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財務報表,你只要看這些就夠了!
1 看懂損益表,了解這家公司「賺多少」
老闆口中的「五項利益」,是這樣算出來的
在認識財務報表的構造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和會計相關的基礎知識。首先就從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的架構開始介紹。
第一項為損益表,英文為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一般略稱為「PL」。這是從公司的利潤和支出成本來計算公司「損失」和「收益」的計算表。
對會計初學者而言,只要知道損益表中的「五項利益」,並且了解各利益包括哪些項目,其實就已經十分足夠。
從第二章之後,本書將以買進商品並加以販售的貿易商及流通業為範例,來說明損益表。而對製造業來說,則必須再多學習關於製造時的「成本會計」,這樣一來,對初學者而言,負擔會加重不少。因此本書將只說明進貨至銷售的簡單架構。
請看左圖。損益表的最上方為本期的「營業收入」,亦即販賣商品所得的收益。而「營業收入」下方則為「營業成本」。這是為提高銷售額,進貨所需支付的費用。將「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即可得第一項「營業毛利」。
營業毛利簡單地說,就是銷售商品所得和進貨成本相抵所得的數據。
營業毛利下方的費用項目為「銷管費用」,是指銷售商品所需的相關經費。包括業務員薪資、營運所需的廣告宣傳費用及交通費等。當營業場所是承租建築時,就必須再加上租金、水電瓦斯費等。另外除了負責銷售商品業務員的相關經費外,包括總務、經理等總公司間接部門職員的薪資和其他相關經費項目也必須一併列入。也就是說,在「銷管費用」中,將會包含所有營運活動及公司費用等為了販售商品必須的支出。
將營業毛利扣除銷管費用後,即可得到第二項「營業利益」,這是銷售商品所產生的利潤,又常稱為「本業利益」。
在營業利益下方,另有「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舉例來說,當公司擁有自己的商辦大樓,且還有多餘的空間,便出租並獲得為數不多的租金收入。而不動產租賃並非該公司的主要事業內容,因此收取的租金就會成為「營業外」的雜項收入(但當不動產租賃業成為該公司的主要事業時,辦公室租金也會算進營業收入)。另外,因借貸或放貸等金錢往來產生的利息,也會列入這個項目中。如銀行存款所產生的利息,會算進營業外收入,因借款產生且必須由公司支付的利息,則會算為營業外支出。由於會計認定公司的財務活動和本業之間並無直接關連性,因此會將利息算為營業外收入。
將前述的營業利益和營業外收入及營業外支出相加減後,所得的利潤,就是「經常利益」,也就是第三項利益。所謂的經常利益,是指該公司透過主要營業項目及其他事業活動,而能夠經常取得的利潤。這是觀察公司經常性利潤率相當重要的指標,同時在結算報告上,經常被引為必須參考的利潤項目。
在經常利益的下方另有「非常利益」及「非常損失」。從「非常」兩字可知,該利潤及損失並非經常性出現,而是指只會在某特定期間發生的特殊損益。例如賣掉公司土地而獲得臨時性的營業收入、將持的有價證券脫手而導致一時性損失,或是整併部門增加的資遣費等,均屬於非常利益或非常損失的範圍。
將經常利益和非常利益及非常損失相加減後,所得的利潤就是「稅前淨利」,也是第四項利益。從字面上來看,可知其為計入稅金前的本期利潤。而將稅前淨利扣除所得稅費用後,就可得到第五項「本期淨利」,亦稱為「本期利益」。
以上就是損益表的構造。對初學者而言,只要記得損益表中包括了五項利益,以及各項利益各代表何種含意,就已經很足夠。
畫成長條圖,馬上看懂公司獲利高不高
讓我們來實際看看損益表範例。左頁為用兩間大型住宅建商兩年份(前期與本期)損益表所完成的圖。如同上方的表格所示,如果只有一堆數字排列在一起,要看懂它們的意思,往往很困難。但是如果將該數字對比營業收入後,重新製作成長條圖,就能變得一目瞭然。
B公司的營業收入約為A公司的一‧五倍。一般而言,只要建築公司的規模越大,買入建材的比例也會越高,因此營業成本比就會相對偏低。另外,即使營業收入變成兩倍,也不代表銷管費用就會單純地跟著變成兩倍。因此正如「規模利益」(譯註: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工廠因規模擴大而使單位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也隨著提升的意思)一詞所示,當公司規模越大,其效率就會相對地變得比較好。
