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王道經營會計學

79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七章
為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
─「封有功」讓利他成為最好的利己

2016 年8 月的《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一群跨國地質學家在中國青海省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積石峽河谷下游25 公里處的喇家遺址(又稱「東方龐貝」)找到了三具因地震而被房屋掩埋的兒童骨骼。放射碳定年其死亡時間約為西元前1920 年,同時根據當地地震裂縫的沉積脈絡推斷,當時乾旱與洪水在同一年發生。藉由這些線索,科學家推測,當時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土石流阻擋了黃河的流動,形成了約185公尺深的巨大堰塞湖。在6 至9 個月後,水體不斷累積,湖堤受不了壓力崩潰,造成一場地球過去1 萬年來最大的洪災。科學家估計,超過16立方公里的水量傾洩而出,相當於現代黃河因大雨淹水500 次的份量,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黃河中下游及支流約2000 公里都受到影響。報告指出這些科學證據,提供「大禹治水」傳說合理的背景。傳說中,4000 多年以前,中國曾出現一場大洪水,使得人民痛苦不已,當時的帝王堯命令鯀治水,9 年仍未成功。直到鯀的兒子禹接手,耗時13 年後才成功,禹並接受舜的禪讓,成為夏朝開國始祖。

《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晚年在浙江省紹興縣一處山上大會諸侯,進行「會計」工作,因為過分勞累而死,這座山因此被稱為「會計山」, 因諧音後世叫做「會稽山」( 原文為「或言禹會諸侯江南, 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古代沒有資本市場,大禹所做的「會計」,並不是編製財報,而是對諸侯進行績效評估。因此,大禹是中華文化中「會計」的老祖宗,而會計最早的重點是「人」而非「數字」。中國最早的區域史東漢《越絕書》記載, 大禹評估諸侯有兩大重點:⑴ 封有功:努力且能創造顯著績效的臣子,能夠享有土地與財富,「封」是用樹木圍起來的封地,代表土地及財貨。⑵ 爵有
德:實踐核心價值的傑出臣子,能夠享有崇高的地位。「爵」是商、周禮器,代表賞賜給大臣的官位。以現代企業而言,銷售業績卓越的經理人,應該享有高額獎金,這是「封有功」。但是他如果缺乏誠信與領導能力,以「爵有德」觀點,就不適合當總經理。

「封有功、爵有德」涵蓋《王道經營會計學》利益平衡分配的基本原理,並且與經濟學的「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密切相關。第七章「封有功」的討論,是可以具體描述及規範的「完全契約」(complete contract)觀點,代表學者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賀斯瓊(Bengt Holmstrom)教授。第八章討論「爵有德」,是事前無法完全預料及規範的「不完全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觀點,代表學者為哈佛大學的哈特(Oliver Hart)教授。兩位學者因為對於人類經濟行為契約的研究,於2016 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契約無所不在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的名著《社會契約論》, 提出主權在民的思想,不僅深切影響現代民主制度,也提供商業契約的理論基礎。盧梭認為「社會契約不僅不會摧毀人類的生而平等,反過來可以將人類天生生理上的不平等,轉化為道德上與法律上的平等。任何體能上與智力上的不平等, 都可以透過合約與權利(covenant and right)來達到平等。」當然, 契約不是解決人類不平等問題的萬靈丹。1946年,美國鄉村歌手崔維斯(Merle Travis)錄製了這首〈十六噸〉(SixteenTons),描寫20 世紀初期美國礦工的生活慘況。

有人說男人是泥巴做成的
(Some people say a man is made outta mud)
窮人是肌肉和血做成的
(A poor man’s made outta muscle and blood)
肌肉和血還有皮膚和骨頭
(Muscle and blood and skin and bones)
心靈軟弱而背脊強壯
(A mind that’s a-weak and a back that’s strong)
你挖了十六噸,你得到什麼?
(You load 16 tons, what do you get?)
又老了一天又更深陷負債
(Another day older and deeper in debt)
聖彼得啊別呼叫我因為我還走不了
(St. Peter, don’t you call me‘ cause I can’t go)
我的靈魂已經抵押給公司福利社
( I owe my soul to the company store)

當時,美國的礦工工資卑微,不發現金只發購物券,並且限制只能在公司開設的福利社中兌換定價昂貴的貨物。於是,礦工怎麼努力工作都存不到錢,反而是深陷貧窮和債務之中。這種不公平的契約,直到後來透過激烈抗爭及組織工會談判才加以廢止。而企業社會責任持續成為經濟活動中爭論不休的議題,直到近年來才成為永續報導(ESG)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設計創造多贏的「封有功」契約

老子《道德經》做出總結:「聖人不藏私,為別人付出自己反而愈加擁有,給別人愈多自己反而得到更多。」(八十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在現代的交換經濟中,如果契約設計得當,交易雙方或多方都履行其應盡責任(例如一方提供合規貨物或服務,一方如期支付現金或償還應收款),則利他與利己同時完成,大家一起把餅做大、皆蒙其利。而且這種多贏的結果,一般人就能夠達成,並不需要是道德高超的「聖人」。

《說文解字》定義「功」為「以勞定國」。代表投入的生產因素是「勞」,而得到的產出對組織有重大價值。兩個重要觀察:

(1)「勞」(effort)很可能觀察不到:如果「勞」指的是時間長短,當然可以精確衡量;但如果指用心程度,則很難觀察。例如,清代名臣左宗棠(1812-1885)在一封寫給兩個兒子(孝威及孝寬)的家書中說道:「今爾等讀書總是混過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處。心中胡思亂想,全無收斂規著之時。」觀察不到的「勞」,稱為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契約經濟學進而推論,如果老闆提供員工固定薪資契約,由於不論產出好壞,薪資都相同,員工將會選擇偷懶,如此生產力下降、餅變小,老闆及員工一起受害。反之,如果採用變動薪資,則可以激勵員工更加努力把餅做大,老闆及員工同蒙其利。
(2)「勞」與產出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有可能出現「不勞而獲」情形。例如ExxonMobil 2022 年淨利達557億美元,為 2014 年以來新高,比 2021 年翻倍以上。此超額利潤並非由於創新或效率改善,而是因為外部地緣政治事件導致石油價格上漲。但是,也有可能出現「徒勞無功」的狀況。例如,2008年的金融風暴及2019年的新冠疫情,都造成全球不景氣,員工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效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