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幽默》前言
重力與浮力
2016年10月的一個涼爽秋夜,十位行為科學家與講師一起站在芝加哥的一個舞台上。我們這群來自史丹佛、哈佛、哥倫比亞、賓州大學的人,可以(也可能真的會)在睡夢中講授人類認知、人工智慧、人類福祉、全球財富分配、協商、決策等主題。
但那天我們同台不是為了講課(或睡覺)。
我們是去那裡演搞笑短劇。
學者就像商務人士一樣,不是以幽默風趣著稱(也不是以魅力、搞笑或可愛著稱……我們都知道。)但我們十人齊聚在這個全球著名的喜劇劇場與培訓中心「第二城喜劇團」(The Second City),展開為期兩天的幽默高峰會,因為目前為止的研究清楚顯示:幽默對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相信,這個新興領域可能成為商業領域中的一大競爭優勢。我們是說真的,沒蓋你。
那兩天,我們討論了這個領域做過的研究,並且集思廣益可能定義我們未來研究的新領域。我們探討的問題五花八門,從廣泛又崇高的問題(例如:幽默如何影響權力、信任、創意),到策略性的問題(例如:如何編笑話),無所不包。此外,我們也扔出一個假想的紫球,大喊一些無意義的發語詞;總之,就是假科學之名,亂喊一通。
第二城喜劇團的喜劇專家安・利柏拉(Anne Libera)和凱利・李奧納德(Kelly Leonard),為我們上了幽默技巧的速成課。他們訓練過脫口秀主持人史蒂芬・柯貝爾(Stephen Colbert)、演員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以及一些不叫「史提夫」的藝人,像蒂娜・費(Tina Fey)、克里斯・雷德(Chris Redd)、茱莉・路易絲-卓佛(Julia Louis-Dreyfus)。這門課程最後是在一場精彩的搞笑短劇中達到高潮。
那次幽默高峰會開啟了一場持續多年的探索,證實了那天讓我們一起同台演出的假設: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幽默是正經事。而且,當今的職場大多不大懂得利用這項法寶。
對有些人來說,這是因為他們對幽默的優點有根本的誤解:以為「重力」(gravity,也有「嚴肅」的意思)與「浮力」(levity,也有「輕鬆」的意思)是互相衝突的,但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不那麼嚴肅拘謹時,反而可以抒解那些阻礙嚴肅工作的壓力,與同事培養更有意義的關係,敞開心胸去接納更創新的解決方案。
對另一些人來說,他們至少直覺上知道幽默有一些效果,但是要他們發揮幽默感時,很少人知道該怎麼做。
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不知道怎麼發揮幽默感,除了擺著一大堆好處不用以外,對下列各方面也有可怕的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因為職場正在扼殺我們)、人際關係(因為人際關係是讓人幸福快樂的最大動力,偏偏我們卻變得越來越疏離)、團隊與公司(因為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競爭越來越辛苦。)我們甚至覺得,有些人老是擺著一張臭臉,就是因為不懂得發揮幽默感。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以學術界所知最誘人的方式——行為科學(外加多位搞笑演員與商業領導者的幫忙)——來說明幽默對職涯、事業、生活的效益。在本書中,你會學到為什麼幽默的威力如此強大,為什麼大家沒有充分利用;最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善用這項法寶。
沒錯,我們說的就是「你」——親愛的讀者,亦即這本書的主角。
不過,關於你,我們就暫時先談到這裡。
關於我們
過去五年間,我們成天沉浸在幽默的研究中:珍妮佛・艾克(Jennifer Aaker)是行為科學家及史丹佛大學的講座教授,專門研究意義與目的如何塑造個人的選擇。娜歐米・拜格多納斯(Naomi Bagdonas)是專門培訓領導者與名人的高管教練,過去十年間,同時跨足企業策略與喜劇表演這兩個領域。
我們一起在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開了一門課程,課程名稱是「幽默是正經事」(Humor: Serious Business)。在那門課程中,我們指導一些全球最有抱負、最聰明、最活潑的商業人士,如何運用輕鬆幽默來改變未來的組織與生活。我們的MBA學生修這門「幽默課」所拿到的學分,跟他們修「管理會計」與「金融交易策略」的學分一樣。
很妙吧,但這也是正經事。
當初,我們是怎麼會想要開這門課的呢?對娜歐米來說,這一切是源自一位客戶某天不經意提到:
「娜歐米,我絕對可以猜出妳每週五晚上做什麼。」
邦妮是聘請娜歐米來當顧問的人,聽她說出這種話挺奇怪的。但是,邦妮與娜歐米相處三個月以來,兩人越來越熟。娜歐米是擔任策略顧問,負責監督那個幫邦妮的組織重新界定客戶體驗的團隊。那項專案的步調很緊湊,娜歐米與邦妮合作三個月以來,已經共事數百個小時了。
邦妮很真誠地描述娜歐米週五晚上是怎麼過的。她說,她想像娜歐米住在一間掛著風景畫、養了貓、牆壁漆成灰色的公寓裡,「熨著下週要穿的襯衫」。娜歐米請她多講一些,她猜那隻貓叫「凱特」(Cat,也就是「貓」的意思。)
真糗!
