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陳日新說故事行銷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單元
三個燈泡故事,勝過300本保險建議書

從豪宅到好窄?

有一家跨國的保險公司,邀請我以「說故事的力量」這個主題,為他們內部講師群、業務主管進行20多個梯次的教育訓練,每一次課程結束之後,總是會有一些令我驚喜的回應。

那天上課前,我在電梯巧遇業務襄理Alice,她很興奮地告訴我:「老師,謝謝你,你的課程真的讓我受益良多,這次是我第二次上你的課了!」受到這樣的肯定,我當然很高興,也忍不住問她:「所以你上完課,真的有運用故事來銷售嗎?」Alice回答:「當然啊,而且在短短幾個禮拜裡,我就創造了5件5000多美元的保險訂單耶,我自己都嚇了一跳!」

「老師,你還記得三個燈泡的故事嗎?我覺得說一個好故事的力量,真的勝過300本的保險建議書…」我當然記得,那是某一個梯次,業務員小李在台上發表的一個發人省思的真實案例。

小李有一天突然興起,跑到老客戶陳伯伯的鄉下豪宅要去拜訪他,應門的年輕人卻說,陳伯伯搬家了,要到後面的巷子去找他。

於是,他循著鄉間防火巷的小路,找到了滿臉憔悴的陳伯伯,發現他的「新」家只是一間破爛髒亂的小屋子!小李試探性的詢問陳伯伯:「為什麼從豪宅住到這個好窄的地方?是發生了什麼事嗎?需不需要我幫忙?」「唉!」陳伯伯嘆了一口氣,告訴小李,他的孩子成年了吵著要分家,他只好把家產分一分,豪宅讓給他們,自己搬出來,不用天天看他們臉色,免得心裡難過。

小李才剛要勸陳伯伯放寬心,卻突然瞥見,窄小屋內的牆壁上,裝了三個大小不一的燈泡,顯得特別突兀。於是小李問:「伯伯,你怎麼裝了三個燈泡,是不是怕室內太暗?」陳伯伯沉默一陣子,小李也覺得很尷尬,好像問了不該問的問題。最後,陳伯伯緩緩開口說,燈泡是兒子用來通知他吃飯的。

大燈泡亮,就去大兒子家;中型燈泡亮,就到二兒子家;當最小燈泡亮時,就到小兒子家。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陳伯伯紅著眼眶,說:「唉!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常搞錯地方,媳婦老是抱怨我,所以兒子們就裝了燈泡來提醒我,免得三個媳婦又吵架。」小李順口問了伯伯,那你今天要去誰家吃飯?伯伯低頭不語。小李覺得奇怪,都已經過中午了,怎麼會還不知道?陳伯伯無奈的搖搖頭:「我蕪哉,因為燈泡還未亮…」

說故事啟發客戶,有共鳴就會有需求

我記得,當小李說完故事後,全場鴉雀無聲,似乎都沉浸在陳伯伯老年無人照顧的憂傷裡。我問Alice,這故事對她有什麼啟發?她笑著說:「老師,這故事太好用了!」

她說有一次到南部做客戶服務,恰巧見到隔壁是一家小型工廠,於是,她進去借廁所順道做陌生拜訪。她先稱讚了一下工廠環境,就切入主題,Alice告訴老闆娘說她以前在教英文,這引起了老闆娘的好奇「好好的英文老師不做,怎麼會跑來做保險?」故事說到一半,老闆娘請她坐下來,過程中老闆娘客戶進來談些事情,她也趕緊幫客人倒茶,小動作讓老闆娘覺得有點窩心。然後在老闆娘有空檔的30分鐘內,Alice說了幾個小故事,「三個燈泡」就是其中一個。

她向老闆娘提到,同事小李的客戶,從「豪宅」搬到了「好窄」的地方,「啊!啥米好窄?」這個俏皮的引言,似乎引起了老闆娘的興趣,也開啟了成交的契機。

於是,Alice把這個故事說給了老闆娘聽,老闆娘聽完的反應是愣了一下,卻也下意識的喃喃自語:「啊!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啦。」Alica聰明的轉移了話題:「對啊!對啊!阿姨,您的小孩日後一定會是很孝順的,況且,您經營的工廠這麼有規模,看得出來阿姨是一個賢慧的好內助、好媽媽。對了,阿姨!那你身邊有沒有一些朋友,與陳伯伯一樣,只顧愛小孩,卻忘了愛自己的?」

這下子,老闆娘的故事開關似乎被打開了,開始敘述她的親友之間,那個人最寵小孩、那個小孩不孝啦、媳婦不尊重長輩的啦。幾分鐘之後,老闆娘似乎想到了一些東西而若有所思。Alice只是淡淡的提醒她,說這個故事的目的,只是提醒她,除了為家庭付出之外,還是要「多愛自己一點點!」隔了兩天,老闆娘竟然主動打電話給她,向她要了保險建議書,沒多久這個CASE就成交了。

70%感性+30%理性=100%故事行銷我問Alice:「有說故事與沒有說故事,效果差別在那裡?」她點點頭,整理了一下思緒:「過去,我們在銷售上,經常使用商品話術來行銷,這樣的銷售方式,有時會容易讓客戶落入商品與價格的比較當中,反應都很冷淡,成交的機率當然不高。」我問她,開始使用說故事行銷之後呢?「至少,客戶願意聽我講,在輕鬆的氣氛中,反而更願意打開心房,接受我的專業建議。」

對於Alice的領悟,我感受蠻深的。這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般銷售代表幾乎都是「非常認真」的在銷售商品,但是往往效果有限。我發現,人們在溝通或銷售上最大的盲點就是「過於理性」,經常使用過多的「事實、數據、概念」來作簡報說明,結果,不知不覺中,反而拉開了自己與客戶之間的距離,完全忽略了要以感性的訴求,來喚起客戶的潛在需求。

我經常在課堂上,詢問不同行業與不同職務的學員一個同樣的問題:「完美的溝通或銷售,如果是感性與理性組成的話,它們之間的比例應該是多少?」有些學員回答7比3,有些則說應該是6:4,絕大多數的意見,幾乎都認為感性層面應該要居多。

可是,當我一問到:「那…你們平常在銷售或溝通時,理性與感性的比例又是多少?」這時,幾乎全場的人都會笑出來,此起彼落的回答:「老師,理性好像佔了8、9成以上吧..」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耶,老師,我們沒有理性、也沒有感性,只剩下追求業績的獸性了..」

想一想,你平常的溝通或銷售,理性與感性的比例是多少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