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哪裡?」這是我二十多歲剛踏入職場時,第一次與某人見面時對方問的問題。住在哪個區,真的那麼重要嗎?接下來的問題往往也大同小異:「你念的是哪所大學?」「你父母從事什麼行業?」「年薪大概多少?」即便不直接說出口,這些問題背後,都是以「規格」來衡量一個人的文化視野。只要家境富裕、學歷體面、出身背景良好,就被認定為「優秀」,並迅速傳播開來。我成為永續經營顧問後,越來越堅信,這種觀點與思維方式其實既狹隘又具潛在風險。
企業亦是如此。永續經營不僅關注經濟績效,更強調企業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力。當我們依據國際永續指引,持續檢視那些無法從財務報表或 ROI(投資報酬率)直接看見的非財務成果時,就能以全新的視角解讀企業:「原來經濟績效不是全部,這家公司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重要面向。」
有時候,在完成一場顧問專案後,我對企業的印象會徹底改變。正如「冰山一角」所示,大多數重要的事物隱藏於水面之下,外界所見僅是極小部分。我開始意識到,永續經營的本質,就是看見並理解組織的整體。就如同被一個人的品格與魅力吸引,企業亦然。無論是人還是企業,真正的關鍵在於那些看不見的價值與風險——以及企業如何被妥善管理。
企業與員工
我從 LG 集團旗下的公司開始了我的職涯。在過去 17 年中,作為企業的 ESG 負責人,以及顧問機構的永續經營顧問,我與數千名企業從業者進行了溝通與合作。曾有一次,我為某大型企業集團的控股公司及其旗下十餘家子公司診斷並諮詢 ESG 現況,期間接觸了超過 500 位集團內部成員。每當這樣的大型專案結束時,我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整個集團在 ESG 文化上的共通氛圍,以及每一家子公司的獨特性格與特質,會自然而然在我腦海中浮現。
隨著專案結束,時間逐漸流逝,我對那間企業的記憶也慢慢模糊,營收或股價等數字已難以清晰回想。真正長久留在記憶中的,反而是那些員工對經營層的態度、對公司待遇的感受、同事之間親切合作的氛圍、員工對自己工作的自豪,以及他們曾說過的某句話。還有那些無法具體言喻、卻能明顯感受到的整體緊繃感,以及一位年齡與我父親相仿的警衛,在門口親切迎接訪客的畫面與氛圍。
永續經營工作的特點
永續經營工作的其中一大特點,就是必須與整個組織的各個部門進行廣泛溝通。這是因為這項工作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等多方面議題。在進行訪談或調研時,也會接觸到許多組織外部的利害關係人,例如供應商、合作夥伴或顧客,這些互動提供了觀察外界如何看待企業的寶貴視角。
由於工作的特性,我需要不斷與各種人交流。過去我曾在製造業、金融業及顧問公司任職,如今身為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領域的首席顧問,我得以與來自政府機關、地方自治團體、大企業及中小企業等不同組織的客戶與合作夥伴合作,親身接觸多元的人群。當然,也遇過許多在社會上擁有令人羨慕「規格」的人。
我從環境與氣候變遷領域出發,逐步拓展到永續經營這個更廣闊的職業領域,並將其視為志業。這是我人生中的莫大幸運。幸運並非因為認識了許多擁有亮眼「規格」的人或建立了菁英人脈網絡,而是因為我逐漸明白,所謂的「規格」只是人的一個側面,而一個人看不見的部分往往更為重要。我也因此建立起一種信念——道德性與規格,根本是兩回事。
用評判人的方式來評判企業
因此,我會想知道:「這個人平時閱讀哪些書?」「他對社會議題是否關心?」「有沒有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參與志工或捐款行動?」「他與身邊人的關係如何?」當那些「規格好」的人牽涉倫理爭議時,我內心總會有失落與困惑。曾經對我非常親切的人,若後來被揭發挪用公司資金或涉及性騷擾,總會在我心中留下疙瘩。
最終,真正令人願意長久相處的,是那些具有人品與溫暖心腸的人——在共事時願意傾聽、努力體諒他人;即便有些生疏,仍因誠實與真誠而令人放心信任。與這樣的人互相幫助、扶持,自然能建立穩定而長久的關係。
若將企業比作一個人,這種理解就更具意義。閱讀各大跨國企業的永續經營報告時,我經常看到「Citizenship」(公民意識)這個詞。在法學上,它指的是「存在於法律體系內的個人,同時也是由擁有共同目的的人所組成的一種人格體」。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
「我所屬的這個組織,像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了解的那間公司,應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它?」
了解什麼是友善企業
「友善」企業、「友善」產品、「友善」消費——當看到這些詞語時,許多人可能會心生疑問:「究竟哪一方面是友善呢?」現今社會對所謂「友善」的事物越來越重視,但這個修飾語的真正意義究竟為何?它是否僅指性格良好或品質優秀?閱讀本書的你,或許也曾對這個詞感到困惑。
不妨假設自己是一家企業的員工,或者是一位普通消費者,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你所屬的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是『友善』的產品嗎?」
「你有在進行友善消費嗎?」
所謂「友善企業」,究竟是指適合工作的企業,還是能產生良善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友善產品」是指品質優良的產品,還是對環境友善的產品?而「友善消費」呢,是指購買具社會意義的產品,還是僅在適當折扣下以合理價格購買產品即算友善?
