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為什麼一對一沒問題,面對多人就怯場?

這不是一本「要讓你馬上變得很會說話」的書
「一對一聊天時都還好,但是只要面對多人,就變得不敢開口。」

老實說,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面對多人的場合,就會覺得「不太會說話」。
其他人都在熱烈聊天,只有自己插不上話。想逃又走不了,畢竟是個開心的聚會,只希望有人快點喊一句「差不多該散會了吧」。但又不想被人覺得是「不會聊天的人」,只好假裝拿出手機,裝作在回訊息。可是這招撐不了多久,手機一收回口袋,就又融不進話題。如果再拿出手機,又怕被看穿「這傢伙是在假裝忙」,只好勉強撐著。
這本書,正是為了那些在多人場合裡感到難以開口的人而寫的。要探討的,是「在一群人當中,怎麼做才能不陷入說不出話的困境」。或許可以說,這是第一本專談多人情境溝通的書。
所以,我得先說清楚。這不是那種會教你成為全場焦點、讓全世界的人都被你吸引的「標榜高階話術的溝通書」,也不是能讓你把NO變成YES、讓人照你意思行動的「上進型勵志書」。事實上,拿起這本書的你,應該也不是為了追求那種效果。你真正想要的,大概只是這些:

 在四、五個人之中,不想成為發言最少的人
 不希望被當成「很無趣」或「沒朋友的陰沉人」
 如果能被認為「有點有趣」,那就更好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你不想被人覺得孤僻,但若別人太熱情靠近,又會覺得有點吃不消。
雖然不是每次聚會都參加,卻總希望被人記得邀請。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找到這樣一個「剛剛好的位置」,讓你從「開不了口」的狀態脫身,不再被當成「不太說話的陰沉傢伙」。

為什麼只要超過四人,就變得不會說話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平常說話不算困難,還不到所謂「溝通障礙」的程度,但只要人一多,話就變得難開口。
例如,在公司咖啡機前和同事閒聊時還能自在對話,但一到人多的聚會,就突然說不出話。如果這時有人關心地問一句:「今天怎麼這麼安靜?」反而更讓人尷尬。

又或者,和三個不太熟的人一起搭計程車,自己坐在副駕駛座,說什麼都接不下去,只剩後座三人聊得熱絡,讓你巴不得趕快抵達目的地。
有時與朋友約好見面,一開始氣氛還不錯,隨著人數從三人變成四人,自己的話卻越來越少。當有人提議再多叫一個人時,你心裡會默默祈禱:「拜託,別接電話。」那一刻的心聲,大概就是:「拜託,人數不要再多了。」
其實,你並不是不會表達意見的人。面對主管和同事,你能清楚說出想法;和聊得來的朋友在一起,也能談得很開心。問題只在於,一旦進入「多人場合」,那種輕鬆就不見了,整個人會莫名感到不自在。
那麼,「多人」究竟從幾個人開始?兩個人變三個人,也許還不會覺得太不一樣。但只要再多一人,變成四個人,氣氛就明顯不同。空氣開始有點「小團體」的感覺,自己不知不覺退到傾聽的位置,想開口卻不知道從哪說起。
為什麼只要超過四個人,說話就變得困難?
原因其實不在溝通能力,而在大腦的運作。更精確地說,是負責對話的大腦機制(又稱「語言腦」)在多人情境下負荷過高。當面對多個對象時,大腦必須同時處理更多聲音、表情與反應,資訊一多,就難以順暢組織語言。
換句話說,這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大腦真的「忙不過來」。這本書要探討的,就是「多人對話」與「語言腦」之間的關係,並教你如何運用大腦的特性,讓自己在四人以上的場合也能自在開口。
本書不是談意志或勇氣,而是以確實的科學證據為基礎,解析「為什麼人一多就難開口」的原因,並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方。內容將從腦科學、心理學以及行為分析的角度出發,幫助你理解這種現象,並找到真正能改善的策略。

三千億筆數據顯示:人越多,大腦越想退場
我目前在一家鐵道公司負責以「大腦機制」為核心的行銷工作,同時也在京都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人為什麼會採取特定行為」。
工作上,我分析龐大的「大數據」,觀察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感受與行動,並將這些分析結果應用於企業的實際經營中,例如超市或購物中心的營運改善。
到目前為止,我已分析超過三千億筆人類行為資料,從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人類的大腦只能依據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事物,而這些經驗多半是人類長期累積下來的共同記憶,因此人的行為會呈現出某種固定模式。當我們把這樣的大腦運作原理應用到行銷中,效果非常驚人。例如:

