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來的gnocchi馬鈴薯麵疙瘩
曾經聽過一個可能永遠搞不清楚真相的故事,傳說被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的蔥油餅在半途長了霉,所以觸發了製作批薩餅的創意;還說其實義大利麵條,根本就是雜醬麵的變奏曲。總之,都要感謝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讓兩個民族的飲食習慣,有了相似的連結。
除了蔥油餅和雜醬麵之外,傳說中並沒有提到馬鈴薯麵疙瘩,所以我就姑且相信我那來自義大利北方,現在定居美濃的朋友馬可所說的:「馬鈴薯麵疙瘩是我們家鄉的食物。」據馬可說,這種以馬鈴薯為基底的麵疙瘩,義大利文稱作gnocchi(g 不發音),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家常麵食,哪一家的媽媽不做給孩子吃,就不夠賢慧。難怪馬可太太一直跟我說,她親手做的gnocchi 有多好吃。
看過馬可和馬可太太示範整套gnocchi的作法,我覺得這真是一道應該好好推廣的親子料理,非常適合全家同樂。春天和冬天的交換時期是馬鈴薯的產季,也是台灣小麥採收的季節,就連必備的佐料番茄也正當盛產期,現在不做尚待何時。讓我們捲起袖子動手吧。
無論是台灣或是進口的馬鈴薯,都可能有用藥過度的情況,所以吃馬鈴薯,還是以不用農藥栽種的比較安心。離島的馬祖地區因為風大水少,土層礦物質多,很適合栽種馬鈴薯,即使不用農藥化肥,馬鈴薯也可以長得健健康康的。近年,馬祖官方在當地推動有機農耕,希望農戶本來就不很多的馬祖地區,能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全有機的淨土。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馬祖可能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機島。每年的三月,正是馬祖地區的馬鈴薯採收期,劉天順種的馬鈴薯鬆軟綿密,用來煮食,或者做成gnocchi 都好吃。參觀他的馬鈴薯田時,我還發現虔誠的他,從早到晚讓菜園裡的蔬菜馬鈴薯聽經。有些農友相信播放音樂給植物聽,他們會長得特別好,給他們聽經,植物的能量會更強,比較不會受到病蟲害的干擾。至於是不是真的有效或是比較好吃,就得要消費者吃過自己判斷了。
原物料的品質好壞是製作gnocchi 的關鍵,馬可推薦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都蘭小麥麵粉或是高筋麵粉,吃起來口感較好。為了製做安全的麵包、披薩餅和gnocchi,他和太太還在美濃租地種小麥,下次再去美濃找他們夫妻倆時,就可以嘗到最有美濃味的道地義大利馬鈴薯麵疙瘩了。(待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甜桃、水蜜桃
經常去拜訪農場,也認識很多農夫,其中我最喜歡兩類農友,一種是信奉「自然就是美」的有機農夫,另一種是開心的農夫。信奉自然就是美的農夫,用最少的人為干預種植作物,參觀這類農場時,可以看到完整的生物鏈。農場裡每一種生命共生依賴,而人則變成了謙卑的接收者,因為大自然給的成果,先由鳥獸蟲菌享用,剩下的才歸農人所有。在宜蘭種甜桃、水蜜桃的吳文旭,還有在台東種水蜜桃的胡金至都屬於這類農夫。
尊重大自然必定會得到美好的回報,就像吳文旭說的:「我家的桃子會勾人,吃過一次,一定還會想再吃。」不過,大自然的給予是限量的,想吃到這等超越有機品質的桃子,得先去排隊拿張號碼牌。
除了尊重自然的農夫之外,開心的農夫,也是很值得認識的,種甜蜜桃的吳孝龍農友,就是其中的經典版。初夏時分,吳孝龍位在苗栗泰安山區的果園掛滿了桃子,非常誘人,成熟的桃子被陽光抹上紅色的胭脂,很難叫人忍住上前咬一口的欲望。好吃的桃子不是以大小為判斷,外觀飽滿、散發香氣、輕輕拿捏感覺硬中帶軟的就是最佳品嚐狀態。
「果樹跟人不一樣,要先做月子再生孩子,我是很用心顧葉子,桃子才會這麼好吃,哈哈哈……」吳孝龍天性樂天開朗,聽到我讚賞他的桃子時,眉宇間更是得意。他說,果樹長得好不好,看葉子就知道,健康的葉子才能製造營養給桃子吸收。吳孝龍自己培育友善菌餵養桃樹,樹齡十四、五歲的桃樹生命力還非常的旺盛。我想,除了用心照顧之外,農友滿面笑容的好心情,一定有感染給果園裡的桃樹,和樹上滿滿的水果。
桃子是幾乎不含澱粉的水果,所以不會因為放久變軟就變得比較甜。事實上桃子並不耐久放,也不適合長期冰存,質地軟綿鬆散的桃子,可能是預採後先經過低溫冰藏再取出販售。比較脆的品種,或是尚未成熟的桃子適合拿來醃漬。買醃漬桃時,要注意的是色素和防腐劑,在產桃的季節,還是優先考慮新鮮的桃子比較安全衛生。
吳孝龍的農場不噴灑除草劑,用自己培育的友善菌和有機肥之外,也使用部分化學肥料。對於使用化學農藥,他絲毫沒有遮掩的意圖,直說:「我的水果不是有機的喔!如果我用有機方式種的話,你們大概都吃不到我的桃子了。」雖然不是用純有機的方式種植,但確是我心中認定的安全好桃。我從樹上摘
