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兵後禮」顯誠心
如果一味地表揚或先表揚後斥責都顯得虛偽,而先斥責後表揚則顯得客觀與有誠心。
在辦事方面,有些人喜歡顛倒順序。「先小人後君子」是人際溝通中的法則,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些人則顛倒了順序,演變為「先君子後小人」,順序變了,性質變了。
「先君子」出於一種愛面子的心理,「後小人」多半是出於私心,無奈之下發展的狀態。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只能租房子住。在城市的郊區找到了一間房子,房東很大方,提供很多的幫助。對我提出的條件也是有求必應,偶爾還會邀請我去吃飯。這讓我打心裡高興,因為我找到了一個好房東。
然而,短短的一個月過後,房東開始對我提出一些建議,比如垃圾要分類、及時倒垃圾等,這些理所當然。但後來,開始提出一些近乎苛刻的意見,比如抱怨用電太多、用水太多,言下之意,要增加房租。
嘮叨一個月下來,四戶租戶搬走了三家,還有我一個人留在那裡。對新搬進來的租戶,房東同樣是「先君子」。此時,看房東的嘴臉,已經是分外醜惡。
半個月之後,我也憤憤然地搬離此地。
重新找了一個租間,房東是兩位退休教師,拿出十條建議,作為所謂的合約,逐一解釋,每一條都規定得特別苛刻,讓我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教師。然而,真正接觸之後,才發現他們如此大方。
很多合約裡規定的收費項目,都被他們免除了。
很多人都有這種心理,「先君子後小人」令人非常討厭,「先小人後君子」則令人心中舒服很多。
一些街邊的小商小販,在稱貨時,非常有經驗,順序掌握得非常好。他們不是在秤盤裡先多放,再一點點地拿出來,而是先少放,再一點點地添入……
兩種完全不同的順序,產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前一種方法,會讓顧客覺得很不舒服,「被拿走」對任何顧客來說,都會在心裡產生一種不捨的情愫;後一種方法對顧客來說,則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絲安穩,儘管二者最後的客觀結果是一樣的。
社交的過程中,我們總會對別人進行一些客觀的評價,這個時候,要注意增減效應。
人們喜歡接近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增加的人,而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減少的人。
這種社交中的心理行為稱為「增減效應」。
前面說到的「先小人後君子」以及街邊的小商小販,都是在利用這種增減效應。
社交的過程中,評價別人時,一味地誇獎並不能讓對方信服,難免有客套之嫌;一味地斥責對方,容易激起對方的憤怒;最好的方式是先說對方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這就是一些管理者評價別人時,為什麼讓人信服的關鍵所在。
了解並不一定代表會發揮它的功效。
人際溝通中,增減效應要學會靈活變通,不能機械地照搬。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僅依靠讚揚與指摘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問題。
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對象、內容、時機和環境靈活應對,才不至於弄巧成拙。
如果一味地表揚或先表揚後斥責都顯得虛偽,而先斥責後表揚則顯得客觀與有誠心。
在辦事方面,有些人喜歡顛倒順序。「先小人後君子」是人際溝通中的法則,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些人則顛倒了順序,演變為「先君子後小人」,順序變了,性質變了。
「先君子」出於一種愛面子的心理,「後小人」多半是出於私心,無奈之下發展的狀態。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只能租房子住。在城市的郊區找到了一間房子,房東很大方,提供很多的幫助。對我提出的條件也是有求必應,偶爾還會邀請我去吃飯。這讓我打心裡高興,因為我找到了一個好房東。
然而,短短的一個月過後,房東開始對我提出一些建議,比如垃圾要分類、及時倒垃圾等,這些理所當然。但後來,開始提出一些近乎苛刻的意見,比如抱怨用電太多、用水太多,言下之意,要增加房租。
嘮叨一個月下來,四戶租戶搬走了三家,還有我一個人留在那裡。對新搬進來的租戶,房東同樣是「先君子」。此時,看房東的嘴臉,已經是分外醜惡。
半個月之後,我也憤憤然地搬離此地。
重新找了一個租間,房東是兩位退休教師,拿出十條建議,作為所謂的合約,逐一解釋,每一條都規定得特別苛刻,讓我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教師。然而,真正接觸之後,才發現他們如此大方。
很多合約裡規定的收費項目,都被他們免除了。
很多人都有這種心理,「先君子後小人」令人非常討厭,「先小人後君子」則令人心中舒服很多。
一些街邊的小商小販,在稱貨時,非常有經驗,順序掌握得非常好。他們不是在秤盤裡先多放,再一點點地拿出來,而是先少放,再一點點地添入……
兩種完全不同的順序,產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前一種方法,會讓顧客覺得很不舒服,「被拿走」對任何顧客來說,都會在心裡產生一種不捨的情愫;後一種方法對顧客來說,則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絲安穩,儘管二者最後的客觀結果是一樣的。
社交的過程中,我們總會對別人進行一些客觀的評價,這個時候,要注意增減效應。
人們喜歡接近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增加的人,而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減少的人。
這種社交中的心理行為稱為「增減效應」。
前面說到的「先小人後君子」以及街邊的小商小販,都是在利用這種增減效應。
社交的過程中,評價別人時,一味地誇獎並不能讓對方信服,難免有客套之嫌;一味地斥責對方,容易激起對方的憤怒;最好的方式是先說對方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這就是一些管理者評價別人時,為什麼讓人信服的關鍵所在。
了解並不一定代表會發揮它的功效。
人際溝通中,增減效應要學會靈活變通,不能機械地照搬。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僅依靠讚揚與指摘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問題。
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對象、內容、時機和環境靈活應對,才不至於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