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解讀公司經營數字,掌握4個重點就足夠!

人、物、錢是經營公司的根本,所以要根據人、物、錢的觀點,來解讀公司數字。

1‧判斷公司優劣千萬別看金額,而是以「比例」來思考
▓報紙、會議、客戶調查報告等,都看得到數字的身影
  商務人士註定與各項數字結下不解之緣,當攤開報紙時,常會看到「A公司經常利益增加二○%」、「B公司淨利最高一百億元」、「C公司最終負債五億元」這樣的小標題。在經營會議上也常聽到:「營業收入比去年多一一○%,毛利是一○三%,經常利益是九八%……。」
翻開由企業評比機構(例如帝國數據銀行等)提供的客戶調查報告時,會發現其中記載著:「資本額四十萬元」、「營業利益五億元」、「自有資本比率三五%」、「申報所得二十五億元」等資料。
股票投資人閱讀《公司四季報》時,會看到「ROA(資產報酬率)八%」、「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一五%」、「折舊費用九億元」、「現金流量(CF)一百億元」等各種數字。

▓避免誤會或迷思,你應該用數字思考
當你說「那家公司有信用,可以信賴」時,是根據什麼而認定呢?有人會回答:「常看到那家公司的廣告」、「創業一百年,是歷史悠久的公司」、「最近股票上市了」。雖然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是我們大多都是憑印象認為「那家公司沒問題」。
不過,這樣的印象不見得永遠準確,知名企業也會破產或面臨營運危機。在一九九○年代,大家原本認為絕對不會倒閉的都市銀行(譯注:日本的一般銀行中,將總部設於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廣域推行業務的銀行)或證券公司,也相繼倒閉。
現在這樣的情況依然發生,「那家公司竟然……」的標題也常出現在報紙版面,所以憑印象來判斷公司是非常危險的。要避免誤會或迷思,務必根據數字來思考與判斷。

▓擺脫不了的誤會或迷思
當有人告訴我們「要判斷公司的好壞,應該以數字來評估」時,我們總是習慣根據公司的「規模」判斷。如果是「營業額好幾兆元的公司」、「員工好幾萬人」,大家幾乎都會覺得:「這是一家大公司,可以安心投資。」
我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與中小企業往來。提到中小企業,多數人都認為它們倒閉風險高,很危險。然而,這也是一種迷思,其實中小企業當中有許多優質公司。

▓不只看公司規模!別看金額而是以「比例」思考
我曾負責審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這樣的工作經驗我深刻體會到,公司的好壞與規模(營業額或員工人數)毫無關係。
只從金額來看公司規模,容易做出錯誤判斷。舉例來說,你聽到「那個人身高兩百公分」時,會對這個人產生什麼印象呢?你的腦中或許會浮現像籃球選手那樣高挑的體型。
然而,若告訴你這個人的體重是一百五十公斤,你會有什麼樣的想像?若告訴你這個人的體重是八十公斤,你的想像會有什麼不同呢?兩百公分只是一個數字,無法光憑這個數字判斷出正確體型。
關於人的體型,有一個名為BMI(身高體重指數)的測量指標,是以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來檢測比例。在判斷公司好壞時,也一樣應該根據比例。
因此,希望各位在審視公司數字時,能夠將這句話謹記在心:「評斷一家公司的好壞不應以規模或金額,而是要以比例。」


2‧檢視財報先抓4重點,輕鬆看懂公司經營的真相
▓重點一「收益性」:公司有賺錢嗎?
本書的主題是看懂公司的經營數字。你看懂這些數字後,就可以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優質。
第一個審視重點是「公司有賺錢嗎?」經常聽到有人說:「不曉得該看哪部分,才能知道公司是否賺錢。」有人認為營業額越多,就表示有賺錢,但其實不然。詳細於第二十六節說明。

▓重點二「安全性」:會不會倒閉?
第二個重點是「公司會倒閉嗎?」也可以想成:「那家公司似乎有可能會倒閉。」一旦公司倒閉,提供商品或服務給該公司的其他公司、銀行等債權人將無法拿回錢。對於股票投資人而言,投入的資金全部化為泡沫。
因此,洞察交易對象是否會倒閉,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再次提醒各位,認為「大公司不可能會倒」是非常危險的。詳情將於第二十七節說明。

▓重點三「融資力」:具有償債能力嗎?
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要向銀行借錢,有的是為了蓋工廠或添購設備,有的則是為了下個月的應付款項。因此,公司經常面臨償債的壓力。
償債能力其實等於賺錢能力。如果能透過財務報表判斷公司的償債能力,就可以降低投資失敗的風險。詳情將於第二十八節說明。

