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寧夏夜市:以弱連強,化弱為優(節錄)
生命中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體驗到了生命的奉獻。
李安,《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夜市人生」在新冠肺炎期間,再次考驗著寧夏夜市與許多台灣傳統餐飲業者。但這不是他們第一次遇到巨大衝擊。相信這一次,他們一樣能從危機中汲取創新成長的養分。
個案背景
寧夏夜市是台北市的知名夜市,經營時間超過70 年,位處台北市民生西路、南京西路、重慶北路中間路段,匯聚台灣經典小吃。然而在2000 年間,寧夏夜市卻開始出現人潮退燒景象,在地居民也出現不同聲浪,認為夜市生態影響居住品質。更嚴重的是,原寧夏夜市自治會出現財務虧空,甚至有資深主管人員因此自殺,整個自治會組織面臨分崩瓦解,而攤商也開始流散。
為了重新找回攤商、凝聚共識,寧夏夜市自治會重整組織,並展開一系列自救行動。前台北市市場處主管就分析,寧夏夜市自治會的三位核心人物發揮了關鍵影響力,一是賴記蚵仔煎負責人賴炳勳擔任理事長,負責調和鼎鼐,平息爭端;一是鬍鬚張二代董事長張永昌負責導入現代化管理;一是總幹事林定國負責媒體行銷,重塑寧夏夜市的品牌形象。
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說明,當時他呼籲寧夏夜市攤商大家要團結一心:「如果我們希望未來20 年、30 年都確定不會消失,現在就要有所作為!」而重整組織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十攤一位理事代表」制度,重新組織理事會,並由參與式管理,訂定管理規則。第二是財務透明化,讓每一筆收入支出都可受公評。一位攤商表示,每個月要繳交500 元會費、水電瓦斯費、油脂截留費、垃圾清運費、旅客平安保險費等,平均要繳交4,000-5,000 元費用,因此財務健全管理相當重要。每個月理事會議,所有理事代表都要檢視當月財務收支,以徵公信。
2004 年,寧夏夜市自治會總幹事林定國與台北市大同區里長李秀男等人成立「台北市寧夏商圈發展協會」,推動寧夏夜市轉型變革。2011 年進一步改制為「大同區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夜市攤商為主體的社團法人協會組織,有理監事編制,並有會規的嚴格規範。
在強制規範上,對於不願意退出騎樓的攤商,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委請台北市市場處發函要求該攤商遵守規定,否則將注銷攤販證。另外曾有兩家攤商發生紛爭,登上社會新聞版面。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以違反會規為由,再度委請公權力發函請兩家攤商搬離現址。由此可見,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對寧夏夜市的整體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也成為本研究調查分析單位。
至今,寧夏夜市已成為年營業額高達10 億元的觀光夜市,每天到訪寧夏夜市人數高達上萬人,在活動促銷期間更多達2-3 萬人,並取得多項肯定。例如2015 年間,台北市政府舉辦「台北夜市之最」票選活動,寧夏夜市奪得「最好逛夜市」、「最美味夜市」、「最有魅力夜市」、「最環保夜市」、「最友善夜市」等獎項。此外,寧夏夜市的「豬肝榮仔」也以60 年老攤販的知名美味,在2018 年贏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
檢視2000-2008 年的重要變革,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改革的第一步是提出環保改造方案,爭取當地居民認同。環保自救工作,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停止叫賣聲,夜市中原有許多叫賣聲,在80 年代甚至有許多錄音帶、錄影帶叫賣的音樂聲,相當吵雜。因此,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要求商家不能使用擴音器,且所有音樂播放在晚上10 點以後必須停止,以維護安寧環境。二是清潔人員,夜市最常出現髒亂與違規停車情形,影響當地居住品質。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決定導入清潔人員以定時定點清潔環境,每小時有專人清理路面,成為寧夏夜市的特色。此外,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也導入商圈保全人員以定期管理交通秩序與違規停車,還給附近住家安全方便的交通環境。
三是垃圾分類與一次性餐具減量使用。在清潔保全工作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積極導入環保碗筷與廚餘分類,且路面每小時皆有人清掃。寧夏夜市因此在2010 年被台北市觀光局評選為「創意行銷」夜市。2017 年,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全面汰換塑化餐具,採用瓷碗、瓷盤與鋼筷,塑造環保夜市特色。一位協會成員說明,汰換塑化餐具總經費約130 萬元,由台北市政府補助一半,但仍有攤商不願意配合。最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請台北市政府頒發「無毒餐具認證」,才終於說服全體攤商汰換免洗餐具。
這些明顯可見的環保工作,終於讓當地居民有條件地同意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準備向台北市政府提出的「地區環境改造規劃案」。林定國分享,除了這些立即可見的環保努力外,取得當地幾位意見領袖支持,更是重要推力。
「寧夏夜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幾家傳統商家本身就是屋主,因此他們有較強的意識與夜市共存亡。我們當時找了鬍鬚張、帝一火鍋、麻油雞等,請他們支持社區改造方案。等到這幾家意見領袖同意後,爭取其他商家支持,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立即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地區環境改造規劃案」,以環保、美食為主題重新規劃,包括更新人行道店面、讓攤商從騎樓退出,讓寧夏夜市正式進入中央廣場營運模式,硬體設施跟著現代化。此外,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與鄰近有百年歷史的蓬萊國小合作,由協會捐助獎學金、電腦設備等,並主動參與學校校慶活動擺攤服務,而蓬萊國小則同意開放夜間停車場近300 個停車位,給前來寧夏夜市吃點心、宵夜的民眾停車。在第一波變革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欲進階啟動「地區環境改造規劃」,卻遭遇層層制約。以下說明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如何從制約中辨識變革機會,特別是取得高位者的合作契機,以有效交換資源,逐步改變劣勢地位。