剎那間,邦妮彷彿舉起一面鏡子,照著專業的娜歐米,卻顯現出狼狽的真相:一個在工作上精明幹練的人,但完全失去了使她成為「真我」的快樂與性格。
更重要的是,邦妮的想像,確實與真相差距不遠。娜歐米一直過著「雙面」的生活——不是「白天上班、夜夜笙歌」的那種雙面生活,而是工作上的同事都不知道娜歐米利用晚上的時間鑽研及表演喜劇,而她那些搞笑的朋友也不知道她白天為《財星》50大客戶提供諮詢服務。多年來,她小心翼翼地把這兩個世界分隔開來,畢竟兩邊看起來沒有「通用的技能」。
但仔細觀察後,娜歐米發現幽默在喜劇之外,其實擁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幽默幫助她塑造最有意義的友誼、化解緊張時刻、激發新觀點與同理心、說服他人採取行動,以及強化韌性,尤其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可以使事情變得更有趣。
自從那次被邦妮看穿後,娜歐米開始以行動證明,她可以在辦公室獲得更多樂趣,把幽默感變成職場上的法寶,而且她也可以幫客戶做到那樣。
珍妮佛可沒有時間搞那些東西。
對她來說,幽默從來不是重點。當然,她很愛笑(這麼說彷彿她是什麼怪人似的),但是她對研究、寫作、完成任務更感興趣。
不過,2010年,與先生合著《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後,她徹底改觀了。那本書談論故事與社群可以在世界上推動正向的改變,出版後第一年,她與史丹佛大學的學生組織「100K Cheeks」合作,運用那本書所傳授的工具來實現一項目標:吸引10萬以上的人到美國國家骨髓資料庫註冊。
那時,她認識了阿米特・古普塔(Amit Gupta),那是她合作的十七名患者之一。阿米特診斷出罹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他在國家骨髓捐贈計劃(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中,找不到完美的配對者。所以,他和朋友竭盡所能地尋找南亞人,說服他們到骨髓捐贈銀行註冊。
儘管阿米特陷入人生中最陰暗的時刻,但珍妮佛看到他——以及他的朋友、家人與同事——設法把輕鬆與幽默融入他號召的活動細節中。
在阿米特的網站上,訪客可以看到他穿著一件傻里傻氣的紅色T恤,臉上掛著一樣傻里傻氣的笑容。「捐贈骨髓的流程與捐血相似,不會痛,但很無聊。」他以輕鬆的口吻在Twitter及Tumblr上發布尋找骨髓捐贈者的訊息。他辦了一場居家型的骨髓檢測活動,並開玩笑說,賓客應該「自帶南亞身分」(BYOSA: bring your own South Asian)。他也在紐約市的時髦酒吧裡舉辦「檢測派對」。他甚至與DoSomething.org合作,號召搞笑演員來參與這項活動,例如:與阿茲・安薩里(Aziz Ansari)及「星爵」克里斯・普瑞特(Chris Pratt)合作輕鬆(但感人)的公益廣告,呼籲學生「give a spit about cancer」(為癌捐口水)。
結果這招真的奏效了。2012年1月20日,阿米特找到一位完美的配對者。
阿米特面對死亡逼近的同時,也培養了輕鬆面對生死挑戰的心態。這使得他及周遭的每個人在鼓勵大家註冊時,更有動力、更機靈,也獲得更多的成果。看到阿米特堅持不懈、努力號召活動,最終戰勝了致命疾病後,珍妮佛意識到,幽默能以她意想不到的方式驅動人心。
* * *
這些經驗使我們兩個意識到,我們嚴重低估了幽默轉變工作及生活的潛力,因此開始深入研究這兩個領域。
娜歐米更深入鑽研喜劇,她搬到洛杉磯,師從她的喜劇偶像,並在脫口秀俱樂部「正直公民大隊劇院」(Upright Citizens Brigade Theatre)接受訓練,同時把喜劇原理融入她指導的高管課程中。
