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自己最想要什麼
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興趣,並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發揮自己的潛力。
──李開復
每個人都有想要的東西,但要問最想要什麼,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了,不是沒有答案,而是心中有太多的答案,但無法取捨。不過,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聰明者往往更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他們十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別人希望自己有的。就好像,有些人努力的原因是想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別人希望他們有的;而那些為了自己的快樂和興趣去努力的人,就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
這兩種人思維的差別很大,我們往往更喜歡後者,但實際生活中卻多是前者,因為做前者具有更大的誘惑力,能給我們更多的「滿足」感。不過這滿足是外在的,剝去這些外在的東西,就只剩下空虛了,所以,聰明人都會選擇做後者。李開復就是一個聰明人,他也是按照後面這種思路選擇自己的人生的。李開復一直在按照自己內心的召喚選擇道路,不過讓人佩服的是,他的能力很強,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讓人羨慕。這樣,前面所列舉的兩種選擇在李開復身上合而為一了。他既得到了快樂,又獲得了人們羨慕的成就。
從小,李開復就認為自己的興趣是法律,志向是做一名律師,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大學選科系的時候,他選擇了與法學相關的「政治科學」。可是,當上了幾門課之後,李開復才發現,自己對這個領域完全不感興趣,根本聽不進去。
李開復小時候數學成績很好,也一直被老師們譽為「數學天才」,所以,大學時他的第二志願是數學。當他發現自己對法律類的東西沒有興趣後,就開始考慮數學系了。不過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對數學也並不是很感興趣。他這麼判定的原因很簡單,在剛入學的時候,學校安排他加入了一個「數學天才班」,班上的人都是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傑出人士。在這個班待了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李開復很鬱悶的事情。他發現,他這個「數學傑出人士」,在這裡竟然是最差的,班上同學的成績都比他好。
經過了一番思索,李開復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是田納西州的數學冠軍,但在當時,田納西州的整體教學水準就比較低,自然跟其他州沒辦法比。而且,他還發現了,其他同學之所以成績那麼好,是因為他們是出於喜愛而選擇數學,他們是因為喜歡「數學之美」才選擇數學的。而自己只是因為成績好,別人都誇自己有數學天分才選擇了學習數學,對數學並沒有真正的興趣。
發現這一點之後,李開復終於明白,想要真正做出成績,靠的是自己的興趣,靠的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給你貼的標籤、為你下的判斷。到這裡,李開復的思路明朗了,但新的麻煩也隨之而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後來,李開復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愛好,他發現自己對電腦很感興趣,他喜歡「玩」電腦。當聽到電腦也是一門學系的時候,李開復頓時興奮了起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來了。就這樣,他由原本的政治科學科系,轉去了電機科系。
了解李開復的人都應該知道,電腦對李開復來說意味著什麼,在他的事業中有多大的影響,可以說他的成功是跟電腦分不開的。
李開復的故事是很有啟發性的,也是有普遍意義的。我們必須了解,想要成功,一定要在某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做出別人沒有做出或者做不出來的東西,這樣才會成功。而想要有這種成就,靠的不僅是努力,更是興趣。就像李開復一樣,他未必比「數學天才班」的人笨,從以後的發展來看,很可能還比那些人更聰明,至少會比其中一部分人更聰明。但是,在學習數學這件事上,他卻是班上的最後一名,原因很簡單,他對數學沒有興趣。
人都是這樣,只有對一件事有興趣才願意去鑽研,願意鑽研,才會有所成就。如果每天面對的事情給你帶來的除了痛苦沒有其他,那麼,成績從何而來呢?
想要成功,先要選好方向,而選擇方向,就要看自己的興趣所在了。記住,最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只有這樣,才會將快樂和成功同時拿到手。
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興趣,並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發揮自己的潛力。
──李開復
每個人都有想要的東西,但要問最想要什麼,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了,不是沒有答案,而是心中有太多的答案,但無法取捨。不過,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聰明者往往更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他們十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別人希望自己有的。就好像,有些人努力的原因是想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別人希望他們有的;而那些為了自己的快樂和興趣去努力的人,就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
這兩種人思維的差別很大,我們往往更喜歡後者,但實際生活中卻多是前者,因為做前者具有更大的誘惑力,能給我們更多的「滿足」感。不過這滿足是外在的,剝去這些外在的東西,就只剩下空虛了,所以,聰明人都會選擇做後者。李開復就是一個聰明人,他也是按照後面這種思路選擇自己的人生的。李開復一直在按照自己內心的召喚選擇道路,不過讓人佩服的是,他的能力很強,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讓人羨慕。這樣,前面所列舉的兩種選擇在李開復身上合而為一了。他既得到了快樂,又獲得了人們羨慕的成就。
從小,李開復就認為自己的興趣是法律,志向是做一名律師,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大學選科系的時候,他選擇了與法學相關的「政治科學」。可是,當上了幾門課之後,李開復才發現,自己對這個領域完全不感興趣,根本聽不進去。
李開復小時候數學成績很好,也一直被老師們譽為「數學天才」,所以,大學時他的第二志願是數學。當他發現自己對法律類的東西沒有興趣後,就開始考慮數學系了。不過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對數學也並不是很感興趣。他這麼判定的原因很簡單,在剛入學的時候,學校安排他加入了一個「數學天才班」,班上的人都是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傑出人士。在這個班待了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李開復很鬱悶的事情。他發現,他這個「數學傑出人士」,在這裡竟然是最差的,班上同學的成績都比他好。
經過了一番思索,李開復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是田納西州的數學冠軍,但在當時,田納西州的整體教學水準就比較低,自然跟其他州沒辦法比。而且,他還發現了,其他同學之所以成績那麼好,是因為他們是出於喜愛而選擇數學,他們是因為喜歡「數學之美」才選擇數學的。而自己只是因為成績好,別人都誇自己有數學天分才選擇了學習數學,對數學並沒有真正的興趣。
發現這一點之後,李開復終於明白,想要真正做出成績,靠的是自己的興趣,靠的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給你貼的標籤、為你下的判斷。到這裡,李開復的思路明朗了,但新的麻煩也隨之而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後來,李開復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愛好,他發現自己對電腦很感興趣,他喜歡「玩」電腦。當聽到電腦也是一門學系的時候,李開復頓時興奮了起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來了。就這樣,他由原本的政治科學科系,轉去了電機科系。
了解李開復的人都應該知道,電腦對李開復來說意味著什麼,在他的事業中有多大的影響,可以說他的成功是跟電腦分不開的。
李開復的故事是很有啟發性的,也是有普遍意義的。我們必須了解,想要成功,一定要在某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做出別人沒有做出或者做不出來的東西,這樣才會成功。而想要有這種成就,靠的不僅是努力,更是興趣。就像李開復一樣,他未必比「數學天才班」的人笨,從以後的發展來看,很可能還比那些人更聰明,至少會比其中一部分人更聰明。但是,在學習數學這件事上,他卻是班上的最後一名,原因很簡單,他對數學沒有興趣。
人都是這樣,只有對一件事有興趣才願意去鑽研,願意鑽研,才會有所成就。如果每天面對的事情給你帶來的除了痛苦沒有其他,那麼,成績從何而來呢?
想要成功,先要選好方向,而選擇方向,就要看自己的興趣所在了。記住,最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只有這樣,才會將快樂和成功同時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