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財報是淬煉商業智謀的起點(節錄)
企業經營的核心能力是商業智謀(智慧與謀略),而財報是淬煉商業智謀的起點。
財報可分為狹義及廣義這兩種意涵, 狹義的財報, 稱為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指的是包括損益表等五種報表(詳見本書第三章至第七章);廣義的財報,稱為財務報導(financial reporting),指的是除了財務報表之外,所有為了表達企業經營狀況而進行的正式與非正式溝通活動(例如年報、法人說明會、永續報告書、重大訊息發布等)。本書的討論將以財報報表為主,進而擴展到財務報導。
財報的基本元素是數字; 財報數字包括三大成分: 它反映商業交易的經濟本質(economic reality); 它存在著無可避免的衡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s); 它隱含著精心設計的人為操縱(manipulation)。更具體地說:
財報數字 = 經濟本質 + 衡量誤差 + 人為操縱
具有高度商業智謀者,善於利用財報數字來掌握經濟本質,因此得以經營成功,累積龐大財富。而長期被衡量誤差所誤導者,或習慣操縱財報以欺騙他人者,終究會因決策錯誤或信用破產而導致經營失敗。
▌財報與梅迪奇家族的商業智謀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梅迪奇家族建立了一個橫跨歐洲的商業帝國。這個商業帝國的興衰,正是財報作為商業智謀工具的範例。
柯西莫.梅迪奇(Cosimo de’Medici, 1389-1464)是梅迪奇商業帝國的奠基者。靠著經營橫跨歐洲的梅迪奇銀行,柯西莫不僅成為歐洲首富,也是義大利翡冷翠城邦的幕後掌權者。令人訝異的是,在嚴守天主教「不可收取放款利息(usury)」教義的中世紀,柯西莫如何藉著放款來創造驚人的財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柯西莫以卓越的商業智謀,設計了一系列乍看之下與利息無關的商業交易。例如,當英格蘭國王有借款的需求,柯西莫當然不會錯失這麼大的客戶。柯西莫向國王表示,梅迪奇銀行不會向他收取任何利息,但國王必須承諾,梅迪奇家族能夠以低價獨家採購英格蘭北部出產的優質羊毛,然後出口到翡冷翠。在那裡,梅迪奇家族擁有歐洲最先進的紡織廠,可以把羊毛織成高級毛料,然後以昂貴的價錢在歐洲銷售。如果只看梅迪奇家族個別事業體的財報,會發現銀行大虧,紡織廠大賺,但這是嚴重的衡量誤差。唯有從銀行與紡織廠的合併財報,才能看出梅迪奇家族事業經營的整體利潤。柯西莫創造出這種混和金融業與製造業的交易,藉以迴避中世紀不得收取利息的天主教教義,賺取了龐大的利潤。柯西莫利用遍布全歐洲的梅迪奇銀行分行,和國王、貴族、教皇、紅衣主教等政治宗教權貴,非常積極地進行了類似的交易。於是,財富便如潮水般湧入翡冷翠。
要有效地駕馭這個複雜的商業帝國,柯西莫必須嚴格控制各個銀行分行的放款風險,而他所使用的工具就是財報。柯西莫一輩子維持著自己記帳的習慣,並發展出一套記帳、查帳與內部控制的系統。例如,每個分行的分類帳與祕密帳冊都是由他本人親自核驗,如果出現虧損或帳目異常,分行經理就會被召喚到翡冷翠,接受嚴格的個人查核。到了柯西莫的孫子羅倫佐(Lorenzo de’Medici, 1449-1492)時,雖然他將梅迪奇家族在文化藝術贊助方面的成就提升到最巔峰,但羅倫佐對於監控財報帳冊與落實查帳機制感到厭煩。因此,梅迪奇銀行嚴謹的記帳程序和風險控管傳統開始動搖,分行經理貪汙和浮濫放款的弊端快速增加,導致梅迪奇銀行開始沒落,最終倒閉。