生命中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體驗到了生命的奉獻。
李安,《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夜市人生」在新冠肺炎期間,再次考驗著寧夏夜市與許多台灣傳統餐飲業者。但這不是他們第一次遇到巨大衝擊。相信這一次,他們一樣能從危機中汲取創新成長的養分。
個案背景
寧夏夜市是台北市的知名夜市,經營時間超過70 年,位處台北市民生西路、南京西路、重慶北路中間路段,匯聚台灣經典小吃。然而在2000 年間,寧夏夜市卻開始出現人潮退燒景象,在地居民也出現不同聲浪,認為夜市生態影響居住品質。更嚴重的是,原寧夏夜市自治會出現財務虧空,甚至有資深主管人員因此自殺,整個自治會組織面臨分崩瓦解,而攤商也開始流散。
為了重新找回攤商、凝聚共識,寧夏夜市自治會重整組織,並展開一系列自救行動。前台北市市場處主管就分析,寧夏夜市自治會的三位核心人物發揮了關鍵影響力,一是賴記蚵仔煎負責人賴炳勳擔任理事長,負責調和鼎鼐,平息爭端;一是鬍鬚張二代董事長張永昌負責導入現代化管理;一是總幹事林定國負責媒體行銷,重塑寧夏夜市的品牌形象。
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說明,當時他呼籲寧夏夜市攤商大家要團結一心:「如果我們希望未來20 年、30 年都確定不會消失,現在就要有所作為!」而重整組織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十攤一位理事代表」制度,重新組織理事會,並由參與式管理,訂定管理規則。第二是財務透明化,讓每一筆收入支出都可受公評。一位攤商表示,每個月要繳交500 元會費、水電瓦斯費、油脂截留費、垃圾清運費、旅客平安保險費等,平均要繳交4,000-5,000 元費用,因此財務健全管理相當重要。每個月理事會議,所有理事代表都要檢視當月財務收支,以徵公信。
2004 年,寧夏夜市自治會總幹事林定國與台北市大同區里長李秀男等人成立「台北市寧夏商圈發展協會」,推動寧夏夜市轉型變革。2011 年進一步改制為「大同區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夜市攤商為主體的社團法人協會組織,有理監事編制,並有會規的嚴格規範。
在強制規範上,對於不願意退出騎樓的攤商,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委請台北市市場處發函要求該攤商遵守規定,否則將注銷攤販證。另外曾有兩家攤商發生紛爭,登上社會新聞版面。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以違反會規為由,再度委請公權力發函請兩家攤商搬離現址。由此可見,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對寧夏夜市的整體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也成為本研究調查分析單位。
至今,寧夏夜市已成為年營業額高達10 億元的觀光夜市,每天到訪寧夏夜市人數高達上萬人,在活動促銷期間更多達2-3 萬人,並取得多項肯定。例如2015 年間,台北市政府舉辦「台北夜市之最」票選活動,寧夏夜市奪得「最好逛夜市」、「最美味夜市」、「最有魅力夜市」、「最環保夜市」、「最友善夜市」等獎項。此外,寧夏夜市的「豬肝榮仔」也以60 年老攤販的知名美味,在2018 年贏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
檢視2000-2008 年的重要變革,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改革的第一步是提出環保改造方案,爭取當地居民認同。環保自救工作,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停止叫賣聲,夜市中原有許多叫賣聲,在80 年代甚至有許多錄音帶、錄影帶叫賣的音樂聲,相當吵雜。因此,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要求商家不能使用擴音器,且所有音樂播放在晚上10 點以後必須停止,以維護安寧環境。二是清潔人員,夜市最常出現髒亂與違規停車情形,影響當地居住品質。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決定導入清潔人員以定時定點清潔環境,每小時有專人清理路面,成為寧夏夜市的特色。此外,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也導入商圈保全人員以定期管理交通秩序與違規停車,還給附近住家安全方便的交通環境。
三是垃圾分類與一次性餐具減量使用。在清潔保全工作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積極導入環保碗筷與廚餘分類,且路面每小時皆有人清掃。寧夏夜市因此在2010 年被台北市觀光局評選為「創意行銷」夜市。2017 年,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全面汰換塑化餐具,採用瓷碗、瓷盤與鋼筷,塑造環保夜市特色。一位協會成員說明,汰換塑化餐具總經費約130 萬元,由台北市政府補助一半,但仍有攤商不願意配合。最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請台北市政府頒發「無毒餐具認證」,才終於說服全體攤商汰換免洗餐具。
這些明顯可見的環保工作,終於讓當地居民有條件地同意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準備向台北市政府提出的「地區環境改造規劃案」。林定國分享,除了這些立即可見的環保努力外,取得當地幾位意見領袖支持,更是重要推力。
「寧夏夜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幾家傳統商家本身就是屋主,因此他們有較強的意識與夜市共存亡。我們當時找了鬍鬚張、帝一火鍋、麻油雞等,請他們支持社區改造方案。等到這幾家意見領袖同意後,爭取其他商家支持,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立即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地區環境改造規劃案」,以環保、美食為主題重新規劃,包括更新人行道店面、讓攤商從騎樓退出,讓寧夏夜市正式進入中央廣場營運模式,硬體設施跟著現代化。此外,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與鄰近有百年歷史的蓬萊國小合作,由協會捐助獎學金、電腦設備等,並主動參與學校校慶活動擺攤服務,而蓬萊國小則同意開放夜間停車場近300 個停車位,給前來寧夏夜市吃點心、宵夜的民眾停車。在第一波變革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欲進階啟動「地區環境改造規劃」,卻遭遇層層制約。以下說明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如何從制約中辨識變革機會,特別是取得高位者的合作契機,以有效交換資源,逐步改變劣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