若你對這些問題仍感猶豫,不妨先思考企業、產品、消費等概念可能附上的其他標籤,其中一個熟悉且關鍵的詞,便是「永續性」。
關於企業的「永續性」
是時候仔細拆解「永續性」這個詞彙了。之所以很難以企業成員或消費者的身分輕鬆回答前述問題,是因為我們對「永續性」缺乏明確定義。
為了正確認識被「友善」所包裝的「永續性」,我們需要先釐清幾個關鍵概念。第一個是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供應鏈評價平台 EcoVadis 將 CSR 定義為一套幫助企業對自身、利害關係人及公眾承擔環境與社會責任的制度。CSR 不僅僅指地方公益活動,其涵蓋範圍遠比一般認知來得廣,不能狹隘理解。
第二個概念是 ESG,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CSR、ESG 經營與永續經營經常被混用,但它們各自描述了永續性的不同面向。這兩個概念皆源於 1987 年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定義——在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代需求。
換言之,「友善」這個修飾語涵蓋了 CSR、ESG 及永續發展等多重意涵,核心目的在於表達對環境與社會有益的行為。此時,不妨再用以下問題審視自己:
「我是個友善的員工或合作夥伴嗎?」
「我正在進行友善的消費嗎?」
當我們聽到這些問題,又有多少人能夠自信地回答呢?即便無法立即做出判斷,努力仍在持續。近年來,全球不斷掀起對地球永續性的質疑,以及對人類行為的省思與反思。隨著時間推移,關於如何減少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如何推動更有益的行動的公共討論,也逐漸深化並延續至今。
永續性的概念起源
在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打造永續的未來之前,不妨先回顧國際社會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關注「永續性」這個議題的。
讓我們回到20世紀。當時,那些長期依賴天然資源累積龐大財富的企業,開始引入「資源管理責任原則」(Stewardship Principle)以更有效且負責任地使用資源。企業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捐贈與慈善活動幫助弱勢社群,促進社會福祉。隨著時間推進,至1970年代,全球最大的環保非營利組織之一——綠色和平(Greenpeace)成立,並制定了象徵全球環境保護的「地球日」(Earth Day)。正是在此時期,企業逐漸被要求對其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影響承擔責任,這也奠定了今日所稱「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基礎。
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了首屆針對環境與發展議題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隨後在1997年,基於全球對「地球暖化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科學共識,各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進入2000年代後,科學界持續發現更多證據,證實地球暖化確實源於人類活動。企業對永續行動的觀念亦隨之轉變:這些行動不僅能減少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逐漸被視為企業創新活動的一部分,賦予永續經營更深層的意義。近年來,許多企業採用「三重底線」(TBL, The Triple Bottom Line)概念,將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大面向納入永續經營框架。此一框架已成為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兼顧社會責任與環境關懷的重要工具。
理解與實踐,屬於不同的層次
早在一百年前,人類便已開始以不同形式回應「永續性」這一時代課題。如今,全球公民社會中的多元角色,包括政府、公民、非政府組織(NGO)與學術界,皆已準備好共同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此刻,正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理解永續性的歷史脈絡與發展趨勢,但更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自身,為永續發展究竟做了什麼?理解與實踐,屬於不同的層次。
值得深思的是,公民社會中的各個成員,在經濟、環境與社會層面皆能產生影響力。其中的核心角色,是作為全球公民的跨國企業,以及它們所建立的供應鏈體系。
再次強調:理解與實踐,屬於完全不同的層次。企業對永續發展理念的理解,與企業真正成為「友善企業」、提供真正「良善的產品與服務」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這也正是為何永續發展的歷史進程,無法完全與友善企業的發展歷程同步的原因。
