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打價格戰,先成為金蛙
一般的綠蛙待在綠葉上,不容易被發現;但金蛙,則是最醒目的存在。
一旦有人發現了金蛙,往往會立刻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主動幫你宣傳、擴散消息,很快就會人盡皆知。
因為金蛙是唯一的存在,自然不會淪為被壓低價格的下包角色;相反的,還會有企業主動上門,與你簽下獨家合作協議。
此外,金蛙也很難出現在保守、追求穩定的大企業。就算有人提出創新的想法,也常常被制度限制,或者要很久才可能實現。
反倒是中小企業,因為不受傳統與業界慣例綁架,發想靈活、行動迅速,更容易孕育出金蛙。
金蛙住在一口小井裡,沒有競爭對手,因此能長期占據市場。
只要你有勇氣跳進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就能安心生存。
就算只是平凡的小青蛙,只要能散發出自己的光,也有機會成為既獨特又有魅力的公司。
利基生意怎麼找?DCA思考法
人類的記憶力其實很有限,就算想到好主意,多數在隔天就忘了。重要的是,
一旦有點子,就要立刻加以咀嚼、消化,並採取行動。
很多人看到靠創意成功的人,總會說:「那個點子我以前也想過。」但想過不等於做過。
有行動和沒行動,可說是天壤之別──而這種差距,在未來的人生中,只會越
拉越大。
還有,當你腦中浮現點子時,請不要馬上自我否定:「這種東西大家早就想過了吧……。」
因為,只要點子還沒真正出現在市場上,就代表沒有人真的去做。
想成為唯一,就必須搶得先機。一旦有了點子,就要快、狠、準的行動起來。
大家都聽過PDCA循環法則(Plan-Do-Check-Act Cycle),但在創業初期,更重要的是「DCA思維」:也就是,跳過P(Plan,計畫),從D(Do,執行)開始。
如果你一直在腦中盤算,反而只會想到一堆做不到的理由、風險、障礙,最後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不管是上網搜尋資料,或者找人聊聊,任何行動都可以。總之,先踏出一步。
創效理論:先思考資源,而非目標
近幾年,美國開始流行一種叫做「創效理論」(Effectuation Theory)的創業思維。
這是由印度裔經營學者薩拉斯瓦蒂(Saras D. Sarasvathy)提出的概念,她在《創效:創業的核心知識》(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書名暫譯)一書中,試圖整理並歸納出,優秀創業家的決策思維與行動方式。
所謂創效理論,並不是根據預測或計畫行動,而是與其空想,不如運用手上的資源(自己擁有的知識、能力、經驗、人脈等)逐步創造成果。
這種做法尤其適合充滿變數、難以預測的現代,也就是「VUCA時代」。這個詞是四個英文詞彙的開頭字母縮寫: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
與之相對的,是「因果論決策」(Causation)。這是指先設定好營收目標或成長目標,再回推最有效的達成方法。許多企業在決策時,都是採用這種模式。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如果想以利基點子突圍而出,創效理論會更適合。
實際上, 像GAFA,也就是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已改名為Meta)、蘋果,這些領先時代的企業創辦人,都是用這種思維方式做決策。
對於立志成為金蛙的中小企業來說,也同樣有效。
回頭看我的創業歷程,原本我早就在實踐創效理論。
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設定遠大的目標,而是從眼前能做的事著手,邊做邊調整,也和夥伴們一起打拚。在這個過程中,即使經常會冒出一些意料之外的「火花」,我也能順著這些變化,最終打造出連自己都預想不到的新事業。
利基商品不一定要從零開始
想提高利潤率(Profit Margin,將凈利潤除以銷售收入,並以百分比表示),首要原則就是盡可能壓低開發費、原料費等各種成本。
為此,平常就要保持敏銳,主動蒐集情報,看能否找到比目前更便宜的原料,或是提供更划算報價的製造廠商。
同時,你也要判斷,你找到的低價原料,競爭對手是否也能取得,並用同樣低的成本開發產品?