若將A公司和B公司加以比較,可發現他們符合前面所說的一般性規則。B公司營業成本、銷管費用的支出比例都相對較低。由於所需費用較低,因此B公司的營業利益自然比較高。但是由於B公司在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經營相當困難,因此營業利益高,也可看做是他們努力降低成本的成果。具體而言,B公司和A公司的營業利益率,約有三%左右的差距。假設它成長為營業收入三千億元規模的大型企業,那麼即使營業利益率僅相差三%,營業利益卻會產生約一百億元的差距。
在此由於數字較小的關係,因此沒有做成長條圖。但相對於B公司三%的前期經常利益,其稅前淨利卻出現了負四五.一%如此巨大的虧損。那麼。各位是否還記得經常利益和稅前淨利間的費用是什麼?其實就是所謂的非常利益和非常損失,也因此B公司前期才會出現如此巨大的非常損失。如果不仔細研究損益表,確實不容易看出細部內容,但是依然必須將不景氣和經營失敗形成的膿擠出,才能再次重振經營。
如同本例,將損益表化為圖表後,就能一氣呵成地輕鬆理解。但是,只有一張損益表,能夠分析的範圍依然有限。因此應該仿效本例,透過與其他公司的比較,觀察連續幾年的變化過程,或是和同業的標準數值比較,藉此進行多角分析,才是較好的做法。
養成從圖表下方解讀損益表的習慣
在損益表的最後,希望提醒各位,「要養成從下方開始解讀損益表的習慣」。
假設公司的毛利率為一○%,而該公司職員使用了公司經費來參加我主講的會計研習課程。而該課程的學費一天約為三萬日圓。如果這筆費用由公司支出,那麼公司就會用損益表中的銷管費用來處理。如此一來,營業利益就會減少三萬日圓。
在此希望各位思考「三萬日圓營業利益」代表的意義。如果想要創造出三萬日圓的營業利益,那麼究竟該提高多少營業收入?由於該公司的毛利率為一○%,因此約相當於三十萬日圓的營業收入。也就是說,如果一位職員要上一天三萬日圓的研習課程,就等同公司白白喪失了三十萬日圓的營業收入。
如果站在職員的立場來想,想必會認為「我都已經這麼賣力工作了,幫我出個三萬日圓也是應該的吧?」但是從經營者角度來看,不禁會質疑,「那個研習課程,真的有30萬日圓價值嗎?」
就如同此例所示,只要從下方解讀損益表,就能讓自己的經營意識變得更敏銳。
2 看懂資產負債表,知道這家公司「體質有多好」
為什麼資產負債表,左右兩邊會平衡?
接下來,讓我們來學習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資產負債表的英文是Balance Sheet,簡稱BS。由於右側的合計金額和左側的合計金額相同且會構成平衡,因此又叫平衡表(Balance Sheet)。或許有讀者曾經為了平衡從何而來,而感到苦惱,但其實理由非常簡單。
資產負債表是公司的三項基本活動,也就是「收集資金」、「進行投資」、「提高利潤」中,表示「資金從何處來」及「用於何種投資」的表格。如同在序章所說的,資產負債表的右側是公司目前的資金來源,左側則表示所收集到的資金用於何種投資。只要閱讀資產負債表,就能了解「收集到的資金目前變成什麼形式」,且資產負債表的左右兩側會一致。
收集到的資金既可能持續保持現金的狀態,也可能變成庫存商品、土地或建築物等形式。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依然屬於公司的「資產」。所以資產負債表的左側,就稱為「資產」。
另一方面,公司匯集資金的方法,有向銀行等金融機關借貸,或是請出資者提撥資金等兩種方式。因此,資產負債表的右側可再細分為兩項,向他人借貸的部分稱為「負債」,由出資者提撥的資金,則稱為「股東權益」。
對於會計初學者來說,多會認為公司匯集資金的方式,就是向他人借貸,以及請出資者提撥資金兩種。事實上,公司還有另一種收集資金的方法,那就是藉由經營獲利,並且逐年提高營業利益來累積資金。
會計中,公司自身賺取的資金,稱為「保留盈餘」。在資產負債表中,「保留盈餘」會歸類在「股東權益」中,而這也就是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之間的「連結」。在序章裡曾簡單提到,藉由事業活動獲得的利潤,是損益表上的利潤。而這項利潤和資產負債表裡的保留盈餘,其實是相互連結的。這是理解會計結構相當重要的觀念,之後會在第二章詳述。
資產負債表由上往下排列的邏輯是?
