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SOP三大思維陷阱
1. 陷阱一:贏在起跑點
「贏在起跑點」是落後的徵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你走進一家便利商店,在門口的「叮咚」聲響起後,店員異口同聲的大喊:「歡迎光臨!」但你卻不覺得有受到歡迎或重視的感覺。,原來,每個店員都低頭專注做自己手上的事,「歡迎光臨」這四個字,似乎只是為了應付公司要求才勉強說出口的,不但沒有熱情,連抑揚頓挫也沒有,「愛聽不聽是你的事,反正我有做就好了……」
說真的,顧客一進門就心情不好,你怎麼能期待他愉快消費?
二十年來,我輔導過很多大公司的員工,像是壽險業、直銷業、旅行服務業、房仲業、汽車銷售業、百貨連鎖業等等,其中大多數員工,都是站在第一線和顧客面對面的服務人員。
為了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服務,這些企業通常在員工們進公司的第一天,就開始對他們實施教育訓練,教授公司內部長久以來所制定的待客SOP(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希望搶先一步,讓員工們可以贏過其他對手、做到最好。
可是在沒有更深入的解釋SOP之下,多數員工反而變成「巴伐洛夫的狗」(註):被這些SOP制約,面對各種現象只有一種特定反應,這樣非但無法讓顧客產生好感,甚至常常忽略顧客的真正需求,變成不知變通還惹人嫌的「次等服務人員」。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我永遠都記得,有一晚我臨時急需一條電腦的電源線,雖然那天時間有點晚了,我還是趕緊衝出門到附近的幾家電器行詢問。我經過的第一家是全國知名連鎖店,店員已經把鐵門拉下一半,看到我準備要衝進去,店員急忙拉住我,然後很有禮貌的說:「先生,不好意思,我們打烊了!」
「我只需要一條電源線,如果我不能進去,可以請你幫我結帳拿出來嗎?」
「可是我們門市的打烊時間到了,真的很抱歉,能不能請您明天再來……」
說真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打公司的客訴專線。
既然他這麼堅決,我只能趕快去找下一家店。好不容易,我終於找到一家還沒打烊的小小電器行,誰知一問之下依然大失所望,因為剛好缺貨!
老闆看我臉色難看,問了我原因,看了看時鐘:「現在都這麼晚了,調貨也來不及了,這樣吧,你等一下,我去把我電腦上的電源線拔給你。」
我不可置信的看著他:「這樣會不會造成你的不方便?」「你現在急著用,它對你比較重要,而且我明天打一通電話就有人會送過來了,沒有什麼不方便的。」
那一天,我感激萬分的收下老闆手中陳舊的電源線,而且不管他的推拒,誠心付給他新品的價錢買下這條電源線。因為他給我的不只是一條電源線,而是能夠幫助我順利完成重要事情的「用心」。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不管是接受良好職前教育的便利商店員工,或是把公司條款背得滾瓜爛熟的電器行人員,都不如這位校長兼敲鐘的小電器行老闆……
聽說,美國有一家連鎖飯店,有天住進一批中國旅客,不過其中有位旅客吃不慣美國的食物,半夜肚子餓得受不了,只能跑去問服務人員哪裡還能買到食物。
這名服務人員勸他晚上最好不要單獨出門,因為外面有時會有醉漢遊蕩;然後隨即打一通電話叫外送。旅客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晚了還有外送?美國連餐館都二十四小時營業啊?」
等餐點送來時,旅客才赫然發現,這名再三道歉說自己太晚到的外送人員,原來是這位服務人員的太太……這名旅客當場感動到眼眶泛紅。
事後有人去採訪這位服務人員為什麼肯這樣做,服務人員只淡淡回了一句話:「我只是做好自己應付的責任──讓客人滿意。」
這種服務,才真的讓人感動又感謝。
其實,便利商店的員工只要稍微抬起頭,對顧客微微一笑;電器行員工只要花一分鐘把電源線結帳,就可以讓顧客滿意、開心而且充滿感激,只可惜沒有一家公司的SOP寫得這麼詳細。
員工不用心的服務態度,不但是公司整體形象的致命傷,最大的損失還是員工本人,因為,公司一旦發現員工正在損害公司利益,你認為這些員工還有翻身或晉升的空間嗎?不被請走就算不錯了。
誰說贏在起跑點最重要?
