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作怎麼分?不是誰閒就叫誰做
第一節 交辦工作不是丟包
「那件事你去處理一下。」「這個報告你負責,其他我不管了。」許多新手主管交辦任務時,常常以為把事情交出去就好,結果事情不是做不好、就是根本沒人動,最後還得自己回來補救。這讓主管懷疑:「是不是下屬太被動?」、「是不是我講不清楚?」
事實上,問題可能出在一個根本的觀念錯誤:交辦工作不是把事情推掉,而是把責任與資源一起交出去。
為什麼你交代了,事情還是沒動?
當主管只說:「這事你做一下」,但沒有說清楚背景、目標、成果期待,下屬很可能根本搞不懂你要什麼。他可能想:「做是可以做,但這樣做你會滿意嗎?是現在馬上要?還是下週?」
如果任務模糊不清,或是交辦後就消失不見,下屬會覺得:這件事只是主管想甩鍋,還是臨時塞東西,不是真正交付。這種感覺會讓他們選擇「拖一下看主管會不會改變主意」或「反正不是我原本的工作,慢慢來就好」。
好的交辦是有設計的
要讓任務真的動起來,主管不能只是說一聲就算,而是要有一套交辦設計。以下是四個必要元素:
.背景交代:這項任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重要?和什麼專案或目標有關?
.清楚目標:你期待的成果是什麼?有沒有標準格式、提交方式或時程?
.可用資源:是否有參考資料、前人經驗、可協助的人力?
.跟進機制:什麼時候檢視進度?用什麼形式回報?你會不會協助處理障礙?
不要怕交代得太多,只怕下屬腦中空白。一次講清楚,事後少補救。
交代不等於卸責
很多主管誤會了交辦工作的本質,認為交代出去就「清掉」了,但主管真正的責任是「任務完成」,而不是「我說了就算」。
交辦的過程中,你還要負責:
.評估對方是否理解與接受任務
.協助對方處理難處或卡點
.定期確認進展,給予支持
當下屬覺得你交付任務後仍有在關心,而不是「丟了就不見人影」,他們才會覺得這件事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落單的責任。
案例:交辦不同的效果
同一個任務:「設計下一季的產品推廣簡報」。
(1)主管A的交辦方法
「這件事你做一下,反正你之前有碰過類似的。」
→結果:下屬搞不清重點,資料抓錯方向,簡報做完主管整個打掉重做。
(2)主管B的交辦方法
「這次簡報主要給行銷總監用,重點要放在產品的新功能應用。你可以參考上一季的格式,但記得新增新客戶案例。我希望初稿下週一給我,我會幫你review。」
→結果:下屬知道標準、方向與時程,也知道主管會回頭看,不敢敷衍。
這兩者的差別,不是話多話少,而是是否給出「任務的意義、目標與支持」。
交辦也是一種領導展現
別把交辦看成日常小事。交辦工作的方式,其實就是你領導風格的縮影:
.你是否有邏輯?
.你是否尊重夥伴?
.你是否懂得授權與信任?
好的交辦,會讓下屬覺得「我在主管手上做事,有方向、有支持、有空間」。而差的交辦,會讓人只想自保、閃躲、不認帳。
把任務交出去,也把責任留一點下來
交辦不是把事丟掉,而是把成果交付給對的人、並陪他一起完成。你該做的不是「切割關係」,而是「建立責任共識」。
當你能清楚交代、提供支援、適時跟進,任務就不再是你的一句話,而是團隊的一份成果。這樣的主管,不只有效率,更有信任力。
第二節 怎麼看出誰能做什麼?
當主管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分配任務時不知道該丟給誰:這個人閒但不太可靠、那個人能力強卻手上一堆事,還有一個人總說「我可以做做看」,結果總是做一半。你可能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不會看人?為什麼工作總是分錯?」
事實上,要把人放對位置,不是靠直覺、也不是憑感覺,而是要透過觀察、對話與紀錄,慢慢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人力地圖」。
任務不該只是「誰閒」就給誰
許多主管在分配工作時,最大的誤解就是「誰沒事就叫誰做」。這種做法短期看起來省事,長期卻會造成幾個嚴重後果:
.好的人才被過度使用,容易疲乏與流失
.原本就低產出的員工因為被閒置,成長更慢
.任務成果品質無法預測,造成不穩定
好的分配,不是把事情平均切開,而是讓每個人能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效益。
如何開始「看懂人」?