除了部分例外,資產負債表基本上都是以由上往下這樣易於「流動」的順序排列而成。簡單地說,這正是易於現金化的順序。
位於資產負債表左側「資產」中的「流動資產」,會放入容易變換為現金的項目;「非流動資產」中,則會放入難以變換成現金的項目。因此只要閱讀其中的項目,就能一目瞭然。最上方為「現金及約當現金」(編按:約當現金是指短期且具高度流動性的短期投資,因為變現容易且交易成本低,因此可視為現金),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現金。下方則是「存貨」等同樣易於換為現金的項目。另一方面,歸類在非流動資產中的「固定資產」(包括土地、建築物與機械設備等),則無法簡單地變換成現金。
資產負債表的右側也一樣。「流動負債」是指一年內必須償還的負債。「非流動負債」則是指償還期限從一年後起算的負債。負債的定義,就是未來必須支付的債務。在會計領域中,負債亦指必須償還金錢的義務。
相對於此,「股東權益」由於是出資者所提撥的股本,或是自家公司賺取的保留盈餘,因此自然沒有償還的必要。股票本身為股東之間進行的買賣,因此只要股本沒有特殊狀況,就沒有償還的必要。公司賺得的保留盈餘,也是公司自己的資產,同樣不需要償還。
接著,讓我們再多記另一項名為「一年法則」(One year rule)的內容。方才提及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時,其定義分別為「一年以內必須償還的負債」及「一年之後必須償還的負債」。但是會被分類為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則必須以是否超過一年為基準,也就是依照「一年法則」來決定。以資產而言,預計於一年內換為現金的資產,稱為流動資產,即使超過一年也不打算換為現金的,則歸類為非流動資產。但是,將超過一年也沒打算換為現金的資產運用在一般買賣時,也會併入流動資產計算。舉例來說,庫存商品可能會一整年都處於在庫狀態,但依然可以併入流動資產計算。
資產負債表左側最下方的數據稱為遞延資產,此項內容將留待第二章再做詳細說明。
為何這家的帳款越來越難收到?
如同損益表一樣,只要將各項目相對於全體的比率加以計算並製作長條圖,就能提升資產負債表的易讀程度(如左頁圖示)。
當各位想要開始和某間公司做生意,並且有機會看到該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時,會把解讀的重點放在哪裡呢?其實當透過資產負債表確認時,只要注意「流動比率」,就能大致掌握該公司的營運狀況。「流動比率」等於「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流動資產為一年內可以換為現金的資產,流動負債則為一年內必須償還的負債。流動資產越多,對於支付帳款自然較為有利,而「流動比率」正是用來表現「帳款支付能力」的數據。
讓我們實際來看看資產負債表。首先請看A公司本期的狀況。該公司在一年內可以換為現金的流動資產比一年內必須償還的流動負債還要多。如此一來,流動比率將會大於一,因此可以放心地與其往來。另一方面,從B公司的本期狀況來看,由於流動負債大於流動資產,導致流動比率低於一。如此則會讓人擔心B公司的「帳款支付能力」。
由於流動資產包含將庫存商品現金化後無法銷售的資產,因此為了更嚴格地觀察金錢流動性,另有所謂「速動比率」這樣的指標。「速動比率」等於「速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由於公司擁有的資產為「現有存款加上應收票據,再加上應收帳款」,因此可以只以幾乎確定能夠換為現金的資產為對象,進而計算出公司的「帳款支付能力」。
從A公司來看,前期和本期的速動資產和流動負債金額十分接近。而速動比率多被認為「低於八○%即有危險」,因此A公司可說處在勉強能夠支撐的狀態。那麼,B公司又如何呢?其速動資產二五.三%,但流動負債卻膨脹六八.九%,超過一倍以上。這可以說已經是相當嚴峻的狀態。
此外,還有許多財務分析指標可以用於調查公司狀況。將各種數據加以計算後,再搭配長條圖解讀,就能讓自己更了解公司的狀況。至於使用遞延資產來進行財務分析的方式,則將於第三章再行詳述。
只看收支計算表,無法看出資產與負債的比例
