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六章 帶隊一定會出錯:但主管要學會怎麼解局
第一節 遇到錯誤先處理情緒,再來處理事情

先處理情緒,才有空間處理問題

當錯誤發生,主管最直覺的反應常常是想解決問題,或者立刻追究責任。但實際上,錯誤發生的第一時間,團隊裡浮現的,通常是情緒:有人自責、有人焦慮、有人開始防衛。如果不先處理這些情緒,直接進入問題分析,往往只會讓團隊更混亂,甚至引發彼此的不信任。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曾指出,情緒感染力是團隊合作的關鍵。主管的第一反應,會成為團隊處理危機的模仿樣板。如果你冷靜、穩定、不帶指責,團隊就能慢慢安下心來思考;反之,若你急躁、責備、語帶壓力,情緒將蓋過理性,團隊只會更無法動彈。

案例:一場出錯的交辦,差點毀了一個新人的信心

某家活動執行公司,一位剛升任企劃的新人成員,因為文件確認錯誤導致重要活動現場誤發贈品。主管當下雖然氣憤,但他選擇先帶對方離開現場,語氣平和地說:「現在不是要找錯,是要確保後面順利,你冷靜下來,先陪我把流程再跑一次。」事後檢討會上,主管才說明這是誰的責任、該怎麼修正。這位新人後來說:「主管第一時間不是問我為什麼搞錯,而是陪我想怎麼補,這讓我知道他在看整體,不只是看我。」

情緒先處理的三個步驟

(1)穩定現場氣氛:不在當眾指責,不當場定罪。情緒控管就是最好的指揮。
(2)保護人而不包庇錯誤:你可以說「我們一起來想辦法」,這不代表沒責任,而是責任後移至可以處理的空間。
(3)分開討論責任與情緒:情緒處理先於責任釐清,這樣人在進入檢討時才會比較理性。

延伸案例:處理錯誤時的語言反轉

一間工業設計公司主管改用「先問情緒」的做法來面對錯誤。他在每次錯誤發生後第一句不是「怎麼會這樣?」,而是「你現在有沒有還能穩下來?」、「你自己覺得什麼地方最卡?」這樣的語言讓下屬理解,主管不是來追殺的,而是來幫忙釐清的。久而久之,團隊更敢面對問題,也更願意在錯誤中學習。

小節總結:錯誤不是爆炸點,而是重整點

真正厲害的主管,錯誤發生時不是立刻追人,而是先撐起氣氛、穩住情緒,給大家一個可以一起處理問題的空間。處理錯誤不是要你假裝沒事,而是要你知道:「人先穩下來,事情才有得談。」

第二節 問題發生不要只想抓人出來扛

抓人扛責,是最容易也最短視的處理方式

很多主管在問題發生時,第一反應就是「誰搞錯的?」、「找人出來說明!」這樣的方式或許能馬上壓下上級壓力,也能給出一個「解釋」,但換來的是整個團隊的防備與寒心。因為他們心裡會知道:只要有問題,我就是下個被推出去的人。

一個主管若只會用「代罪羔羊」的方式處理失誤,那麼再有才華的團隊也會學會三件事:不要承認錯、不要多說話、不要主動提案。因為越靠近決策中心,風險就越高。

案例:一場產品失誤,兩種處理方式

某家電品牌在推新產品時出現包裝錯印問題,A部門主管選擇立刻點名設計人員,說明責任並將其調離專案;而B部門則召開跨部門檢討會,釐清流程中是否有多重審核失靈的狀況。結果A部門人心惶惶,員工彼此推諉;B部門則針對流程改進並建立雙重簽核機制。幾個月後,B部門在另一次緊急交付中因流程清晰反而零錯誤。

責任釐清,不等於責備定罪

主管的任務不是找人出來承擔錯誤,而是找出問題怎麼發生的、以後怎麼避免。

(1)錯誤是流程的結果,不是個人的惡意:先拆解流程,再分析人為落點。
(2)出錯的人,不等於不負責的人:給他空間補救,是責任的深化,不是寬容。
(3)從錯誤中發現改進機會,而不是只留下指責紀錄:修正比懲處有更長遠的組織價值。

延伸案例:主管的態度決定了員工未來的誠實程度

某家新創電商公司曾在雙11期間出現訂單錯誤匯出,導致近兩百筆客訴。客服人員原本打算隱瞞,直到資深人員主動舉手承認疏漏。主管第一時間並未質問,而是說:「感謝你有說,現在我們先來想補救方式。」之後整組團隊在兩天內完成回覆與補償機制,並自行建立內部標準化流程。主管後來說:「這次的錯誤雖然導致額外成本,但也換來一組信任我的團隊。」

小節總結:推人出去,只會讓人退回心裡的牆後

遇到錯誤時你想找人扛,團隊就會學會不提、不碰、不說。真正能走長遠的主管,會選擇一起把問題看清楚,把人留在隊伍裡,而不是推出去給外部交差。因為當團隊知道主管會「一起想辦法」,他們才會願意下一次「主動出手」。

第三節 解決根本原因,比處罰來得有用

找出問題源頭,才是真正有用的改進

錯誤發生時,主管最直覺的處理方式常是懲處或責備,覺得要有人付出代價才能防止下次再犯。但其實,處罰只能遏止表面問題,無法真正讓組織進步。只有當你願意去問「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我們的制度哪裡沒顧到?」才能讓錯誤變成資源,而不是一次消耗。

懲罰可能讓人怕錯,但不能讓人學會不錯

當團隊知道錯了會被罵、會被記點、會被懲處,他們可能會更謹慎,但也更不敢嘗試。久而久之,錯誤沒少,但誠實的人少了。真正能讓人從錯誤中學會的是:被允許拆解問題源頭、被引導分析流程、被給機會調整制度。這樣的團隊才會進步,而不是僅僅表面安靜。

案例:處罰帶來沉默,拆解帶來進步

一間醫療器材公司曾因生產流程出錯導致產品批號標示錯誤,原本品質部門主管欲懲處負責標籤印刷的員工。但高層選擇召開流程重整會議,檢查從設計到貼標每一段流程,結果發現是標籤軟體更新未同步通知班表作業人員。最後建立系統更新配套流程,並補訓所有操作人員。半年後該部門出錯率降至歷史新低。高層總結說:「不是那個人出錯,是我們沒設好讓他成功的環境。」

問對問題,才能改對事情

1. 錯在哪裡?
不只看當事人,也看流程。

2. 為什麼錯?
不只問動機,也問資訊與配套。

3. 怎麼修?
不只補破洞,而是強化制度。

延伸案例:錯誤回報機制的價值

一家數位金融公司建立「錯誤回報表」,讓員工可以匿名或署名上報流程或決策中發現的漏洞。每月固定召開錯誤審查會,挑出三件重點案例進行討論與修正。這制度一開始被質疑會鼓勵檢舉文化,但實際上在一年內改善三大重複錯誤點,提升全公司流程自動化率與準確率。負責該制度的主管說:「錯誤的價值不是被抓出來,而是被整理出來。」

小節總結:錯誤是成本,也能是投資

每次錯誤發生,都是一次組織自我修復的機會。主管若只會處罰,就等於把錯誤當作災難;但若願意找原因、調流程、補配套,那錯誤就成為資源。會處罰的人讓人害怕,會找原因的人讓人進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