墨守成規的服務不是服務
一昧遵守SOP的員工,就像是那些只靠背書而考上大學的學生們,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背書」的功夫。而他們的後遺症就是不知變通、不求甚解,反正只要達到某個規定就對了。
這些「目標導向」的人,忽略現在已經是「個人化服務」的時代,每個人的需求和要求都不盡相同,加上資訊流通快速,服務人員知道的不一定比客戶多,情況常常會脫離SOP的範疇;而且情況一旦脫離SOP,這些人甚至會強迫顧客接受自己的流程。幾年前我曾經到住家附近一間火鍋店用餐,店裡有一個服務人員在收桌子時,和別的服務生很不一樣。她除了拿抹布將桌子擦乾淨外,還用乾淨的紙巾替客人將微濕的桌子擦乾,連椅子也認真擦過一遍。
我問她為什麼要這麼費工,她告訴我,以前她到外頭吃東西時,店員總是拿半濕的抹布把桌椅隨便擦擦,她每次都得請店員再幫她擦乾一點,有些店員甚至會冷冷的回她:「店裡沒有乾抹布喔!不然妳自己拿衛生紙擦一下嘛!」
這個經驗讓她覺得很不受尊重,所以當她從事這個行業後,就設身處地希望為每一位顧客做到最好。
這些動作雖然在店家的SOP中鐵定沒有寫到,卻能給人很窩心的感動。
其實,為顧客服務的重點,並不是你遵守多少公司規章,也不是你一開始績效贏別人多少,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了解顧客需求和SOP的矛盾點並用心改善,才能贏得顧客的心和尊敬。
Michael老師語錄
大事要把它做小,小事要把它做細。
(註:巴代洛夫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的生理學家。他發現狗在食物送進嘴裡之前便開始分泌口水,是因為狗先前的經驗所制約,因而發展出「制約反射」的學理。現代人多用「巴代洛夫的狗」來形容一個人的反應不經大腦思考。)
聽話的員工最先被裁員
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有位火鍋店的洗碗工,居然在短短四個年內,從月薪一萬八的計時工,變成年薪百萬的公司主管。
原來,她一開始也和其它洗碗工一樣只管悶著頭洗,整天下來手都洗皺了,但後來她開始思考應該怎麼更改流程,才能把碗洗得又快又乾淨,靠著自己的經驗慢慢排定碗盤的清洗順序,洗碗的流程就愈來愈順暢,時間也愈花愈少。
不久後,她開始轉戰不同職位,並在每一個職位上都試著發掘更省力、省時的方式,為公司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花費。於是她不但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享受,更成為主管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現在她從廚房的小工變成負責外場的主任級人物,期待把服務顧客的流程也做得更好、更精緻。
「大家都這樣做」,不代表一定對
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位太太把肉買回家後,一定會用鹽把肉抹過一遍再放到冰箱裡。患有高血壓的老公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忍不住問太太:「為什麼妳每次都要在肉上抹這麼多鹽?這樣比較好煮嗎?」「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媽都是這樣處理的,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過了幾天,老公遇到丈母娘,也問了丈母娘這個問題,結果丈母娘的答案居然是:「因為我們以前家裡沒冰箱,只好用鹽把肉醃著,肉才不容易壞呀!」
很有趣對不對?其實我們生活裡充滿了許多畫蛇添足的事情,只是很多還沒被發現而已。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想問,這和SOP有什麼關係?和聽話的員工會最先被裁員又有什麼關係?而且聽話的員工不應該是公司的最愛嗎?不但任勞任怨,而且不管做什麼事都沒怨言,為什麼是裁員的第一選擇?
上述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任何的SOP,都必須順應時勢做出調整和改變。而最能夠為SOP做出調整建議的人,正是每天要面對各式各樣顧客的第一線人員。當第一線人員沒有足夠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只知道服從公司規章時,可替代率相對就高,公司不汰換他又該汰換誰?
我也發現,很多一進公司就贏在起跑點的人,往往是把SOP掛在牆上每天朝拜的那些人,一開始上級看他們這麼乖巧聽話,當然會大力讚賞,但日子一久,這些優點就漸漸變成「不知變通」、「沒有彈性」,原本的光芒也就消失殆盡了。
美國的汽車業先驅福特(Henry Ford)這麼說過:「固執、不知變通的人,已經是行屍走肉,活著和死了差不多。」又說:「思考是最艱難的工作,這也就是為何很少人願意去做它的原因。」
仔細看看洗碗工變主任的例子,以及多數成功者和平常人最大的差別,不就在於有沒有比別人用心思考、嘗試轉換思維,然後比SOP規定的多做那麼一點點嗎?