珍妮佛則是轉向研究,尤其是研究幽默的行為科學,了解幽默如何影響人們的動機、決策、情緒、身體健康,以及如何利用幽默在世界上擴大影響力,同時開懷大笑(但不至於給人詭異的感覺。)
不過,真正神奇的事(就像大衛魔術把自由女神變不見那麼神奇),是發生在我們把各自的世界結合起來的時候。
我們是在2014年結識的,當時珍妮佛邀請娜歐米到她開的「故事的力量」(Power of Story)課程擔任客座講師,談一個完全無關的主題:如何有效地把故事與資料融合在一起。
娜歐米講課時,珍妮佛驚訝地看到,學生一邊學習神經化學大腦系統與因素分析,一邊笑得歇斯底里。
這個現象值得再說一遍:他們一邊學習神經科學與統計方法,一邊開懷大笑。更重要的是,珍妮佛注意到,學生整個學期持續應用娜歐米傳授的概念,而且在上完課八週後,依然清楚記得那些概念。
學期結束後,我們打電話交流。那次通話從簡單的授課回顧,變成熱情地探索一些促使我們寫這本書的問題:如果我們把幽默的行為科學與喜劇原理結合起來,並以一種有利商務的方式來應用,那會是什麼樣子?那樣做,會不會使得人際關係變得更深厚,讓人在工作上變得更加得心應手、更快樂,從本質上轉變公司、甚至轉變世界?
於是,我們開始削尖筆桿,振筆直書。我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回答上述的問題。
《最佳結果》練習1
留意你的衝突習慣與模式
每一場危機都帶有訊息。危機是大自然強迫改變的方式——打破舊有框架,鬆動負面的習慣,好讓更美好的新事物能夠發生。
——蘇珊.L.泰勒(Susan L. Taylor),美國權威新聞人士與編輯
我和我媽不合的情形,就是我們兩個人的衝突習慣形成的互動模式,讓我們困在衝突循環裡,我們母女倆就像坐在旋轉木馬上原地打轉。
本章後面的段落,會再進一步談我們母女倆的衝突習慣,以及我們之間一再重複的模式。此外,我也會舉例談幾位客戶與學生的衝突習慣與模式。接下來,我們先看衝突習慣一開始是如何養成的。
衝突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我們的衝突習慣,源自我們被制約或教導如何看這個世界。我們從父母與其他家庭成員、老師、運動教練、宗教人士,以及其他在日常生活中有影響力的人士那裡學到的事,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衝突習慣。如果生活中有重要人士教我們遇到衝突時該怎麼做,我們有可能養成明確的習慣,但更可能發生的情形是:從來沒有人和我們談過這些習慣,而是「直接示範」希望我們怎麼做。我們看見他們的身教,進而受到影響。
如果從小到大,家裡的人生氣時會大吼大叫和摔門(例如我家),你長大後也可能會在自己的家裡這麼做(我承認,我偶爾會做這種事)。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你和我的客戶史蒂芬一樣,家裡沒明說的做法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衝突。如果你在這種家庭長大,可能會在碰上潛在衝突時選擇走開,不正面處理。
不論碰上哪種情境,我們通常會持續同一種習慣,我稱之為你的「主要衝突習慣」(primary conflict habit)。
不過,你的衝突習慣依舊有可能視情境而定,可能在家裡是一種習慣,工作時有別的習慣,身處社群時又展現另一種習慣。你的同一種衝突習慣適用多少情境,要看你成長時接收的訊息。
衝突習慣
我依據研究外加多年的教學,以及擔任組織領導者顧問的經驗,整理出四種衝突習慣。儘管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這四種習慣依舊讓我們困在模式裡,無法輕易離開衝突循環。