柯西莫以財報控管經營活動的商業智謀,影響力局限於梅迪奇商業帝國的興衰。相對地,現代企業所需要的商業智謀更為複雜。經營者要面對各個利益攸關人(顧客、債權人、股東、員工、政府等)的價值創造和利益平衡;更要在短期中布局長期的發展,在長期中避免於短期陷入死地。財報是柯西莫用來創造龐大家族商業帝國的「私器」,500 多年後,財報已經成為以商業智謀創造財富的全球性「公器」。而淬煉商業智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具備解讀財報密碼的能力。
▌達文西的老師也有密碼
根據歷史記載,自 1496 年起,達文西跟隨著現代會計學之父、義大利修士波切歐里(Luca Pacioli, 1445-1517), 在米蘭學了三年的幾何學,據說他甚至因為太過沉迷,耽誤了藝術創作。在達文西遺留的手稿中,他多次提到如何把學來的透視法及比例學,運用在繪畫創作中。為了答謝恩師,達文西替波切歐里 1509 年的著作《神聖比例學》(討論幾何學所謂的「黃金比例」),畫了 60 多幅精美的插圖。1494 年,波切歐里在威尼斯出版了會計學的鼻祖之作《算術、幾何及比例學彙總》,有系統地介紹「威尼斯會計方法」,也就是所謂的「複式會計」(double entry bookkeeping)。除了介紹會計方法,波切歐里還在書中大力宣揚商業經營成功的三大法寶:充足的現金或信用、優良的會計人員與卓越的會計資訊系統,以便商人可一眼看清企業的財務狀況,他的建議到目前為止仍然非常實用。例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1917-2008)認為,企業經營的兩大支柱是「電腦系統」及「會計制度」,而電腦系統其實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用來支援會計制度。
波切歐里所提倡的會計方法,可以把複雜的經濟活動及企業競爭的結果,轉換成以貨幣為表達單位的會計數字,這就是筆者所謂的「波切歐里密碼」。這些密碼擁有極強大的壓縮威力,即使是再大型的公司(如蘋果公司)在市場上競爭的結果,都能壓縮並彙總成薄薄五張財務報表。這些財務報表透露的訊息必須豐富、充足,否則投資人或銀行不願意提供公司資金。但是,這些財務報表又不能過分透明,否則競爭對手會輕易看穿公司的經營謀略。因此,波切歐里密碼所隱含的訊息往往不易了解。而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活用波切歐里密碼,進而培養個人及組織高度的商業智謀。
首先,面對波切歐里密碼,管理者與投資人要能解讀其中「智、誠、勇」三種意涵。
▌以智慧解讀波切歐里密碼
波切歐里密碼對管理的最大貢獻,不只是幫助經理人了解過去,更在於啟發未來。事實上,一家傑出企業的發展,經常是奠基於看見簡單的財報數字後所產生的智慧,而這些智慧開創了新的競爭模式。1937 年,麥當勞兄弟(Dick and Mac)在美國加州巴賽迪那(Pasadena)販賣漢堡、熱狗、奶昔等 25 項產品。1940 年左右,他們做了簡單的財務報表分析,意外地發現 80%的生意竟然來自漢堡。雖然三明治或豬排等產品味道很好,但銷售平平。麥當勞兄弟於是決定簡化產品線,專攻低價且銷售量大的產品。他們將產品由 25 項減少為 9 項,並將漢堡價格由 30美分降低到 15 美分。從此之後,麥當勞的銷售及獲利激增,奠定了未來發展為世界級企業的基礎。
沃爾瑪的創辦人華頓(Sam Walton, 1918-1992)在自傳中提到他從財報分析中所體會的商業智謀:「如果某個貨品的進價是 8 角,我發現定價 1 元比定價 1 元 2 角時的銷售量大約多了三倍,所以總獲利還是增加了。真是簡單,這就是折價促銷的基本原理。」在沃爾瑪於 1971 年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務報表中,華頓清楚地說明:「我們要持續保持真正低價的政策,並確保我們的毛利率是全國任何通路業者中的最低者之一。」由於貫徹執行了這個低價策略,沃爾瑪最終成為全球零售業龍頭。