▓重點四「生產力」:員工是否努力幫公司賺錢?
最近,因為人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逐漸惡化,常聽到有人呼籲「要提升生產力」。生產力是指「讓員工有效率地工作,以少數的人力獲得高額的收益」。未來,生產力會是越來越重要的指標。
其實,員工不一定會知道:「我們公司的生產力很不是很差?」即使他們覺得:「我們工作很有效率」,但不看數字就無法知道真實情況。詳情將於第二十九節說明。
容我重複一次,審查財務報表的重點不是金額,而是比例。
3‧判斷公司好壞不能光看數字,要學會解讀的方法
▓那家公司是不是優良企業?答案就在財務報表!
除了前面介紹的四項重點,想判斷一家公司是優良企業還是不良企業,一定要看公司的財務報表才能知道答案。財務報表上列出的各種數字,隱藏著判斷公司好壞的竅門。
不過,只是單純注視著財務報表上的數字,答案也不會浮現。因此,你需要學會解讀財務報表的訣竅。
各位如果去書店,會看到架子上陳列各種解讀財務報表的書籍。有的會詳細說明財務報表的用語,有的則是列舉各種分析經營分析指標,並詳加解說。然而,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財務報表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好壞。會看財務報表不是目的,而是判斷的手段。
如果各位能掌握前述的四項重點,就能夠判斷一家公司是好是壞。也就是說,想解讀公司數字,不需要百分之百看懂財務報表。

▓無法馬上看懂財務報表,是理所當然的
為什麼很多人都害怕看財務報表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不習慣。要看懂財務報表必須接受許多訓練。可是,高中或大學課程中都沒有提供這項訓練。
高中的商業科或是大學的商學院或許會學習簿記,但簿記學的是記錄轉帳傳票的方法,並不是閱讀財務報表的技巧。
財務報表可說是一張張轉帳傳票的總計。如果把轉帳傳票比喻為樹,財務報表就是一座森林。即使能夠看透每棵樹,也無法看透整座森林。


4‧想迅速解讀財報,祕訣是不拘泥名詞、只看千位數
▓財務報表的重要內容只有兩項
  各位在看財務報表時,最重要的是不貪心。不必要求自己百分之百看懂,只要能做到六十分及格就夠了。財務報表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兩項:綜合損益表(P/L)、資產負債表(B/S)
除了這兩項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報表,第六章將說明其中一部分。不過,這些報表的重要性不高,財務報表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種報表。
在台灣,也有人將綜合損益表稱為「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稱為「財務狀況表」。或許從字面上,這樣的名稱能夠讓大家更容易瞭解。

▓先別急著記住名詞的意思
大家在看財務報表時會覺得有壓力,是因為其中出現許多相似、艱澀又難懂的名詞,讓人才看一眼資產負債表左上方的內容,就忍不住嘆氣。
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存貨全是沒聽過的名詞,而預付款、暫付款、墊付款、未收款又有什麼不同?
再看到綜合損益表,出現好幾個╳╳收入之類的名詞,還有○○費用、△△損失、╳╳淨利,都是艱澀難懂的用字。
將這兩份財務報表合併在一起,會有一百多個名詞,實在讓人看了頭暈眼花。因此,建議先把記住名詞意思的事擺一邊,不要去想這件事。

▓財務報表不需要細讀至一元
每家公司的財務報表計算單位不盡相同,有的是以元、有的是以千元,還有的則以百萬元為單位。大家或許覺得,以萬元或億元為單位劃分比較容易看懂,不過財務報表的原則是以三位數為區分,因此請各位讀者習慣這個原則。
有些財務報表的數字位數相當多,但數字越多,只會讓人越混亂。如果出席經營會議,看到七至八位數的數字是理所當然的,但光看那些數字就覺得累,讓人無法集中精神討論。
因此,數字基本上只需看「前面三位數」就足夠。若位數太多,請把後面的三位數或六位數剔除,不需要看到以元為單位。會計才需要精細到以元為單位計算。


5‧將綜合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化為「面積圖」,更加一目瞭然
▓透過綜合損益表清楚掌握公司業績
綜合損益表等於是「企業的經營成績單」,記載下列訊息:
․一整年的營業額(年營業額)是多少?
․進貨的費用是多少?
․要支付所有員工多少薪水?

從這份報表的結果,可以看出該公司一整年的獲利狀況。綜合損益表列出的項目,很容易就能從字面聯想其中涵義。雖然經常強調「收益」,但是收益的項目不是只有一個,到底是指什麼收益呢?(詳情請參考第二章。)

▓從資產負債表看清公司財產及借款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資產負債表(B/S)。資產負債表分為左側項目與右側項目,左側記錄公司財產(會計中稱為「資產」),右側則記錄購入資產的金錢調度方式(會計中稱為「資本」)。想要購買資產,需要與資產同等價值的資本。換句話說,左側與右側的金額必須一致。
在財務報表的領域裡,稱左側為「借方」,右側為「貸方」,即使忘記這些名詞也沒關係,因為對照「借」方與「貸」方時是一致、平衡的,所以在日本又稱為「借貸對照表」。
此外,閱讀資產負債表,除了能瞭解公司財產有多少,同時也會知道公司向銀行借了多少錢。大家都相當重視綜合損益表,但資產負債表才是真正重要的。詳情於第四章介紹。

▓把艱澀難懂的資產負債表化為面積圖
審閱財務報表的重點是先看整體。這時可能會有人說:「你說要先看整體,但是不管怎麼看,全部都是數字。到底該怎麼看才好呢?」其實觀看整體時,不是光看數字,而要化為圖表來閱讀。只看前三位數的數字,就會更清晰明瞭。
不過,畢竟財務報表是由數字組成,還是不容易看懂。因此,將財務報表中最難看懂的資產負債表,轉換為下頁的面積圖,應該就能豁然開朗,輕鬆看懂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