 交通IC卡的開發讓當地持卡率突破五成,超越T卡
 改變超市的商品陳列方式後,銷售額最高成長七倍
 重新設計試吃活動,銷售增加五倍
 改良商品POP標示,平均銷售翻倍

這些成果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也讓我更加確信,人類的無意識行為確實深受大腦影響。
身為行銷人員,我除了分析數據,也經常主持「小組訪談」。通常我會邀請四位參與者到會議室,請他們針對商品或服務自由討論。這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在訪談前和我單獨聊天時還能自然對話的人,只要變成四人以上的組合,話就明顯變少。三人一組時,幾乎不會有人完全沉默,也不太會出現尷尬的氣氛;但只要多一個人,沉默時間就增加,氣氛也變得微妙。這樣的情況,一再重複出現。
回想起來,我自己以前也一樣。只要場合裡超過四個人,幾乎就說不出話。我不斷想:「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總是到了「四人」這個數字,就一定會有人沈默?而這種情況又不會出現在三人組合裡。出於強烈的好奇,我開始研究對話與大腦的關係。
最終,我找出了原因,也同時發現讓人自然開口的方法。當我在小組訪談中試著導入這套方法後,原本沉默的人明顯減少。即使是四位彼此不認識的參與者,也不再陷入尷尬的靜默,反而能自然展開交流。
現在,訪談常常超過預定時間,因為大家都聊得太投入了。

沒人主動找你說話的真正原因
不過,本書的目的並不只是讓你「能在多人場合開口說話」。
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四個人要一起去喝一杯。彼此不是第一次見面,但也還不到能暢所欲言的關係。
如果這是職場的聚會,因為不擅長多人互動而選擇沉默,同事或主管心裡也許會嘀咕:「這傢伙怎麼都不說話」、「偶爾也該提供點話題吧」。若是有女性參加的聯誼聚會,事後甚至可能聽到這樣的評語:「他都不講話,我還以為是擺飾呢(笑)」。光想像就讓人受不了。
那反過來,若是拚命想說話,又會如何?你身邊應該也有那種很健談的人吧?如果你試著模仿他,勉強自己不斷開口,結果往往會被貼上「只顧自己講話、完全不聽別人說」的標籤。到了聯誼結束後,大家只會在背後笑著說:「啊!就是那個很努力講話的人吧。」這就是在多人場合「過度用力說話」的宿命。

如何避免「無趣」和「煩人」?
在多人對話中,不說話會被當成「無趣」,說太多又容易被覺得「煩人」。想改善「不會說話」的問題,同時又不想被認為太做作,該怎麼辦?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不出風頭、也不被忽略,讓人覺得「下次還想再一起喝一杯」。
那麼,在四個人的場合裡,誰才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以發言的多寡來排,從第一位到第四位,那個最剛好的位置,其實是「第二位」。他既不是主導話題的人,也不至於太沉默,剛好能維持整個氣氛的平衡。這樣的人,最容易留下好印象。
也許你會想:「我已經不太會講話了,怎麼可能掌握這麼微妙的平衡?」請放心,這件事的關鍵仍在於大腦。只要善用大腦的特性,不僅能克服「說不出話」的困擾,還能自然散發出讓人有好感的印象。

在我主持的小組訪談中,當我讓特定的人嘗試這套方法,他們不僅能自然地參與對話,整體的好感度也明顯上升。訪談結束後,往往會以他們為中心,形成更輕鬆的閒聊氛圍。可見,「開不了口」與「不想留下壞印象」其實是同一個問題,而這兩者是可以同時解決的。

聚餐、派對或四人同行時,都能自然開口
要成為那個既能自在說話、又普遍受人喜愛的人,首先要掌握的不是說話技巧,而是「讓別人願意帶動話題」。只要有人主動開場,你就能順勢接上,也不必讓人覺得你在「硬撐著要講話」。
當有人拋出話題後,下一步就是讓自己進入「可以開口」的狀態。那一刻要說什麼、怎麼說,會直接決定周圍的人對你的印象。
本書將按照「別人開場進入能說話的狀態實際開口」這個順序,帶你學會如何在四人以上的場合中,自然又輕鬆地交談。
當然,如果你屬於「一旦進入話題就能自在應對」的人,只要有人帶起話頭,就可以不必拘泥於書中的步驟,自由發揮即可。但若你屬於「即使被搭話也難以接下去」或「聊到後來就會安靜下來」的類型,那麼,可以從第3章與第4章開始練習。
希望這本書能在你需要的地方幫上忙。等你讀完,相信當四人以上聚在一起時,那種不知該說什麼的尷尬感,一定會慢慢消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