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六章 領導要看人也看系統:別再用「人好」來決定升遷
第三節 為什麼看錯人?六種選人錯覺

不是沒人才,而是我們看錯了人

許多主管在帶人時都曾經有這樣的疑問:「當初明明覺得這個人很有潛力,怎麼升上來之後完全不是那回事?」又或者是:「這個人怎麼跟面談時的表現差那麼多?」這些情況,其實不是因為人才品質變差,而是我們在選才時掉進了常見的錯覺陷阱,誤把某些特質當成潛能,把短期表現誤認為長期實力。

要真正建立有效的選才制度,我們就必須釐清這些錯覺,才能避免一再「看走眼」,甚至錯過那些真正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人。

錯覺一:表現好=可以當主管

這是最常見也最直覺的錯誤聯想。當一個員工在執行工作上表現優異,我們常常自然推論他也適合帶領別人執行工作。但實際上,執行力與領導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

會做,不代表會教;做得快,也不等於會分工。若忽略了這些差異,就容易把一個超強執行者,放到一個不適合的位置上,反而毀掉他原本的優勢。

錯覺二:會說話=有領導潛力

口條流利、善於表達的員工,容易在會議或面談中脫穎而出,也容易讓人產生「他很成熟」、「他能掌控場面」的印象。然而,真正的領導潛能需要更多層面:是否能聽、是否能整合意見、是否能穩住衝突現場。

有些人善於包裝、擅長自我展現,但實際行動力或抗壓性不足。若我們太依賴「能說」來判斷「能帶」,就容易被表象迷惑。

錯覺三:資歷久=該輪到他了

當一個人在組織中待了很久,升遷的壓力常常不只是來自業績,而是來自情感與制度的回應:「他等很久了,不給他升,會不會太說不過去?」這種思維雖然人性,卻可能造成錯誤任用。

資歷可以代表穩定與忠誠,但不能代表能力的提升與角色適配。若我們把升遷當成「年資回饋」而非「潛能驗證」,就會讓組織慢慢失去發展的動能。

錯覺四:很乖=值得信任

組織中總有一些人「從來不惹事、任勞任怨」,他們是團隊裡的潤滑劑,也很少出錯。這樣的人常常讓主管感到安心,也因此在升遷時獲得青睞。

但「低風險」不代表「高效率」,更不代表「能夠主動承擔挑戰」。如果升遷的標準是「最不會出錯的人」,而不是「最能創造影響力的人」,那麼組織就會走向保守、失去創新與突破的能力。

錯覺五:以前是誰推薦的=現在一定可靠

推薦制度在許多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容易出現「關係式升遷」的風險。有時候一個人因為曾在某位高階主管手下做事,被當作「嫡系」栽培,即使後續表現普通,也不易被重新評估。

這種推薦資產一旦不被檢視,就會產生錯誤連結:「某人以前表現好,所以現在一定沒問題」。但人才是動態的,適應力與成長性才是關鍵。如果選才只看過去的人脈信用,而忽略現在的行為表現,就會產生盲點。

錯覺六:我喜歡他=他適合

這是最難避免、也最微妙的錯覺。每位主管都會有自己的偏好,這是自然的。但當我們在選才時讓個人喜好滲入太深,例如:「他跟我很合」、「我們價值觀接近」、「他讓我很放心」,就容易忽略客觀指標。

這種情感偏誤若不自覺控制,會讓選才過程失去公正性,也容易被團隊質疑制度不透明。更嚴重的是,當選的人出現問題,主管也難以抽離情緒做出適當處理。

建立「去偏誤」的選才制度

要避免選人錯覺,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引入「多元觀察點」與「行為指標」。這包括:面談以外的測驗與任務模擬、跨部門觀察、匿名回饋系統等。唯有多元角度交叉驗證,才能看見真實而全面的人才面貌。

同時,也要培養主管的覺察力。讓每一位擁有任用權的主管都能學習行為觀察技巧、認識常見偏誤,才能真正提升選才品質,避免讓錯覺主導了關鍵決策。

看錯人,不是錯在那個人,而是錯在我們怎麼看。只有當我們學會看清自己眼光裡的盲點,才能真正找到適合的人,放對位置,發揮最大的效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