SOP三大思維陷阱
1. 陷阱一:贏在起跑點
「贏在起跑點」是落後的徵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你走進一家便利商店,在門口的「叮咚」聲響起後,店員異口同聲的大喊:「歡迎光臨!」但你卻不覺得有受到歡迎或重視的感覺。,原來,每個店員都低頭專注做自己手上的事,「歡迎光臨」這四個字,似乎只是為了應付公司要求才勉強說出口的,不但沒有熱情,連抑揚頓挫也沒有,「愛聽不聽是你的事,反正我有做就好了……」
說真的,顧客一進門就心情不好,你怎麼能期待他愉快消費?
二十年來,我輔導過很多大公司的員工,像是壽險業、直銷業、旅行服務業、房仲業、汽車銷售業、百貨連鎖業等等,其中大多數員工,都是站在第一線和顧客面對面的服務人員。
為了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服務,這些企業通常在員工們進公司的第一天,就開始對他們實施教育訓練,教授公司內部長久以來所制定的待客SOP(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希望搶先一步,讓員工們可以贏過其他對手、做到最好。
可是在沒有更深入的解釋SOP之下,多數員工反而變成「巴伐洛夫的狗」(註):被這些SOP制約,面對各種現象只有一種特定反應,這樣非但無法讓顧客產生好感,甚至常常忽略顧客的真正需求,變成不知變通還惹人嫌的「次等服務人員」。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我永遠都記得,有一晚我臨時急需一條電腦的電源線,雖然那天時間有點晚了,我還是趕緊衝出門到附近的幾家電器行詢問。我經過的第一家是全國知名連鎖店,店員已經把鐵門拉下一半,看到我準備要衝進去,店員急忙拉住我,然後很有禮貌的說:「先生,不好意思,我們打烊了!」
「我只需要一條電源線,如果我不能進去,可以請你幫我結帳拿出來嗎?」
「可是我們門市的打烊時間到了,真的很抱歉,能不能請您明天再來……」
說真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打公司的客訴專線。
既然他這麼堅決,我只能趕快去找下一家店。好不容易,我終於找到一家還沒打烊的小小電器行,誰知一問之下依然大失所望,因為剛好缺貨!
老闆看我臉色難看,問了我原因,看了看時鐘:「現在都這麼晚了,調貨也來不及了,這樣吧,你等一下,我去把我電腦上的電源線拔給你。」
我不可置信的看著他:「這樣會不會造成你的不方便?」「你現在急著用,它對你比較重要,而且我明天打一通電話就有人會送過來了,沒有什麼不方便的。」
那一天,我感激萬分的收下老闆手中陳舊的電源線,而且不管他的推拒,誠心付給他新品的價錢買下這條電源線。因為他給我的不只是一條電源線,而是能夠幫助我順利完成重要事情的「用心」。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不管是接受良好職前教育的便利商店員工,或是把公司條款背得滾瓜爛熟的電器行人員,都不如這位校長兼敲鐘的小電器行老闆……
聽說,美國有一家連鎖飯店,有天住進一批中國旅客,不過其中有位旅客吃不慣美國的食物,半夜肚子餓得受不了,只能跑去問服務人員哪裡還能買到食物。
這名服務人員勸他晚上最好不要單獨出門,因為外面有時會有醉漢遊蕩;然後隨即打一通電話叫外送。旅客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晚了還有外送?美國連餐館都二十四小時營業啊?」
等餐點送來時,旅客才赫然發現,這名再三道歉說自己太晚到的外送人員,原來是這位服務人員的太太……這名旅客當場感動到眼眶泛紅。
事後有人去採訪這位服務人員為什麼肯這樣做,服務人員只淡淡回了一句話:「我只是做好自己應付的責任──讓客人滿意。」
這種服務,才真的讓人感動又感謝。
其實,便利商店的員工只要稍微抬起頭,對顧客微微一笑;電器行員工只要花一分鐘把電源線結帳,就可以讓顧客滿意、開心而且充滿感激,只可惜沒有一家公司的SOP寫得這麼詳細。
員工不用心的服務態度,不但是公司整體形象的致命傷,最大的損失還是員工本人,因為,公司一旦發現員工正在損害公司利益,你認為這些員工還有翻身或晉升的空間嗎?不被請走就算不錯了。
誰說贏在起跑點最重要?