在序章裡曾經提過,理解會計並不需要簿記的相關知識。這樣的說法雖然沒有錯,但如果能先以會計中會使用的「複式簿記」(編按:企業把每筆交易同時記錄在借貸平衡的會計科目分錄中,也就是當一筆交易出現時,需同時於借方與貸方的適當會計科目加以記錄)做一次通盤的理解,同樣也是有利無弊。這並非是要求各位記住專業用語或填寫帳簿的方法,純粹只是希望各位能夠理解這樣的「思維」。因此請帶著輕鬆學習的心情往下繼續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容易接觸到的財務表格,不外乎家計簿和家長會的會計報告書等資料。而這些都可視為純粹以金錢「出」和「入」來表示的收支計算表。以家計簿為例,爸爸的薪資和媽媽兼職打工的薪水均為「收入」,而餐費、水電瓦斯費、教育費、房貸等費用則為「支出」。家計簿上會紀錄每一項應支出項目是否已經支付款項,並且將收入和支出的差距以獲利和虧損來區分。如同下頁圖表中的例子一樣,僅紀錄現金「出」和「入」的做法,在會計上就將這樣的表格稱為「收支計算表」。
家計簿等收支計算表屬於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的表格,但是結構如此簡單的表格,卻有無法正確顯示該組織或團體狀況的缺點。更重要的是無法藉由此收支計算表看出財產或負債的比例多寡。舉例來說,家計簿裡有所謂「支付房貸」的項目,由此可知該家庭每個月必須支出多少金額在房貸上。
然而,光憑家計簿並無法得知該家庭擁有價值多少的住宅,或是還有多少房貸沒有繳。該家庭可能是擁有一棟大房子,但卻背負高額且長期的房貸;也可能是住在一間小房子裡,但每月應繳的房貸和貸款時間也相對比較短。這些資訊全都無法從家計簿上得知。更何況我們想知道的往往是公司,而非家庭的狀況。
為了正確獲知一間公司的狀況,絕對有必要了解該公司擁有多少資產,以及背負多少負債等資訊。而正因為收支計算表無法呈現這些重要的資訊,因此光憑這樣的表格作為公司結算依據,是絕對不夠的。
1 看懂損益表,了解這家公司「賺多少」
老闆口中的「五項利益」,是這樣算出來的
在認識財務報表的構造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和會計相關的基礎知識。首先就從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的架構開始介紹。
第一項為損益表,英文為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一般略稱為「PL」。這是從公司的利潤和支出成本來計算公司「損失」和「收益」的計算表。
對會計初學者而言,只要知道損益表中的「五項利益」,並且了解各利益包括哪些項目,其實就已經十分足夠。
從第二章之後,本書將以買進商品並加以販售的貿易商及流通業為範例,來說明損益表。而對製造業來說,則必須再多學習關於製造時的「成本會計」,這樣一來,對初學者而言,負擔會加重不少。因此本書將只說明進貨至銷售的簡單架構。
請看左圖。損益表的最上方為本期的「營業收入」,亦即販賣商品所得的收益。而「營業收入」下方則為「營業成本」。這是為提高銷售額,進貨所需支付的費用。將「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即可得第一項「營業毛利」。
營業毛利簡單地說,就是銷售商品所得和進貨成本相抵所得的數據。
營業毛利下方的費用項目為「銷管費用」,是指銷售商品所需的相關經費。包括業務員薪資、營運所需的廣告宣傳費用及交通費等。當營業場所是承租建築時,就必須再加上租金、水電瓦斯費等。另外除了負責銷售商品業務員的相關經費外,包括總務、經理等總公司間接部門職員的薪資和其他相關經費項目也必須一併列入。也就是說,在「銷管費用」中,將會包含所有營運活動及公司費用等為了販售商品必須的支出。
將營業毛利扣除銷管費用後,即可得到第二項「營業利益」,這是銷售商品所產生的利潤,又常稱為「本業利益」。
在營業利益下方,另有「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舉例來說,當公司擁有自己的商辦大樓,且還有多餘的空間,便出租並獲得為數不多的租金收入。而不動產租賃並非該公司的主要事業內容,因此收取的租金就會成為「營業外」的雜項收入(但當不動產租賃業成為該公司的主要事業時,辦公室租金也會算進營業收入)。另外,因借貸或放貸等金錢往來產生的利息,也會列入這個項目中。如銀行存款所產生的利息,會算進營業外收入,因借款產生且必須由公司支付的利息,則會算為營業外支出。由於會計認定公司的財務活動和本業之間並無直接關連性,因此會將利息算為營業外收入。
