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外匯基礎觀念

外匯初體認:外匯代表購買力

什麼是外匯

想必社會上大多數人都知道,而且實際上使用過。例如:出國觀光旅遊的人、接洽商務的生意人、或者是出國留學的學生等,都會到「外匯指定銀行」兌換外幣;做進出口貿易的人當然更少不了外匯的買賣。外匯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幣值,它可以是現鈔、可以是匯票、可以是定存單,也可以是放在銀行活期或定存戶頭上的外幣存款。

外匯代表的是一種購買力,一種在他國購買商品、或享受勞務服務的能力。對於我們而言,只要不是新臺幣的其他貨幣都是外匯,所以美元是外匯、日圓是外匯、歐元也是外匯,連蘇聯的盧布、中國的人民幣也算是外匯。

外匯的功能有四項,其正是投資者投資外匯的主要原因,這四項功能分別為:(1)價值衡量的標準;(2)價值儲存的工具;(3)交易的媒介;(4)兩國互通有無的工具。

外匯投資在所有的金融商品中是風險最大的一種,如果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更不能全部放在外匯投資這隨時可能打翻的籃子裡。外匯會升值也會貶值,升值是指某種貨幣愈來愈值錢,它所能兌換的其他國貨幣就愈來愈多,例如:英鎊兌美元匯率由1.5變動到1.7,這表示原本依英鎊可以換1.5美元,如今可換1.7美元,即英鎊升值。貶值表示某種愈來愈不值錢,它所能兌換的其他國貨幣就愈來愈少,代表此一幣別對其他國幣貶值。例如:美元兌新臺幣匯率由30.65變動到31.25,這表示原本新臺幣30.65元可以換1美元,如今需要新臺幣31.25元才能換到1美元,顯示臺幣愈來愈不值錢,臺幣貶值。

原物料如果大漲,原物料出口國的幣值如南非幣、澳洲幣都有相對走強的機會;相反的,原物料如果大跌,原物料出口國的幣值就會大貶值,2014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原物料需求減少,澳洲和南非出口不振,引發該國幣值大跌。澳幣兌美元匯率由0.95跌到0.69,澳幣貶值27%;美元對南非幣由10.26漲到14,南非幣貶值36%。臺灣投資人通常在理專的鼓吹下,買進高利率的澳幣和南非幣,最後是賺了利差、賠了匯差。

在目前國際性資金移動非常迅速的金融大環境下,套利性的資金經常從利率低的地區流向利率高的地區,也就是借出低利率的貨幣,然後轉存高利率的貨幣,這種交易行為又稱為利差交易(carry trade)。例如2000年全球高科技泡沫化,全世界為了救經濟,各國央行大幅度降息,只有澳洲和紐西蘭央行維持高利率,全球投機客借出低利率的日圓,轉存高利率的澳幣和紐西蘭幣,造成澳幣和紐西蘭幣的大幅升值。當一個國家利率逐漸走高時,其匯率更往往居高不下,例如2004底年美國認為景氣已經開始溫和回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開始分次調高利率,各國資金湧入美國,美元也在當時緩步走升。
2008年美國面臨次貸風暴的危機,不斷降息,將利率降到0%至0.025%,仍然無法挽救經濟,最後乾脆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資金往世界各國流竄,造成新興市場的資金氾濫,新興市場的股市、匯率、債市、房地產皆大漲,投資人沉浸在資金派對中,高興不已。2015年美國開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新興市場的資金回流美國,新興市場的股市、匯率、債市、房地產開始崩跌,尤其是馬來西亞、印尼、巴西最為慘烈。

投資外匯市場必須要有國際觀,了解各國的財經狀況和相關政策,才能在投資過程中,取得投資的優勢。至於如何取得各國匯率的走勢和資訊呢?目前運用網路取得投資訊息的方式十分普遍,投資人可藉由入口網站進入理財類網址中,尋找所需要的外匯資訊。

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為金融市場的一部分,泛指外匯買賣雙方互相接觸的全部範圍,只要有外匯交易行為發生,雖無具體場所,仍為外匯市場。因此,外匯市場是指以外匯交易所為中心,由中央銀行、國外銀行、外匯經紀商或自營商、進出口商和外匯投資者所共同形成的市場。

外匯市場以型態分:有集中交易市場與店頭市場(OTC)。所謂集中交易市場,指外匯交易的參與者於每日固定時段在特定地點,即外匯交易所,從事外匯買賣;例如:臺北外匯經紀商的「美元兌新臺幣集中交易市場」、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外匯期貨集中交易市場」。另一種稱為店頭市場,店頭市場並無特定的地點與時間限制,外匯交易參與者利用電話、電傳等方式,透過經紀商或自行詢價議價,進而決定交易。

集中交易市場把所有的買方和賣方集合在一起做交易,在價格方面比較客觀,也比較有效率,同時避免交易完成後對方不履約的風險。店頭市場交易不用將所有的買方和賣方集合在一起做交易,只要單一買方或賣方協議後即可進行交易,例如你去銀行買外幣存款就是店頭市場,你把手頭上的美金現鈔賣給同事也是店頭市場。

