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拖延到自律:建立高效時間管理基礎
第1節 1小時快速掌握5種時間管理法
「時間花在哪,都是看得見的。」
「終身學習,知行合一。」
上面是我很喜歡的兩句話,也是我的座右銘,我想在本書開頭就把它們送給各位讀者。有的讀者可能會好奇:時間,看不見、摸不到,為什麼說它是「看得見」的呢?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如果你願意每天抽出累計1小時的時間進行科學化的健身,堅持365天不間斷,一年之後你便會擁有一副健美的身材,甚至穿衣特別有型。你花費在健身上的每1分鐘、每1小時都經過長期的累積,使你的身體發生了變化,並最終顯示出看得見的結果,這個結果讓你滿意,也讓你身邊的朋友佩服。
如果你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看書,堅持100天不間斷,以每天閱讀50頁的速度計算,你就會讀完5,000頁。如果按照一本書150~200頁計算,那麼在這100天的時間裡,你可以閱讀完25~33本書,甚至讀得更多。
你看,時間花在哪,都是看得見的。
如果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天,以年為單位去做考慮,我們會發現長期在某個領域花費時間鑽研,就能夠產生複利效應,獲得該領域的大量知識。如果我們長期在某個領域累積沉澱,便會在這個領域有一定深度的見解。
你把這些知識和見解透過「輸入—輸出」的方式,形成筆記、文章、音訊、影片等,透過某些網路傳播管道分享出去,你便會找到同類,甚至擁有一群和你理念相似的朋友,他們都會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盟友。
長期堅持下去,就是「終身學習,知行合一」。
我希望這兩句話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幫助你為接下來學習時間管理的內容做準備。我會透過分享五種方法,讓你在1小時之內學會簡單有效率的時間管理法,並且讓你學完就能夠實踐起來。
1.柳比歇夫法
柳比歇夫(Aleksandr Lyubishchev)是一名蘇聯作家,他從26歲開始便記下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結果:他在28歲確定了一生的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31歲能準確感知時間,73歲全年工作時長達2,006小時,79歲全年還為讀者寫了283封回信。
如此詳細的數字,都來自他本人的紀錄。這些紀錄都非常有用,對他而言是參考,知道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對後人來說則是一種可以參考和借鑑的基礎時間管理方法。
他在充實又忙碌的一生中,不僅熱情、嚴謹地對待工作,也對自己的道德有嚴格要求。他並不是一位刻板的科學研究工作者,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不追求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掌聲,但對自己熱愛的事情能夠長期堅持下去並盡量做好。他不追求成為權威,勇於提出與主流不同的觀點,同時保持著批判性思維。
在《奇特的一生》(This is Strange Life)這本書中,作者格拉寧(Daniil Granin)詳細地闡述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方法──如何運用時間,使願望一步一步實現,同時也能保證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柳比歇夫嚴格地記錄自己用在學習、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時間,隨後他會透過總結、反思,尋找並採用更合適的方法記錄時間。
例如,每次散步的時候,他會捕捉昆蟲、觀察昆蟲的習性;在一些廢話連篇、對他而言沒有太多意義的會議上,他會演算習題;出門在外旅行時,他會看小說、學習外語;乘電車的時候,他會站著看書,有位置的話他還可以坐著寫字。
隨著工作和學習的深入,他的知識庫越來越大。他在研究數學時發現,自己如果不懂歷史、不懂文學,對數學的研究就會有所欠缺。他覺得自己需要進行綜合學科的學習,這樣才能成為一名更好的科學研究工作者。
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後來他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時間,把工作時間分為毛時間和純時間:毛時間就是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而純時間,則是指工作中的間隙或歇息時間也加以利用的時間。除了每天對時間消費進行記錄,他還做了規劃,把一輩子分為許多個「五年計畫」──他每過五年,就把時間支出在哪些事情上認真做分析,和過去的自己進行對比,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以此來不斷改進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用棋手的話來說,他就是在不斷地「復盤」:回顧自己的過往,了解過去自己的時間分配是否科學。
柳比歇夫法,我用一句話簡單概述為:嚴格記錄自己每一天的時間消費,透過分析自己的時間花費情況,重新分配時間,以達到更科學、更合理利用時間的目的。