下一顆紅透的甜蜜桃,稍微用手掌搓掉上面的細毛,便送入口中。飽滿的甜汁在咬下的瞬間噴流而出,香甜的氣息飄散整個口鼻。
有好吃水果的果園,總是讓人留連忘返。太陽下山後,天上的星星特別閃耀也特別的多。從果園摸黑回到農舍的路上,小徑兩旁和桃子樹下螢火蟲群集出現,此起彼落的蛙鳴在寧靜的深山像拿著麥克風似的大聲。青蛙和提著燈籠在星光大道上幫我們引路的螢火蟲,是安全水果的最佳認證,農友善待環境的同時,不但保護這片沃土,其實也保護了我們的健康。(待續)鮮食先嘗 紅棗成熟時
紅棗是極為普通的食材,但是沒有農藥殘留或是有機的紅棗,卻一點都不普通,因為市售的紅棗大約只有二%是台灣本地自產的,其中不用農藥栽種的農戶,不用一隻手就數完了。市售的紅棗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政府衛生單位或是消費者基金會每次抽查市售紅棗,結果總是令人感到失望。其實,要吃到安全又好吃的紅棗並不難,只要買對時節、向對的人買,就不必擔心吃到有藥物殘留的紅棗。
台灣唯一的紅棗產區在苗栗公館,尤其石圍牆一帶,近山依水的地勢和多石礫的土壤,適合紅棗生長。七月中旬開始是紅棗成熟的季節,短短大約一個月的產期,市場上會先看得到青黃帶赭的鮮紅棗,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乾燥的紅棗上市。要買台灣產的,或是到現場親自採果,腳步可要快些,稍微慢一點就得再等上一年。
就營養價值而言,同樣的分量相比,紅棗要比富士蘋果還來得多元豐富,而且甜度更高。新鮮紅棗甜度大約十八到二○度左右,比大多數的水果都要甜,但是因為紅棗含水量低,又含有相當高比例的其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鐵、鋅、蛋白質等,所以直接吃生果不會感覺特甜,這是因為可溶性養分分量豐富,平衡了甜味的單一味道。乾燥過的紅棗水分更低,又少了維生素C,所以甜度相對提高,煮菜煮湯時甚至可以取代蔗糖用來調味。
有人認為台灣種的紅棗雖然比較安全,但是沒有藥性,所以不適合當作中藥材使用。不過,依照農業改良場的實驗分析,無論台灣的或是進口的紅棗,成分並沒有差太多,只是品種不同而有外型大小的差異。台灣因為產量少,農友普遍都有安全用藥的觀念,比較讓人放心。
進口紅棗顆粒較大,台灣種的是小型雞心棗,不會去籽。一斤乾燥的紅棗通常有二百粒以上,直接跟農友購買,價格約三百五十到四百五十元左右。相同的東西,在台北的有機店販售,有的會將價位提高到六、七百元,甚至八、九百元以上。
同樣都是棗,紅棗、黑棗(大棗)、綠色的印度棗卻是同科、同屬、不同品種的東西。台灣可以種紅棗,這幾年印度棗的品質也越來越優,但是種植黑棗的品質卻不佳,所以沒有人願意再嘗試。選購進口黑棗時盡量不要挑選經過燻製或是糖漬的,在口感或是安全度上都會比較有保障。
紅棗開花和成長期間遇到雨水多,造成大量的紅棗花和還沒長大的小紅棗掉落,經常使得紅棗產量銳減。沒有看過紅棗樹的讀者,利用假日到現場採果,也是挺有趣的體驗,棗農吳文欽、吳志有等人的棗園,都是可以放心採果的安全用藥紅棗。吃不完的紅棗,可以利用日照晒乾,再噴上一些高粱酒,不但增加紅棗的香氣,還有防蟲殺菌的效果,延長保存期限。(待續)不再瞎吃蝦 生態蝦
「滿月的時候,池子裡的蝦就會爬到岸邊,沿著水岸匍匐前進,好像受到月亮召喚一樣……」阿麟師說的是蝦子的習性,不是狼人。我們在岸邊安靜的聽講,剛剛撈起的蝦在盆子裡彈跳碰出衝撞聲。
「要不要先把它們放回池子裡?」我問。
阿麟師說:「抓起來的蝦再放回水裡是不可能存活的。」「哦?」
阿麟師覺得我好像連基本蝦知都不具備,只好從基本的一.○版開始解說。
蝦子的構造很簡單,幾乎所有器官都在腦袋裡,剩下的是一根腸子通到底,那就是它的消化器官,蝦子是在池底的沙泥底層生活,吃腐肉和沙屑,所以買蝦回去後,最好把背上灰綠色的蝦腸挑除,一來比較衛生,二來不影響口感。
蝦的肉筋同樣位在背部,撈蝦的時候,蝦子會因掙扎把筋拉傷,受傷的蝦很容易死亡,所以從養蝦池撈起來的蝦,不能存活很久。這也是為什麼阿麟師建議消費者盡量不要在非產地買活蹦亂跳的蝦,因為受傷的蝦從外表看不出來,就算沒有受傷,離開原來的飼養池,蝦子也會因為不適應而死亡,只有在水中加入藥劑,才可能讓蝦多活幾天。如果再加點刺激性較強的藥劑,甚至可以讓蝦子看起來活潑生猛。「還有人在餐廳裡吃活跳蝦,」阿麟師搖搖頭說:「實在很勇敢。」鮮度佳的蝦子從外殼看起來是清透的,從眼睛到蝦殼閃亮著,好像從體內發出的光。快要死的蝦子會開始變白,是那種不透明的白,如果整隻蝦都是灰白色的,表示離活跳跳的階段已經很久,死亡更久的蝦子會開始轉紅,就像水煮蝦剛剛下鍋時的顏色。
利用生態養殖,全程不用藥的蝦農,像是高雄的阿麟師或是雲林的王坤禾,都建議消費者不要買活蝦。「最安全的蝦是直接以低溫冷凍保存的。」他們不約而同的告訴我同樣的結論。消費者買回冷凍蝦,要吃多少再從冷凍庫中取出多少退冰,馬上煮食,口感就跟新鮮的一樣。不過他們也都不建議消費者一次買太多,在冰箱裡冰存太久。
