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這是一種更好的職場傾聽方式
不用說,你應該知道好好聽人說話,在職場上有多重要吧?要是有同事、主管、下屬、顧客或供應商不認真聽你說話,導致專案無法如期進展,你當然會壓力山大。如果原本能避開衝突,只因為有人不聽別人講話,導致場面無法收拾,想必你也會備感挫折。其實,只要有人沒在聽,逼你得把話重講一次,你可能就會心生煩躁,甚至開始冒出怒火。
但是,假如在工作時,有人肯「好好聽你說話」,就會產生一股神奇的力量:團隊能夠合作無間,一起朝目標邁進,讓你激動不已;有同事與自己所見略同,你也能得到激勵;如果供應商或廠商聽懂了你的問題,並表示能夠解決,當然讓人鬆一口氣。如果沒有人肯好好聽你說話,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在職場中傾聽的好處很多,也很容易理解:傾聽可以提升你對同僚的影響力。主管傾聽技巧較佳,也有利培養下屬信賴,並建立更強的心理安全感。負責招募高階主管的人員,也會尋找善於傾聽的人才來領導團隊。傾聽早已獲評為成功行銷人才的首要技能,因為優異的傾聽技巧可改善顧客態度,並建立長期關係。以整個組織而言,傾聽行為可提高員工參與度與留任意願,在業務運作上成效更佳。傾聽也與企業的良好營收表現有關。不論你身在哪個職位、職稱為何或任職於何種產業,傾聽都能改善職場關係與公司的盈虧表現。
在我們超過三十年從事專業溝通的相關經驗中,發現導致職場上難以專注聆聽的其他兩項因素:首先,很多人定義「好好傾聽」的方式,都忽略了傾聽本身有多重要、影響有多強大,以及傾聽可以探究的細節。其次,一般人都缺乏容易執行又好記的傾聽技巧,因而難以在忙碌快速的工作時間,立即開啟正確傾聽模式。
因此我們特別在商業領域進行了三年的研究、訪談、焦點團體與測試後,發展出全新的傾聽方法:順勢傾聽。
簡單說來,「順勢傾聽」是以符合說話者目標的方式,處理及回應訊息的模式。這不代表無論對方提出什麼要求,你都得照單全收,而是要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多關注正在說話的人。本章將挑戰一些常見迷思,介紹這個新的「順勢傾聽」解決方案,進而幫助你在工作上用更有效的方式,好好聽進別人說的話──說不定,你需要的就是這個。
光是專心還不夠
「說得越少,聽見越多。」
——美國知名心靈導師拉姆.達斯(Ram Dass)
「每個人都有兩隻耳朵、一張嘴,所以我們可以聽到的話,是從嘴裡說出的兩倍。」
——希臘哲人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大部分人聽別人說話,都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是為了能回應幾句。」
——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這幾句引言非常貼切的指出,我們都需要更經常(與品質更好的)傾聽,不過,這幾句話也會讓人以為說話是傾聽的仇敵,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回應是傾聽很重要的一部分,更何況,在職場上如果你真的一直「話很少」,或者「聽的時間是說的兩倍」,或「不打算回話」,反而是給自己和說話的人幫倒忙。
傾聽不僅包含言語上的回應,也包含聆聽時的非言語表達。與其透過眼神接觸和點頭示意(也就是讓自己「看起來」有在聽,但實則未必),不妨善用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與聲音來表達。