如果不事先釐清,最終仍有可能捲入價格戰。
此外,透過改善人力流程,也能有效降低成本。舉例來說,調整組裝順序、整合或精簡不必要的流程來提升生產效率,或是活用資訊科技減少人力需求,進而壓低人事支出。甚至在運送成本上,也可以透過小巧思降低費用。
只要持續做出調整與改善,整體售價就能保有競爭力。
所謂的利基市場商品,並不一定得從零開始。
只要重新檢視現有產品,思考是否具備其他品牌所沒有的優勢,並找出可改進的地方,就有機會讓它蛻變成極具競爭力的獨家商品。
舉例來說,木糖醇口香糖就是透過更換原料,創造出全新的價值。傳統口香糖以砂糖或人工甘味料為主,但木糖醇則具有抑制蛀牙菌的效果。這樣一來,不僅顛覆口香糖會蛀牙的既定印象,反而開創出幫助減少蛀牙菌的全新市場。
此外,也可以在包裝多下工夫。
例如,採用回收材料製作包裝,不僅有助於降低成本,還能對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有所貢獻,進而提升品牌形象。
服務也是一樣。只要比其他業者先提出,就有機會在市場上取得優勢。不過,這類服務最好也加上獨到巧思,才能避免競爭者輕易模仿。
羊毛出在「有錢人」身上
做生意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從有錢人身上賺錢。因為你沒辦法硬把東西賣給沒錢的人。從一開始就選擇好的客戶,也能減少創業的壓力。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客群層次更高,就必須與這些人建立關係,親身體會他們的生活型態、思維方式與價值觀。
有一年,我幾乎每個週末都與客戶共度時光。粗估起來,一整年約有四分之三的週末,我都在陪客戶打高爾夫球、釣魚、滑雪、泡溫泉、旅行。透過這些活動,我除了能深入了解高資產客戶的想法,也能順利談成生意。
更重要的是,更容易掌握對方的需求,進而激發出更多新點子。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培養審美意識、提升個人品味,不只是修養自己,更是讓自己成為──好客戶願意喜歡、願意信任的人。
既有元素加乘,就是利基商品
多數發明,其實都是將現有事物重新組合。換句話說,只要結合兩樣東西,就能創造出利基商品。
透過這種方法,不需從零開始想點子,也能快速、輕鬆開發出具有市場的商品。在開發商品時,不妨參考以下幾個關鍵字:轉用、應用、變更、擴大、縮小、替代、改造、顛倒、整合等。
我曾經把不鏽鋼板黏貼在橡膠墊上,就誕生了一項商品。
不過,當然不只是貼上去這麼簡單,而是經過反覆測試,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加○○」這種概念只是個起點,要讓它真正成為商品,仍需事先做好周密規劃與準備。
而我這項產品,最終不僅成功取得專利、創造超過一億日圓(按:約新臺幣一千八百萬元)的銷售額,甚至還獲得了日本文部科學大臣獎。
一般的綠蛙待在綠葉上,不容易被發現;但金蛙,則是最醒目的存在。
一旦有人發現了金蛙,往往會立刻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主動幫你宣傳、擴散消息,很快就會人盡皆知。
因為金蛙是唯一的存在,自然不會淪為被壓低價格的下包角色;相反的,還會有企業主動上門,與你簽下獨家合作協議。
此外,金蛙也很難出現在保守、追求穩定的大企業。就算有人提出創新的想法,也常常被制度限制,或者要很久才可能實現。
反倒是中小企業,因為不受傳統與業界慣例綁架,發想靈活、行動迅速,更容易孕育出金蛙。
金蛙住在一口小井裡,沒有競爭對手,因此能長期占據市場。
只要你有勇氣跳進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就能安心生存。
就算只是平凡的小青蛙,只要能散發出自己的光,也有機會成為既獨特又有魅力的公司。
利基生意怎麼找?DCA思考法
人類的記憶力其實很有限,就算想到好主意,多數在隔天就忘了。重要的是,
一旦有點子,就要立刻加以咀嚼、消化,並採取行動。
很多人看到靠創意成功的人,總會說:「那個點子我以前也想過。」但想過不等於做過。
有行動和沒行動,可說是天壤之別──而這種差距,在未來的人生中,只會越
拉越大。
還有,當你腦中浮現點子時,請不要馬上自我否定:「這種東西大家早就想過了吧……。」
因為,只要點子還沒真正出現在市場上,就代表沒有人真的去做。
想成為唯一,就必須搶得先機。一旦有了點子,就要快、狠、準的行動起來。
大家都聽過PDCA循環法則(Plan-Do-Check-Act Cycle),但在創業初期,更重要的是「DCA思維」:也就是,跳過P(Plan,計畫),從D(Do,執行)開始。
如果你一直在腦中盤算,反而只會想到一堆做不到的理由、風險、障礙,最後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不管是上網搜尋資料,或者找人聊聊,任何行動都可以。總之,先踏出一步。
創效理論:先思考資源,而非目標
近幾年,美國開始流行一種叫做「創效理論」(Effectuation Theory)的創業思維。