新鮮的蝦肉質結實,不帶腥味,咬起來有彈牙的感覺。如果蝦子還沒煮就已經有腥味,表示可能經過退冰再冷凍,不是在最佳保鮮狀態。蝦肉是蛋白質非常豐富的食物,也因如此所以容易敗壞,一旦產生異味表示蛋白質開始發酵,不適合食用。「新鮮」就是蝦子的最佳賞味期,以蝦料理的食物不適合回鍋或是隔餐再吃。蛋白質經過加熱結構會收縮,肌里會變硬,口感變差,這也是為什麼蝦子不適合回鍋加熱,或是煮得過熟的原因。
台灣的養殖技術非常的優異,全年度幾乎都可以買到蝦子,而且種類多樣。這幾年流行養白蝦,不用藥的生態養殖需要四個月以上才能養出大約七、八公分大小的特級蝦,霸王級的更要超過半年以上,比起傳統的投藥養殖,成本是比較高的。一年當中,秋天是新鮮蝦子最肥美的時候。喜歡吃蝦的朋友,在秋風吹起的初秋,品嚐肥蝦正是時候。無論是阿麟師或是王坤禾的生態養殖蝦,在安全蝦當中,價格算是相當平實。
除了冷凍蝦之外,用鮮蝦磨成的蝦粉,可以取代味素當作天然調味料使用,是提升鮮味的料理好幫手。(待續)營養的泉源 挑好蛋
有人一天一顆蛋,有人堅持不吃蛋,吃不吃蛋是個人選擇,「雞蛋是營養的」卻是不爭的事實。雞蛋是一個大細胞,蛋殼內包含著孕育完整生命體的一切元素,可以想見必然是營養充沛。在肉類蛋白質並不普遍的時代或地區,蛋,是動物蛋白質來源的首選。
蛋黃雖然被蛋白包覆著,但還是會因為蛋粒的移動而上下左右晃動,為了讓蛋黃停留在中間位置,不要碰壁受損,蛋白剛開始形成時會比較濃稠,像兩根粗繩一樣,將蛋黃固定在中央。隨著蛋黃轉動,兩根粗繩會扭轉變厚,但漸漸的會因為時間累積而變淡甚至消失。打蛋時如果看到裡面有一坨白霧狀的不明物,就是被稱為卵繫帶的濃稠蛋白。卵繫帶不但可以食用,也代表這顆蛋還滿新鮮的。
至於有時候會出現的血塊或血絲,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生蛋的母雞年紀較大,或是生殖器官受傷病變。如果要避免買到帶血絲的雞蛋,盡量挑選外型比較小的雞蛋,因為年輕的雞媽媽下的蛋比較小,隨著年齡增長產道變寬,下的蛋型就會比較大。
雖然蛋是新鮮的好,但是料理水煮蛋時,卻很令人頭痛,因為新鮮的蛋不好剝殼,常常把蛋白都剝破,看起來不太美觀。一顆蛋的新鮮度可以從多方面觀察,新鮮的蛋拿在手上有沉甸甸的感覺,而且表面相對的比較粗糙。越是健康新鮮的蛋,層次越是分明,蛋黃、蛋白、蛋清看得很清楚,而且蛋黃膜很有彈性,我曾經拿五湖人道雞蛋試驗,用十多根牙籤都還戳不破。特別前往用日本「生命卵」學習生態養殖法的天惠雞蛋,更是連插三十多根牙籤之後,蛋黃都還完好。
雞蛋在母雞體內殼還是軟的,脫離母體後,大約三、五秒的時間會迅速變硬,並形成保護膜,所以健康新鮮的蛋看起來有光澤。剛採集的新鮮雞蛋只要不碰到水,在秋冬時節室溫大約可以擺放二十來天,不過,如果不是農場直送而是從貨架上買回,通常已經經過多天的運輸過程,最好還是放在冰箱冷藏,並且早點食用。
品質好的蛋沒有腥味,用少許的水放在電鍋內蒸熟,沾點鹽就非常的可口。蛋會帶有腥味,除了不新鮮之外,還透露出母雞吃的飼料和住的環境並不OK。為了省成本,有些蛋農用劣級的飼料和低品質的魚骨粉給雞吃,而且飼養的環境不乾淨,通常也很擁擠。母雞得不到好的照顧,雞蛋的味道也不會好。不健康的母雞比較容易生病,所以雞農又會在飼料中添加藥劑,預防母雞生病。雞蛋有異味、稀稀的不夠有彈性,代表的不僅是母雞的健康狀況,也洩露出可能含有抗生素等藥物成分。
一般消費者不會實地造訪養雞場,只能從雞蛋本身判斷好壞。如果能夠親自走訪雞蛋農場,就會發現大部分的雞是被飼養在連轉身都很難的籠子裡,要不就是從來不見天日的立體飼養庫房中。雞蛋品質要好,母雞必須受到善良的對待,例如放牧在平地自由走動、自在飲食、空間寬敞等。兼顧到母雞福利的放牧方式,成本相對高出許多,而且每天得彎腰撿雞蛋,花費的人力成本確實很多。
幾年前轉型飼養人道蛋雞的賴淑雲跟我說,從肉雞轉型到飼養蛋雞是因為不忍殺生,所以開始養殖蛋雞時,便決心要好好照顧母雞。站在雞舍裡面說話時,吵鬧的母雞們好幾次飛到我們的肩上、頭上,絲毫不把我們放在牠們的雞眼裡,可見得平常主人真的對牠們還不錯,才會對人沒有戒心。(待續)倉廩實,過好年 有機好米
身體對食物是有記憶,會依賴、會思念的。天冷,身體對米食的依戀會更深切,這是為什麼冬天是米食產品的旺季,米飯、年糕、米粉、米糕……各種米製品銷路特別好。氣溫低,大家的食欲強、胃口好,身體告訴大腦:「我需要熱量!」大量的熱量來自醣類、澱粉,如果只給些零嘴搪塞,身體會提出抗議。非得等你好好吃一頓富含澱粉、蛋白質的食物,口慾和食欲都滿足了,它才會暫停嘮叨。
飽含醣分、澱粉的食物,到了冬季品質特別好。例如稻米、地瓜、馬鈴薯、小麥,甚至水果類的香蕉也一樣。稻農都知道,十二月左右收割的第二期稻米,要比夏天收割的第一期稻米好吃。
冬天陽光少、氣溫低,日夜溫差大,稻子生長的腳步慢了下來,讓它可以緩緩的從泥土中吸取養分。這時候土壤的含水量少,稻子需要往深處探索水源,也會因此吸取更多元的營養,造就味道更豐富、扎實的口感。二月過春節,正是一年好米初上市的時候,我們就先把米桶添滿吧。
我自己經常吃的米來自幾位有機農夫,例如中壢邱垂強種的「有鴨米」,採用不施肥的方式種植,米粒小小的,口感卻很實在。「有鴨米」的價格很親民,我很奢侈的拿來釀成米酒自用,羨煞一群喝酒和喜歡拿米酒煮菜的朋友。