好的傾聽不僅是專心聆聽,也涉及如何回應說話者,因此本書想告訴你的是一些技巧,幫助你處理及回應聽到的資訊,進而提升影響力。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詳細探討「順勢傾聽」的方法,並提供實際、可行的策略,供你在日常互動中實踐。
成為順勢傾聽者
順勢傾聽是目標導向的活動,亦即聆聽時,你的心中會惦記著說話者的溝通目標。這很不簡單,因為人都有自身偏好的傾聽方式(你的傾聽風格)、在傾聽時會有自己的目標(因為你是專業人士)、無法好好傾聽的個人障礙(畢竟人非聖賢),而且對方可能也不清楚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他們也是人)。透過順勢傾聽,就能找出自己的偏好和目標、削減擋在眼前的障礙、辨認對方的目標,最後就能調整聆聽的方式。
順勢傾聽包含四種傾聽方式與四項傾聽目標,也就是支持(Support)、推進(Advance)、細究(Immerse)、判別(Discern),組成「順勢」這個縮寫詞。
順勢傾聽的宗旨,就是在職場注入更多同理心。同理心有各種定義,但許多研究者都同意,同理心基本上就是能察覺他人情緒,並想像他們當下的感受。待你成為「順勢傾聽者」,與人交談時,你都更能發揮同理心。
若「發揮同理心」聽起來太累人,或不確定自己的同理心夠不夠多,是否足以成為順勢傾聽者時,不如想想這個附帶的好處:發揮同理心,對方就會變得比較不討厭。
你可能已經擁有一套自己很上手的傾聽技巧,那就繼續,並利用順勢傾聽來加強或補充原有的方法。也可以考慮建議你的團隊和所屬組織採用,藉此提供一套共通的語言和工具,每個人都可用來改善傾聽品質,充分發揮順勢傾聽的潛力。畢竟,即使你自己善於傾聽,也不等於其他人都知道怎麼好好聽你說話(但他們可以學會)。
溝通分為兩方面:聆聽者的角度,以及說話者的觀點。本書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瞭解自己身為傾聽者的立場。在互動中,你會運用自己的順勢傾聽風格,也就是接收資訊時,偏好的處理及回應方式。若無須考慮說話者的身分、對方想要什麼或對話情境,這就會是你預設的傾聽模式。
第二部分則探討如何釐清說話者的傾聽需求。說話者會帶著自己的順勢傾聽目標進入互動,即使他們未必察覺,目標必然存在。否則,他們為什麼要和你說話?在此部分,你會學到如何判斷對方的目標,以及如何調整傾聽方式,來幫助對方達到目標。
想必你已經很明白職場中的傾聽有多重要,而本書可進一步提供一些技巧,幫助你從技巧欠佳、一般,甚至不錯的傾聽者,晉升為優秀的傾聽者。讀完這本書之前,你就會逐漸成為順勢傾聽者,能掌握別人在溝通時的需求,以及完滿達成的方法。如果你很努力提升順勢傾聽的技巧,更不只能幫助別人達到目標,也能在工作中培養別人對你的信任與倚重,從而達到自己的生涯目標(說不定,也能完成你的個人目標)。
第2章 開始解析你的順勢傾聽風格
不論你是運動員或領導人,若要培養任何技能,最好的方法都是先瞭解自己目前的表現。傾聽也不例外。如同運動表現或領導能力,傾聽也是一種可學習的技巧,因此你可以先掌握自己目前傾聽的情況,由此開始下手。
每個人傾聽的方式都不一樣
儘管在生理學上,一般成人的傾聽能力都在伯仲之間,但在處理、詮釋及回應所聽到的內容方面──也就是傾聽的風格──卻有個體差異。為了進一步探索這個概念,請模擬以下的「早晨會報」情境。在閱讀時,請詢問自己:在聽到專案主持人報告最新進度時,情境說明後的四個選項中,哪一個最接近你當下閃過的念頭?
