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險與風險管理
第一節 黑天鵝效應如影隨形
對全世界來說,2020年遇到的最大黑天鵝非新冠病毒(COVID-19)莫屬。因為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人類自囚家中,城市空蕩,機場成了停機坪,觀光景點變成不可及的明信片,平日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人跡杳然⋯⋯,世界成了一個超現實的寧靜劇場,從高空中照見空無一人的街景建築好似樂高模型,死寂靜美,情勢嚴竣。(註1)
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歐洲人從沒看過黑天鵝,所以沒有人會懷疑「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件事。直到有一天人們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歐洲人的想法才有極大的轉變。這種大翻轉帶給人們極為劇烈的震盪。因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事實,有數萬隻的白天鵝支持它,但只出現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它。它的意義在於,人們深信不疑的觀念,不一定正確。有些事物正因為我們從未懷疑過「它可能是錯的」,在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旦錯誤發生,將造成極大的傷害,就如同只看過白天鵝的歐洲人,自然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黑色天鵝」則是想都沒想過的事,心中的衝擊可想而知,這就是「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 Theory)。
根據紐約大學教授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定義,「黑天鵝效應」就是指那些「對全球影響極大,卻總在事前被人們忽略的突發事件。但事後看來,這些意外卻非偶然。」例如:鐵達尼號沉船事件、911事件、金融海嘯、歐元危機⋯⋯。塔雷伯認為「黑天鵝」之所以不斷出現,是因為無論個人、企業或政府,總習慣將眼前的太平景象,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背後隱藏的結構性風險。
人類進入21世紀,才短短的20年間,南亞大海嘯、911紐約世貿大樓恐怖攻擊、東日本311大地震以及2020年的新冠病毒等重大天災人禍就像黑天鵝,不但是絕大多數人從未想過會發生的事,損失程度更超出我們認知的範圍。但隨著重大天災的發生頻率大幅增加,有如上百萬隻黑天鵝降臨般成為常態時,我們更應做好準備,面對如影隨形的黑天鵝時代之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來臨。
塔雷伯教授認為,在現代風險社會中,保持謙卑的態度肯定是受歡迎的,因為在「太平」時期,我們似乎過度信任科技的模型計算與預測能力。其實,風險社會可以透過某些機制與措施,變得更穩健。換句話說,我們可能透過風險管理,創造一個「隔絕或減少黑天鵝的風險社會」。
第一節 黑天鵝效應如影隨形
對全世界來說,2020年遇到的最大黑天鵝非新冠病毒(COVID-19)莫屬。因為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人類自囚家中,城市空蕩,機場成了停機坪,觀光景點變成不可及的明信片,平日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人跡杳然⋯⋯,世界成了一個超現實的寧靜劇場,從高空中照見空無一人的街景建築好似樂高模型,死寂靜美,情勢嚴竣。(註1)
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歐洲人從沒看過黑天鵝,所以沒有人會懷疑「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件事。直到有一天人們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歐洲人的想法才有極大的轉變。這種大翻轉帶給人們極為劇烈的震盪。因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事實,有數萬隻的白天鵝支持它,但只出現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它。它的意義在於,人們深信不疑的觀念,不一定正確。有些事物正因為我們從未懷疑過「它可能是錯的」,在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旦錯誤發生,將造成極大的傷害,就如同只看過白天鵝的歐洲人,自然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黑色天鵝」則是想都沒想過的事,心中的衝擊可想而知,這就是「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 Theory)。
根據紐約大學教授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定義,「黑天鵝效應」就是指那些「對全球影響極大,卻總在事前被人們忽略的突發事件。但事後看來,這些意外卻非偶然。」例如:鐵達尼號沉船事件、911事件、金融海嘯、歐元危機⋯⋯。塔雷伯認為「黑天鵝」之所以不斷出現,是因為無論個人、企業或政府,總習慣將眼前的太平景象,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背後隱藏的結構性風險。
人類進入21世紀,才短短的20年間,南亞大海嘯、911紐約世貿大樓恐怖攻擊、東日本311大地震以及2020年的新冠病毒等重大天災人禍就像黑天鵝,不但是絕大多數人從未想過會發生的事,損失程度更超出我們認知的範圍。但隨著重大天災的發生頻率大幅增加,有如上百萬隻黑天鵝降臨般成為常態時,我們更應做好準備,面對如影隨形的黑天鵝時代之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來臨。
塔雷伯教授認為,在現代風險社會中,保持謙卑的態度肯定是受歡迎的,因為在「太平」時期,我們似乎過度信任科技的模型計算與預測能力。其實,風險社會可以透過某些機制與措施,變得更穩健。換句話說,我們可能透過風險管理,創造一個「隔絕或減少黑天鵝的風險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