石門水庫第一灌溉區種出的「添壽米」也是我喜歡購買的好米。「添壽米」是用EM菌有機肥種出的香米,煮飯時廚房飯廳都是米味,難怪會得到當地冠軍米的肯定。
吳水池在中部苑裡種的有機米,取了一個長長的名字:「自己吃的米」。不過,我更喜歡他的有機黑糯米、綠糯米和紅糯米。吳水池用自己種的米做出香又好吃的黑麻糬,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沾上他自己磨碎的花生糖粉,想到就叫人舔嘴。
苑裡是台灣重要的有機米倉,也是我經常走動的地方。這附近一年四季都有精采的食材,好友葉淑惠經營的「山水米」,長期在苑裡推廣有機耕稻。每次聽到她說有機米面積又有增加,不但替她高興,也替環境慶幸。
有時我會接到有機農友陳文龍的電話,招呼我過去吃他自耕自製的米苔目。八十多歲的老阿公徐能發種的有機米,我也買過好幾回,他種的稻米還曾經得過全台冠軍,以有機米打敗眾多慣行農法種的米,算是破了紀錄。跟農夫直接交易,家裡的餐桌好像也離大自然更近了些,對自己吃的東西也有更多的認識。
台南的李价斌是我很欽佩的年輕小農,他的農地通過有機驗證,生產的稻米卻比市價低很多,難道做田人算術不好嗎?原來,他家世代務農,對他來說,種稻並不是什麼天大挑戰的事:「只要環境生態養得好,稻米是管理少、收成穩定的作物,有機方式又可以省下農藥,成本不會比較高。」他認為有機米合理的價格帶,應該落在每公斤台幣七十元附近。
市面的有機米大多在一百二十元以上,阿斌認為:「那是早期,大家還在摸索有機該怎麼種的時代,因為技術難度高、產量少,再加上大家認定有機就該比較貴,所以價格才會比慣行米高出三四倍。」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有機米的消費人口多了,種的人也多了,價格理應調整到皆大歡喜的程度才對。他相信未來勢必如此,他不過是提早這麼做罷了。
過年期間把米桶填滿,象徵來年豐收富足,如果又可以食用平價的有機米,豈不是健康、財富統統擁有了嗎!(待續)真、好、色 香菇與金針
逢年過節前,總有人會問我如何挑選香菇、金針等常見的南北乾貨。大家想知道如何買到又真、又好、又漂亮的食材,才不會有花了錢卻買不到好東西的怨嘆。
香菇價格調漲,除了因為春節將至,需求大量增加之外,衛生機構加強檢驗進口南北貨,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
菇類屬於真菌,是從菌絲開始繁殖,現在菇寮大多以太空包養菇,太空包裡裝的是木屑、米糠粉、碳酸鈣和小麥粉等,不需要用到化肥,也不能使用除草劑或殺菌劑,只要買到新鮮完整的菇類,讀者可不必擔心吃到農藥。菇類是靠太空包內或者是段木體內的營養素生長,自己不會行使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所以多是生長在不見天日的陰暗處。許多菇體本身就是雪白色,並不是漂白或染白的。
傳統的香菇是用段木種植,生長速度較太空包緩慢,並且需要較多的人工,成本較高售價相對也高。不過段木種植的香菇滋味濃郁,口感細緻,雖然稍微貴些,老饕級的食客,還是喜歡段木菇的真滋味。
用太空包種出的香菇,菇柄較長,取段切下後可做為素食原料,所以市面販售的太空包香菇,菇柄反而較短,且切面平整。段木香菇是從木頭上鑽出的小洞穴長出,採摘後菇柄呈不完整的尖椎狀。
此外,台灣的香菇烘乾技術佳,乾燥度適中,不易脆裂,且菇傘部分顏色偏黃。進口香菇為了保存,乾燥程度較高,比較硬脆,菇傘部分顏色較為淺白。如果是從菇場直接買回香菇,只要在煮食前略為沖洗即可,泡過香菇的水也可以使用,丟棄反而可惜。新鮮的香菇不可用塑膠帶密封,必須要透氣呼吸才能保存。買回的香菇放在不透氣的塑膠袋中,在冷藏環境大概三五天就會發黏壞掉。
大朵的香菇是精心挑選出的,所以價格一定會比較貴。一般家庭食用,挑中等大小,比較平價的香菇,是比較經濟的選擇。
我曾經在演講時,展示圖片中二種外表顏色截然不同的金針,再請問聽眾會買哪一種。結果有不少的婆婆媽媽,選擇右邊漂亮的,並且跟我說:「這個黑黑的這麼醜,誰敢買!」
當個精明消費者確實不容易,又愛又怕受傷害,到底該怎麼挑選好東西,才能吃得安心呢?我建議的挑選順序是:真、好、色。優先挑選天然沒有添加物的真食物,然後考慮品質優劣,最後再論外觀條件。
真:買到真東西的基本要訣是看到食材的完整性,例如絞肉要先看整塊肉,水果切盤要先看到整顆水果。盡量購買未經加工,沒有經過添加物改變的食材。
好:確定買到真食材,再來精挑品質。每一種食物有各自的挑選法,以金針來說,正常的香氣、完整度都是挑選的要點。更重要的是不要買到色彩豔黃,沒有酸壞變味,不帶藥水味的金針。
色:以自然為標準色,不要苛求食物長保新鮮亮麗。天然食物採摘或切割後,就會逐漸退鮮,出現花容失色的現象。氧化變色是很正常的,過了嘗鮮期,還不氧化、不變色、不酸敗,才是異常。食材切面該褐化卻還是鮮豔;粉類該變色的卻白皙,反而有經過漂白處理的嫌疑。
一般的南北貨行買的金針,可能經過亞硫酸鹽處理過,顏色鮮豔亮麗,泡過水會發出酸敗藥味。天然的乾燥金針,顏色較為黯沉,是接近咖啡的深色。達蘭埠黑暗部落的烘乾金針花,是當地原住民用燒柴方式烘乾的,因此顏色要暗一些,也會比較乾燥,有碎屑,帶有炭烤的風味。愛買連鎖大賣場對於金針不用薰蒸,也有嚴格把關,是市面上比較容易買到安全金針的地方。