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提醒我們要更有彈性地看待財報,也就是說,新創公司的財報要看商業模式布局的合理性、追蹤成長軌跡(milestones)是否達成階段性任務,而不是單純看營收、獲利等經營成果。相對於沃爾瑪上市後獲利快速且穩定成長,亞馬遜的獲利軌跡看似相對遜色,但卻有著遠超過沃爾瑪的市場價值。想要了解為什麼資本市場願意支持亞馬遜這種獲利看似不佳、不穩定的公司,一定要仔細閱讀貝佐斯每年精心撰寫的致股東信(letter to shareholders)。他在信中仔細地解釋亞馬遜在長期布局下所做的嘗試,以及對於提升顧客經驗的狂熱追求。例如,在 2010 年的信中,貝佐斯提到當年亞馬遜內部訂定了452 個目標,而其中與提升顧客經驗有關的目標就高達 360 個。令人意外的是,淨利、毛利及營業利益等財務指標居然一次都沒出現過。沃爾瑪心目中的顧客經驗是「低價」,而亞馬遜的顧客經驗則非常多元化,奠基於以數位科技為核心的「虛實」整合能力,包括線上資訊、相關廠商連結以及便捷的物流等,也因此需要更長期的布局;「低價」只是其中一環。長期支持亞馬遜的投資人能夠看見其潛力,可以說是戴著「望遠鏡」。在 2022 年的致股東信當中,執行長已經換成了安迪.賈西,他向大家說明長期的展望,公司將持續投資於改變未來的發明,包含旗下雲端運算服務 AWS 新增了 3,300 項功能及服務。2023 年,亞馬遜的營收成長至 5,748 億美元,獲利為 304 億美元(沃爾瑪約為 113 億美元),展現出新冠疫情後強大的復原力。
企業經營的核心能力是商業智謀(智慧與謀略),而財報是淬煉商業智謀的起點。
財報可分為狹義及廣義這兩種意涵, 狹義的財報, 稱為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指的是包括損益表等五種報表(詳見本書第三章至第七章);廣義的財報,稱為財務報導(financial reporting),指的是除了財務報表之外,所有為了表達企業經營狀況而進行的正式與非正式溝通活動(例如年報、法人說明會、永續報告書、重大訊息發布等)。本書的討論將以財報報表為主,進而擴展到財務報導。
財報的基本元素是數字; 財報數字包括三大成分: 它反映商業交易的經濟本質(economic reality); 它存在著無可避免的衡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s); 它隱含著精心設計的人為操縱(manipulation)。更具體地說:
財報數字 = 經濟本質 + 衡量誤差 + 人為操縱
具有高度商業智謀者,善於利用財報數字來掌握經濟本質,因此得以經營成功,累積龐大財富。而長期被衡量誤差所誤導者,或習慣操縱財報以欺騙他人者,終究會因決策錯誤或信用破產而導致經營失敗。
▌財報與梅迪奇家族的商業智謀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梅迪奇家族建立了一個橫跨歐洲的商業帝國。這個商業帝國的興衰,正是財報作為商業智謀工具的範例。