將前述的營業利益和營業外收入及營業外支出相加減後,所得的利潤,就是「經常利益」,也就是第三項利益。所謂的經常利益,是指該公司透過主要營業項目及其他事業活動,而能夠經常取得的利潤。這是觀察公司經常性利潤率相當重要的指標,同時在結算報告上,經常被引為必須參考的利潤項目。
在經常利益的下方另有「非常利益」及「非常損失」。從「非常」兩字可知,該利潤及損失並非經常性出現,而是指只會在某特定期間發生的特殊損益。例如賣掉公司土地而獲得臨時性的營業收入、將持的有價證券脫手而導致一時性損失,或是整併部門增加的資遣費等,均屬於非常利益或非常損失的範圍。
將經常利益和非常利益及非常損失相加減後,所得的利潤就是「稅前淨利」,也是第四項利益。從字面上來看,可知其為計入稅金前的本期利潤。而將稅前淨利扣除所得稅費用後,就可得到第五項「本期淨利」,亦稱為「本期利益」。
以上就是損益表的構造。對初學者而言,只要記得損益表中包括了五項利益,以及各項利益各代表何種含意,就已經很足夠。
畫成長條圖,馬上看懂公司獲利高不高
讓我們來實際看看損益表範例。左頁為用兩間大型住宅建商兩年份(前期與本期)損益表所完成的圖。如同上方的表格所示,如果只有一堆數字排列在一起,要看懂它們的意思,往往很困難。但是如果將該數字對比營業收入後,重新製作成長條圖,就能變得一目瞭然。
B公司的營業收入約為A公司的一‧五倍。一般而言,只要建築公司的規模越大,買入建材的比例也會越高,因此營業成本比就會相對偏低。另外,即使營業收入變成兩倍,也不代表銷管費用就會單純地跟著變成兩倍。因此正如「規模利益」(譯註:規模利益〔scale merit〕指工廠因規模擴大而使單位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也隨著提升的意思)一詞所示,當公司規模越大,其效率就會相對地變得比較好。
若將A公司和B公司加以比較,可發現他們符合前面所說的一般性規則。B公司營業成本、銷管費用的支出比例都相對較低。由於所需費用較低,因此B公司的營業利益自然比較高。但是由於B公司在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經營相當困難,因此營業利益高,也可看做是他們努力降低成本的成果。具體而言,B公司和A公司的營業利益率,約有三%左右的差距。假設它成長為營業收入三千億元規模的大型企業,那麼即使營業利益率僅相差三%,營業利益卻會產生約一百億元的差距。
在此由於數字較小的關係,因此沒有做成長條圖。但相對於B公司三%的前期經常利益,其稅前淨利卻出現了負四五.一%如此巨大的虧損。那麼。各位是否還記得經常利益和稅前淨利間的費用是什麼?其實就是所謂的非常利益和非常損失,也因此B公司前期才會出現如此巨大的非常損失。如果不仔細研究損益表,確實不容易看出細部內容,但是依然必須將不景氣和經營失敗形成的膿擠出,才能再次重振經營。
如同本例,將損益表化為圖表後,就能一氣呵成地輕鬆理解。但是,只有一張損益表,能夠分析的範圍依然有限。因此應該仿效本例,透過與其他公司的比較,觀察連續幾年的變化過程,或是和同業的標準數值比較,藉此進行多角分析,才是較好的做法。
養成從圖表下方解讀損益表的習慣
在損益表的最後,希望提醒各位,「要養成從下方開始解讀損益表的習慣」。
假設公司的毛利率為一○%,而該公司職員使用了公司經費來參加我主講的會計研習課程。而該課程的學費一天約為三萬日圓。如果這筆費用由公司支出,那麼公司就會用損益表中的銷管費用來處理。如此一來,營業利益就會減少三萬日圓。
在此希望各位思考「三萬日圓營業利益」代表的意義。如果想要創造出三萬日圓的營業利益,那麼究竟該提高多少營業收入?由於該公司的毛利率為一○%,因此約相當於三十萬日圓的營業收入。也就是說,如果一位職員要上一天三萬日圓的研習課程,就等同公司白白喪失了三十萬日圓的營業收入。
如果站在職員的立場來想,想必會認為「我都已經這麼賣力工作了,幫我出個三萬日圓也是應該的吧?」但是從經營者角度來看,不禁會質疑,「那個研習課程,真的有30萬日圓價值嗎?」
就如同此例所示,只要從下方解讀損益表,就能讓自己的經營意識變得更敏銳。
2 看懂資產負債表,知道這家公司「體質有多好」
為什麼資產負債表,左右兩邊會平衡?
