和信任去賦權,對於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和促進組織的福祉至關重要。
3. 一旦員工完成承擔責任的必要訓練,就把責任交給他們
在所有我討論管理的著述中,我提出的「自治工廠社區」和「負責任工作者」的構想,是最重要和最具原創性的。
在自治工廠社區裡,個別員工、工作團隊和員工群體都承擔了管理責任,負責設計個別工作的結構、執行重要任務,以及管理社區事務,譬如安排值班、排定休假、分配加班工作、落實工業安全,以及最重要的謀求員工福利。然而,管理層通常會排斥這種想法,認為這是「侵犯」他們的權力。工會也會擺明要抵制這種構想:他們堅信要有可見和可辨識的「老闆」,如此才有可以對抗的「敵人」。
─ 杜拉克,6 月23 日,〈自治社區〉(“Self-Governing
Communities”),《每日遇見杜拉克》(The Daily Drucker),
2004 年。
 企業界領袖若想恢復他們在社會上的領導群體地位,就必須身體力行,謀求社會公益。他們必須讓自己的機構替社會謀求福祉、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為社區和個人服務。要做到這點,必須致力於照顧組織中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利益,不可再追求股東價值極大化和短期利潤,要轉而讓企業長期創造財富的能力極大化。為此,企業不但要考慮員工和社會,還得顧及顧客、供應商和股東的福祉。
4.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
任何機構都無法單獨存活,以及只為自身而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是為社會而存在的,企業也不例外。「自由企業」(free enterprise)不能只是促進商業,唯有對社會有利,才能合理存在。
III. 實踐提示
你是否在培養組織領袖?或者,你是否在培養循規蹈矩的官僚職員?你能夠如何培養領導力?你可以落實或建議哪些做法,讓組織成員更加彼此信任?
你的組織是否屬於有效運作的社群,讓你可以逐漸培養公民精神、社群意識和個人責任感?如果不是,你的組織缺少了什麼?你如何運用自己在組織的影響力來打造高效能的社群?
在你的組織中,領導層的權威是基於責任感、正直誠信和服務精神嗎?領導層能讓每一個人發揮潛能嗎?他們能夠促進社群意識和公民精神嗎?在你所屬的領域中,你如何提升領導層的正當性(legitimacy,又稱「合法性」)?
										第1 週 培養領袖而非職員:高效能領袖會完成該做的事,而且值得你的信賴
引言
杜拉克曾對美國的商業管理者期望甚高,但他看到企業界接二連三爆發醜聞,也發現商界領袖自私自利,於是期望逐漸破滅。杜拉克希望大型產業組織能讓員工找到社群意識、公民精神、生命意義和人生目標。
他希望企業組織創造出一種功能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ship),讓個體追求美國抱持的理想,例如機會平等、個人自由和個人責任。這將有助於個體建立一套可行的人生哲學,也有助於彌補極權主義失敗之處。杜拉克的第一本書《經濟人的終結》(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主要探討極權體制欠缺的可行人生哲學。
杜拉克在他的第二本書《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2)中以自治工廠社區(self-governing plant community)的框架融合上述概念,希望將這個框架應用於快速興起的工業組織(但他未將它應用於任何一家具體的組織)。自治工廠社區由獲得賦權(empowered)和負責任的僱員組成,這些個體承擔管理責任,既可滿足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也能做出貢獻,讓組織得以創造財富。自治工廠社區的概念變成了穩定的組織社會(society of organizations)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杜拉克第一本專門探討管理的書籍是《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他在書中建議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採用自治工廠社區的構想,但遭到該公司的拒絕。他不情願地放棄這個構想,但後來某些組織(主要在日本,後來在韓國)採用了非常類似的制度,從中營造環境,讓工作伙伴/同事(associate)承擔某些管理職責,找到了公民精神、人生意義和生命目標。
杜拉克寫完《管理:任務、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4)以後,因為對美國的企業管理狀況愈來愈失望,便更加賣力協助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機構的管理者,以專業方式自我管理,而這是他打從1950 年代起便從事的一項工作。這些組織協助其服務對象改 善生活,順道讓員工和志工感受強烈的社群意識、公民精神和人生意義。經營得最棒的社會部門組織的管理者,足以做為所有管理者的榜樣。
這是第1 週,讓我們先來看一段杜拉克在2002 年初指導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管理階層的內容,他的主題是〈高效能領袖該做什麼去打造高效能組織?〉
(“What Do Effective Leaders Do to Create High-Performing Organizations?”)。杜拉克打算協助培養高效能領袖,而不是訓練他口中的「職員」(functionary)。
I. 閱讀
領袖的定義只有一個,就是他們有追隨者。如果你想擔任領袖,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採取對你有效的方法,不要去仿效別人。領導就是獲取他人的信任,你知道該期望什麼,也