柯西莫.梅迪奇(Cosimo de’Medici, 1389-1464)是梅迪奇商業帝國的奠基者。靠著經營橫跨歐洲的梅迪奇銀行,柯西莫不僅成為歐洲首富,也是義大利翡冷翠城邦的幕後掌權者。令人訝異的是,在嚴守天主教「不可收取放款利息(usury)」教義的中世紀,柯西莫如何藉著放款來創造驚人的財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柯西莫以卓越的商業智謀,設計了一系列乍看之下與利息無關的商業交易。例如,當英格蘭國王有借款的需求,柯西莫當然不會錯失這麼大的客戶。柯西莫向國王表示,梅迪奇銀行不會向他收取任何利息,但國王必須承諾,梅迪奇家族能夠以低價獨家採購英格蘭北部出產的優質羊毛,然後出口到翡冷翠。在那裡,梅迪奇家族擁有歐洲最先進的紡織廠,可以把羊毛織成高級毛料,然後以昂貴的價錢在歐洲銷售。如果只看梅迪奇家族個別事業體的財報,會發現銀行大虧,紡織廠大賺,但這是嚴重的衡量誤差。唯有從銀行與紡織廠的合併財報,才能看出梅迪奇家族事業經營的整體利潤。柯西莫創造出這種混和金融業與製造業的交易,藉以迴避中世紀不得收取利息的天主教教義,賺取了龐大的利潤。柯西莫利用遍布全歐洲的梅迪奇銀行分行,和國王、貴族、教皇、紅衣主教等政治宗教權貴,非常積極地進行了類似的交易。於是,財富便如潮水般湧入翡冷翠。
要有效地駕馭這個複雜的商業帝國,柯西莫必須嚴格控制各個銀行分行的放款風險,而他所使用的工具就是財報。柯西莫一輩子維持著自己記帳的習慣,並發展出一套記帳、查帳與內部控制的系統。例如,每個分行的分類帳與祕密帳冊都是由他本人親自核驗,如果出現虧損或帳目異常,分行經理就會被召喚到翡冷翠,接受嚴格的個人查核。到了柯西莫的孫子羅倫佐(Lorenzo de’Medici, 1449-1492)時,雖然他將梅迪奇家族在文化藝術贊助方面的成就提升到最巔峰,但羅倫佐對於監控財報帳冊與落實查帳機制感到厭煩。因此,梅迪奇銀行嚴謹的記帳程序和風險控管傳統開始動搖,分行經理貪汙和浮濫放款的弊端快速增加,導致梅迪奇銀行開始沒落,最終倒閉。
柯西莫以財報控管經營活動的商業智謀,影響力局限於梅迪奇商業帝國的興衰。相對地,現代企業所需要的商業智謀更為複雜。經營者要面對各個利益攸關人(顧客、債權人、股東、員工、政府等)的價值創造和利益平衡;更要在短期中布局長期的發展,在長期中避免於短期陷入死地。財報是柯西莫用來創造龐大家族商業帝國的「私器」,500 多年後,財報已經成為以商業智謀創造財富的全球性「公器」。而淬煉商業智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具備解讀財報密碼的能力。
▌達文西的老師也有密碼
根據歷史記載,自 1496 年起,達文西跟隨著現代會計學之父、義大利修士波切歐里(Luca Pacioli, 1445-1517), 在米蘭學了三年的幾何學,據說他甚至因為太過沉迷,耽誤了藝術創作。在達文西遺留的手稿中,他多次提到如何把學來的透視法及比例學,運用在繪畫創作中。為了答謝恩師,達文西替波切歐里 1509 年的著作《神聖比例學》(討論幾何學所謂的「黃金比例」),畫了 60 多幅精美的插圖。1494 年,波切歐里在威尼斯出版了會計學的鼻祖之作《算術、幾何及比例學彙總》,有系統地介紹「威尼斯會計方法」,也就是所謂的「複式會計」(double entry bookkeeping)。除了介紹會計方法,波切歐里還在書中大力宣揚商業經營成功的三大法寶:充足的現金或信用、優良的會計人員與卓越的會計資訊系統,以便商人可一眼看清企業的財務狀況,他的建議到目前為止仍然非常實用。例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1917-2008)認為,企業經營的兩大支柱是「電腦系統」及「會計制度」,而電腦系統其實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用來支援會計制度。
