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要正確解決問題,必須先找出真正問題
█你是明確鎖定問題癥結,還是匆忙處理表面現象?
大家應該經常聽到「解決問題」這個詞。你覺得「解決問題」是什麼?
試著用這個例子來思考:某團隊中的A總是失誤連連,造成大家的困擾。再這樣下去,其他人為了彌補A的失誤,很可能導致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下降。
對於這個案例,你會怎麼做?
最常見的回答應該是:「找個人檢查A的工作,減少他的失誤。」
乍看之下,問題好像解決了。其實不然,因為負責檢查的人工作會加重。追根究柢,減少A失誤的目的是什麼?應該不只是消除A的失誤而已。消除A的失誤,同時讓A和大家都能有效率地工作,才是最終目的。
於是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
因為失誤多,所以要減少失誤,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清古堂的情況也是如此,因為業績下滑,一昧地考慮如何增加業績,結果卻忽略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正如小譽所說的,只是將硬幣翻面,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到底為什麼賣不好?」先明確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找到問題。
所謂的解決問題,就是要找出真正的問題,並填補理想狀態與現狀之間的落差。(見圖1-1:何謂解決問題?)
以A的例子來說,A和其他團隊成員都能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效率良好且正確地工作,才是原本應有的狀態。造成理想狀態與現狀之間出現落差的,就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光是用打地鼠的方式收拾眼前的殘局,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此,最重要的是,掌握什麼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麥肯錫想告訴大家的是,只要找出真正的問題,就能正確地解決問題。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都想立刻找出解決方案,但在此之前,請先「確認理想狀態為何、設定問題(掌握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業績下滑後總是退出市場?錯誤設定問題會導出錯誤解方
正確設定問題,就能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某家公司因為商品滯銷,做出了退出這個市場的決定。然而,若問題不是出在市場上,而是現有的商品沒能抓住顧客需求,那麼只要做出熱銷商品即可,根本不需要撤離該市場。
一旦錯誤設定問題,以為「這個市場不行了」,會導出「放棄這個產業,經營新事業」的錯誤方案。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印度趣聞:大象與七個盲人的故事。
七個盲人一起旅行,突然間,一個龐大的障礙物擋住他們的去路。如果不把障礙物移開,就無法繼續前進。但他們的眼睛看不見,只能透過觸摸來判斷障礙物是什麼。一個人摸了象腳,心想:「這是大樹吧?」摸了象尾的人說:「這是繩子吧?」摸了象鼻的人則說:「這是條大蟒蛇。」摸了象耳的人覺得:「這是一片大葉子。」每個人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這種情況下,認為障礙物是大樹的人也許會把樹砍掉,認為那是蛇的人則可能找來弄蛇人。然而,他們遇到的其實是大象。把牠砍掉或是找來弄蛇人,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如果想不出正確的方法,例如:找來馴象師,或是拿大象喜歡的蘋果或香蕉把牠引開,就無法趕走大象。
由此可知,沒有準確掌握問題,只會徒勞無功。甚至,如果做出砍大象這種舉動,說不定會惹火大象,被牠一腳踩死。
在我們的工作中,也經常會發生類似的情況。萬一與這個印度趣聞一樣,錯誤設定問題,會耗費不必要的勞力和成本。
◎試著用大象的問題反問自己
因此,重點在於找出真正的問題。這樣才能擬定適切的暫時方案(假說)。當問題發生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思考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案,而是推導問題的原因,正確地掌握核心問題。
面對問題時,要問自己:「我們已經掌握大象了嗎?」「我的大象是什麼?」(見圖1-2:必須準確抓出問題)
█採取一套流程和步驟,發掘業績下滑的核心關鍵
本書故事中說明的「解決問題」,其流程如圖1-3所示(見圖1-3:解決問題的流程)。
◎STEP1:整理問題並將其結構化,明確找出真正的問題