曾經聽過一個可能永遠搞不清楚真相的故事,傳說被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的蔥油餅在半途長了霉,所以觸發了製作批薩餅的創意;還說其實義大利麵條,根本就是雜醬麵的變奏曲。總之,都要感謝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讓兩個民族的飲食習慣,有了相似的連結。
除了蔥油餅和雜醬麵之外,傳說中並沒有提到馬鈴薯麵疙瘩,所以我就姑且相信我那來自義大利北方,現在定居美濃的朋友馬可所說的:「馬鈴薯麵疙瘩是我們家鄉的食物。」據馬可說,這種以馬鈴薯為基底的麵疙瘩,義大利文稱作gnocchi(g 不發音),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家常麵食,哪一家的媽媽不做給孩子吃,就不夠賢慧。難怪馬可太太一直跟我說,她親手做的gnocchi 有多好吃。
看過馬可和馬可太太示範整套gnocchi的作法,我覺得這真是一道應該好好推廣的親子料理,非常適合全家同樂。春天和冬天的交換時期是馬鈴薯的產季,也是台灣小麥採收的季節,就連必備的佐料番茄也正當盛產期,現在不做尚待何時。讓我們捲起袖子動手吧。
無論是台灣或是進口的馬鈴薯,都可能有用藥過度的情況,所以吃馬鈴薯,還是以不用農藥栽種的比較安心。離島的馬祖地區因為風大水少,土層礦物質多,很適合栽種馬鈴薯,即使不用農藥化肥,馬鈴薯也可以長得健健康康的。近年,馬祖官方在當地推動有機農耕,希望農戶本來就不很多的馬祖地區,能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全有機的淨土。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馬祖可能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機島。每年的三月,正是馬祖地區的馬鈴薯採收期,劉天順種的馬鈴薯鬆軟綿密,用來煮食,或者做成gnocchi 都好吃。參觀他的馬鈴薯田時,我還發現虔誠的他,從早到晚讓菜園裡的蔬菜馬鈴薯聽經。有些農友相信播放音樂給植物聽,他們會長得特別好,給他們聽經,植物的能量會更強,比較不會受到病蟲害的干擾。至於是不是真的有效或是比較好吃,就得要消費者吃過自己判斷了。
原物料的品質好壞是製作gnocchi 的關鍵,馬可推薦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都蘭小麥麵粉或是高筋麵粉,吃起來口感較好。為了製做安全的麵包、披薩餅和gnocchi,他和太太還在美濃租地種小麥,下次再去美濃找他們夫妻倆時,就可以嘗到最有美濃味的道地義大利馬鈴薯麵疙瘩了。(待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甜桃、水蜜桃
經常去拜訪農場,也認識很多農夫,其中我最喜歡兩類農友,一種是信奉「自然就是美」的有機農夫,另一種是開心的農夫。信奉自然就是美的農夫,用最少的人為干預種植作物,參觀這類農場時,可以看到完整的生物鏈。農場裡每一種生命共生依賴,而人則變成了謙卑的接收者,因為大自然給的成果,先由鳥獸蟲菌享用,剩下的才歸農人所有。在宜蘭種甜桃、水蜜桃的吳文旭,還有在台東種水蜜桃的胡金至都屬於這類農夫。
尊重大自然必定會得到美好的回報,就像吳文旭說的:「我家的桃子會勾人,吃過一次,一定還會想再吃。」不過,大自然的給予是限量的,想吃到這等超越有機品質的桃子,得先去排隊拿張號碼牌。
除了尊重自然的農夫之外,開心的農夫,也是很值得認識的,種甜蜜桃的吳孝龍農友,就是其中的經典版。初夏時分,吳孝龍位在苗栗泰安山區的果園掛滿了桃子,非常誘人,成熟的桃子被陽光抹上紅色的胭脂,很難叫人忍住上前咬一口的欲望。好吃的桃子不是以大小為判斷,外觀飽滿、散發香氣、輕輕拿捏感覺硬中帶軟的就是最佳品嚐狀態。
「果樹跟人不一樣,要先做月子再生孩子,我是很用心顧葉子,桃子才會這麼好吃,哈哈哈……」吳孝龍天性樂天開朗,聽到我讚賞他的桃子時,眉宇間更是得意。他說,果樹長得好不好,看葉子就知道,健康的葉子才能製造營養給桃子吸收。吳孝龍自己培育友善菌餵養桃樹,樹齡十四、五歲的桃樹生命力還非常的旺盛。我想,除了用心照顧之外,農友滿面笑容的好心情,一定有感染給果園裡的桃樹,和樹上滿滿的水果。
桃子是幾乎不含澱粉的水果,所以不會因為放久變軟就變得比較甜。事實上桃子並不耐久放,也不適合長期冰存,質地軟綿鬆散的桃子,可能是預採後先經過低溫冰藏再取出販售。比較脆的品種,或是尚未成熟的桃子適合拿來醃漬。買醃漬桃時,要注意的是色素和防腐劑,在產桃的季節,還是優先考慮新鮮的桃子比較安全衛生。
吳孝龍的農場不噴灑除草劑,用自己培育的友善菌和有機肥之外,也使用部分化學肥料。對於使用化學農藥,他絲毫沒有遮掩的意圖,直說:「我的水果不是有機的喔!如果我用有機方式種的話,你們大概都吃不到我的桃子了。」雖然不是用純有機的方式種植,但確是我心中認定的安全好桃。我從樹上摘
