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經營環境不斷改變
過去家電市場的時代,市場的擴大是從先進國開始販賣,然後中進國,最後再到後進國,產品約有10 年的週期,競爭的主要條件是價格和品質。
到了1980~1995 年代進入電腦市場的時代,市場的擴大改變為以先進國為中心,世界同時發表,產品的週期已被縮短為2~3 年,競爭的主要條件是價格和投入市場的速度,誰先推出產品,誰占優勢。
進入數位網路時代1995~2010 年,市場的擴大已經改變為世界同時發表,同時販賣,產品週期0.3~0.5 年,競爭的主要條件為功能、價格與市場投入速度、生產規模。
1-2 製造業必須要有的機制
①能夠利用新技術開拓新事業,或能有效的應用高度技術製造新製品。
②能夠開發及利用高度技術,卓越的提升製品機能。
③能夠確實把握市場的需求品質,整合顧客需求的製品企畫、設計、製造、販賣。
④能彈性及時處理製品上線、製品換線、產量變更、快速交貨。
⑤能夠確實推動戰勝地球村大幅降價的競爭。
⑥能夠建立讓員工有責任心、有成就感、明亮、滿意的工作環境。
⑦能夠整合公司上下全體員工的向量趨向一致,朝向總合目標邁進
重點說明:
第①項和第②項要求的是必須追求新的技術,才能在業界領先。
第③項要求的是產品品質,因此必須整合設計和製造,生產出具信賴性的產品。
第④項要求的是快速交貨,因此必須追求整合供應鏈管理。
第⑤項要求的是價格優勢,因此必須整合設計、製造、全面推動降價活動。
第⑥項和第⑦項最為重要,事在人為,必須構建一個有機性的管理系統,讓全體員工自發性的樂在工作,TOP 放心、員工也開心。
什麼是差別化 • 就是與眾不同
所有人都一字排開,你希望被人認識,怎麼辦?
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是亮點!例如:身高2.29m 的巨人一站出來就是亮點。
有些人採用不同的方式將自己的能力明確無誤地表達出 ,或者透過裝備,讓自己變得獨一無二!
公司之間的競爭就和人之間的競爭一樣,必須脫胎換骨變成獨一無二
1-3 日式獨特的 TP 管理因應誕生
為了讓製造業擁有差別化的技術和管理,日式TP 管理因應誕生,其誕生過程如下所述。
從1980 年代後半開始,日本產業界進入了變革期,在這之前的擴大成長期,日本產業界所採取的方法大都是模仿先進企業的成功事例之後,再加以發展應用而導致成功的。在擴大成長期這段期間所導入、展開並實踐的以IE、VE、QC 等
為代表的多數管理法,時至今日仍是有效的。因此,到1980 年代為止,日本技術的強度可以說是依靠適應能力和應用技術的能力。
1980 年代後半開始,伴隨著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所產生的多品種化現象,市場的飽和,以及無法期待絕對量的擴大環境之下,日本產業界進入了需要同時能符合高機能、高品質、短交貨期以及低價格等條件互相矛盾的時代。
1982 年,日本能率協會在通產省的後援之下召開的生產與品質向上的國際會議中,將促進總合生產力向上所需具備的新概念和技術開發的重要性大大地加以提倡,1983 年設置了TP 賞審議會,並展開了真正的TP 管理研究,1985 年第
一屆的TP 賞(總合生產力優秀賞)共有三個企業受賞,到現在為止,包括TP特別賞、TP 獎勵賞共有80 多個企業受賞。
TP 管理(Total Productivity Management)是1982 年日本能率協會開發出來的經營手法,定義如下:
1. T 是Total,意味策略性的投入企業所有的經營資源,整合所有活動的方向。
2. P 是Productivity,意味追求符合真正時代要求的新生產力,將實現顧客滿意的製品競爭力,提高到超一流水準為最大目標。
3. M 是Management,意味展開策略性的目標設定、融合Top Down 與Bottom Up,建構充滿活力的PDCA 實行體制,確立活用各自企業特色的創造性管理。
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經營者的夢想創造出來的管理架構就是TP 管理制度,TP 管理的指標是朝向企業想要擁有的夢想,一面改善企業的體質,一面謀求顧客的滿足。
TP 管理的輪廓如右圖所示, 它是一個活力系統, 目標展開採用TOP DOWN,從總合目標展開到中間目標再展開,到最基層的目標項目,可以有效整合個人及團隊的整體目標,也釐清企業組織與部門與個人目標的關聯性。施策展開採用BOTTOM UP,一面提升員工的能力,一面讓員工參與,激勵士氣、使命感、成就感,讓員工在明朗快樂的環境下,創意不斷的產生。