整理眼前發生的狀況,將其結構化後便可看到:
‧問題是什麼?(定義問題,掌握理想狀態)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問題的結構)
剛開始,清古堂只看到業績下滑的現象,沒有找出根本的問題,所以只能想出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現在,他們運用邏輯樹狀圖,讓業績下滑的原因逐一顯現,並且抓住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未能創造人氣商品。
◎STEP2:建立假說(議題)、分析解決方案
找到真正的問題後,就要建立假說(議題),也就是設定「什麼是最重要的課題」。
運用邏輯樹狀圖拆解問題的結構後,會發現許多待解的問題。然而,我們的時間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必須找出最核心、最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課題。
這時可以利用「議題樹狀圖」這個分析架構。以最核心、最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課題為出發點,用YES、NO來驗證是否正確,若得到的答案皆為肯定,就可以判斷假說為真。
舉例來說,假設以「開發新商品」為核心課題,再將其細分為「新商品是否能增加顧客數量」、「是否有能力開發新商品」等要素,並非別以YES、NO進行判斷思考。
◎STEP3:驗證假說
經過STEP2建立假說後,接下來,要藉由問卷調查或深入訪談等方式來驗證假說,這也是麥肯錫非常重視的「查明出處」。
◎STEP4:推導出解決方案並實行
一面實行解決方案,一面加以改善。
請大家將這些步驟牢記在心,繼續看下去。
█方法1:是否遺漏關鍵要素?運用MECE思考法掌握全貌
各位解決問題時,務必記得運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來思考。MECE意指「不重複、不遺漏」。
假設我們要製作一張登山用品清單。如果清單中有遺漏,事後還得趕回去拿,如果發現重複,則會攜帶用不到的行李。換言之,製作一張不重複、不遺漏的清單,才能備妥不會浪費時間和力氣、恰到好處的行李。
解決問題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將事後才想到的東西加上去,只會耗費不必要精力和時間。嚴格來說,有缺漏或重複時,都不能算是一份完整的資訊。因此,MECE思考法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明MECE。假設我們要用MECE將班上的學生分類(請見圖1-4:MECE「不重複、不遺漏」的分類範例」)。如果只分成「棒球社」和「手工藝社」,因為沒有考慮到參加其他社團的人,以及沒有參加社團的人,便會產生遺漏。如果分為「運動性社團」、「藝文性社團」和「未參加社團」,就可以避免重複與遺漏。
再假設,以「沒來上學」、「生病」將全班同學分類,就會產生「生病但有來上學」的重複。分成「生病沒來上學」、「生病但有來上學」、「沒生病」這幾類,則是MECE的分類方法。
MECE的最大目的在於掌握現象的全貌。
舉例來說,某項商品賣不好的原因出在銷售方法上,若一昧地認為是商品不夠好,就不會發現其實是銷售方法有問題。MECE可以在不重複、不遺漏的情況下,幫你確認是否錯過重要訊息。也就是說,用MECE分類、蒐集資訊,並加以整理,可以發現遺漏與重複的問題。
但是,MECE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問題的全貌,所以希望大家在梳理問題時,適當地意識到MECE就行了。如果太執著於避免重複與遺漏,忽略真正的問題,反而可能造成本末倒置的結果。
總之,先從各種角度,以二軸、三軸,像是「質與量」、「效果與效率」、「短期.中期.長期」、「過去.現在.未來」等方式,來分析問題。持續用這樣的做法,應該能逐漸培養出MECE的銳敏度。
█方法2:怎麼釐清並把握現狀?透過「分析架構」整理思緒
雖說要大家認知到MECE,實際操作起來卻不簡單,這時「分析架構」可以派上用場。好的分析架構能夠協助我們不重複、不遺漏地整理思緒。
運用分析架構,能更有效率、更敏銳地釐清現象。
在思考顧客的屬性時,經常使用「依年齡分成十到十九歲、二十到二十九歲、三十到三十九歲、四十到四十九歲」之類的分類方式。
這就是藉由「區隔與分群」的分析架構,找出顧客的方法(相關細節將在之後詳述)。依照年齡分群,可以有效消除重複與遺漏。運用這種分析架構,就能精確地掌握對象。
據說厲害的顧問會自行設計創新的分析架構,但初學者只要先認識基本的分析架構就足夠了。
分析架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分解要素型:拆解事物的要素,找出問題的結構。例如:4P、3C、邏輯樹狀圖。
‧檢視流程型:檢視工作流程、事物順序,針對流程加以分析。例如:商業系統。
‧對照型:以質與量、日式與西式等對照為主軸,進行各種市場問題分析。例如:定位矩陣。
本書將介紹重要且實用的麥肯錫分析架構,請大家按照用途妥善運用。
█你是明確鎖定問題癥結,還是匆忙處理表面現象?
