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差異化」,小店就是名店
雖然經營飯店,我卻一直很喜歡研究台灣的小吃攤,因為覺得小吃攤的運作模式很有趣。
通常來說,小吃攤都是以口味決勝,就算老闆態度很差、衛生條件不好、地點偏遠……,只要東西夠好吃,顧客統統都能包容。喜歡美食再加上對這個題目感興趣,只要一有機會出差、旅行,我一定遍訪各地的小吃攤,順便收集攤子背後的故事。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小吃攤,就是宜蘭「光輝海鮮料理」。剛開始去,只覺得菜餚好吃,但是隨著去的次數愈來愈多,愈覺得它和一般的小吃攤不同。
首先,從外觀看,路邊簡單擺上幾張桌子,一個海產櫃,配上昏黃燈光,標準台灣小吃店的長相。但坐下來之後,它使用的餐具、器皿、筷架,都稱得上是好餐廳的等級,顯示老闆對飲食的品味和美觀,相當講究。
不只如此,連擺盤的裝飾、菜色的呈現,也有幾分大飯店的風格,用手機拍照時,效果格外震撼,一點都不像坐在路邊吃飯。不管是食材設計、烹調到沾醬的搭配,每個細節都可以看出是老闆深入研究後的結果,更不用說端上桌的,一定是當天剛撈上岸的新鮮漁獲。
老實說,只要做到「俗擱大碗」,就算不做那些額外的投入,大部份小吃攤一樣能經營下去。所以普遍來說,老闆或多或少有種「將就」心態,盤子髒一點、上菜隨便一點,只要不太離譜,東西好吃、客人能接受就好。這當然不能說是個大錯,然而也因為如此,對我們這樣的老饕來說,一旦有機會遇到一個不一樣的小吃攤,有過一次不一樣的體驗,真的非常難忘。甚至一段時間沒去,就忍不住開始想念。
大家都知道服務要差異化才會有特色,光輝海鮮料理的例子正說明了:再小的店,也能創造差異化,變成顧客心中的「名店」。
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人類需求理論來看,第一層是生理需求,對小吃店來說,就是基本的讓客人吃飽、保持食物衛生和美味;往上走則進階到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這些心理和氛圍的層面。以今天的社會發展來說,我認為小吃攤也應該開始往上進化,而且因為規模小,反而不見得需要很高的成本,就能帶給顧客截然不同的感受。
像一般小吃攤愛用美耐皿或拋棄式餐具,光輝海鮮料理卻使用瓷盤、瓷碗。初期看來當然比較貴,不過長期使用下來,計算平均成本未必真有那麼大的差距。
其他如研發獨門菜色、連沾醬都用新鮮果汁手工製作,透過型塑每一個環節的「不同」,老闆同時也在對顧客傳遞自己的個性、主張和價值—就算做的是小本生意,我的產品、服務一樣有不可取代的鑑別度。
我常常說,在服務業工作,不但要讓客人滿意,自己也要做得快樂。相信正因為每個動作都藏著自己的理念,做的是想做的事,我從來沒有見過老闆手忙腳亂,他永遠是氣定神閒、一派從容,好像待會是準備去讀書,不是炒菜。很多做服務的人,即使收入不錯,臉上卻掛著滿滿的愁苦和滄桑,這樣,顧客又怎麼能打從心底高興地享受你的服務呢?
再傳奇的餐飲品牌諸如鼎泰豐,最初也是從小店起家。撇開大小不談,把重視品質、細緻服務、特色營造這些元素抽取出來,路邊小吃和一流餐飲品牌的成功之道,兩者是殊途同歸,相互共通。
事實上,憑著口碑相傳,客源對光輝海鮮料理完全不是問題,老闆有充分條件擴張,把小店變成大店,甚至從路邊攤升級成高檔店面。只是他也不希望因此犧牲工作和生活兩端的品質,專心想把老主顧服務好,才一直維持現在的規模。
總結起來,如果有所謂的「台灣米其林」,我想我會給它兩顆星,畢竟,它沒有店面,沒有自己的化妝室,得走到很遠的地方使用公共設施,這為它在用餐體驗和滿足需求上扣了點分數。不過,要是純從「小吃界的米其林」來評價,和台灣眾多路邊攤美食同台較勁,拿三顆星,它絕對當之無愧!