墨守成規的服務不是服務
一昧遵守SOP的員工,就像是那些只靠背書而考上大學的學生們,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背書」的功夫。而他們的後遺症就是不知變通、不求甚解,反正只要達到某個規定就對了。
這些「目標導向」的人,忽略現在已經是「個人化服務」的時代,每個人的需求和要求都不盡相同,加上資訊流通快速,服務人員知道的不一定比客戶多,情況常常會脫離SOP的範疇;而且情況一旦脫離SOP,這些人甚至會強迫顧客接受自己的流程。幾年前我曾經到住家附近一間火鍋店用餐,店裡有一個服務人員在收桌子時,和別的服務生很不一樣。她除了拿抹布將桌子擦乾淨外,還用乾淨的紙巾替客人將微濕的桌子擦乾,連椅子也認真擦過一遍。
我問她為什麼要這麼費工,她告訴我,以前她到外頭吃東西時,店員總是拿半濕的抹布把桌椅隨便擦擦,她每次都得請店員再幫她擦乾一點,有些店員甚至會冷冷的回她:「店裡沒有乾抹布喔!不然妳自己拿衛生紙擦一下嘛!」
這個經驗讓她覺得很不受尊重,所以當她從事這個行業後,就設身處地希望為每一位顧客做到最好。
這些動作雖然在店家的SOP中鐵定沒有寫到,卻能給人很窩心的感動。
其實,為顧客服務的重點,並不是你遵守多少公司規章,也不是你一開始績效贏別人多少,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了解顧客需求和SOP的矛盾點並用心改善,才能贏得顧客的心和尊敬。
Michael老師語錄
大事要把它做小,小事要把它做細。
(註:巴代洛夫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的生理學家。他發現狗在食物送進嘴裡之前便開始分泌口水,是因為狗先前的經驗所制約,因而發展出「制約反射」的學理。現代人多用「巴代洛夫的狗」來形容一個人的反應不經大腦思考。)
聽話的員工最先被裁員
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有位火鍋店的洗碗工,居然在短短四個年內,從月薪一萬八的計時工,變成年薪百萬的公司主管。
原來,她一開始也和其它洗碗工一樣只管悶著頭洗,整天下來手都洗皺了,但後來她開始思考應該怎麼更改流程,才能把碗洗得又快又乾淨,靠著自己的經驗慢慢排定碗盤的清洗順序,洗碗的流程就愈來愈順暢,時間也愈花愈少。
不久後,她開始轉戰不同職位,並在每一個職位上都試著發掘更省力、省時的方式,為公司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花費。於是她不但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享受,更成為主管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現在她從廚房的小工變成負責外場的主任級人物,期待把服務顧客的流程也做得更好、更精緻。
「大家都這樣做」,不代表一定對
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位太太把肉買回家後,一定會用鹽把肉抹過一遍再放到冰箱裡。患有高血壓的老公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忍不住問太太:「為什麼妳每次都要在肉上抹這麼多鹽?這樣比較好煮嗎?」「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媽都是這樣處理的,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過了幾天,老公遇到丈母娘,也問了丈母娘這個問題,結果丈母娘的答案居然是:「因為我們以前家裡沒冰箱,只好用鹽把肉醃著,肉才不容易壞呀!」
很有趣對不對?其實我們生活裡充滿了許多畫蛇添足的事情,只是很多還沒被發現而已。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想問,這和SOP有什麼關係?和聽話的員工會最先被裁員又有什麼關係?而且聽話的員工不應該是公司的最愛嗎?不但任勞任怨,而且不管做什麼事都沒怨言,為什麼是裁員的第一選擇?
上述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任何的SOP,都必須順應時勢做出調整和改變。而最能夠為SOP做出調整建議的人,正是每天要面對各式各樣顧客的第一線人員。當第一線人員沒有足夠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只知道服從公司規章時,可替代率相對就高,公司不汰換他又該汰換誰?
我也發現,很多一進公司就贏在起跑點的人,往往是把SOP掛在牆上每天朝拜的那些人,一開始上級看他們這麼乖巧聽話,當然會大力讚賞,但日子一久,這些優點就漸漸變成「不知變通」、「沒有彈性」,原本的光芒也就消失殆盡了。
美國的汽車業先驅福特(Henry Ford)這麼說過:「固執、不知變通的人,已經是行屍走肉,活著和死了差不多。」又說:「思考是最艱難的工作,這也就是為何很少人願意去做它的原因。」
仔細看看洗碗工變主任的例子,以及多數成功者和平常人最大的差別,不就在於有沒有比別人用心思考、嘗試轉換思維,然後比SOP規定的多做那麼一點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