能看到績效和成就。重要的是,「領導是要達成什麼目標?」領導就是要完成該做的事。領袖林林總總,各有不同,有人樂於合群,有人冷漠疏遠,有人魅力十足,有人如同死魚;有些領袖擅於溝通,有些則很會稱讚別人,有些卻從不讚美他人。然而,領袖都有兩個共通之處:他們會完成事情,而且你可以信任他們。
讓我舉一個有效領導的案例。我在二戰期間曾在佛蒙特州一間小型女子學院任職,同時也為戰爭部(War Department)效勞,替助理戰爭部長執行某些具體任務。我當時堅持一點:我不是軍人,將軍可以對我大吼大叫,但不能命令我。這點非
常重要。
我在戰爭部接到不少任務,其中之一是和不存在的荷蘭軍隊來往。當時要應付的客人是和羅斯福總統很親近的朋友,亦即日後成為荷蘭女王的畢翠克絲公主(Princess Beatrix),還有她身為德國親王的丈夫,以及親王擔任德軍將領的三名兄弟。這些人希望得到符合荷蘭規格的軍需品,然而,當時根本就沒有荷蘭軍隊,而我也不想打斷軍需品的生產。
因此,我斷然拒絕他們的要求。不料這些人竟然向羅斯福總統或參謀總長馬歇爾將軍(General Marshall)告狀,想要把我撤換掉。我不是馬歇爾將軍的下屬,但他打電話給我,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便如實告訴他,馬歇爾聽完後說道:「你做得很好。這件事情不用你管,我自會搞定。」事情就這麼落幕了。這就是領導,我可以百分百信任馬歇爾,一旦他說:「我會處理這件事,你不用擔心。」我就會相信他。
─杜拉克,《執行摘要:與杜拉克談領導和組織發展》
(Executive Summary: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Drucker 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2002 年2 月5
日,原文第5 頁,作者校訂。
II. 反思
 高效能領袖和職員的關鍵差異在於,領袖重視使命和目標,還會建立信任關係。
 組織是基於信任,而信任則基於溝通和互相瞭解。想要互相瞭解,必須明白同事需要你提供什麼資訊才能執行他們的職務,而他們也必須知道你需要他們提供什麼。
1. 必須贏得信任
要信任一名領袖,不一定要喜歡他,也不一定要認同他。所謂信任,就是認定某個領袖說話算話,相信他的品格。領袖必須言行一致,至少要言行相符。高效能領袖並非
耍聰明,而要表裡如一,這也是非常古老的智慧。
──杜拉克和馬齊里洛,《管理(修訂版)》(Management:
Revised Edition),2008 年,原文第290-291 頁。
2. 信任和正直誠信
要當一名領袖,必須有人追隨,要有追隨者,就必須讓他們信任。因此,領袖最重要的特質是正直誠信,這點毫無疑問;沒有正直誠信,根本不可能成功,無論你是在工段養路班(section gang)、足球隊、軍隊或辦公室上班。如果同事發現你虛偽做作,知道你不正直,你就會失敗。人必須言行一致,因此,當領袖的首要條件,是具有正直誠信和崇高目標。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
二戰期間盟軍最高統帥、美國第34 任總統,日期不詳。
 體力勞動者、服務人員和知識工作者都能承擔管理職責。在知識經濟中,把責任交託給知識工作者已不再是「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根據能力和信任去賦權,對於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和促進組織的福祉至關重要。
3. 一旦員工完成承擔責任的必要訓練,就把責任交給他們
在所有我討論管理的著述中,我提出的「自治工廠社區」和「負責任工作者」的構想,是最重要和最具原創性的。
在自治工廠社區裡,個別員工、工作團隊和員工群體都承擔了管理責任,負責設計個別工作的結構、執行重要任務,以及管理社區事務,譬如安排值班、排定休假、分配加班工作、落實工業安全,以及最重要的謀求員工福利。然而,管理層通常會排斥這種想法,認為這是「侵犯」他們的權力。工會也會擺明要抵制這種構想:他們堅信要有可見和可辨識的「老闆」,如此才有可以對抗的「敵人」。
─ 杜拉克,6 月23 日,〈自治社區〉(“Self-Governing
Communities”),《每日遇見杜拉克》(The Daily Drucker),
2004 年。
 企業界領袖若想恢復他們在社會上的領導群體地位,就必須身體力行,謀求社會公益。他們必須讓自己的機構替社會謀求福祉、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為社區和個人服務。要做到這點,必須致力於照顧組織中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利益,不可再追求股東價值極大化和短期利潤,要轉而讓企業長期創造財富的能力極大化。為此,企業不但要考慮員工和社會,還得顧及顧客、供應商和股東的福祉。
4.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
任何機構都無法單獨存活,以及只為自身而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是為社會而存在的,企業也不例外。「自由企業」(free enterprise)不能只是促進商業,唯有對社會有利,才能合理存在。
III. 實踐提示
你是否在培養組織領袖?或者,你是否在培養循規蹈矩的官僚職員?你能夠如何培養領導力?你可以落實或建議哪些做法,讓組織成員更加彼此信任?
你的組織是否屬於有效運作的社群,讓你可以逐漸培養公民精神、社群意識和個人責任感?如果不是,你的組織缺少了什麼?你如何運用自己在組織的影響力來打造高效能的社群?
在你的組織中,領導層的權威是基於責任感、正直誠信和服務精神嗎?領導層能讓每一個人發揮潛能嗎?他們能夠促進社群意識和公民精神嗎?在你所屬的領域中,你如何提升領導層的正當性(legitimacy,又稱「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