這是由印度裔經營學者薩拉斯瓦蒂(Saras D. Sarasvathy)提出的概念,她在《創效:創業的核心知識》(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書名暫譯)一書中,試圖整理並歸納出,優秀創業家的決策思維與行動方式。
所謂創效理論,並不是根據預測或計畫行動,而是與其空想,不如運用手上的資源(自己擁有的知識、能力、經驗、人脈等)逐步創造成果。
這種做法尤其適合充滿變數、難以預測的現代,也就是「VUCA時代」。這個詞是四個英文詞彙的開頭字母縮寫: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
與之相對的,是「因果論決策」(Causation)。這是指先設定好營收目標或成長目標,再回推最有效的達成方法。許多企業在決策時,都是採用這種模式。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如果想以利基點子突圍而出,創效理論會更適合。
實際上, 像GAFA,也就是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已改名為Meta)、蘋果,這些領先時代的企業創辦人,都是用這種思維方式做決策。
對於立志成為金蛙的中小企業來說,也同樣有效。
回頭看我的創業歷程,原本我早就在實踐創效理論。
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設定遠大的目標,而是從眼前能做的事著手,邊做邊調整,也和夥伴們一起打拚。在這個過程中,即使經常會冒出一些意料之外的「火花」,我也能順著這些變化,最終打造出連自己都預想不到的新事業。
利基商品不一定要從零開始
想提高利潤率(Profit Margin,將凈利潤除以銷售收入,並以百分比表示),首要原則就是盡可能壓低開發費、原料費等各種成本。
為此,平常就要保持敏銳,主動蒐集情報,看能否找到比目前更便宜的原料,或是提供更划算報價的製造廠商。
同時,你也要判斷,你找到的低價原料,競爭對手是否也能取得,並用同樣低的成本開發產品?
如果不事先釐清,最終仍有可能捲入價格戰。
此外,透過改善人力流程,也能有效降低成本。舉例來說,調整組裝順序、整合或精簡不必要的流程來提升生產效率,或是活用資訊科技減少人力需求,進而壓低人事支出。甚至在運送成本上,也可以透過小巧思降低費用。
只要持續做出調整與改善,整體售價就能保有競爭力。
所謂的利基市場商品,並不一定得從零開始。
只要重新檢視現有產品,思考是否具備其他品牌所沒有的優勢,並找出可改進的地方,就有機會讓它蛻變成極具競爭力的獨家商品。
舉例來說,木糖醇口香糖就是透過更換原料,創造出全新的價值。傳統口香糖以砂糖或人工甘味料為主,但木糖醇則具有抑制蛀牙菌的效果。這樣一來,不僅顛覆口香糖會蛀牙的既定印象,反而開創出幫助減少蛀牙菌的全新市場。
此外,也可以在包裝多下工夫。
例如,採用回收材料製作包裝,不僅有助於降低成本,還能對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有所貢獻,進而提升品牌形象。
服務也是一樣。只要比其他業者先提出,就有機會在市場上取得優勢。不過,這類服務最好也加上獨到巧思,才能避免競爭者輕易模仿。
羊毛出在「有錢人」身上
做生意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從有錢人身上賺錢。因為你沒辦法硬把東西賣給沒錢的人。從一開始就選擇好的客戶,也能減少創業的壓力。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客群層次更高,就必須與這些人建立關係,親身體會他們的生活型態、思維方式與價值觀。
有一年,我幾乎每個週末都與客戶共度時光。粗估起來,一整年約有四分之三的週末,我都在陪客戶打高爾夫球、釣魚、滑雪、泡溫泉、旅行。透過這些活動,我除了能深入了解高資產客戶的想法,也能順利談成生意。
更重要的是,更容易掌握對方的需求,進而激發出更多新點子。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培養審美意識、提升個人品味,不只是修養自己,更是讓自己成為──好客戶願意喜歡、願意信任的人。
既有元素加乘,就是利基商品
多數發明,其實都是將現有事物重新組合。換句話說,只要結合兩樣東西,就能創造出利基商品。
透過這種方法,不需從零開始想點子,也能快速、輕鬆開發出具有市場的商品。在開發商品時,不妨參考以下幾個關鍵字:轉用、應用、變更、擴大、縮小、替代、改造、顛倒、整合等。
我曾經把不鏽鋼板黏貼在橡膠墊上,就誕生了一項商品。
不過,當然不只是貼上去這麼簡單,而是經過反覆測試,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加○○」這種概念只是個起點,要讓它真正成為商品,仍需事先做好周密規劃與準備。
而我這項產品,最終不僅成功取得專利、創造超過一億日圓(按:約新臺幣一千八百萬元)的銷售額,甚至還獲得了日本文部科學大臣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