大家應該經常聽到「解決問題」這個詞。你覺得「解決問題」是什麼?
試著用這個例子來思考:某團隊中的A總是失誤連連,造成大家的困擾。再這樣下去,其他人為了彌補A的失誤,很可能導致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下降。
對於這個案例,你會怎麼做?
最常見的回答應該是:「找個人檢查A的工作,減少他的失誤。」
乍看之下,問題好像解決了。其實不然,因為負責檢查的人工作會加重。追根究柢,減少A失誤的目的是什麼?應該不只是消除A的失誤而已。消除A的失誤,同時讓A和大家都能有效率地工作,才是最終目的。
於是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
因為失誤多,所以要減少失誤,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清古堂的情況也是如此,因為業績下滑,一昧地考慮如何增加業績,結果卻忽略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正如小譽所說的,只是將硬幣翻面,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到底為什麼賣不好?」先明確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找到問題。
所謂的解決問題,就是要找出真正的問題,並填補理想狀態與現狀之間的落差。(見圖1-1:何謂解決問題?)
以A的例子來說,A和其他團隊成員都能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效率良好且正確地工作,才是原本應有的狀態。造成理想狀態與現狀之間出現落差的,就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光是用打地鼠的方式收拾眼前的殘局,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此,最重要的是,掌握什麼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麥肯錫想告訴大家的是,只要找出真正的問題,就能正確地解決問題。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都想立刻找出解決方案,但在此之前,請先「確認理想狀態為何、設定問題(掌握問題)」,這才是關鍵所在。
█業績下滑後總是退出市場?錯誤設定問題會導出錯誤解方
正確設定問題,就能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某家公司因為商品滯銷,做出了退出這個市場的決定。然而,若問題不是出在市場上,而是現有的商品沒能抓住顧客需求,那麼只要做出熱銷商品即可,根本不需要撤離該市場。
一旦錯誤設定問題,以為「這個市場不行了」,會導出「放棄這個產業,經營新事業」的錯誤方案。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印度趣聞:大象與七個盲人的故事。
七個盲人一起旅行,突然間,一個龐大的障礙物擋住他們的去路。如果不把障礙物移開,就無法繼續前進。但他們的眼睛看不見,只能透過觸摸來判斷障礙物是什麼。一個人摸了象腳,心想:「這是大樹吧?」摸了象尾的人說:「這是繩子吧?」摸了象鼻的人則說:「這是條大蟒蛇。」摸了象耳的人覺得:「這是一片大葉子。」每個人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這種情況下,認為障礙物是大樹的人也許會把樹砍掉,認為那是蛇的人則可能找來弄蛇人。然而,他們遇到的其實是大象。把牠砍掉或是找來弄蛇人,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如果想不出正確的方法,例如:找來馴象師,或是拿大象喜歡的蘋果或香蕉把牠引開,就無法趕走大象。
由此可知,沒有準確掌握問題,只會徒勞無功。甚至,如果做出砍大象這種舉動,說不定會惹火大象,被牠一腳踩死。
在我們的工作中,也經常會發生類似的情況。萬一與這個印度趣聞一樣,錯誤設定問題,會耗費不必要的勞力和成本。
◎試著用大象的問題反問自己
因此,重點在於找出真正的問題。這樣才能擬定適切的暫時方案(假說)。當問題發生時,首先要做的,不是思考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案,而是推導問題的原因,正確地掌握核心問題。
面對問題時,要問自己:「我們已經掌握大象了嗎?」「我的大象是什麼?」(見圖1-2:必須準確抓出問題)
█採取一套流程和步驟,發掘業績下滑的核心關鍵
本書故事中說明的「解決問題」,其流程如圖1-3所示(見圖1-3:解決問題的流程)。
◎STEP1:整理問題並將其結構化,明確找出真正的問題
整理眼前發生的狀況,將其結構化後便可看到:
‧問題是什麼?(定義問題,掌握理想狀態)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問題的結構)