下一顆紅透的甜蜜桃,稍微用手掌搓掉上面的細毛,便送入口中。飽滿的甜汁在咬下的瞬間噴流而出,香甜的氣息飄散整個口鼻。
有好吃水果的果園,總是讓人留連忘返。太陽下山後,天上的星星特別閃耀也特別的多。從果園摸黑回到農舍的路上,小徑兩旁和桃子樹下螢火蟲群集出現,此起彼落的蛙鳴在寧靜的深山像拿著麥克風似的大聲。青蛙和提著燈籠在星光大道上幫我們引路的螢火蟲,是安全水果的最佳認證,農友善待環境的同時,不但保護這片沃土,其實也保護了我們的健康。(待續)鮮食先嘗 紅棗成熟時
紅棗是極為普通的食材,但是沒有農藥殘留或是有機的紅棗,卻一點都不普通,因為市售的紅棗大約只有二%是台灣本地自產的,其中不用農藥栽種的農戶,不用一隻手就數完了。市售的紅棗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政府衛生單位或是消費者基金會每次抽查市售紅棗,結果總是令人感到失望。其實,要吃到安全又好吃的紅棗並不難,只要買對時節、向對的人買,就不必擔心吃到有藥物殘留的紅棗。
台灣唯一的紅棗產區在苗栗公館,尤其石圍牆一帶,近山依水的地勢和多石礫的土壤,適合紅棗生長。七月中旬開始是紅棗成熟的季節,短短大約一個月的產期,市場上會先看得到青黃帶赭的鮮紅棗,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乾燥的紅棗上市。要買台灣產的,或是到現場親自採果,腳步可要快些,稍微慢一點就得再等上一年。
就營養價值而言,同樣的分量相比,紅棗要比富士蘋果還來得多元豐富,而且甜度更高。新鮮紅棗甜度大約十八到二○度左右,比大多數的水果都要甜,但是因為紅棗含水量低,又含有相當高比例的其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鐵、鋅、蛋白質等,所以直接吃生果不會感覺特甜,這是因為可溶性養分分量豐富,平衡了甜味的單一味道。乾燥過的紅棗水分更低,又少了維生素C,所以甜度相對提高,煮菜煮湯時甚至可以取代蔗糖用來調味。
有人認為台灣種的紅棗雖然比較安全,但是沒有藥性,所以不適合當作中藥材使用。不過,依照農業改良場的實驗分析,無論台灣的或是進口的紅棗,成分並沒有差太多,只是品種不同而有外型大小的差異。台灣因為產量少,農友普遍都有安全用藥的觀念,比較讓人放心。
進口紅棗顆粒較大,台灣種的是小型雞心棗,不會去籽。一斤乾燥的紅棗通常有二百粒以上,直接跟農友購買,價格約三百五十到四百五十元左右。相同的東西,在台北的有機店販售,有的會將價位提高到六、七百元,甚至八、九百元以上。
同樣都是棗,紅棗、黑棗(大棗)、綠色的印度棗卻是同科、同屬、不同品種的東西。台灣可以種紅棗,這幾年印度棗的品質也越來越優,但是種植黑棗的品質卻不佳,所以沒有人願意再嘗試。選購進口黑棗時盡量不要挑選經過燻製或是糖漬的,在口感或是安全度上都會比較有保障。
紅棗開花和成長期間遇到雨水多,造成大量的紅棗花和還沒長大的小紅棗掉落,經常使得紅棗產量銳減。沒有看過紅棗樹的讀者,利用假日到現場採果,也是挺有趣的體驗,棗農吳文欽、吳志有等人的棗園,都是可以放心採果的安全用藥紅棗。吃不完的紅棗,可以利用日照晒乾,再噴上一些高粱酒,不但增加紅棗的香氣,還有防蟲殺菌的效果,延長保存期限。(待續)不再瞎吃蝦 生態蝦
「滿月的時候,池子裡的蝦就會爬到岸邊,沿著水岸匍匐前進,好像受到月亮召喚一樣……」阿麟師說的是蝦子的習性,不是狼人。我們在岸邊安靜的聽講,剛剛撈起的蝦在盆子裡彈跳碰出衝撞聲。
「要不要先把它們放回池子裡?」我問。
阿麟師說:「抓起來的蝦再放回水裡是不可能存活的。」「哦?」
阿麟師覺得我好像連基本蝦知都不具備,只好從基本的一.○版開始解說。
蝦子的構造很簡單,幾乎所有器官都在腦袋裡,剩下的是一根腸子通到底,那就是它的消化器官,蝦子是在池底的沙泥底層生活,吃腐肉和沙屑,所以買蝦回去後,最好把背上灰綠色的蝦腸挑除,一來比較衛生,二來不影響口感。
蝦的肉筋同樣位在背部,撈蝦的時候,蝦子會因掙扎把筋拉傷,受傷的蝦很容易死亡,所以從養蝦池撈起來的蝦,不能存活很久。這也是為什麼阿麟師建議消費者盡量不要在非產地買活蹦亂跳的蝦,因為受傷的蝦從外表看不出來,就算沒有受傷,離開原來的飼養池,蝦子也會因為不適應而死亡,只有在水中加入藥劑,才可能讓蝦多活幾天。如果再加點刺激性較強的藥劑,甚至可以讓蝦子看起來活潑生猛。「還有人在餐廳裡吃活跳蝦,」阿麟師搖搖頭說:「實在很勇敢。」鮮度佳的蝦子從外殼看起來是清透的,從眼睛到蝦殼閃亮著,好像從體內發出的光。快要死的蝦子會開始變白,是那種不透明的白,如果整隻蝦都是灰白色的,表示離活跳跳的階段已經很久,死亡更久的蝦子會開始轉紅,就像水煮蝦剛剛下鍋時的顏色。
利用生態養殖,全程不用藥的蝦農,像是高雄的阿麟師或是雲林的王坤禾,都建議消費者不要買活蝦。「最安全的蝦是直接以低溫冷凍保存的。」他們不約而同的告訴我同樣的結論。消費者買回冷凍蝦,要吃多少再從冷凍庫中取出多少退冰,馬上煮食,口感就跟新鮮的一樣。不過他們也都不建議消費者一次買太多,在冰箱裡冰存太久。