閱讀情境和選項說明前,請記得:這不是要找出標準答案。在以下情境中,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答案,每個選項都會是「對的答案」。
這是例行的早晨會報,會有你密切合作的專案主持人提供資訊,說明修訂了什麼目標、調整了哪些時程,並報告進度。這些資訊更新都是工作上很標準的做法,專案主持人通常也會分享比較不符合期待或麻煩的部分。而今天,你要和其他五個人一起開會。
問問自己,在聽對方發言時,你的腦中會浮現哪一種想法:
選項1:我會感謝對方辛苦整理好這些資訊。
選項2:聽完這些資訊後,我會指出應該現在先做哪些工作。
選項3:聽完這些資訊後,我會急於想知道更多細節。
選項4:我會就對方分享的資訊,評估其中的利弊得失。
現在,如果你想的是「好,我會選其中兩個」或「在這個情況,我喜歡選項1,但其他情況,我會選2」,你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人。有好幾千人都答過這個問題,四個選項都有人選。
各種回答的存在,表示大家傾聽的方式顯然都不一樣。即使說話者相同,傾聽者也擁有相同脈絡,人仍各有自己的傾聽偏好。
在工作上,或許你也已目睹傾聽的偏好差異,只是未曾留意。在小組會議、公司全體大會,或其他職場互動情境中,你常不自覺預設別人傾聽的方式和你相同。畢竟,其他傾聽者都身在同一個空間、聽同樣的人傳遞同樣的資訊。同事、主管或下屬就在你面前抄下筆記,提出追問的問題。你很確定,每個人都會記下相同的重點、以相同的方式評估資訊,並採取相同的後續步驟──大家應該都一樣吧。
你一直這樣以為……直到發現哪裡不對。即使說話者傳遞的訊息很清楚,即使互動中的每個人都發誓他們絕對、真的很專心聽說話者發言,仍可能因每個人的傾聽偏好不同,而造成一些困難。通常,這些傾聽偏好會在互動「之後」才露出端倪。在互動結束後,若傾聽者對實際發生的情況、原因和後續應採取的行動,各自抱持不同解讀,無疑已令人喪氣。時間一久,這些傾聽差異還可能重複相同模式,引起傾聽者與同事、主管、下屬和客戶之間的大問題,接著造成事倍功半、走退路和延遲等情況,進而危害公司文化、造成眾人選邊站等難題。
研究指出,傾聽是影響員工參與感和留任率的重要因素。不過,企業文化並非傾聽方式不當造成的唯一損害。傾聽問題可波及組織的近乎一切方面,從處理顧客和客戶需求,到提高靈活度,再到提高成長率,影響可謂遍及各方面。
若想達到傾聽風格相符,首要關鍵在於接受每個人的傾聽方式不同。因此,你應該瞭解自己與身邊的人會有不同的傾聽風格。認可這些差異存在,可幫助你更深入進行一些重要的自我觀察。或許,也可藉此幫助你找出自己的傾聽偏好、這些偏好對你的好處,以及如何妨礙你成為一位好的傾聽者。接受差異存在也能幫助你更熟悉傾聽的議題,並更能接納別人傾聽你說話的方式。
四種順勢傾聽風格
若要成為順勢傾聽者,首先請釐清自己偏好用哪種方式處理及回應資訊。不論誰對你說話、他們的意圖或交談情境為何,你通常都會使用的傾聽方式,就是你的傾聽風格。換句話說,也就是你不假思索就會採用的類型。既然這是「預設」自動採用的方式,表示即使你發現這不符合說話者或互動情境的需求,也很難刻意不用。
順勢傾聽分為四種:支持型、推進型、細究型和判別型。接下來四章的內容也會深入探討各種風格。
隨著你探索每一種風格,或許會發現自己在需要細心體察的情境中,可能善於傾聽;或在有人需要快速釐清思緒時,可以聽得很有技巧;在需要精準回想見聞的互動中,也許你最能聽得仔細;又或者,在某些人或某個專案需要有建設性的回饋時,你往往能聽出重點。
以傾聽者的角度來看,你可能也會發現某些風格較為棘手,也許是你不善察覺他人需要感同身受並伸出援手,也許對記下所有細節感到困難,也許是不須採取特定行動時,反而難以專心,也或許你不喜歡某個點子,卻想不透原因。如果能更清楚自己對哪一種傾聽方式最拿手,哪一種又最不上手,就能更懂得調整自己的方式,幫助他人滿足傾聽需求。
儘管每個傾聽者都有主要採用的順勢傾聽風格,或者會結合不同風格,但這都不表示我們絕不使用或沒有能力使用其他風格。其實,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所有風格都使用過,但也別忘了,順勢傾聽風格不分優劣。只要使用時機適當、對象適宜,場合也恰當,每種風格都可能幫上大忙。在產業、組織和部門各層次,傾聽者都需要分析情況,適時運用四種風格。