台味服務小吃攤老闆
羅宗銘:收服客人胃與心的路邊大廚
光輝海鮮料理藏在宜蘭蘇澳南天宮後方的一條小巷子裡。短短不到一百公尺,左鄰右舍都是滷肉飯、肉羹湯之類的尋常小吃攤,若不是行家帶路,根本不會特別注意到這裡。不過,這天才傍晚五點,店門口四張桌子已陸續有客人坐定,天還沒黑,人聲便鼎沸起來,馬上見證了老闆的高人氣和熟客的愛戴。
老闆羅宗銘正低頭忙著處理食材,他做菜的神情平和優雅,動作卻極為迅速俐落。一邊說話,手上的刀工沒停過,兩三下將砧板上的肥美軟絲片成薄薄的長條,再兩三下就捲成一朵維妙維肖的白玫瑰。
他是唯一的廚師,另外加上一個外場幫手,僅僅兩人,打理起這營收算來「頗為驚人」的攤位。「冬天大概一個晚上可以做八到十桌,夏天都十桌以上,」羅宗銘估計。而且,平均一個人的消費額約在新台幣五百元左右。
座位就在路邊,夏天沒有冷氣,碰到下雨,還得把鐵皮屋頂上的塑膠布拉下,才能阻擋雨水。但是這裡的點菜模式,卻是最流行的「無菜單料理」。客人只要決定食材、預算,一道道佳餚自然送上桌。重點是,務必得事先訂位,臨時起意跑來光顧,可不一定有位子。
說時遲,那時快。一排小卷整整齊齊地像是閱兵般排在盤面上出現。小卷料理一般多用川燙,但這裡卻是乾燜,把美味鎖住,營養也不流失。碩大的紅喉則烤成金黃色,大老遠就香味四溢。羅宗銘連沾醬都很講究,烤魚使用的醬汁是自己用檸檬榨汁製作,「比較健康,」他說。
將近二十年下來,客人沒有菜單,羅宗銘也沒有食譜,所有料理要訣全記在他的腦袋裡。因為每一道招牌菜,都是他從客人的好惡反應和回饋中,逐漸摸索出來。「學無止境,」羅宗銘這麼說。直到現在,他仍然常常去找宜蘭礁溪老爺酒店的日式料理主廚取經討教,思考菜色變化。
嚴格來說,吃頓飯要花上五百塊並不便宜,但羅宗銘的客人幾乎沒有對他抱怨過價格,理由很簡單,他用的都是「好料」,換到其他餐廳,價格只會貴上好幾成。從食材採購到成品,羅宗銘都一手包辦,除了降低轉手成本,他只選用當天現撈魚獲,更是從源頭實踐對新鮮度和品質的堅持。
因為生意好,這幾年,愈來愈多老客人催促他「開個店吧」,但羅宗銘還是覺得先「慢慢看」,就算開,規模也不超過十桌。一方面,他擔心優質漁獲量供應不足;另方面,也是缺乏能幹的幫手。
問他:怎麼不收個徒弟傳藝?「沒有年輕人要學,總是做一、兩個月就不做了,」羅宗銘感慨地說。比起廚房工的辛苦活,到便利商店打工似乎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
所幸他並不急。「賺多用多,賺少用少,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三句話道出羅宗銘一以貫之的樂天哲學。只要做得高興、客人開心,小攤子也沒什麼不好,因為,只要「樂在工作就不累。」
讓行家也點頭的本事
台灣人近視的比例之高,在世界上可說是名列前茅,所以很多人從小就有配戴眼鏡的經驗,我也不例外。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就離不開眼鏡,從此長年與它為伍,從年輕時戴近視眼鏡、隱形眼鏡,到近幾年換成多焦點鏡片,幾十年經驗下來,讓我對眼鏡累積出不少了解,也頗有自己的見解。後來我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出國去買眼鏡。在美國、日本我都買過,回到台灣後再配鏡片。
這個做法持續了很多年,一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走進「四季眼鏡」,接下來就成了他們的常客,再也沒有換過。