第1節 1小時快速掌握5種時間管理法
「時間花在哪,都是看得見的。」
「終身學習,知行合一。」
上面是我很喜歡的兩句話,也是我的座右銘,我想在本書開頭就把它們送給各位讀者。有的讀者可能會好奇:時間,看不見、摸不到,為什麼說它是「看得見」的呢?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如果你願意每天抽出累計1小時的時間進行科學化的健身,堅持365天不間斷,一年之後你便會擁有一副健美的身材,甚至穿衣特別有型。你花費在健身上的每1分鐘、每1小時都經過長期的累積,使你的身體發生了變化,並最終顯示出看得見的結果,這個結果讓你滿意,也讓你身邊的朋友佩服。
如果你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看書,堅持100天不間斷,以每天閱讀50頁的速度計算,你就會讀完5,000頁。如果按照一本書150~200頁計算,那麼在這100天的時間裡,你可以閱讀完25~33本書,甚至讀得更多。
你看,時間花在哪,都是看得見的。
如果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天,以年為單位去做考慮,我們會發現長期在某個領域花費時間鑽研,就能夠產生複利效應,獲得該領域的大量知識。如果我們長期在某個領域累積沉澱,便會在這個領域有一定深度的見解。
你把這些知識和見解透過「輸入—輸出」的方式,形成筆記、文章、音訊、影片等,透過某些網路傳播管道分享出去,你便會找到同類,甚至擁有一群和你理念相似的朋友,他們都會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盟友。
長期堅持下去,就是「終身學習,知行合一」。
我希望這兩句話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幫助你為接下來學習時間管理的內容做準備。我會透過分享五種方法,讓你在1小時之內學會簡單有效率的時間管理法,並且讓你學完就能夠實踐起來。
1.柳比歇夫法
柳比歇夫(Aleksandr Lyubishchev)是一名蘇聯作家,他從26歲開始便記下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結果:他在28歲確定了一生的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31歲能準確感知時間,73歲全年工作時長達2,006小時,79歲全年還為讀者寫了283封回信。
如此詳細的數字,都來自他本人的紀錄。這些紀錄都非常有用,對他而言是參考,知道自己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對後人來說則是一種可以參考和借鑑的基礎時間管理方法。
他在充實又忙碌的一生中,不僅熱情、嚴謹地對待工作,也對自己的道德有嚴格要求。他並不是一位刻板的科學研究工作者,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不追求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掌聲,但對自己熱愛的事情能夠長期堅持下去並盡量做好。他不追求成為權威,勇於提出與主流不同的觀點,同時保持著批判性思維。
在《奇特的一生》(This is Strange Life)這本書中,作者格拉寧(Daniil Granin)詳細地闡述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方法──如何運用時間,使願望一步一步實現,同時也能保證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柳比歇夫嚴格地記錄自己用在學習、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時間,隨後他會透過總結、反思,尋找並採用更合適的方法記錄時間。
例如,每次散步的時候,他會捕捉昆蟲、觀察昆蟲的習性;在一些廢話連篇、對他而言沒有太多意義的會議上,他會演算習題;出門在外旅行時,他會看小說、學習外語;乘電車的時候,他會站著看書,有位置的話他還可以坐著寫字。
隨著工作和學習的深入,他的知識庫越來越大。他在研究數學時發現,自己如果不懂歷史、不懂文學,對數學的研究就會有所欠缺。他覺得自己需要進行綜合學科的學習,這樣才能成為一名更好的科學研究工作者。
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後來他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時間,把工作時間分為毛時間和純時間:毛時間就是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而純時間,則是指工作中的間隙或歇息時間也加以利用的時間。除了每天對時間消費進行記錄,他還做了規劃,把一輩子分為許多個「五年計畫」──他每過五年,就把時間支出在哪些事情上認真做分析,和過去的自己進行對比,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以此來不斷改進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用棋手的話來說,他就是在不斷地「復盤」:回顧自己的過往,了解過去自己的時間分配是否科學。
柳比歇夫法,我用一句話簡單概述為:嚴格記錄自己每一天的時間消費,透過分析自己的時間花費情況,重新分配時間,以達到更科學、更合理利用時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