新鮮的蝦肉質結實,不帶腥味,咬起來有彈牙的感覺。如果蝦子還沒煮就已經有腥味,表示可能經過退冰再冷凍,不是在最佳保鮮狀態。蝦肉是蛋白質非常豐富的食物,也因如此所以容易敗壞,一旦產生異味表示蛋白質開始發酵,不適合食用。「新鮮」就是蝦子的最佳賞味期,以蝦料理的食物不適合回鍋或是隔餐再吃。蛋白質經過加熱結構會收縮,肌里會變硬,口感變差,這也是為什麼蝦子不適合回鍋加熱,或是煮得過熟的原因。
台灣的養殖技術非常的優異,全年度幾乎都可以買到蝦子,而且種類多樣。這幾年流行養白蝦,不用藥的生態養殖需要四個月以上才能養出大約七、八公分大小的特級蝦,霸王級的更要超過半年以上,比起傳統的投藥養殖,成本是比較高的。一年當中,秋天是新鮮蝦子最肥美的時候。喜歡吃蝦的朋友,在秋風吹起的初秋,品嚐肥蝦正是時候。無論是阿麟師或是王坤禾的生態養殖蝦,在安全蝦當中,價格算是相當平實。
除了冷凍蝦之外,用鮮蝦磨成的蝦粉,可以取代味素當作天然調味料使用,是提升鮮味的料理好幫手。(待續)營養的泉源 挑好蛋
有人一天一顆蛋,有人堅持不吃蛋,吃不吃蛋是個人選擇,「雞蛋是營養的」卻是不爭的事實。雞蛋是一個大細胞,蛋殼內包含著孕育完整生命體的一切元素,可以想見必然是營養充沛。在肉類蛋白質並不普遍的時代或地區,蛋,是動物蛋白質來源的首選。
蛋黃雖然被蛋白包覆著,但還是會因為蛋粒的移動而上下左右晃動,為了讓蛋黃停留在中間位置,不要碰壁受損,蛋白剛開始形成時會比較濃稠,像兩根粗繩一樣,將蛋黃固定在中央。隨著蛋黃轉動,兩根粗繩會扭轉變厚,但漸漸的會因為時間累積而變淡甚至消失。打蛋時如果看到裡面有一坨白霧狀的不明物,就是被稱為卵繫帶的濃稠蛋白。卵繫帶不但可以食用,也代表這顆蛋還滿新鮮的。
至於有時候會出現的血塊或血絲,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生蛋的母雞年紀較大,或是生殖器官受傷病變。如果要避免買到帶血絲的雞蛋,盡量挑選外型比較小的雞蛋,因為年輕的雞媽媽下的蛋比較小,隨著年齡增長產道變寬,下的蛋型就會比較大。
雖然蛋是新鮮的好,但是料理水煮蛋時,卻很令人頭痛,因為新鮮的蛋不好剝殼,常常把蛋白都剝破,看起來不太美觀。一顆蛋的新鮮度可以從多方面觀察,新鮮的蛋拿在手上有沉甸甸的感覺,而且表面相對的比較粗糙。越是健康新鮮的蛋,層次越是分明,蛋黃、蛋白、蛋清看得很清楚,而且蛋黃膜很有彈性,我曾經拿五湖人道雞蛋試驗,用十多根牙籤都還戳不破。特別前往用日本「生命卵」學習生態養殖法的天惠雞蛋,更是連插三十多根牙籤之後,蛋黃都還完好。
雞蛋在母雞體內殼還是軟的,脫離母體後,大約三、五秒的時間會迅速變硬,並形成保護膜,所以健康新鮮的蛋看起來有光澤。剛採集的新鮮雞蛋只要不碰到水,在秋冬時節室溫大約可以擺放二十來天,不過,如果不是農場直送而是從貨架上買回,通常已經經過多天的運輸過程,最好還是放在冰箱冷藏,並且早點食用。
品質好的蛋沒有腥味,用少許的水放在電鍋內蒸熟,沾點鹽就非常的可口。蛋會帶有腥味,除了不新鮮之外,還透露出母雞吃的飼料和住的環境並不OK。為了省成本,有些蛋農用劣級的飼料和低品質的魚骨粉給雞吃,而且飼養的環境不乾淨,通常也很擁擠。母雞得不到好的照顧,雞蛋的味道也不會好。不健康的母雞比較容易生病,所以雞農又會在飼料中添加藥劑,預防母雞生病。雞蛋有異味、稀稀的不夠有彈性,代表的不僅是母雞的健康狀況,也洩露出可能含有抗生素等藥物成分。
一般消費者不會實地造訪養雞場,只能從雞蛋本身判斷好壞。如果能夠親自走訪雞蛋農場,就會發現大部分的雞是被飼養在連轉身都很難的籠子裡,要不就是從來不見天日的立體飼養庫房中。雞蛋品質要好,母雞必須受到善良的對待,例如放牧在平地自由走動、自在飲食、空間寬敞等。兼顧到母雞福利的放牧方式,成本相對高出許多,而且每天得彎腰撿雞蛋,花費的人力成本確實很多。
幾年前轉型飼養人道蛋雞的賴淑雲跟我說,從肉雞轉型到飼養蛋雞是因為不忍殺生,所以開始養殖蛋雞時,便決心要好好照顧母雞。站在雞舍裡面說話時,吵鬧的母雞們好幾次飛到我們的肩上、頭上,絲毫不把我們放在牠們的雞眼裡,可見得平常主人真的對牠們還不錯,才會對人沒有戒心。(待續)倉廩實,過好年 有機好米
身體對食物是有記憶,會依賴、會思念的。天冷,身體對米食的依戀會更深切,這是為什麼冬天是米食產品的旺季,米飯、年糕、米粉、米糕……各種米製品銷路特別好。氣溫低,大家的食欲強、胃口好,身體告訴大腦:「我需要熱量!」大量的熱量來自醣類、澱粉,如果只給些零嘴搪塞,身體會提出抗議。非得等你好好吃一頓富含澱粉、蛋白質的食物,口慾和食欲都滿足了,它才會暫停嘮叨。
飽含醣分、澱粉的食物,到了冬季品質特別好。例如稻米、地瓜、馬鈴薯、小麥,甚至水果類的香蕉也一樣。稻農都知道,十二月左右收割的第二期稻米,要比夏天收割的第一期稻米好吃。
冬天陽光少、氣溫低,日夜溫差大,稻子生長的腳步慢了下來,讓它可以緩緩的從泥土中吸取養分。這時候土壤的含水量少,稻子需要往深處探索水源,也會因此吸取更多元的營養,造就味道更豐富、扎實的口感。二月過春節,正是一年好米初上市的時候,我們就先把米桶添滿吧。
我自己經常吃的米來自幾位有機農夫,例如中壢邱垂強種的「有鴨米」,採用不施肥的方式種植,米粒小小的,口感卻很實在。「有鴨米」的價格很親民,我很奢侈的拿來釀成米酒自用,羨煞一群喝酒和喜歡拿米酒煮菜的朋友。
石門水庫第一灌溉區種出的「添壽米」也是我喜歡購買的好米。「添壽米」是用EM菌有機肥種出的香米,煮飯時廚房飯廳都是米味,難怪會得到當地冠軍米的肯定。
