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AI加持」是什麼意思?(節錄)

全世界最成功、技術最先進的公司中,有一些(但遠遠不夠)已宣示他們全力投入AI,或有「以AI為優先」、達到「AI加持」的意圖。谷歌的說法是「在以AI為優先的世界,運算隨處可得,不論是在家中、工作場合、車上,或是移動時,而且所有的互動介面都會變得更自然、直覺,以及最重要的:更智慧。」想在其他產業(如金融業、製造業或醫療業)利用AI力量的公司,同樣以直覺、普遍的智慧科技為目標,只是應用方式不同而已。
我們所分析的AI加持組織占大型公司總數不到百分之一。本書尋找寫作對象的過程並不容易,但最終找到了三十個左右的組織。然而,我們預期會有更多的組織往這個方向 邁進。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呢?本書提到的公司都表現良好,他們的商業模式有效率、決策恰當、與客戶有緊密的關係、能提供吸引人的產品與服務,而且收取的價格有利可 圖。這些組織都成為學習機器,組織成員都受到AI的加持。能有這些成果,是因為他們比其他公司有更好的資料,並且經過AI分析、據以做出行動,而且還使用這些資源拓展業務,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
許多試圖發揮人工智慧潛力的組織,一開始都是從測試選定商業機會,或是某些可能的使用案例來著手。許多組織都未能達到增加經濟價值的唯一步驟:部署生產模型。像這 樣試水溫或許能得到有價值的觀點,但不足以跟上其他公司的腳步,更別說在市場上引領趨勢。想要充分發揮AI的價值,公司應該徹底重新思考人類和機器在工作環境中的互動方式、對AI做出大規模投資,並且不能只停留在試驗階段,而是必須在生產過程中全面部署,才能改變員工的工作方式,以及客戶與公司互動的方式。經理人員應考慮在所有關鍵職能和企業營運部門系統性地部署AI工具,以支援新的業務流程設計及資料推動的決策。同樣地,AI應該要能推動新產品、新服務和新的商業模式。就目前而言,如此積極地應用AI,可以讓公司躋身業界的領先位置。最後,組織追求AI加持可能不只是取得商業成功的策略,而是關乎存亡的賭注。

AI加持的要素有哪些?
如何知道組織是否得到AI的力量驅動?組織必須具備哪些要素,才能被認定為「AI加持」?公認的要素清單並不存在,但在我們研究和諮詢的過程中發現,積極採行AI技術的公司通常會出現的各種特質。過去四年,我們針對一些公司的AI活動做過三次調查,所以有辦法揭露攸關這些特質的一些數據(截至2021年10月的最後一次調查)。

企業廣泛採用AI,並使用多種技術
AI加持公司會在組織的各個層面運用AI,採取許多使用案例或應用方式。AI是一種泛用科技,可以用來支援各式各樣的業務目標。根據我們的調查,AI技術最常應用於提升業務流程的效率、改善決策品質,以及加強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根據德勤2020年的調查(最近一次提出該問題的調查),這三個目標也是最有可能已經達成的目標。它們 涵蓋了各式各樣的AI使用領域,舉例來說,業務流程改善可能包括促進供需匹配,以提升供應鏈效率、預測工廠設備的維護需求,或是預測雇用哪個應徵者會有最好的結果。最終,全力投入AI的公司將會發展出橫跨各種職能、流程、決策,以及產品或服務的使用案例。個別應用或許無法改變公司,但廣泛集結起來就能辦到。
我們最近一次的企業AI調查中,擁有最多AI能力和成就的公司(被稱為「轉型者」)占了調查樣本的28%。我們後續會討論到,雖然轉型者在AI之路上領先其他公司,但這類受訪公司只有少數達到AI加持的程度(數量少到無法在大規模的調查找到)。平均而言,這些組織完整部署的AI使用案例大約有六個,而達成的商業成果大約有七個;雖然令人敬佩,但仍未達到AI加持公司應有的水準。「轉型者」這個標籤意味著企業轉型可能是他們的目標,但真的因為AI轉型的企業少之又少。仰賴AI轉型的公司通常會走得更遠,有些公司會部署上百種系統,取得多到無法計算的商業成果。當然,企業轉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任何公司能達到完全的轉型。
完全投入AI的公司不會只使用單一的AI技術,而是充分利用AI提供的所有優勢。表1-1列出了構成AI領域的多種技術。讓AI成為可能的基本資源只有四種──以統計、邏輯、語義(semantics)為形式的知識,並與運算串連在一起──但這些大項目底下還有許多方法、工具和使用案例的變體。
AI加持企業的領先者對技術夠熟悉,足以針對使用案例與技術的搭配,做出明智的決策。這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工具都潛藏了一些複雜之處。

Chapter 6 產業使用案例(節錄)

我們已經討論過AI領導者的AI策略類別,以及他們為了實現目標培養的能力。本章將更細緻地描述AI領導者的作法。我們會按照產業進行說明,並深入探討AI加持公司採用的具體使用案例,如何讓他們在業界拔得頭籌。使用案例(也稱為AI應用)是描述公司AI應用方式的最基本單位。本章大部分的使用案例資訊都改寫自《AI卷宗》(AI Dossier)──由德勤AI專家整理出的一份文件,由下往上地描述AI領導能力,並按照使用案例和產業來說明。
選擇使用案例並進行優先排序,是任何公司AI策略的核心。AI驅動組織會選擇能讓他們與競爭對手產生區別(至少維持一陣子)、推展商業策略或模式,並符合其業務流程 設計的使用案例。你可以把本章視為AI應用的商品目錄。本章並未涵蓋所有產業的使用案例(有些使用案例可以應用到多種產業),但這是我們到目前為止看過最完整的清單。
我們即將描述的某些使用案例已經成為業界中的重要籌碼,有些存在了一陣子,只是型態較不精確,靠資料推動的程度較低。我們也會描述每個產業正在興起的使用案例,或 是適用情境相對侷限的使用案例。整體來說,我們的目標是描述靠AI獲取真正成功的條件,並詳述各產業中的AI導向組織所採用的某些AI使用案例。