剛開始,清古堂只看到業績下滑的現象,沒有找出根本的問題,所以只能想出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現在,他們運用邏輯樹狀圖,讓業績下滑的原因逐一顯現,並且抓住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未能創造人氣商品。
◎STEP2:建立假說(議題)、分析解決方案
找到真正的問題後,就要建立假說(議題),也就是設定「什麼是最重要的課題」。
運用邏輯樹狀圖拆解問題的結構後,會發現許多待解的問題。然而,我們的時間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必須找出最核心、最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課題。
這時可以利用「議題樹狀圖」這個分析架構。以最核心、最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課題為出發點,用YES、NO來驗證是否正確,若得到的答案皆為肯定,就可以判斷假說為真。
舉例來說,假設以「開發新商品」為核心課題,再將其細分為「新商品是否能增加顧客數量」、「是否有能力開發新商品」等要素,並非別以YES、NO進行判斷思考。
◎STEP3:驗證假說
經過STEP2建立假說後,接下來,要藉由問卷調查或深入訪談等方式來驗證假說,這也是麥肯錫非常重視的「查明出處」。
◎STEP4:推導出解決方案並實行
一面實行解決方案,一面加以改善。
請大家將這些步驟牢記在心,繼續看下去。
█方法1:是否遺漏關鍵要素?運用MECE思考法掌握全貌
各位解決問題時,務必記得運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來思考。MECE意指「不重複、不遺漏」。
假設我們要製作一張登山用品清單。如果清單中有遺漏,事後還得趕回去拿,如果發現重複,則會攜帶用不到的行李。換言之,製作一張不重複、不遺漏的清單,才能備妥不會浪費時間和力氣、恰到好處的行李。
解決問題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將事後才想到的東西加上去,只會耗費不必要精力和時間。嚴格來說,有缺漏或重複時,都不能算是一份完整的資訊。因此,MECE思考法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明MECE。假設我們要用MECE將班上的學生分類(請見圖1-4:MECE「不重複、不遺漏」的分類範例」)。如果只分成「棒球社」和「手工藝社」,因為沒有考慮到參加其他社團的人,以及沒有參加社團的人,便會產生遺漏。如果分為「運動性社團」、「藝文性社團」和「未參加社團」,就可以避免重複與遺漏。
再假設,以「沒來上學」、「生病」將全班同學分類,就會產生「生病但有來上學」的重複。分成「生病沒來上學」、「生病但有來上學」、「沒生病」這幾類,則是MECE的分類方法。
MECE的最大目的在於掌握現象的全貌。
舉例來說,某項商品賣不好的原因出在銷售方法上,若一昧地認為是商品不夠好,就不會發現其實是銷售方法有問題。MECE可以在不重複、不遺漏的情況下,幫你確認是否錯過重要訊息。也就是說,用MECE分類、蒐集資訊,並加以整理,可以發現遺漏與重複的問題。
但是,MECE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問題的全貌,所以希望大家在梳理問題時,適當地意識到MECE就行了。如果太執著於避免重複與遺漏,忽略真正的問題,反而可能造成本末倒置的結果。
總之,先從各種角度,以二軸、三軸,像是「質與量」、「效果與效率」、「短期.中期.長期」、「過去.現在.未來」等方式,來分析問題。持續用這樣的做法,應該能逐漸培養出MECE的銳敏度。
█方法2:怎麼釐清並把握現狀?透過「分析架構」整理思緒
雖說要大家認知到MECE,實際操作起來卻不簡單,這時「分析架構」可以派上用場。好的分析架構能夠協助我們不重複、不遺漏地整理思緒。
運用分析架構,能更有效率、更敏銳地釐清現象。
在思考顧客的屬性時,經常使用「依年齡分成十到十九歲、二十到二十九歲、三十到三十九歲、四十到四十九歲」之類的分類方式。
這就是藉由「區隔與分群」的分析架構,找出顧客的方法(相關細節將在之後詳述)。依照年齡分群,可以有效消除重複與遺漏。運用這種分析架構,就能精確地掌握對象。
據說厲害的顧問會自行設計創新的分析架構,但初學者只要先認識基本的分析架構就足夠了。
分析架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分解要素型:拆解事物的要素,找出問題的結構。例如:4P、3C、邏輯樹狀圖。
‧檢視流程型:檢視工作流程、事物順序,針對流程加以分析。例如:商業系統。
‧對照型:以質與量、日式與西式等對照為主軸,進行各種市場問題分析。例如:定位矩陣。
本書將介紹重要且實用的麥肯錫分析架構,請大家按照用途妥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