一般而言,外匯市場的架構分為銀行與顧客間市場,及銀行與銀行間市場。現代的外匯市場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地自動撮合供需,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各銀行只有抬高價錢來買入外匯;當供過於求時,大家只好降價求售,於是匯率因供需關係而波動,供需也各自獲得滿足。

銀行與客戶的市場

指參與交易者為個人或廠商,與銀行所形成的市場。進出口廠商是銀行最主要的外匯需求者與供給者;進口商自國外進口貨物,因此向銀行結購外匯,付款給國外供應商;出口商輸出貨物至國外,由國外進口商處取得外匯,在向銀行結算外匯兌換成新臺幣。

一般個人則是銀行的次要外匯客戶,例如:出國旅遊購買外幣、或是匯款給國外的親友等,以上交易除少數透過電傳方式處理,大多數的小額外匯交易是在銀行櫃檯完成的。外匯交易的成本甚低,當你從事外匯交易時,銀行並不收取任何手續費,只是當你想買進時,以比市場略高的價格賣給你;當你想賣出時,以比市場略低的價錢向你買進,這中間所形成的價差。

銀行與銀行間市場

指參與交易者為銀行,通常是透過電傳系統,如電話、電報,甚至路透社的全球外匯交易系統進行交易。銀行之間的交易分為商業行為的拋補、和創造利潤的投機性買賣,無論哪一種交易,皆可能造成損失或利得。

本地大型或跨國性銀行,在計算本身客戶的供需狀況,並與本地傳統性商業銀行完成拋補之後,若供需仍然無法平衡,其外匯交易員就會到位於世界各地主要大城市的金融中心去拋補外匯。他們利用電話、電報或交易系統,與金融中心的各外匯銀行聯絡,要求報價並完成交易。

外匯市場的特色

外匯商品種類繁多

外匯市場是一個全天候的市場,外匯交易的工具種類繁多,它不僅具有高報酬、高風險的特質,而且沒有任何個人或組織可以操縱它,因此外匯市場成為投機客的新樂園。國際外匯市場不僅自由化、而且全天候。在此前提下,外匯投資管道也呈現出多樣化。

外匯投資工具,由最基礎的外幣存款到外匯選擇權,五花八門、林林總總。一般將外匯買賣市場分為現貨、遠期兩大市場。現貨市場的投資工具有:外幣定存、外幣活期存款、外匯現貨、保證金交易;遠期市場的投資工具有:遠期外匯、外匯期貨、外匯選擇權和外匯期貨選擇權。外匯借貸市場的投資工具有:國庫券、公債、公司債和可轉換公司債等。這類型投資工具,基本上是以賺取固定利息為主,風險性相對較低。

人為炒作不易發生

依據2014年底的資料,全球平均每天外匯交易總額已超過1.2兆美元,這樣的成交量是美國紐約股市成交總值的75到80倍以上,美國債券市場的3到5倍,臺灣股市成交量的250倍以上。由於成交量太過龐大,因此無須擔心某一集團、或個人操縱外匯市場。各國央行有時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進場干預,效果仍有待觀察,更何況是某一主力,因此在操作外匯時,只要抓對大方向,不必考慮主力作手從中攪局。

和其他金融市場相比,外匯市有其不同的風貌及特性,使得外匯投資必須使用不同的操作技巧,所以想在外匯市中獲利,先得了解外匯市場的特色。外匯市場沒有主力、大戶、價格的變化,是由供需雙方相互較勁所造成,所以當市場參與分子一面倒的對市場存有一致性的預期心理時,匯率也會出現一面倒的走勢。和其他投資管道相比,外匯交易市場成本最低,若有任何收益,可以是先規劃避稅或免稅的機會,是從事外匯投資的另一項優點。

24小時的外匯交易

由於時差的關係,各大金融中心的營業時間因而不同,進而組成了一個24小時不中斷的交易網路。透過電傳通訊網路,投資人不僅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地區進行外匯投資,亦可跨區到其他不同時區做交易。例如:臺北的投資人可以在白天下單到東京外匯市場,亦可在晚上下單到紐約市場。

以臺北時間而言,每天早上7點鐘,遠在澳洲雪梨的外匯市場已經開盤交易;一小時後日本東京外匯市場也開始加入;9點鐘一到,臺北、香港、新加坡三地的外匯市場相繼開戰。接下來的三個小時,全球的外匯市場以亞洲地區為中心。到了下午3點,德國法蘭克福的外匯市場開始運作;此時澳洲雪梨市場已經停止交易;而日本、臺北、香港和新加坡的交易也已接近尾聲;下午4點一到,全球最活絡的外匯市場--倫敦市場適時接棒。由於地區上的特殊關係,吸引亞洲、歐洲與美洲的投資客相繼投入,交易也跟著異常活潑。晚上8點,美國紐約市場正式登臺,此時外匯市場又進入另一個交易高峰。

由於美國外匯市場的自由化與多樣化,全球的外匯投資者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