吳水池在中部苑裡種的有機米,取了一個長長的名字:「自己吃的米」。不過,我更喜歡他的有機黑糯米、綠糯米和紅糯米。吳水池用自己種的米做出香又好吃的黑麻糬,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沾上他自己磨碎的花生糖粉,想到就叫人舔嘴。
苑裡是台灣重要的有機米倉,也是我經常走動的地方。這附近一年四季都有精采的食材,好友葉淑惠經營的「山水米」,長期在苑裡推廣有機耕稻。每次聽到她說有機米面積又有增加,不但替她高興,也替環境慶幸。
有時我會接到有機農友陳文龍的電話,招呼我過去吃他自耕自製的米苔目。八十多歲的老阿公徐能發種的有機米,我也買過好幾回,他種的稻米還曾經得過全台冠軍,以有機米打敗眾多慣行農法種的米,算是破了紀錄。跟農夫直接交易,家裡的餐桌好像也離大自然更近了些,對自己吃的東西也有更多的認識。
台南的李价斌是我很欽佩的年輕小農,他的農地通過有機驗證,生產的稻米卻比市價低很多,難道做田人算術不好嗎?原來,他家世代務農,對他來說,種稻並不是什麼天大挑戰的事:「只要環境生態養得好,稻米是管理少、收成穩定的作物,有機方式又可以省下農藥,成本不會比較高。」他認為有機米合理的價格帶,應該落在每公斤台幣七十元附近。
市面的有機米大多在一百二十元以上,阿斌認為:「那是早期,大家還在摸索有機該怎麼種的時代,因為技術難度高、產量少,再加上大家認定有機就該比較貴,所以價格才會比慣行米高出三四倍。」可是,這麼多年下來,有機米的消費人口多了,種的人也多了,價格理應調整到皆大歡喜的程度才對。他相信未來勢必如此,他不過是提早這麼做罷了。
過年期間把米桶填滿,象徵來年豐收富足,如果又可以食用平價的有機米,豈不是健康、財富統統擁有了嗎!(待續)真、好、色 香菇與金針
逢年過節前,總有人會問我如何挑選香菇、金針等常見的南北乾貨。大家想知道如何買到又真、又好、又漂亮的食材,才不會有花了錢卻買不到好東西的怨嘆。
香菇價格調漲,除了因為春節將至,需求大量增加之外,衛生機構加強檢驗進口南北貨,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
菇類屬於真菌,是從菌絲開始繁殖,現在菇寮大多以太空包養菇,太空包裡裝的是木屑、米糠粉、碳酸鈣和小麥粉等,不需要用到化肥,也不能使用除草劑或殺菌劑,只要買到新鮮完整的菇類,讀者可不必擔心吃到農藥。菇類是靠太空包內或者是段木體內的營養素生長,自己不會行使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所以多是生長在不見天日的陰暗處。許多菇體本身就是雪白色,並不是漂白或染白的。
傳統的香菇是用段木種植,生長速度較太空包緩慢,並且需要較多的人工,成本較高售價相對也高。不過段木種植的香菇滋味濃郁,口感細緻,雖然稍微貴些,老饕級的食客,還是喜歡段木菇的真滋味。
用太空包種出的香菇,菇柄較長,取段切下後可做為素食原料,所以市面販售的太空包香菇,菇柄反而較短,且切面平整。段木香菇是從木頭上鑽出的小洞穴長出,採摘後菇柄呈不完整的尖椎狀。
此外,台灣的香菇烘乾技術佳,乾燥度適中,不易脆裂,且菇傘部分顏色偏黃。進口香菇為了保存,乾燥程度較高,比較硬脆,菇傘部分顏色較為淺白。如果是從菇場直接買回香菇,只要在煮食前略為沖洗即可,泡過香菇的水也可以使用,丟棄反而可惜。新鮮的香菇不可用塑膠帶密封,必須要透氣呼吸才能保存。買回的香菇放在不透氣的塑膠袋中,在冷藏環境大概三五天就會發黏壞掉。
大朵的香菇是精心挑選出的,所以價格一定會比較貴。一般家庭食用,挑中等大小,比較平價的香菇,是比較經濟的選擇。
我曾經在演講時,展示圖片中二種外表顏色截然不同的金針,再請問聽眾會買哪一種。結果有不少的婆婆媽媽,選擇右邊漂亮的,並且跟我說:「這個黑黑的這麼醜,誰敢買!」
當個精明消費者確實不容易,又愛又怕受傷害,到底該怎麼挑選好東西,才能吃得安心呢?我建議的挑選順序是:真、好、色。優先挑選天然沒有添加物的真食物,然後考慮品質優劣,最後再論外觀條件。
真:買到真東西的基本要訣是看到食材的完整性,例如絞肉要先看整塊肉,水果切盤要先看到整顆水果。盡量購買未經加工,沒有經過添加物改變的食材。
好:確定買到真食材,再來精挑品質。每一種食物有各自的挑選法,以金針來說,正常的香氣、完整度都是挑選的要點。更重要的是不要買到色彩豔黃,沒有酸壞變味,不帶藥水味的金針。
色:以自然為標準色,不要苛求食物長保新鮮亮麗。天然食物採摘或切割後,就會逐漸退鮮,出現花容失色的現象。氧化變色是很正常的,過了嘗鮮期,還不氧化、不變色、不酸敗,才是異常。食材切面該褐化卻還是鮮豔;粉類該變色的卻白皙,反而有經過漂白處理的嫌疑。
一般的南北貨行買的金針,可能經過亞硫酸鹽處理過,顏色鮮豔亮麗,泡過水會發出酸敗藥味。天然的乾燥金針,顏色較為黯沉,是接近咖啡的深色。達蘭埠黑暗部落的烘乾金針花,是當地原住民用燒柴方式烘乾的,因此顏色要暗一些,也會比較乾燥,有碎屑,帶有炭烤的風味。愛買連鎖大賣場對於金針不用薰蒸,也有嚴格把關,是市面上比較容易買到安全金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