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章 用3個問題,99%的產品都能暢銷

叫好卻不叫座的商品,很惋惜嗎?
不管是什麼產業,什麼業種、公司或是個體,全都是從「賣東西」這件事開始。無論是商品或是服務,如果無法成為顧客願意選擇、掏錢買單的對象,買賣就不成立。因此,所有做生意的人都必須對「賣東西」高度關心。為了成為顧客會選擇的對象,商家得提供有價值的商品。這是最起碼要做到的基本條件,當然也是做生意的大前提。

然而,即使準備了十分優異的商品,不等於能夠擄獲顧客。這就是做生意的困難之處,同時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如果顧客不知道這項商品,或是不明白商品的價值,就根本不會購買。即使讓消費者知道商品與其價值,若不能在他們心中引發共鳴,也不會掏錢買單。

這時候,多數的公司或個人便會採取「勤跑業務」的作法,可是胡亂魯莽地推銷,多半也只是徒增辛勞,卻不會有什麼實質的效果。其實,在這種狀況下,就是「行銷」(marketing)登場的時機。

把複雜的行銷,用一句話形容是……
假如被詢問:「怎麼用一句話說明『行銷』?」你會如何回答?
許多商業用語都有英語的對應,譬如:業務/銷售(sales)、會計(accounting)、財務(finance)等,而行銷(marketing)也是如此。
 
在我舉辦的研討會上,如果向第一次參加的學員詢問何謂行銷,得到的答案經常是:「我也不太知道,是指市場調查之類的嗎?」、「像是廣告或宣傳文案這樣的東西?」雖然都沒有錯,但都不是正確答案。確實有市場調查(marketing research)這個詞彙,而行銷的基本流程中,有時會進行市場調查,當然也會運用廣告做宣傳促銷(promotion)。

但是,不管是市場調查或宣傳促銷,都只是行銷活動的一部分而已。例如,訂定商品或服務價格也是行銷的一個面向,為了增加新顧客的業務活動,也屬於這個範疇。如此來想,行銷的範圍真是非常寬廣,定義也很曖昧模糊。或許,就是因為曖昧模糊,才讓人覺得行銷好像是一件很困難、很麻煩、很棘手的事。

因此,很多人雖然認為「想要販賣商品的話,行銷很重要」,但實際上卻不知道究竟該做什麼,又該怎麼做才好。

我想教你「不只是賣,更要暢銷」
接下來揭曉答案。怎麼用一句話來說明「行銷」?在學校課堂上,我總是這樣說明:「行銷就是『建構能夠讓商品自然銷售出去的機制』。」

我很喜歡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他認為企業唯一的使命就是創造顧客,也就是讓眾人成為自己公司的客戶。因此,企業應該做什麼?杜拉克認為答案就是行銷與創新。

進一步闡釋,杜拉克認為終極的行銷是「不做直接的銷售活動」,換句話說,是指不進行直接的促銷、不需要直接的業務活動。為了避免讀者誤解杜拉克的意思,在這裡追加說明。前述的主張,並不是要各位裁撤公司的業務部門,或是請業務人員走路,而是在強調,如果事先建立能夠吸引消費者購買的機制,再來進行業務活動,即使不到處推銷,直接向顧客訴求「請購買我們的商品」,也能發揮實質的效果。

換句話說,企業、店家必須以「使顧客自然而然想要擁有」為目標,來製作商品、進行市場調查、決定售價、構思廣告內容等等。而以上的所有活動,全部都叫做行銷。

假如輕忽了這些活動,魯莽草率地大力拓展業務,絕對不會有好的業績成效。因此我總是強調,行銷就是「建構能讓商品自然銷售出去的機制」。

暢銷的機制,其實只要學會3步驟
清楚明白行銷是什麼之後,接下來讓我們來學習行銷。如果到書店去看一看,可以發現教科書裡面,像是行銷原理、行銷架構、行銷組合(又稱作行銷4P)等,都是各種理論與專業用語,我想讀個五頁就想放棄的人應該不少。

其實,我們可以想得更單純一點。要建構「暢銷的機制」,重點只有以下三個:①提供什麼?②賣給誰?③怎麼賣?