舉例來說,即使你的順勢傾聽風格是「判別型」,也不代表你希望別人每次都以「判別型」方式聽你說話。同理,即便你知道某人的傾聽風格,也不表示他們總是要你採用這種風格。重點在於,定位主要傾聽風格有助於釐清自己在哪些情境最能自然應對(也最善於處理),以及你的風格在哪些情況可能碰壁。對聆聽方式瞭解越多,就越可能控制自如。
培養傾聽敏銳度
在接下來四章中,我們將更深入說明各種傾聽風格的特徵和注意事項。基本上,你會對至少一種風格產生強烈共鳴。之後的章節,則會更深入解析你在某些時候的傾聽方式。
你會擅自幫別人加油打氣嗎?你會因為自己急著完成,而催促某人或某群人一起趕進度嗎?你自認「我有在認真聽」的表情,是否看起來更像「我不是很想聽」?你會在別人都已準備好往前走時,還抓著問題或可能發生的失敗不放?讀過與自身傾聽風格相應的章節後,下次與人互動時,或許就能開始換個角度,另眼看待自己的傾聽方式。
那麼,現在你可能在想:「我可以只讀對應自己風格的那章,然後跳過其他的嗎?」
如果想當個順勢傾聽者,可別這樣做。本書的主旨是幫助讀者根據說話者需求,調整為其他相應風格。閱讀自身傾聽風格以外的章節時,不妨留意適應哪些風格對你來說較費力,哪些又比較做得來。接著,你會學到一些可運用在專業情境中的技巧,藉此調整傾聽風格,達成他人的需求。
還有一個閱讀其他章節的好理由:可以藉此更深入瞭解共事對象的傾聽方式。只要閱讀過所有風格的章節,你就能根據對他人的觀察,做出明智的推論。在瞭解同事的傾聽風格後,或許就能更包容他們的傾聽偏好,甚至能找出自己在不同情境中,分別需要與哪一類型的傾聽者對話。即使你對別人的傾聽風格做出的預測,未必每次都能命中,後續章節的解析仍可打下紮實的基礎,讓你充分理解傾聽這回事。
不用說,你應該知道好好聽人說話,在職場上有多重要吧?要是有同事、主管、下屬、顧客或供應商不認真聽你說話,導致專案無法如期進展,你當然會壓力山大。如果原本能避開衝突,只因為有人不聽別人講話,導致場面無法收拾,想必你也會備感挫折。其實,只要有人沒在聽,逼你得把話重講一次,你可能就會心生煩躁,甚至開始冒出怒火。
但是,假如在工作時,有人肯「好好聽你說話」,就會產生一股神奇的力量:團隊能夠合作無間,一起朝目標邁進,讓你激動不已;有同事與自己所見略同,你也能得到激勵;如果供應商或廠商聽懂了你的問題,並表示能夠解決,當然讓人鬆一口氣。如果沒有人肯好好聽你說話,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在職場中傾聽的好處很多,也很容易理解:傾聽可以提升你對同僚的影響力。主管傾聽技巧較佳,也有利培養下屬信賴,並建立更強的心理安全感。負責招募高階主管的人員,也會尋找善於傾聽的人才來領導團隊。傾聽早已獲評為成功行銷人才的首要技能,因為優異的傾聽技巧可改善顧客態度,並建立長期關係。以整個組織而言,傾聽行為可提高員工參與度與留任意願,在業務運作上成效更佳。傾聽也與企業的良好營收表現有關。不論你身在哪個職位、職稱為何或任職於何種產業,傾聽都能改善職場關係與公司的盈虧表現。
在我們超過三十年從事專業溝通的相關經驗中,發現導致職場上難以專注聆聽的其他兩項因素:首先,很多人定義「好好傾聽」的方式,都忽略了傾聽本身有多重要、影響有多強大,以及傾聽可以探究的細節。其次,一般人都缺乏容易執行又好記的傾聽技巧,因而難以在忙碌快速的工作時間,立即開啟正確傾聽模式。
因此我們特別在商業領域進行了三年的研究、訪談、焦點團體與測試後,發展出全新的傾聽方法:順勢傾聽。
簡單說來,「順勢傾聽」是以符合說話者目標的方式,處理及回應訊息的模式。這不代表無論對方提出什麼要求,你都得照單全收,而是要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多關注正在說話的人。本章將挑戰一些常見迷思,介紹這個新的「順勢傾聽」解決方案,進而幫助你在工作上用更有效的方式,好好聽進別人說的話──說不定,你需要的就是這個。
光是專心還不夠
「說得越少,聽見越多。」
——美國知名心靈導師拉姆.達斯(Ram Dass)
「每個人都有兩隻耳朵、一張嘴,所以我們可以聽到的話,是從嘴裡說出的兩倍。」
——希臘哲人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大部分人聽別人說話,都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是為了能回應幾句。」