波切歐里所提倡的會計方法,可以把複雜的經濟活動及企業競爭的結果,轉換成以貨幣為表達單位的會計數字,這就是筆者所謂的「波切歐里密碼」。這些密碼擁有極強大的壓縮威力,即使是再大型的公司(如蘋果公司)在市場上競爭的結果,都能壓縮並彙總成薄薄五張財務報表。這些財務報表透露的訊息必須豐富、充足,否則投資人或銀行不願意提供公司資金。但是,這些財務報表又不能過分透明,否則競爭對手會輕易看穿公司的經營謀略。因此,波切歐里密碼所隱含的訊息往往不易了解。而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活用波切歐里密碼,進而培養個人及組織高度的商業智謀。
首先,面對波切歐里密碼,管理者與投資人要能解讀其中「智、誠、勇」三種意涵。
▌以智慧解讀波切歐里密碼
波切歐里密碼對管理的最大貢獻,不只是幫助經理人了解過去,更在於啟發未來。事實上,一家傑出企業的發展,經常是奠基於看見簡單的財報數字後所產生的智慧,而這些智慧開創了新的競爭模式。1937 年,麥當勞兄弟(Dick and Mac)在美國加州巴賽迪那(Pasadena)販賣漢堡、熱狗、奶昔等 25 項產品。1940 年左右,他們做了簡單的財務報表分析,意外地發現 80%的生意竟然來自漢堡。雖然三明治或豬排等產品味道很好,但銷售平平。麥當勞兄弟於是決定簡化產品線,專攻低價且銷售量大的產品。他們將產品由 25 項減少為 9 項,並將漢堡價格由 30美分降低到 15 美分。從此之後,麥當勞的銷售及獲利激增,奠定了未來發展為世界級企業的基礎。
沃爾瑪的創辦人華頓(Sam Walton, 1918-1992)在自傳中提到他從財報分析中所體會的商業智謀:「如果某個貨品的進價是 8 角,我發現定價 1 元比定價 1 元 2 角時的銷售量大約多了三倍,所以總獲利還是增加了。真是簡單,這就是折價促銷的基本原理。」在沃爾瑪於 1971 年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務報表中,華頓清楚地說明:「我們要持續保持真正低價的政策,並確保我們的毛利率是全國任何通路業者中的最低者之一。」由於貫徹執行了這個低價策略,沃爾瑪最終成為全球零售業龍頭。
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提醒我們要更有彈性地看待財報,也就是說,新創公司的財報要看商業模式布局的合理性、追蹤成長軌跡(milestones)是否達成階段性任務,而不是單純看營收、獲利等經營成果。相對於沃爾瑪上市後獲利快速且穩定成長,亞馬遜的獲利軌跡看似相對遜色,但卻有著遠超過沃爾瑪的市場價值。想要了解為什麼資本市場願意支持亞馬遜這種獲利看似不佳、不穩定的公司,一定要仔細閱讀貝佐斯每年精心撰寫的致股東信(letter to shareholders)。他在信中仔細地解釋亞馬遜在長期布局下所做的嘗試,以及對於提升顧客經驗的狂熱追求。例如,在 2010 年的信中,貝佐斯提到當年亞馬遜內部訂定了452 個目標,而其中與提升顧客經驗有關的目標就高達 360 個。令人意外的是,淨利、毛利及營業利益等財務指標居然一次都沒出現過。沃爾瑪心目中的顧客經驗是「低價」,而亞馬遜的顧客經驗則非常多元化,奠基於以數位科技為核心的「虛實」整合能力,包括線上資訊、相關廠商連結以及便捷的物流等,也因此需要更長期的布局;「低價」只是其中一環。長期支持亞馬遜的投資人能夠看見其潛力,可以說是戴著「望遠鏡」。在 2022 年的致股東信當中,執行長已經換成了安迪.賈西,他向大家說明長期的展望,公司將持續投資於改變未來的發明,包含旗下雲端運算服務 AWS 新增了 3,300 項功能及服務。2023 年,亞馬遜的營收成長至 5,748 億美元,獲利為 304 億美元(沃爾瑪約為 113 億美元),展現出新冠疫情後強大的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