如果說行銷就是「根據上述三個重點,依序思考如何讓顧客來購買自家商品」,我認為一點也不為過。實際上,大型企業也是在做同樣的事。

要讓顧客購買自家商品,應該怎麼做?第一步,是要製作出能給予顧客價值的商品,也就是擬訂產品(商品)策略。接下來,具體思考這個商品會造成什麼層級的消費者迴響,這屬於目標策略的範疇。然後,探討怎麼讓顧客掏錢購買。這就是推廣(promotion)策略。將這三個策略簡化之後,即是「①提供什麼?②賣給誰?③怎麼賣?」

此外,分別為這些策略標上號碼,其實具有很大的意義,因為依照編號順序來思考這三個策略至關重要。也就是說,首先要徹底思考「提供什麼?」,接著充分研議「賣給誰?」,最後則要深思「怎麼賣?」

迷思一:老師我想用LINE與FB來推廣,行嗎?
我擔任研討會講師或諮詢顧問時,經常被問到以下的問題。
「現在臉書(Facebook)很流行,我們也想做……」
「LINE目前正當紅,是不是也該運用一下呢?」

提出這類疑問的人,是在審慎思考什麼樣的商品、會到達什麼樣的顧客手中,也就是「提供什麼?賣給誰?」之前,就先考慮臉書或LINE等「怎麼賣?」的部分。

在「提供什麼?賣給誰?」還懸而未決時,就先考慮「怎麼賣?」,但是真正會購買該商品的目標客群卻沒使用臉書或LINE,就完全沒有意義。

「怎麼賣?」這個部分,除了運用社群媒體之外,還有電視廣告、廣播廣告、雜誌廣告、夾報傳單,以及舉辦活動或提供試用品等非常多的選擇。所以,應該要深入探究自家商品的特性,以及會購買商品的顧客有什麼特徵,再來考慮最合適的行銷途徑。

如果只是因為別人說「大家都在做」、「現在正流行」,便隨著新的媒體與銷售方法起舞,將有很高的機率只是在浪費時間與金錢。因此,依照「①提供什麼?②賣給誰?③怎麼賣?」的順序來思考,非常重要。

迷思二:老師那個商品熱賣,我該怎麼抄?怎麼學?
在說明「什麼是行銷?」時,經常會有來自各方的批評與質疑,例如:
「雖然你用了一堆有些深奧的用語來說明,但全都是從成功的例子推導出來,也就是『事後諸葛』的論點。」
「介紹各種成功案例是不錯,但依樣畫葫蘆照著去做,也無法保證成功。」

若是問我對於這些意見的看法,我只有一句話:「他們說得一點也沒錯。」但如果因此便說學習行銷完全沒用,我真的沒有辦法認同。

多數的行銷理論,是研究了現實商務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之後,將其中的「機制」歸納而來的。所以,很多公司或商業人士,都是先學習高深的行銷理論,然後,針對「如何販賣?」經過合理且策略性的思考,並且付諸實踐,最終獲得成功。

但另一方面,完全沒有相關的學術知識背景,只靠自己百思苦想「如何販賣?」而獲得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不勝枚舉。

然而,這些在企業家腦海中的成功案例,大多數都尚未形成體系,很多時候甚至本人都無法清楚說明。這即是所謂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因此,行銷領域的專業人士分析暢銷案例之後建立體系,將其轉換成為顯性知識,而這些知識未來也可能形成行銷的理論或架構。

當然,對於成功案例,並不是依樣畫葫蘆、照著模仿便能夠複製成功,因為隨著時代、地點、顧客的不同,「應該做什麼?」也會隨著改變。這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能否直接運用在社會上?」的問題一樣,即使照著教科書去做,也不可能完全行得通。

但是,如果能學習成功企業家「如何思考」的架構,並套用在自己的事業上,經過再三思考,那麼相較於完全不知道理論而盲目努力,成功的機率自然會提升。

簡單的MBA基礎知識,讓非行銷、業務人員也能懂
我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商學院念行銷,那裡非常重視理論與架構的學習。然而,理論的學習只是一種前提(準備),本身並非課程的本質。在實務課程當中,重要的是學員得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各式各樣的成功案例「究竟為什麼會成功?」。

因此,本書不僅有大企業的成功案例,也會介紹我提供顧問諮詢時的成功經驗,並深入淺出地將成功的理由傳達給讀者。而且引導各位思考:如何將這些觀念與方法運用在自己的生意上?相反地,畢竟失敗也有失敗的原因,我會舉幾個常見的失敗案例,為各位介紹說明。

學習理論與架構當然極為重要。但是,對於企業家而言,比起怎麼也記不住、不好運用的高深理論,學習簡單原理、真正能「實際運用」更要緊。因此,本書盡量使用淺顯的詞彙來說明。

請不要認為「即使如此,業務或行銷什麼的,跟我又沒什麼關係……。」就如同本書開頭所述,所有的生意都是以「賣東西」為前提。為了要「賣」,如何有效運用人力、物力、財力、資訊等經營資源,至為關鍵。所以,財務、總務、人事等所有部門的人,都必須了解行銷的基本知識。

不驕矜自滿、不預設立場,就能理解以行銷為基礎的思考方式。本書對各位來說,若能成為一本行銷入門,將是我無上的光榮。第1章 思考「提供什麼?」──產品策略

擔心賣不好,所以給顧客十幾種商品選擇?錯!
開始從事行銷活動時,應該依據「①提供什麼?②賣給誰?③怎麼賣?」的順序來思考。所以,「①提供什麼?」便是所有行銷活動的起點。因此,審慎思考「提供什麼?」是不是「顧客所尋求的東西」、是不是「超越顧客期待的東西」至關重要。