企業亦是如此。永續經營不僅關注經濟績效,更強調企業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力。當我們依據國際永續指引,持續檢視那些無法從財務報表或 ROI(投資報酬率)直接看見的非財務成果時,就能以全新的視角解讀企業:「原來經濟績效不是全部,這家公司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重要面向。」
有時候,在完成一場顧問專案後,我對企業的印象會徹底改變。正如「冰山一角」所示,大多數重要的事物隱藏於水面之下,外界所見僅是極小部分。我開始意識到,永續經營的本質,就是看見並理解組織的整體。就如同被一個人的品格與魅力吸引,企業亦然。無論是人還是企業,真正的關鍵在於那些看不見的價值與風險——以及企業如何被妥善管理。
企業與員工
我從 LG 集團旗下的公司開始了我的職涯。在過去 17 年中,作為企業的 ESG 負責人,以及顧問機構的永續經營顧問,我與數千名企業從業者進行了溝通與合作。曾有一次,我為某大型企業集團的控股公司及其旗下十餘家子公司診斷並諮詢 ESG 現況,期間接觸了超過 500 位集團內部成員。每當這樣的大型專案結束時,我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整個集團在 ESG 文化上的共通氛圍,以及每一家子公司的獨特性格與特質,會自然而然在我腦海中浮現。
隨著專案結束,時間逐漸流逝,我對那間企業的記憶也慢慢模糊,營收或股價等數字已難以清晰回想。真正長久留在記憶中的,反而是那些員工對經營層的態度、對公司待遇的感受、同事之間親切合作的氛圍、員工對自己工作的自豪,以及他們曾說過的某句話。還有那些無法具體言喻、卻能明顯感受到的整體緊繃感,以及一位年齡與我父親相仿的警衛,在門口親切迎接訪客的畫面與氛圍。
永續經營工作的特點
永續經營工作的其中一大特點,就是必須與整個組織的各個部門進行廣泛溝通。這是因為這項工作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等多方面議題。在進行訪談或調研時,也會接觸到許多組織外部的利害關係人,例如供應商、合作夥伴或顧客,這些互動提供了觀察外界如何看待企業的寶貴視角。
由於工作的特性,我需要不斷與各種人交流。過去我曾在製造業、金融業及顧問公司任職,如今身為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領域的首席顧問,我得以與來自政府機關、地方自治團體、大企業及中小企業等不同組織的客戶與合作夥伴合作,親身接觸多元的人群。當然,也遇過許多在社會上擁有令人羨慕「規格」的人。
我從環境與氣候變遷領域出發,逐步拓展到永續經營這個更廣闊的職業領域,並將其視為志業。這是我人生中的莫大幸運。幸運並非因為認識了許多擁有亮眼「規格」的人或建立了菁英人脈網絡,而是因為我逐漸明白,所謂的「規格」只是人的一個側面,而一個人看不見的部分往往更為重要。我也因此建立起一種信念——道德性與規格,根本是兩回事。
用評判人的方式來評判企業
因此,我會想知道:「這個人平時閱讀哪些書?」「他對社會議題是否關心?」「有沒有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參與志工或捐款行動?」「他與身邊人的關係如何?」當那些「規格好」的人牽涉倫理爭議時,我內心總會有失落與困惑。曾經對我非常親切的人,若後來被揭發挪用公司資金或涉及性騷擾,總會在我心中留下疙瘩。
最終,真正令人願意長久相處的,是那些具有人品與溫暖心腸的人——在共事時願意傾聽、努力體諒他人;即便有些生疏,仍因誠實與真誠而令人放心信任。與這樣的人互相幫助、扶持,自然能建立穩定而長久的關係。
若將企業比作一個人,這種理解就更具意義。閱讀各大跨國企業的永續經營報告時,我經常看到「Citizenship」(公民意識)這個詞。在法學上,它指的是「存在於法律體系內的個人,同時也是由擁有共同目的的人所組成的一種人格體」。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
「我所屬的這個組織,像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了解的那間公司,應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它?」
了解什麼是友善企業
「友善」企業、「友善」產品、「友善」消費——當看到這些詞語時,許多人可能會心生疑問:「究竟哪一方面是友善呢?」現今社會對所謂「友善」的事物越來越重視,但這個修飾語的真正意義究竟為何?它是否僅指性格良好或品質優秀?閱讀本書的你,或許也曾對這個詞感到困惑。
不妨假設自己是一家企業的員工,或者是一位普通消費者,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你所屬的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是『友善』的產品嗎?」
「你有在進行友善消費嗎?」
所謂「友善企業」,究竟是指適合工作的企業,還是能產生良善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友善產品」是指品質優良的產品,還是對環境友善的產品?而「友善消費」呢,是指購買具社會意義的產品,還是僅在適當折扣下以合理價格購買產品即算友善?
