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綜合損益表」相當於「企業成績單」

03「綜合損益表」是衡量企業經營績效最重要的依據

「綜合損益表」代表企業在特定期間內的經營績效,它主要由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收支、所得稅費用及本期淨利(損)等構成。

企業賺不賺錢,就看「綜合損益表」

對財務報表毫無概念的讀者,可以從閱讀綜合損益表開始。「綜合損益表」代表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內的營運績效,報表內記載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收支、所得稅費用及本期淨利(損)等。

營業收入及利息收入等因營業活動而取得,可使股東權益增加的部分稱為「收益」;反之,使股東權益減少的部分稱為「成本或費損」,例如:進貨成本、薪資支出等。

綜合損益表的計算方式是收益扣除成本及費損,並扣除所得稅費用,計算出公司營運的績效,也就是所謂的「本期淨利(損)」。用公式來表示則為: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收支-所得稅費用=本期淨利(損)。

綜合損益表結算週期通常是一年,跨年制可能為當年四月到隔年三月(編按:台灣為曆年制,多數企業為每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綜合損益表並不是以本期淨利(損)的淨結果數字表達,而是依各會計科目歸屬至適當類別表達。一般,綜合損益表需依序列出各項收益、成本或費損的會計科目,才能讓股東和投資人了解企業經營活動內容。
.
「銷管費用」(或稱「營業費用」)需以附表方式分開編製報表企業因營業所需的各項費用,稱為「銷管費用」或「營業費用」。例如:薪資費用、交通費、交際費、地上權承租使用費及租金支出等。這類費用項目非常繁雜,因此另外以附表方式與綜合損益表分開編製。

另外,銷管費用認列保留彈性,依照發生性質合理歸類在合宜的相關會計科目中。例如:經常使用公務車的企業在報表內編列了一項與公務車有關的費用,如會計科目為「公務車加油油資費」,但其他企業如果公務車的相關費用不多且不想細分,就不需另外設立「公務車加油油資費」科目,這筆費用與捷運及計程車車資一樣,也可一併歸納於「旅費交通費」科目中表達。

05為什麼財務報表上明明出現獲利,但現金卻未流入?

綜合損益表認列採用「權責發生基礎」。

有些企業即使獲利,實際卻連稅金也付不起。

企業只要本期稅前為淨利,就要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但是你知道嗎?事實上有部分企業,雖然報表上顯示的數字是淨利,可是實際上卻因為無法繳納稅金,而需要向銀行借錢才能週轉。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列在報表上的收益和支出,和實際產生的現金流入及流出是有出入的。

所以和財務報表上的數字比較起來,資金週轉才能讓經營者體會到現金流動的「臨場感」。

讓我們來探究造成報表獲利,卻與資金週轉結果發生落差的三個主要原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