——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這幾句引言非常貼切的指出,我們都需要更經常(與品質更好的)傾聽,不過,這幾句話也會讓人以為說話是傾聽的仇敵,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回應是傾聽很重要的一部分,更何況,在職場上如果你真的一直「話很少」,或者「聽的時間是說的兩倍」,或「不打算回話」,反而是給自己和說話的人幫倒忙。
傾聽不僅包含言語上的回應,也包含聆聽時的非言語表達。與其透過眼神接觸和點頭示意(也就是讓自己「看起來」有在聽,但實則未必),不妨善用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與聲音來表達。
好的傾聽不僅是專心聆聽,也涉及如何回應說話者,因此本書想告訴你的是一些技巧,幫助你處理及回應聽到的資訊,進而提升影響力。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詳細探討「順勢傾聽」的方法,並提供實際、可行的策略,供你在日常互動中實踐。
成為順勢傾聽者
順勢傾聽是目標導向的活動,亦即聆聽時,你的心中會惦記著說話者的溝通目標。這很不簡單,因為人都有自身偏好的傾聽方式(你的傾聽風格)、在傾聽時會有自己的目標(因為你是專業人士)、無法好好傾聽的個人障礙(畢竟人非聖賢),而且對方可能也不清楚自己想要或需要什麼(他們也是人)。透過順勢傾聽,就能找出自己的偏好和目標、削減擋在眼前的障礙、辨認對方的目標,最後就能調整聆聽的方式。
順勢傾聽包含四種傾聽方式與四項傾聽目標,也就是支持(Support)、推進(Advance)、細究(Immerse)、判別(Discern),組成「順勢」這個縮寫詞。
順勢傾聽的宗旨,就是在職場注入更多同理心。同理心有各種定義,但許多研究者都同意,同理心基本上就是能察覺他人情緒,並想像他們當下的感受。待你成為「順勢傾聽者」,與人交談時,你都更能發揮同理心。
若「發揮同理心」聽起來太累人,或不確定自己的同理心夠不夠多,是否足以成為順勢傾聽者時,不如想想這個附帶的好處:發揮同理心,對方就會變得比較不討厭。
你可能已經擁有一套自己很上手的傾聽技巧,那就繼續,並利用順勢傾聽來加強或補充原有的方法。也可以考慮建議你的團隊和所屬組織採用,藉此提供一套共通的語言和工具,每個人都可用來改善傾聽品質,充分發揮順勢傾聽的潛力。畢竟,即使你自己善於傾聽,也不等於其他人都知道怎麼好好聽你說話(但他們可以學會)。
溝通分為兩方面:聆聽者的角度,以及說話者的觀點。本書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瞭解自己身為傾聽者的立場。在互動中,你會運用自己的順勢傾聽風格,也就是接收資訊時,偏好的處理及回應方式。若無須考慮說話者的身分、對方想要什麼或對話情境,這就會是你預設的傾聽模式。
第二部分則探討如何釐清說話者的傾聽需求。說話者會帶著自己的順勢傾聽目標進入互動,即使他們未必察覺,目標必然存在。否則,他們為什麼要和你說話?在此部分,你會學到如何判斷對方的目標,以及如何調整傾聽方式,來幫助對方達到目標。
想必你已經很明白職場中的傾聽有多重要,而本書可進一步提供一些技巧,幫助你從技巧欠佳、一般,甚至不錯的傾聽者,晉升為優秀的傾聽者。讀完這本書之前,你就會逐漸成為順勢傾聽者,能掌握別人在溝通時的需求,以及完滿達成的方法。如果你很努力提升順勢傾聽的技巧,更不只能幫助別人達到目標,也能在工作中培養別人對你的信任與倚重,從而達到自己的生涯目標(說不定,也能完成你的個人目標)。
第2章 開始解析你的順勢傾聽風格
不論你是運動員或領導人,若要培養任何技能,最好的方法都是先瞭解自己目前的表現。傾聽也不例外。如同運動表現或領導能力,傾聽也是一種可學習的技巧,因此你可以先掌握自己目前傾聽的情況,由此開始下手。
每個人傾聽的方式都不一樣
儘管在生理學上,一般成人的傾聽能力都在伯仲之間,但在處理、詮釋及回應所聽到的內容方面──也就是傾聽的風格──卻有個體差異。為了進一步探索這個概念,請模擬以下的「早晨會報」情境。在閱讀時,請詢問自己:在聽到專案主持人報告最新進度時,情境說明後的四個選項中,哪一個最接近你當下閃過的念頭?