TP 管理制度最大的長處在於確立符合各企業特色的創造性管理,讓企業做對的事、也把事情做對,所以企業主可以很放心的將工作交給屬下、屬下也在被充分的授權下,產生無比的動力,使企業與員工雙贏。
1-4 TP 管理的10 大秘訣
筆者自1973 年以來學習或推進過各項管理制度,例如:1980 年代的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績效分析管理(Performance Analysis Control),1990 年代的及時化生產系統(Just In Time)、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全面生產保養(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快速反應策略(Quick Response),2000 年代的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產業電子化推進、6σ、、平衡計分卡等。自1998 年開始推行TP 管理制度20 年,與其他管理制度相較之下,它能獲得更大的效益,是因為它具備了10 大秘訣:
1. 明確遠大的目標、不只是解決復元的問題、而是解決公司設定的課題。
2. 目標展開採用Top Down、所以上、中、基層向量一致、沒有無意義的目
標。
3. 施策展開採用Bottom Up,所以員工因參與而產生三感( 責任感、使命
感、成就感),讓員工在非常明朗、快樂、自信的工作氣氛中工作,創意
不斷的產生。
4. 設定基準值,一切成果與基準值比較,並與財務連結,追求真成果。
5. 追求的是面積目標。
6. 追求的是看得見的事前管理。
7. 以貢獻率管理面積目標進度,簡單易懂,並連結升遷獎賞。
8. 過程與結果並重,確保對策的真實性。
9. 切入企業的課題不是單一切口而是彈性的。
10. TP 管理集眾管理制度的大成。
因為10 大秘訣,所以推行TP 管理的製造業都能夠:
創造出差別化技術
因為不只是解決復元的問題而是製造問題來解決,所以目標設定由累積改善
型轉換成理想極限導向型,向標竿技術挑戰。
創造出差別化管理
1. 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
2. 激勵員工,創意不斷
不吃大鍋飯,能分工合作
TOP 很放心,員工更開心
3. 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
過去家電市場的時代,市場的擴大是從先進國開始販賣,然後中進國,最後再到後進國,產品約有10 年的週期,競爭的主要條件是價格和品質。
到了1980~1995 年代進入電腦市場的時代,市場的擴大改變為以先進國為中心,世界同時發表,產品的週期已被縮短為2~3 年,競爭的主要條件是價格和投入市場的速度,誰先推出產品,誰占優勢。
進入數位網路時代1995~2010 年,市場的擴大已經改變為世界同時發表,同時販賣,產品週期0.3~0.5 年,競爭的主要條件為功能、價格與市場投入速度、生產規模。
1-2 製造業必須要有的機制
①能夠利用新技術開拓新事業,或能有效的應用高度技術製造新製品。
②能夠開發及利用高度技術,卓越的提升製品機能。
③能夠確實把握市場的需求品質,整合顧客需求的製品企畫、設計、製造、販賣。
④能彈性及時處理製品上線、製品換線、產量變更、快速交貨。
⑤能夠確實推動戰勝地球村大幅降價的競爭。
⑥能夠建立讓員工有責任心、有成就感、明亮、滿意的工作環境。
⑦能夠整合公司上下全體員工的向量趨向一致,朝向總合目標邁進
重點說明:
第①項和第②項要求的是必須追求新的技術,才能在業界領先。
第③項要求的是產品品質,因此必須整合設計和製造,生產出具信賴性的產品。
第④項要求的是快速交貨,因此必須追求整合供應鏈管理。
第⑤項要求的是價格優勢,因此必須整合設計、製造、全面推動降價活動。
第⑥項和第⑦項最為重要,事在人為,必須構建一個有機性的管理系統,讓全體員工自發性的樂在工作,TOP 放心、員工也開心。
什麼是差別化 • 就是與眾不同
所有人都一字排開,你希望被人認識,怎麼辦?
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是亮點!例如:身高2.29m 的巨人一站出來就是亮點。
有些人採用不同的方式將自己的能力明確無誤地表達出 ,或者透過裝備,讓自己變得獨一無二!