對眼鏡,我算是個行家,除了擁有幾十副眼鏡,對眼鏡的涉獵和判斷,也稱得上講究。然而,四季眼鏡最厲害的一點,是可以讓我這個內行人照樣對他們的服務感到滿意和服氣。
第一次去,一開始我有點納悶,因為賣的都是高級精品眼鏡,但團隊卻非常年輕。不過,我的疑慮很快就被化解掉:第一,他們每個人對眼鏡和眼睛的知識,從對話中就讓我感到非常專業;第二,不但整個服務過程都以「我的需求」為中心,而且他們可以給出讓我改變本來想法、甚至覺得驚喜的建議。
像我是對眼鏡極有主見的人,通常去眼鏡店,都是目標明確地指明想要什麼產品,很難被呼攏,更不喜歡被強迫推銷。但每次去四季眼鏡,我都覺得非常愉快跟「好玩」。有時候我一個人去,店裡三個人圍著我服務,他們會從我使用眼鏡的現況,釐清我可能的需要,然後各自找出各式各樣的眼鏡讓我試戴、感受,再一副副仔細解說給我聽,往往眼前立刻擺滿幾十副眼鏡,十分壯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當下不買,我也不會感到尷尬或有壓力。
後來發生一個小故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一本國外流行雜誌上,看見模特兒的眼鏡非常漂亮,就帶著這本雜誌去問他們有沒有。正好這副眼鏡剛進台灣,所以現場馬上試戴。不過,一戴上去後,我自己不禁捧腹大笑,雖然它做工精緻,戴在五官鮮明的老外臉上像個藝術品,但換成東方面孔如我,立刻顯得很滑稽,當然,我也就沒有買。
一陣子之後,某一天,我因為在附近跟朋友約好吃飯,信步走到店裡。沒想到他們告訴我,上次那副眼鏡雖然不適合,但幫我找到一副製作工法類似、可是形狀不同的眼鏡。我「玩」了一會後,因為趕著要赴約,只好說「下次再來」,「還有另一副也可以試試看,先幫你留起來,你有空再來,」他們就這樣對我說。
我以為這是客套話,倒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一、兩個月後,偶然又經過四季眼鏡,才踏進去,馬上聽到「上次為你留下的那副眼鏡在這裡」, 現場服務人員熟練地打開抽屜拿出來給我,就好像我昨天才來過一樣。我戴上後,覺得真的很好看,忍不住當場就買下來了。事實上,這是我買過最貴的一副眼鏡,可是我覺得很值得、很高興。
回想起來,這不是一段很高明的服務和銷售歷程嗎?最初,我喜歡的眼鏡並不適合我,但他們從我的反應中,知道我很欣賞它的某些設計、工藝和品味,於是幫我找出另一個能滿足我這些需要、又適合我的選項。這中間沒有任何push(催促),甚至當時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去,但是一上門,他們就讓我感受到一直記得並看重對我的承諾。這種窩心的感覺,反而讓我很謝謝因為有他們的幫忙,讓我擁有了這個好產品。
歸納起來,所有的好服務都有一個共同出發點,就是服務者本身由衷喜歡、認同自己提供的服務。這一點也是我在四季眼鏡的團隊身上看見的特色。我可以感受到,他們每個人都很喜歡眼鏡,有一位甚至和我有兩副相同的眼鏡,所以某個角度對我來說,等於也藉此結識了一群「同好」。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相信四季眼鏡的顧客,大部份都不只擁有一副眼鏡,當配眼鏡不只是為了「看清楚」的實用目的,要怎樣讓顧客願意一來再來?只有從服務的內涵,到整體營造出的氛圍,都能讓顧客覺得來這裡是種享受、是種樂趣,消費反而變成附加的行為,那麼客人不管眼鏡再多,自然都不嫌多!