若你對這些問題仍感猶豫,不妨先思考企業、產品、消費等概念可能附上的其他標籤,其中一個熟悉且關鍵的詞,便是「永續性」。
關於企業的「永續性」
是時候仔細拆解「永續性」這個詞彙了。之所以很難以企業成員或消費者的身分輕鬆回答前述問題,是因為我們對「永續性」缺乏明確定義。
為了正確認識被「友善」所包裝的「永續性」,我們需要先釐清幾個關鍵概念。第一個是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供應鏈評價平台 EcoVadis 將 CSR 定義為一套幫助企業對自身、利害關係人及公眾承擔環境與社會責任的制度。CSR 不僅僅指地方公益活動,其涵蓋範圍遠比一般認知來得廣,不能狹隘理解。
第二個概念是 ESG,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CSR、ESG 經營與永續經營經常被混用,但它們各自描述了永續性的不同面向。這兩個概念皆源於 1987 年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定義——在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代需求。
換言之,「友善」這個修飾語涵蓋了 CSR、ESG 及永續發展等多重意涵,核心目的在於表達對環境與社會有益的行為。此時,不妨再用以下問題審視自己:
「我是個友善的員工或合作夥伴嗎?」
「我正在進行友善的消費嗎?」
當我們聽到這些問題,又有多少人能夠自信地回答呢?即便無法立即做出判斷,努力仍在持續。近年來,全球不斷掀起對地球永續性的質疑,以及對人類行為的省思與反思。隨著時間推移,關於如何減少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如何推動更有益的行動的公共討論,也逐漸深化並延續至今。
永續性的概念起源
在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打造永續的未來之前,不妨先回顧國際社會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關注「永續性」這個議題的。
讓我們回到20世紀。當時,那些長期依賴天然資源累積龐大財富的企業,開始引入「資源管理責任原則」(Stewardship Principle)以更有效且負責任地使用資源。企業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捐贈與慈善活動幫助弱勢社群,促進社會福祉。隨著時間推進,至1970年代,全球最大的環保非營利組織之一——綠色和平(Greenpeace)成立,並制定了象徵全球環境保護的「地球日」(Earth Day)。正是在此時期,企業逐漸被要求對其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影響承擔責任,這也奠定了今日所稱「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基礎。
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了首屆針對環境與發展議題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隨後在1997年,基於全球對「地球暖化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科學共識,各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進入2000年代後,科學界持續發現更多證據,證實地球暖化確實源於人類活動。企業對永續行動的觀念亦隨之轉變:這些行動不僅能減少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逐漸被視為企業創新活動的一部分,賦予永續經營更深層的意義。近年來,許多企業採用「三重底線」(TBL, The Triple Bottom Line)概念,將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大面向納入永續經營框架。此一框架已成為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兼顧社會責任與環境關懷的重要工具。
理解與實踐,屬於不同的層次
早在一百年前,人類便已開始以不同形式回應「永續性」這一時代課題。如今,全球公民社會中的多元角色,包括政府、公民、非政府組織(NGO)與學術界,皆已準備好共同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此刻,正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理解永續性的歷史脈絡與發展趨勢,但更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自身,為永續發展究竟做了什麼?理解與實踐,屬於不同的層次。
值得深思的是,公民社會中的各個成員,在經濟、環境與社會層面皆能產生影響力。其中的核心角色,是作為全球公民的跨國企業,以及它們所建立的供應鏈體系。
再次強調:理解與實踐,屬於完全不同的層次。企業對永續發展理念的理解,與企業真正成為「友善企業」、提供真正「良善的產品與服務」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這也正是為何永續發展的歷史進程,無法完全與友善企業的發展歷程同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