公司之間的競爭就和人之間的競爭一樣,必須脫胎換骨變成獨一無二
1-3 日式獨特的 TP 管理因應誕生
為了讓製造業擁有差別化的技術和管理,日式TP 管理因應誕生,其誕生過程如下所述。
從1980 年代後半開始,日本產業界進入了變革期,在這之前的擴大成長期,日本產業界所採取的方法大都是模仿先進企業的成功事例之後,再加以發展應用而導致成功的。在擴大成長期這段期間所導入、展開並實踐的以IE、VE、QC 等
為代表的多數管理法,時至今日仍是有效的。因此,到1980 年代為止,日本技術的強度可以說是依靠適應能力和應用技術的能力。
1980 年代後半開始,伴隨著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所產生的多品種化現象,市場的飽和,以及無法期待絕對量的擴大環境之下,日本產業界進入了需要同時能符合高機能、高品質、短交貨期以及低價格等條件互相矛盾的時代。
1982 年,日本能率協會在通產省的後援之下召開的生產與品質向上的國際會議中,將促進總合生產力向上所需具備的新概念和技術開發的重要性大大地加以提倡,1983 年設置了TP 賞審議會,並展開了真正的TP 管理研究,1985 年第
一屆的TP 賞(總合生產力優秀賞)共有三個企業受賞,到現在為止,包括TP特別賞、TP 獎勵賞共有80 多個企業受賞。
TP 管理(Total Productivity Management)是1982 年日本能率協會開發出來的經營手法,定義如下:
1. T 是Total,意味策略性的投入企業所有的經營資源,整合所有活動的方向。
2. P 是Productivity,意味追求符合真正時代要求的新生產力,將實現顧客滿意的製品競爭力,提高到超一流水準為最大目標。
3. M 是Management,意味展開策略性的目標設定、融合Top Down 與Bottom Up,建構充滿活力的PDCA 實行體制,確立活用各自企業特色的創造性管理。
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經營者的夢想創造出來的管理架構就是TP 管理制度,TP 管理的指標是朝向企業想要擁有的夢想,一面改善企業的體質,一面謀求顧客的滿足。
TP 管理的輪廓如右圖所示, 它是一個活力系統, 目標展開採用TOP DOWN,從總合目標展開到中間目標再展開,到最基層的目標項目,可以有效整合個人及團隊的整體目標,也釐清企業組織與部門與個人目標的關聯性。施策展開採用BOTTOM UP,一面提升員工的能力,一面讓員工參與,激勵士氣、使命感、成就感,讓員工在明朗快樂的環境下,創意不斷的產生。
TP 管理制度最大的長處在於確立符合各企業特色的創造性管理,讓企業做對的事、也把事情做對,所以企業主可以很放心的將工作交給屬下、屬下也在被充分的授權下,產生無比的動力,使企業與員工雙贏。
1-4 TP 管理的10 大秘訣
筆者自1973 年以來學習或推進過各項管理制度,例如:1980 年代的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績效分析管理(Performance Analysis Control),1990 年代的及時化生產系統(Just In Time)、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全面生產保養(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快速反應策略(Quick Response),2000 年代的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產業電子化推進、6σ、、平衡計分卡等。自1998 年開始推行TP 管理制度20 年,與其他管理制度相較之下,它能獲得更大的效益,是因為它具備了10 大秘訣:
1. 明確遠大的目標、不只是解決復元的問題、而是解決公司設定的課題。
2. 目標展開採用Top Down、所以上、中、基層向量一致、沒有無意義的目
標。
3. 施策展開採用Bottom Up,所以員工因參與而產生三感( 責任感、使命
感、成就感),讓員工在非常明朗、快樂、自信的工作氣氛中工作,創意
不斷的產生。
4. 設定基準值,一切成果與基準值比較,並與財務連結,追求真成果。
5. 追求的是面積目標。
6. 追求的是看得見的事前管理。
7. 以貢獻率管理面積目標進度,簡單易懂,並連結升遷獎賞。
8. 過程與結果並重,確保對策的真實性。
9. 切入企業的課題不是單一切口而是彈性的。
10. TP 管理集眾管理制度的大成。
因為10 大秘訣,所以推行TP 管理的製造業都能夠:
創造出差別化技術
因為不只是解決復元的問題而是製造問題來解決,所以目標設定由累積改善
型轉換成理想極限導向型,向標竿技術挑戰。
創造出差別化管理
1. 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
2. 激勵員工,創意不斷
不吃大鍋飯,能分工合作
TOP 很放心,員工更開心
3. 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