台味服務眼鏡行店長
王博信:五萬元的眼鏡,賣的是知識與品味
一九八二年次的經理王博信,十多年前加入四季眼鏡,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當時除了老闆、另一位店長外的第三號員工。一直在這個行業深耕,加上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第一屆畢業的背景,讓他一開口,就充分展現出自信與專業。作為主力幹部,王博信除了負責店面營運管理,同時也在各分店間的內部教育訓練和制度建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眼鏡行中,能做到「一對一」服務就算不錯了,但是在四季眼鏡,享受「多對一」的服務並不奇怪。只見現場客人一邊試眼鏡,三個店員一邊從他的反應各自推敲,轉頭再找出下一副建議的款式,一副接一副,就像玩變裝遊戲一樣,令人目不暇給,難怪客人玩得不亦樂乎。
這樣的服務模式,源於背後特殊的制度。「我們有業績目標,但沒有業績制,」王博信說。店員領的是固定薪,而非誰做到客戶、誰賣出眼鏡、誰領的獎金就多。換言之,透過保障薪資較高的設計,來強調鼓勵員工打團隊戰,同事間不需彼此競爭客戶,重點反而是如何合力提升每個顧客的滿意度,拉高整個店的營收。
店內一副眼鏡的價格從新台幣一萬多到四、五萬元都有,可以想見,願意在眼鏡上不惜重資的這群人,不是深諳此道的玩家,也一定對設計、品質、細節格外在意。對他們來說,眼鏡可不只是眼鏡而已,更是種品味和形象的象徵。
如何讓一群平均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和這群內行顧客對話時,不但分寸拿捏得宜,還要給出對方認同、進而買單的諮詢?絕不是件簡單的事。只見王博信拿出他的iPad連上雲端,依照條理分明的目錄點進去,立刻現出一整排各式各樣的講義和SOP(標準作業流程)表單。
王博信解釋,這些內部教育訓練用的教材內容,大部份來自同事的實戰經驗累積,像他本來負責講解驗光,就把大學課本重新拿出來,配合實務,改編成容易理解的形式。目前授課領域已經發展出「六大派」,包括驗光、調框、鏡片介紹、銷售、氣質和教學。每週三由內部講師輪流教學,每月則有考核。
牽涉到know-how的步驟,如鏡片介紹和銷售話術,有筆記畫重點倒不稀奇,有趣的是,當中幾項其實頗為抽象。
例如調框。王博仁自己畫出幾十種臉型分別搭配不同鏡框,呈現從正面、側面、四十五度角看到的各種不同效果,還有如何借助鏡框設計彌補臉型不足,各自詳列出圖解,等於把本來籠統的形容詞「好看」、「不好看」,具體變成可模擬、拆解的元素。不僅大幅提升說服力,找出當中的道理,讓後進同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後,更讓「美感」也成為一種可複製的能力。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台味服務》
雖然經營飯店,我卻一直很喜歡研究台灣的小吃攤,因為覺得小吃攤的運作模式很有趣。
通常來說,小吃攤都是以口味決勝,就算老闆態度很差、衛生條件不好、地點偏遠……,只要東西夠好吃,顧客統統都能包容。喜歡美食再加上對這個題目感興趣,只要一有機會出差、旅行,我一定遍訪各地的小吃攤,順便收集攤子背後的故事。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小吃攤,就是宜蘭「光輝海鮮料理」。剛開始去,只覺得菜餚好吃,但是隨著去的次數愈來愈多,愈覺得它和一般的小吃攤不同。
首先,從外觀看,路邊簡單擺上幾張桌子,一個海產櫃,配上昏黃燈光,標準台灣小吃店的長相。但坐下來之後,它使用的餐具、器皿、筷架,都稱得上是好餐廳的等級,顯示老闆對飲食的品味和美觀,相當講究。
不只如此,連擺盤的裝飾、菜色的呈現,也有幾分大飯店的風格,用手機拍照時,效果格外震撼,一點都不像坐在路邊吃飯。不管是食材設計、烹調到沾醬的搭配,每個細節都可以看出是老闆深入研究後的結果,更不用說端上桌的,一定是當天剛撈上岸的新鮮漁獲。
老實說,只要做到「俗擱大碗」,就算不做那些額外的投入,大部份小吃攤一樣能經營下去。所以普遍來說,老闆或多或少有種「將就」心態,盤子髒一點、上菜隨便一點,只要不太離譜,東西好吃、客人能接受就好。這當然不能說是個大錯,然而也因為如此,對我們這樣的老饕來說,一旦有機會遇到一個不一樣的小吃攤,有過一次不一樣的體驗,真的非常難忘。甚至一段時間沒去,就忍不住開始想念。
大家都知道服務要差異化才會有特色,光輝海鮮料理的例子正說明了:再小的店,也能創造差異化,變成顧客心中的「名店」。
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人類需求理論來看,第一層是生理需求,對小吃店來說,就是基本的讓客人吃飽、保持食物衛生和美味;往上走則進階到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這些心理和氛圍的層面。以今天的社會發展來說,我認為小吃攤也應該開始往上進化,而且因為規模小,反而不見得需要很高的成本,就能帶給顧客截然不同的感受。
像一般小吃攤愛用美耐皿或拋棄式餐具,光輝海鮮料理卻使用瓷盤、瓷碗。初期看來當然比較貴,不過長期使用下來,計算平均成本未必真有那麼大的差距。
其他如研發獨門菜色、連沾醬都用新鮮果汁手工製作,透過型塑每一個環節的「不同」,老闆同時也在對顧客傳遞自己的個性、主張和價值—就算做的是小本生意,我的產品、服務一樣有不可取代的鑑別度。
我常常說,在服務業工作,不但要讓客人滿意,自己也要做得快樂。相信正因為每個動作都藏著自己的理念,做的是想做的事,我從來沒有見過老闆手忙腳亂,他永遠是氣定神閒、一派從容,好像待會是準備去讀書,不是炒菜。很多做服務的人,即使收入不錯,臉上卻掛著滿滿的愁苦和滄桑,這樣,顧客又怎麼能打從心底高興地享受你的服務呢?
