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1 世界經濟地理發展概述
  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有較長的歷史,其前身是以對國外的自然、人文與經濟狀況等描述為主的早期外國地理,幾乎沒有對規律和理論的探索。18世紀末19世紀初,地理學的發展進入現代地理學階段以來,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的理論對外國地理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其在描述的基礎上增加了推理和解釋的內容。
  19世紀末,隨著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外國經濟地理也從外國地理中分化出來,形成一門新的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自產業革命以來蓬勃發展的世界各國各地區產業分布的條件和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19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在國際地域分工不斷深化和世界經濟連繫日益加強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和集團化的發展不斷加快,世界經濟已經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隨著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日益緊密地連繫在一起,外國經濟地理這個名稱已經不能涵蓋不斷加深的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和集團化的內涵,外國經濟地理由此更名為「世界經濟地理」。
  世界經濟地理是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和區域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其形成發展與經濟地理學同步,並受經濟地理學理論的指導;作為區域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各時期發展的需要,它一直在不斷地向前發展。
  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需要是該學科發展的原動力和力量泉源。從早期人們對國外了解的需要到近代大國對外掠奪與擴張的需要;產業革命後,工業國家對市場與殖民地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和集團化,兩大陣營的對峙與當代的一超多強,以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影響的不斷增強等,均對世界經濟地理的理論與研究內容有著深刻影響。
  其中,1950年代晚期,國外世界經濟地理學家專注於區域經濟的結構與發展,推動了對區際功能與關係的研究,提出了區際連繫這個研究課題;1960年代,結合定量分析側重於城市與區域規劃的研究;1970年代,國外世界經濟地理研究將社會科學理論與空間理論結合起來;197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初期,世界經濟地理的系統研究又開始升溫。
  在近代地理學階段,國外經濟地理研究主要集中於產業分布及其形成條件、各國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及對外貿易等靜態的經濟景觀層面上。進入現代地理學階段,對全球和區域內部經濟連繫不斷加深的動態演變規律的研究得以日益拓展,如:世界範圍產業更新換代與產業鏈延伸擴展規律的研究;跨國公司、世界金融和科技網路等的研究;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網路的研究;從區域獨特性研究轉向區際連繫研究等。而地緣政治,尤其是地緣經濟對世界經濟地理研究的影響在日益增強。
  近代地理學把外國作為一個區域進行研究,研究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洲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成為外國地理研究的理論主旨。現代地理學階段,其理論已從一般的人地關係和區域性轉向研究產業布局系統論。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加快,世界經濟地理已經成為一門研究世界經濟連繫及其空間演變的學科。
  目前,在國際上最有影響的世界經濟地理教材有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地理系的哈姆.德.布利(Harm de Blij)和彼得.穆勒(Peter O. Muller)主編的《地理學:領域、區域與概念》(Geography: Realms, Regions and Concepts)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理系迪肯(Peter Dicken)教授所著的《全球轉換:世界經濟的變換輪廓》(Economic forecasting.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地理學:領域、區域與概念》將世界按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似性劃分為12個區域,詳細講解區域內整體以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和經濟地理特徵,是一本內容詳盡的世界區域地理教材。該書自1997年出版以來,已再版12次,發行100多萬冊。
  《全球轉換:世界經濟的變換輪廓》是一本研究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經濟活動的地理著作,內容包括全球經濟的轉換過程、主要產業的全球布局特徵以及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差異等。該書自2003年出版以來已再版5次,全球發行量超過10萬冊,是英語國家常用的大學經濟地理教材之一。
  進入21世紀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經濟連繫和全球性經濟問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世界經濟地理工作者的研究重點亦由區域差異轉移到區際連繫、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跨國公司,乃至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全球布局等問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