業績不振的公司或商家,大多數都是顧客價值偏低,或是想要販賣需求並不明確的商品或服務。而且,不徹底追究原因,沒從頭思考「提供什麼」,只是一味地想要開拓新客群、新事業,或是採用新的銷售方式,到頭來反而讓傷害更加擴大。

在本書一開頭,曾經提到一個案例。某家串燒店為了招攬女性顧客,將店面改裝成咖啡館風格,結果經營卻陷入危機。各位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答案是,關鍵商品「串燒」的味道不佳。顧客不願光顧不好吃的串燒店,是理所當然的事。另一方面,如果從顧客的立場來思考,店家只是生產、供給好的商品是不夠的。

現今世界上各種商品與資訊過度氾濫,消費者已經陷入「不知道該買什麼才好」的狀態。因此,因此,對於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而言,很重要的是凸顯自己真正想要販賣的東西,為顧客提供真正的價值,並確實地傳達給消費者。

首先,來做個頭腦體操。舉例來說,我們現在來到一家烏龍麵店。店裡牆上貼著同樣大小的紙張,上面寫著幾十種品項的菜單,例如:油豆腐烏龍麵、月見烏龍麵、咖哩烏龍麵、鍋燒烏龍麵、炸麵衣烏龍冷麵等,非常豐富。這樣的店,您覺得如何?

當然,菜單的品項很多,不是一件壞事。實際上,很多餐飲店都是以提供多項菜餚品項作為賣點,例如一般的居酒屋等。但根據調查,一個人若是面對七種以上的選項,就會突然變得無法做出選擇。提供餐點的烏龍麵店,對於為數眾多的菜單品項,如果在排列上沒有層次、毫無章法,顧客會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才好,陷入迷惑與混亂:「到底要吃什麼才好?」

所以,烏龍麵店的經營者應該將自己最想販售、希望顧客品嚐的東西,優先放在醒目的位置,像是強調:「我們的招牌是天婦羅烏龍麵。在很多美食雜誌上也被選為推薦商品、深受好評。」如此一來,顧客的視線就會聚焦在天婦羅烏龍麵上,點這道餐點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來店之前原本就計畫「今天吃鍋燒烏龍麵」的顧客,也可能會想:「原來這家店的招牌是天婦羅烏龍麵!那下次來吃吃看好吧……」,而提高他們再次光顧的可能性。

為何麼要在這家店吃飯?為什麼要在那家店買東西?讓顧客自己了解箇中理由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會選擇去某家店?除了商品本身之外,顧客選擇的理由可說有千百種,例如:與車站之間的距離、店裡的氛圍、店員的待客之道等。

但是,擁有能夠拍著胸脯向顧客推薦、自信絕對不輸其他店家的商品,依然極為關鍵。其中的大前提就是提供美味、安心食用的產品。只要能清楚了解顧客選擇自家商品的理由,就可以打造出顧客自主選擇光臨的商店。

擔心賣不好,所以讓產品有幾十種功能?錯!
接下來討論「提供什麼?」的源頭。所有的商品或服務,都具有「機能」與「價值」這兩大面向。機能也被稱為性能、規格,可以展現出商品本身所擁有的特點或角色。相對於機能,價值是無法用肉眼看見的,例如:擁有某商品的滿足感、使用某商品時情緒的愉悅,甚至是能獲得的效用等。可以從「能令人感到開心、心情舒暢,覺得很有用處」等觀點來思考。

舉例來說,以機能與價值的角度來看智慧型手機的尺寸。一般規格說明書上所記載的「長十二英吋、寬六英吋、厚八公厘」,就是機能的部分。相對於此,「正好可以一手掌握」、「放在口袋裡也不會覺得不舒服」等,則是價值的展現。

我們必須注意的重點是:當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時候,最初會關切的大多不是機能,而是價值。換句話說,比起商品或服務的機能本身,顧客會把考慮的重點放在使用時的價值。

比較極端地說,對顧客而言,機能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如果連商品提供者本身,都無法實際感受到商品的價值,顧客自然不會掏錢購買。而且,價值不僅限於從機能獲得的直接效用。

譬如,有兩款由不同製造商販賣的智慧型手機。不論是硬體或軟體方面,都是A公司的商品勝出,但事實上,規格上較差的B公司手機有時候卻賣得比較好。如果B公司讓自家產品散發「擁有這隻手機超酷」、「愛用者大多是創意工作者」等形象,那麼希望被認為很有品味的消費者,就會購買B公司的手機,透過使用發現箇中價值。