你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去觀察團隊成員:
能力面:他能做到什麼程度?
.技術能力:具備哪方面專業?例如數據分析、簡報設計、客戶溝通。
.思考邏輯:處理問題有層次感嗎?能否獨立思考?
.任務掌握:需要多少指導才能完成一件事?
意願面:他想做什麼?
.主動性:是否常主動請纓?還是只等交代才動作?
.學習欲望:是否願意挑戰新任務、願意學習陌生領域?
.態度穩定:遇到壓力會逃避還是尋求協助?
狀態面:他現在能投入多少?
.工作負荷:是否已經滿載?是否有其他時程衝突?
.情緒狀態:近期是否低潮、家庭因素影響表現?
.職涯階段:是衝刺期還是穩定期?有無轉職意圖?
這三個維度合起來,就是你要建立的「人力全貌圖」。每個人都不是單一能力體,而是動態中的整合資源。
實務對話技巧:三問了解成員定位
主管可透過日常一對一或工作檢討時詢問:
.「你最近對哪一類任務最有信心?」(能力)
.「有什麼想學或想挑戰的任務嗎?」(意願)
.「你目前的時間安排有什麼壓力?」(狀態)
這些提問不只能幫你對人有更精準的認知,也能讓下屬感受到你不是「亂分工作」,而是有用心規劃。
會分工的人,才是會用人的主管
看懂人,不是天生直覺,而是觀察、詢問與整合的結果。
當你願意從每一次任務回顧、每一段對話中累積人力理解,你就能不再憑感覺派工,而是用資訊判斷配置。
你是團隊的策士,不是賭博的莊家。會分工的人,不只讓任務完成,更讓團隊成長。
第一節 交辦工作不是丟包
「那件事你去處理一下。」「這個報告你負責,其他我不管了。」許多新手主管交辦任務時,常常以為把事情交出去就好,結果事情不是做不好、就是根本沒人動,最後還得自己回來補救。這讓主管懷疑:「是不是下屬太被動?」、「是不是我講不清楚?」
事實上,問題可能出在一個根本的觀念錯誤:交辦工作不是把事情推掉,而是把責任與資源一起交出去。
為什麼你交代了,事情還是沒動?
當主管只說:「這事你做一下」,但沒有說清楚背景、目標、成果期待,下屬很可能根本搞不懂你要什麼。他可能想:「做是可以做,但這樣做你會滿意嗎?是現在馬上要?還是下週?」
如果任務模糊不清,或是交辦後就消失不見,下屬會覺得:這件事只是主管想甩鍋,還是臨時塞東西,不是真正交付。這種感覺會讓他們選擇「拖一下看主管會不會改變主意」或「反正不是我原本的工作,慢慢來就好」。
好的交辦是有設計的
要讓任務真的動起來,主管不能只是說一聲就算,而是要有一套交辦設計。以下是四個必要元素:
.背景交代:這項任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重要?和什麼專案或目標有關?
.清楚目標:你期待的成果是什麼?有沒有標準格式、提交方式或時程?
.可用資源:是否有參考資料、前人經驗、可協助的人力?
.跟進機制:什麼時候檢視進度?用什麼形式回報?你會不會協助處理障礙?