接下來,讓我們來學習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資產負債表的英文是Balance Sheet,簡稱BS。由於右側的合計金額和左側的合計金額相同且會構成平衡,因此又叫平衡表(Balance Sheet)。或許有讀者曾經為了平衡從何而來,而感到苦惱,但其實理由非常簡單。
資產負債表是公司的三項基本活動,也就是「收集資金」、「進行投資」、「提高利潤」中,表示「資金從何處來」及「用於何種投資」的表格。如同在序章所說的,資產負債表的右側是公司目前的資金來源,左側則表示所收集到的資金用於何種投資。只要閱讀資產負債表,就能了解「收集到的資金目前變成什麼形式」,且資產負債表的左右兩側會一致。
收集到的資金既可能持續保持現金的狀態,也可能變成庫存商品、土地或建築物等形式。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依然屬於公司的「資產」。所以資產負債表的左側,就稱為「資產」。
另一方面,公司匯集資金的方法,有向銀行等金融機關借貸,或是請出資者提撥資金等兩種方式。因此,資產負債表的右側可再細分為兩項,向他人借貸的部分稱為「負債」,由出資者提撥的資金,則稱為「股東權益」。
對於會計初學者來說,多會認為公司匯集資金的方式,就是向他人借貸,以及請出資者提撥資金兩種。事實上,公司還有另一種收集資金的方法,那就是藉由經營獲利,並且逐年提高營業利益來累積資金。
會計中,公司自身賺取的資金,稱為「保留盈餘」。在資產負債表中,「保留盈餘」會歸類在「股東權益」中,而這也就是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之間的「連結」。在序章裡曾簡單提到,藉由事業活動獲得的利潤,是損益表上的利潤。而這項利潤和資產負債表裡的保留盈餘,其實是相互連結的。這是理解會計結構相當重要的觀念,之後會在第二章詳述。
資產負債表由上往下排列的邏輯是?
除了部分例外,資產負債表基本上都是以由上往下這樣易於「流動」的順序排列而成。簡單地說,這正是易於現金化的順序。
位於資產負債表左側「資產」中的「流動資產」,會放入容易變換為現金的項目;「非流動資產」中,則會放入難以變換成現金的項目。因此只要閱讀其中的項目,就能一目瞭然。最上方為「現金及約當現金」(編按:約當現金是指短期且具高度流動性的短期投資,因為變現容易且交易成本低,因此可視為現金),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現金。下方則是「存貨」等同樣易於換為現金的項目。另一方面,歸類在非流動資產中的「固定資產」(包括土地、建築物與機械設備等),則無法簡單地變換成現金。
資產負債表的右側也一樣。「流動負債」是指一年內必須償還的負債。「非流動負債」則是指償還期限從一年後起算的負債。負債的定義,就是未來必須支付的債務。在會計領域中,負債亦指必須償還金錢的義務。
相對於此,「股東權益」由於是出資者所提撥的股本,或是自家公司賺取的保留盈餘,因此自然沒有償還的必要。股票本身為股東之間進行的買賣,因此只要股本沒有特殊狀況,就沒有償還的必要。公司賺得的保留盈餘,也是公司自己的資產,同樣不需要償還。
接著,讓我們再多記另一項名為「一年法則」(One year rule)的內容。方才提及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時,其定義分別為「一年以內必須償還的負債」及「一年之後必須償還的負債」。但是會被分類為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則必須以是否超過一年為基準,也就是依照「一年法則」來決定。以資產而言,預計於一年內換為現金的資產,稱為流動資產,即使超過一年也不打算換為現金的,則歸類為非流動資產。但是,將超過一年也沒打算換為現金的資產運用在一般買賣時,也會併入流動資產計算。舉例來說,庫存商品可能會一整年都處於在庫狀態,但依然可以併入流動資產計算。
資產負債表左側最下方的數據稱為遞延資產,此項內容將留待第二章再做詳細說明。
為何這家的帳款越來越難收到?