消費性產業
消費性產業包括消費品製造業、零售業、汽車產業、住宿業、餐飲業、旅遊業和交通產業。這些產業都以服務消費者為目的(但有些是透過零售業者等中介機構服務消費者, 例如製造業),並且需要鉅細靡遺地了解消費者的偏好與感受。這些產業在物流、產品/服務開發,以及客戶接觸上都面臨複雜的挑戰,而AI可以協助應對這些挑戰。
這類產業經常採用的使用案例包括(並附上我們對其在AI相關業務中應用的評論):

‧車隊網路優化。AI(以及其他形式的分析,例如營運研究)可以用來優化路線、消除或減少空車回程,並將流經配送中心的運輸量最大化。當然,遇到Covid-19疫情這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就算是AI也難以將供應鏈最佳化,但可以向機警的公司提出預警。
‧更高度的個人化。想從事高度細緻的個人化,AI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只是「買了這項商品的人還買了⋯⋯」這種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功能,而是根據過去的客戶行為,利用機器學習預測什麼樣的人會購買商品、對廣告或優惠有反應。個人化也愈來愈常將客戶的位置、社群媒體貼文和運動/健康行為納入考量;當然,都要事前取得客戶的同意。
‧產品組合優化。AI和機器學習位處現代商品組合優化的核心。這類模型能確保架上有適當的產品,以及避免缺貨。當然,這在Covid-19疫情期間很難達成,但多數熟練的 AI使用者都想辦法做到了。
‧供需規劃。舉例來說,AI導向的零售商幾乎是每分每秒都在為供需做準備。本書討論過的克羅格,每天晚上都為每個店面的每一個存貨單位(SKU)做需求規劃。假如供需維持正常模式,機器學習會是出色的規劃工具。
‧客戶接觸自動化。領先企業還會使用聊天機器人或智慧型代理,來管理客戶互動。以星展銀行為例,該行持續改善聊天機器人,讓客戶不需要打電話到客服中心。零售業方面則應用了至少十二種不同的使用案例,其中囊括了產品搜尋到蒐集客戶回饋。

消費性產業中較為新興或侷限的使用案例包括:
‧無人商店。亞馬遜以Amazon Go無人商店聞名(在全食超市〔Whole Foods〕中也有設點),儘管補貨和清潔依然仰賴人力。韓國也有半無人商店,emart24與現代不尋常商店(Hyundai Uncommon Store)是其中兩個例子。
‧自動駕駛。如同我們在第三章討論過的,全自駕車的發明比預期還要費時,但全自動駕駛在某些設有「地理圍欄」的地區已經實現,自動安全裝置也非常盛行,連相對便宜的車款也配有此類裝置。
‧時尚科技。愈來愈多時尚零售業者提供利用AI的虛擬試衣間,並透過AI提供客戶可能會喜歡的造型建議。Stitch Fix以線上造型新創公司起家,將來自AI和個人造型師的建議結合,如今已頗具規模。
‧個人健康、運動與心理健康。第五章討論保險公司時,描述過這些健康行為建議,但主要由智慧型手錶和手機等消費性裝置推動。它們可以提供個人化提醒,改善使用者的健康行為。
‧服務體驗現代化。AI推動的個人化產品與服務、建議、優惠、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改變的購物與消費者服務與日俱增。

AI在沃爾瑪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
到目前為止,本書還沒有討論到沃爾瑪,但沃爾瑪可能是非數位原生的消費性企業與零售業者中,最會使用AI的公司。他們為實體商店補貨的供應鏈相當知名,而且正在電子商務銷售和配送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沃爾瑪內部有上百名資料科學家負責供應鏈與預測/需求管理,並與具備這些能力的供應商密切合作。他們利用一套相當複雜的旅行推銷員(traveling salesman)演算法,進行貨車與運輸車隊的路線優化,並使用圖形處理器運行禁忌搜索(tabu search)模型,以優化供應鏈流程。沃爾瑪也會在客戶於線上訂購或選擇無法取得的產品時,使用AI模型判斷次佳選項。
沃爾瑪在倉儲自動化的起步可能相對較晚(很多倉庫都是在1960和1970年代設立),但正在快速拓展這個領域的能力。沃爾瑪宣布將斥資一百四十億美元重新設計配送中 心,並應用AI和機器人等新科技。該公司正在與前亞馬遜機器人公司(Amazon Robotics)經理創立的機器人製造商Symbotic合作,以改善其倉儲自動化。同時,使用機器人將大小不一的箱子裝進(由機器人設計的)立方體空間裡,方便配送到店面,甚至與福特的Argo AI部門合作,在美國三座城市進行試驗,以自駕運輸車輛配送網購商品。沃爾瑪也在店內實驗,使用機器人偵測缺貨或擺錯位置的商品,以及清潔地板。
現在,沃爾瑪的配送和運輸服務不僅限於內部使用。它打造了GoLocal服務,以供其他想提供當日或隔天配達服務的零售商使用,家得寶(Home Depot)是這項服務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除了零售本業,沃爾瑪正在成為與UPS和聯邦快遞一樣重要的運輸服務供應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