不要怕交代得太多,只怕下屬腦中空白。一次講清楚,事後少補救。
交代不等於卸責
很多主管誤會了交辦工作的本質,認為交代出去就「清掉」了,但主管真正的責任是「任務完成」,而不是「我說了就算」。
交辦的過程中,你還要負責:
.評估對方是否理解與接受任務
.協助對方處理難處或卡點
.定期確認進展,給予支持
當下屬覺得你交付任務後仍有在關心,而不是「丟了就不見人影」,他們才會覺得這件事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落單的責任。
案例:交辦不同的效果
同一個任務:「設計下一季的產品推廣簡報」。
(1)主管A的交辦方法
「這件事你做一下,反正你之前有碰過類似的。」
→結果:下屬搞不清重點,資料抓錯方向,簡報做完主管整個打掉重做。
(2)主管B的交辦方法
「這次簡報主要給行銷總監用,重點要放在產品的新功能應用。你可以參考上一季的格式,但記得新增新客戶案例。我希望初稿下週一給我,我會幫你review。」
→結果:下屬知道標準、方向與時程,也知道主管會回頭看,不敢敷衍。
這兩者的差別,不是話多話少,而是是否給出「任務的意義、目標與支持」。
交辦也是一種領導展現
別把交辦看成日常小事。交辦工作的方式,其實就是你領導風格的縮影:
.你是否有邏輯?
.你是否尊重夥伴?
.你是否懂得授權與信任?
好的交辦,會讓下屬覺得「我在主管手上做事,有方向、有支持、有空間」。而差的交辦,會讓人只想自保、閃躲、不認帳。
把任務交出去,也把責任留一點下來
交辦不是把事丟掉,而是把成果交付給對的人、並陪他一起完成。你該做的不是「切割關係」,而是「建立責任共識」。
當你能清楚交代、提供支援、適時跟進,任務就不再是你的一句話,而是團隊的一份成果。這樣的主管,不只有效率,更有信任力。
第二節 怎麼看出誰能做什麼?
當主管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分配任務時不知道該丟給誰:這個人閒但不太可靠、那個人能力強卻手上一堆事,還有一個人總說「我可以做做看」,結果總是做一半。你可能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不會看人?為什麼工作總是分錯?」
事實上,要把人放對位置,不是靠直覺、也不是憑感覺,而是要透過觀察、對話與紀錄,慢慢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人力地圖」。
任務不該只是「誰閒」就給誰
許多主管在分配工作時,最大的誤解就是「誰沒事就叫誰做」。這種做法短期看起來省事,長期卻會造成幾個嚴重後果:
.好的人才被過度使用,容易疲乏與流失
.原本就低產出的員工因為被閒置,成長更慢
.任務成果品質無法預測,造成不穩定
好的分配,不是把事情平均切開,而是讓每個人能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效益。
如何開始「看懂人」?
你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去觀察團隊成員:
能力面:他能做到什麼程度?
.技術能力:具備哪方面專業?例如數據分析、簡報設計、客戶溝通。
.思考邏輯:處理問題有層次感嗎?能否獨立思考?
.任務掌握:需要多少指導才能完成一件事?
意願面:他想做什麼?
.主動性:是否常主動請纓?還是只等交代才動作?
.學習欲望:是否願意挑戰新任務、願意學習陌生領域?
.態度穩定:遇到壓力會逃避還是尋求協助?
狀態面:他現在能投入多少?
.工作負荷:是否已經滿載?是否有其他時程衝突?
.情緒狀態:近期是否低潮、家庭因素影響表現?
.職涯階段:是衝刺期還是穩定期?有無轉職意圖?
這三個維度合起來,就是你要建立的「人力全貌圖」。每個人都不是單一能力體,而是動態中的整合資源。
實務對話技巧:三問了解成員定位
主管可透過日常一對一或工作檢討時詢問:
.「你最近對哪一類任務最有信心?」(能力)
.「有什麼想學或想挑戰的任務嗎?」(意願)
.「你目前的時間安排有什麼壓力?」(狀態)
這些提問不只能幫你對人有更精準的認知,也能讓下屬感受到你不是「亂分工作」,而是有用心規劃。
會分工的人,才是會用人的主管
看懂人,不是天生直覺,而是觀察、詢問與整合的結果。
當你願意從每一次任務回顧、每一段對話中累積人力理解,你就能不再憑感覺派工,而是用資訊判斷配置。
你是團隊的策士,不是賭博的莊家。會分工的人,不只讓任務完成,更讓團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