如同損益表一樣,只要將各項目相對於全體的比率加以計算並製作長條圖,就能提升資產負債表的易讀程度(如左頁圖示)。
當各位想要開始和某間公司做生意,並且有機會看到該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時,會把解讀的重點放在哪裡呢?其實當透過資產負債表確認時,只要注意「流動比率」,就能大致掌握該公司的營運狀況。「流動比率」等於「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流動資產為一年內可以換為現金的資產,流動負債則為一年內必須償還的負債。流動資產越多,對於支付帳款自然較為有利,而「流動比率」正是用來表現「帳款支付能力」的數據。
讓我們實際來看看資產負債表。首先請看A公司本期的狀況。該公司在一年內可以換為現金的流動資產比一年內必須償還的流動負債還要多。如此一來,流動比率將會大於一,因此可以放心地與其往來。另一方面,從B公司的本期狀況來看,由於流動負債大於流動資產,導致流動比率低於一。如此則會讓人擔心B公司的「帳款支付能力」。
由於流動資產包含將庫存商品現金化後無法銷售的資產,因此為了更嚴格地觀察金錢流動性,另有所謂「速動比率」這樣的指標。「速動比率」等於「速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由於公司擁有的資產為「現有存款加上應收票據,再加上應收帳款」,因此可以只以幾乎確定能夠換為現金的資產為對象,進而計算出公司的「帳款支付能力」。
從A公司來看,前期和本期的速動資產和流動負債金額十分接近。而速動比率多被認為「低於八○%即有危險」,因此A公司可說處在勉強能夠支撐的狀態。那麼,B公司又如何呢?其速動資產二五.三%,但流動負債卻膨脹六八.九%,超過一倍以上。這可以說已經是相當嚴峻的狀態。
此外,還有許多財務分析指標可以用於調查公司狀況。將各種數據加以計算後,再搭配長條圖解讀,就能讓自己更了解公司的狀況。至於使用遞延資產來進行財務分析的方式,則將於第三章再行詳述。
只看收支計算表,無法看出資產與負債的比例
在序章裡曾經提過,理解會計並不需要簿記的相關知識。這樣的說法雖然沒有錯,但如果能先以會計中會使用的「複式簿記」(編按:企業把每筆交易同時記錄在借貸平衡的會計科目分錄中,也就是當一筆交易出現時,需同時於借方與貸方的適當會計科目加以記錄)做一次通盤的理解,同樣也是有利無弊。這並非是要求各位記住專業用語或填寫帳簿的方法,純粹只是希望各位能夠理解這樣的「思維」。因此請帶著輕鬆學習的心情往下繼續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容易接觸到的財務表格,不外乎家計簿和家長會的會計報告書等資料。而這些都可視為純粹以金錢「出」和「入」來表示的收支計算表。以家計簿為例,爸爸的薪資和媽媽兼職打工的薪水均為「收入」,而餐費、水電瓦斯費、教育費、房貸等費用則為「支出」。家計簿上會紀錄每一項應支出項目是否已經支付款項,並且將收入和支出的差距以獲利和虧損來區分。如同下頁圖表中的例子一樣,僅紀錄現金「出」和「入」的做法,在會計上就將這樣的表格稱為「收支計算表」。
家計簿等收支計算表屬於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的表格,但是結構如此簡單的表格,卻有無法正確顯示該組織或團體狀況的缺點。更重要的是無法藉由此收支計算表看出財產或負債的比例多寡。舉例來說,家計簿裡有所謂「支付房貸」的項目,由此可知該家庭每個月必須支出多少金額在房貸上。
然而,光憑家計簿並無法得知該家庭擁有價值多少的住宅,或是還有多少房貸沒有繳。該家庭可能是擁有一棟大房子,但卻背負高額且長期的房貸;也可能是住在一間小房子裡,但每月應繳的房貸和貸款時間也相對比較短。這些資訊全都無法從家計簿上得知。更何況我們想知道的往往是公司,而非家庭的狀況。
為了正確獲知一間公司的狀況,絕對有必要了解該公司擁有多少資產,以及背負多少負債等資訊。而正因為收支計算表無法呈現這些重要的資訊,因此光憑這樣的表格作為公司結算依據,是絕對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