各位在讀接下來的描述時,有可能在某個瞬間發現,你本人的習慣其實就是你的問題所在,即便你可能不服氣,想要反駁:「我才不是那樣。」
我想先告訴大家的是,萬一你本人也「難辭其咎」,並不代表你很糟糕,只是你也有七情六欲。
如果你希望掙脫衝突,第一件事就是留意你的衝突習慣如何導致衝突。
道格拉斯.史東(Douglas Stone)、派頓、席拉.西恩(Sheila Heen)合著的暢銷著作《再也沒有難談的事》指出,不論你究竟要替你所處的情境負5%、50%或95%的責任,一點都不重要。重點是:很多人一起造成今日的局面;事情今天會這樣,你和其他人都有分。
你的主要衝突習慣,可能代表著當你碰上具挑戰的情境時是如何火上加油的。
好消息是,一旦了解你的習慣是如何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你就能選擇不再那麼做,改採不同的方式。
我將在本書的第二部,介紹如何用不一樣的新做法取代舊習慣。這裡只先提醒大家,如果要跳脫衝突循環,關鍵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有什麼樣的習慣。
當你閱讀接下來的描述時,請記得保持開放的心態,想一想哪種習慣令你感到最熟悉。每種習慣大概都有聽來耳熟的部分,不過你的主要習慣只有一個:那個你連想都沒想就冒出來的反應。
1. 責怪他人
有的人從小學到,想要什麼的話,就得直接去要,不願善罷甘休。我的客戶哈維爾就是這樣的例子。哈維爾創辦了時髦的得獎設計公司,擔任執行長。身為天之驕子的他極度自信,出生於那種大學建築物會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家族,父母認為孩子就該大膽、強勢,這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質。此外,哈維爾確實很有才華,因此擁有過人的自信心。
當哈維爾火力全開時,他熱愛競爭的天性是重要資產。他大力替公司爭取機會,碰上別的創業者肯定會想哭的事業挑戰時,他打敗群雄,例如哈維爾的團隊便敬畏老闆一個人就能搞定所有的事,幾分鐘內想出數十種方法,擊退暗地裡和他們搶市場的對手。然而,哈維爾熱愛競爭的性格,有時過頭到扭曲的程度,變成凡事責怪與攻擊他人。
哈維爾是極端的例子,不過各行各業的確有許多人士,他們熱愛競爭的精神原本是好事,卻養成了責怪他人的習慣。如果你也是這樣,你可能嚐過自身行為帶來的苦果:其他性格也很強悍的人,很容易反過來攻擊你。另一種情形則是,當你碰上不喜歡起衝突的人,就會對你敬而遠之。
別人要是反擊,你的好勝心會使你攻擊回去,火上加油。如果對方躲起來,你則通常會卡在原地,無法前進,因為少了其他人的合作或協助,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即便你有能力自己來,等對方知道你拋下他們,有可能導致更多衝突。
簡而言之,責怪他人的習慣一般會導致輸,不會帶來你想要的贏。有時代價是丟臉,其他時候則會損失金錢、關係、時間、力氣與專注力。
以哈維爾的例子來講,他責怪他人的習慣的真正壞處,在於害他與塔拉有了心結。塔拉是哈維爾的老友,負責管理銷售部門。塔拉是英國人,性格溫和,彬彬有禮,是極度聰明的人才,有開創力、也有毅力,能讓公司的市占率大增。哈維爾雇用塔拉時,認為她的學經歷完全符合讓公司擴張的條件。
然而有一天,哈維爾氣沖沖地闖進塔拉的辦公室,質問為什麼銷售部門招募人才的動作那麼慢?哈維爾大罵塔拉妨礙了挖角進度,接著又下達新命令。塔拉默不作聲。這樣的互動不斷重複出現,每次發生這種事,哈維爾吼得愈大聲,塔拉就愈是什麼都聽不到──接著,盡量離哈維爾愈遠愈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