閱讀情境和選項說明前,請記得:這不是要找出標準答案。在以下情境中,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答案,每個選項都會是「對的答案」。
這是例行的早晨會報,會有你密切合作的專案主持人提供資訊,說明修訂了什麼目標、調整了哪些時程,並報告進度。這些資訊更新都是工作上很標準的做法,專案主持人通常也會分享比較不符合期待或麻煩的部分。而今天,你要和其他五個人一起開會。
問問自己,在聽對方發言時,你的腦中會浮現哪一種想法:
選項1:我會感謝對方辛苦整理好這些資訊。
選項2:聽完這些資訊後,我會指出應該現在先做哪些工作。
選項3:聽完這些資訊後,我會急於想知道更多細節。
選項4:我會就對方分享的資訊,評估其中的利弊得失。
現在,如果你想的是「好,我會選其中兩個」或「在這個情況,我喜歡選項1,但其他情況,我會選2」,你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人。有好幾千人都答過這個問題,四個選項都有人選。
各種回答的存在,表示大家傾聽的方式顯然都不一樣。即使說話者相同,傾聽者也擁有相同脈絡,人仍各有自己的傾聽偏好。
在工作上,或許你也已目睹傾聽的偏好差異,只是未曾留意。在小組會議、公司全體大會,或其他職場互動情境中,你常不自覺預設別人傾聽的方式和你相同。畢竟,其他傾聽者都身在同一個空間、聽同樣的人傳遞同樣的資訊。同事、主管或下屬就在你面前抄下筆記,提出追問的問題。你很確定,每個人都會記下相同的重點、以相同的方式評估資訊,並採取相同的後續步驟──大家應該都一樣吧。
你一直這樣以為……直到發現哪裡不對。即使說話者傳遞的訊息很清楚,即使互動中的每個人都發誓他們絕對、真的很專心聽說話者發言,仍可能因每個人的傾聽偏好不同,而造成一些困難。通常,這些傾聽偏好會在互動「之後」才露出端倪。在互動結束後,若傾聽者對實際發生的情況、原因和後續應採取的行動,各自抱持不同解讀,無疑已令人喪氣。時間一久,這些傾聽差異還可能重複相同模式,引起傾聽者與同事、主管、下屬和客戶之間的大問題,接著造成事倍功半、走退路和延遲等情況,進而危害公司文化、造成眾人選邊站等難題。
研究指出,傾聽是影響員工參與感和留任率的重要因素。不過,企業文化並非傾聽方式不當造成的唯一損害。傾聽問題可波及組織的近乎一切方面,從處理顧客和客戶需求,到提高靈活度,再到提高成長率,影響可謂遍及各方面。
若想達到傾聽風格相符,首要關鍵在於接受每個人的傾聽方式不同。因此,你應該瞭解自己與身邊的人會有不同的傾聽風格。認可這些差異存在,可幫助你更深入進行一些重要的自我觀察。或許,也可藉此幫助你找出自己的傾聽偏好、這些偏好對你的好處,以及如何妨礙你成為一位好的傾聽者。接受差異存在也能幫助你更熟悉傾聽的議題,並更能接納別人傾聽你說話的方式。
四種順勢傾聽風格
若要成為順勢傾聽者,首先請釐清自己偏好用哪種方式處理及回應資訊。不論誰對你說話、他們的意圖或交談情境為何,你通常都會使用的傾聽方式,就是你的傾聽風格。換句話說,也就是你不假思索就會採用的類型。既然這是「預設」自動採用的方式,表示即使你發現這不符合說話者或互動情境的需求,也很難刻意不用。