首先,顧客要的很簡單,就是「美味、超值」
由此可知,我們必須提供顧客,在購買、使用、品嚐、飲用、觸摸時,能實際感受到其價值的商品或服務。換句話說,店家要清楚明確地傳達出沒寫在規格書或菜單裡,肉眼看不見的價值,商品才有可能會大賣。在思考「提供什麼?」時,這是重點中的重點。

然而,大部分的公司在思考「提供什麼?」時,都會以「只要規格夠高,顧客自然會喜歡」的思維來開發產品,最後自然慘遭失敗。近年來,日本產品因為其高性能已超越消費者所追求的價值,而在全球市場上陷入苦戰,引發各界關注,這就是所謂的「加拉巴哥化現象」(Galapagosization Syndrome)。

另外,如果將前述智慧型手機的例子套用於烏龍麵店,點招牌天婦羅烏龍麵的顧客,已經不只關注「營養又美味」等由機能所帶來的效用,而在「品嚐雜誌上蔚為話題的餐點」這一點發現價值。

最近,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饕客享受一流廚師所烹調高級素材料理的連鎖店,例如「俺的義式料理」、「俺的法式料理」等,深受大家矚目。儘管這種類型的店堅守「提供美味料理」的基本要件,然而對顧客而言,在風潮之後,其價值在於「我在那家引爆話題的餐廳吃過飯」這件事。

第二,別只是賣商品,更重要的是賣fu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當然不是我個人獨創的見解。哈佛大學商學院行銷學教授希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一九六○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一篇名為「行銷短視症」(Marketing Myopia),也就是所謂「行銷近視」的論文。

在這篇論文當中,李維特教授以鐵路運輸產業為例,說明隨著汽車的普及,鐵路公司會陷入困境,是因為「罹患近視」,認為自己只是營運鐵路的公司,而沒有理解到對顧客而言,其價值是在於提供旅客「移動手段」這件事。

李維特教授主張,我們應該要著眼於,「鐵路」這個移動手段所帶來的效用,而非營運鐵路本身。當時,這是非常劃時代的理念。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強調,廠商透過商品或服務,向顧客提供機能與價值兩個面向。當然,這兩者並非彼此之間毫無關係。簡單來說,從機能面也能夠帶給顧客「價值」。
以烏龍麵為例,從澱粉幾公克、鹽分幾公克等機能面來看,烏龍麵透過提供了維持身體活力來源所必需的營養素,為顧客帶來價值。在此,可以將其視為商品的「機能性價值」。

另一方面,就如同先前所說的,在購買或使用某項商品或服務時,自己的心情會變好,這就是「情緒性價值」。隨著全球化觀念的進展,還衍生出「社會性價值」的見解,例如對環境友善等。比較近期的理論,請參考美國行銷學大師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二○一○年發表的《行銷三‧○》一書。

結論是,同樣是「價值」,隨著每個人的切入點不同,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看法。由於我到目前為止的說明,是把「機能性價值」包含在機能當中,或許正統行銷學的專家會認為這樣會有些籠統。

但是,本書的目標是要讓所有的讀者都能夠理解並實際運用,因此往後的章節仍然一如既往,刻意區分機能與價值來進行說明。換句話說,商品或服務的規格本身就叫做「機能」,而使用後所獲得的效用則稱為「價值」。

第三,要懂得產品的強項,千萬別去拚價格
首先,思考能提供顧客什麼樣的價值,再次發掘並找出商品或服務所擁有的價值。然後,進一步提升淬煉出所具有的價值。為了貫徹這一連串的過程,我們必須思考應該怎麼做才好。
  舉例來說,街上某家咖哩店在思考,什麼是只有自己的店才能夠提供的價值。重要的是,要深思「怎麼做才能讓顧客高興」。除了端出花了好幾天熬煮的香料與蔬菜咖哩之外,若是聚集真正咖哩控的店,可以每個月為顧客設置一個特別日,提供在別的地方吃不到的菜單,例如魚翅咖哩、控肉咖哩等等。或是,如果把重點放在「讓顧客在愉悅的心情下用餐」,就要招聘朝氣蓬勃的店員、使用曲風明快的森巴音樂,徹底考慮消費者在店裡用餐時的舒適感。

簡單地說,要好好掌握自身的「強項」,並且不斷淬煉、強化,直到成為能讓顧客愉悅的價值。如果不思考這樣的事,漫不經心做生意,到頭來只會陷入價格競爭的泥淖。

當好幾家沒有什麼特色的咖哩店聚在一起,不管在哪一家吃,味道和氣氛都沒什麼不同,那麼相對於一百元的咖哩,消費者就會選擇八十元的咖哩。如果不能在提供的價值上做出差異化,到頭來只能吸引那些抱持「越便宜越好」價值觀的顧客,陷入打價格戰的窘境。因此,具備獨特的價值,也就是凸顯出「與其他競爭對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