順勢傾聽分為四種:支持型、推進型、細究型和判別型。接下來四章的內容也會深入探討各種風格。
隨著你探索每一種風格,或許會發現自己在需要細心體察的情境中,可能善於傾聽;或在有人需要快速釐清思緒時,可以聽得很有技巧;在需要精準回想見聞的互動中,也許你最能聽得仔細;又或者,在某些人或某個專案需要有建設性的回饋時,你往往能聽出重點。
以傾聽者的角度來看,你可能也會發現某些風格較為棘手,也許是你不善察覺他人需要感同身受並伸出援手,也許對記下所有細節感到困難,也許是不須採取特定行動時,反而難以專心,也或許你不喜歡某個點子,卻想不透原因。如果能更清楚自己對哪一種傾聽方式最拿手,哪一種又最不上手,就能更懂得調整自己的方式,幫助他人滿足傾聽需求。
儘管每個傾聽者都有主要採用的順勢傾聽風格,或者會結合不同風格,但這都不表示我們絕不使用或沒有能力使用其他風格。其實,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所有風格都使用過,但也別忘了,順勢傾聽風格不分優劣。只要使用時機適當、對象適宜,場合也恰當,每種風格都可能幫上大忙。在產業、組織和部門各層次,傾聽者都需要分析情況,適時運用四種風格。
舉例來說,即使你的順勢傾聽風格是「判別型」,也不代表你希望別人每次都以「判別型」方式聽你說話。同理,即便你知道某人的傾聽風格,也不表示他們總是要你採用這種風格。重點在於,定位主要傾聽風格有助於釐清自己在哪些情境最能自然應對(也最善於處理),以及你的風格在哪些情況可能碰壁。對聆聽方式瞭解越多,就越可能控制自如。
培養傾聽敏銳度
在接下來四章中,我們將更深入說明各種傾聽風格的特徵和注意事項。基本上,你會對至少一種風格產生強烈共鳴。之後的章節,則會更深入解析你在某些時候的傾聽方式。
你會擅自幫別人加油打氣嗎?你會因為自己急著完成,而催促某人或某群人一起趕進度嗎?你自認「我有在認真聽」的表情,是否看起來更像「我不是很想聽」?你會在別人都已準備好往前走時,還抓著問題或可能發生的失敗不放?讀過與自身傾聽風格相應的章節後,下次與人互動時,或許就能開始換個角度,另眼看待自己的傾聽方式。
那麼,現在你可能在想:「我可以只讀對應自己風格的那章,然後跳過其他的嗎?」
如果想當個順勢傾聽者,可別這樣做。本書的主旨是幫助讀者根據說話者需求,調整為其他相應風格。閱讀自身傾聽風格以外的章節時,不妨留意適應哪些風格對你來說較費力,哪些又比較做得來。接著,你會學到一些可運用在專業情境中的技巧,藉此調整傾聽風格,達成他人的需求。
還有一個閱讀其他章節的好理由:可以藉此更深入瞭解共事對象的傾聽方式。只要閱讀過所有風格的章節,你就能根據對他人的觀察,做出明智的推論。在瞭解同事的傾聽風格後,或許就能更包容他們的傾聽偏好,甚至能找出自己在不同情境中,分別需要與哪一類型的傾聽者對話。即使你對別人的傾聽風格做出的預測,未必每次都能命中,後續章節的解析仍可打下紮實的基礎,讓你充分理解傾聽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