再傳奇的餐飲品牌諸如鼎泰豐,最初也是從小店起家。撇開大小不談,把重視品質、細緻服務、特色營造這些元素抽取出來,路邊小吃和一流餐飲品牌的成功之道,兩者是殊途同歸,相互共通。
事實上,憑著口碑相傳,客源對光輝海鮮料理完全不是問題,老闆有充分條件擴張,把小店變成大店,甚至從路邊攤升級成高檔店面。只是他也不希望因此犧牲工作和生活兩端的品質,專心想把老主顧服務好,才一直維持現在的規模。
總結起來,如果有所謂的「台灣米其林」,我想我會給它兩顆星,畢竟,它沒有店面,沒有自己的化妝室,得走到很遠的地方使用公共設施,這為它在用餐體驗和滿足需求上扣了點分數。不過,要是純從「小吃界的米其林」來評價,和台灣眾多路邊攤美食同台較勁,拿三顆星,它絕對當之無愧!
台味服務小吃攤老闆
羅宗銘:收服客人胃與心的路邊大廚
光輝海鮮料理藏在宜蘭蘇澳南天宮後方的一條小巷子裡。短短不到一百公尺,左鄰右舍都是滷肉飯、肉羹湯之類的尋常小吃攤,若不是行家帶路,根本不會特別注意到這裡。不過,這天才傍晚五點,店門口四張桌子已陸續有客人坐定,天還沒黑,人聲便鼎沸起來,馬上見證了老闆的高人氣和熟客的愛戴。
老闆羅宗銘正低頭忙著處理食材,他做菜的神情平和優雅,動作卻極為迅速俐落。一邊說話,手上的刀工沒停過,兩三下將砧板上的肥美軟絲片成薄薄的長條,再兩三下就捲成一朵維妙維肖的白玫瑰。
他是唯一的廚師,另外加上一個外場幫手,僅僅兩人,打理起這營收算來「頗為驚人」的攤位。「冬天大概一個晚上可以做八到十桌,夏天都十桌以上,」羅宗銘估計。而且,平均一個人的消費額約在新台幣五百元左右。
座位就在路邊,夏天沒有冷氣,碰到下雨,還得把鐵皮屋頂上的塑膠布拉下,才能阻擋雨水。但是這裡的點菜模式,卻是最流行的「無菜單料理」。客人只要決定食材、預算,一道道佳餚自然送上桌。重點是,務必得事先訂位,臨時起意跑來光顧,可不一定有位子。
說時遲,那時快。一排小卷整整齊齊地像是閱兵般排在盤面上出現。小卷料理一般多用川燙,但這裡卻是乾燜,把美味鎖住,營養也不流失。碩大的紅喉則烤成金黃色,大老遠就香味四溢。羅宗銘連沾醬都很講究,烤魚使用的醬汁是自己用檸檬榨汁製作,「比較健康,」他說。
將近二十年下來,客人沒有菜單,羅宗銘也沒有食譜,所有料理要訣全記在他的腦袋裡。因為每一道招牌菜,都是他從客人的好惡反應和回饋中,逐漸摸索出來。「學無止境,」羅宗銘這麼說。直到現在,他仍然常常去找宜蘭礁溪老爺酒店的日式料理主廚取經討教,思考菜色變化。
嚴格來說,吃頓飯要花上五百塊並不便宜,但羅宗銘的客人幾乎沒有對他抱怨過價格,理由很簡單,他用的都是「好料」,換到其他餐廳,價格只會貴上好幾成。從食材採購到成品,羅宗銘都一手包辦,除了降低轉手成本,他只選用當天現撈魚獲,更是從源頭實踐對新鮮度和品質的堅持。
因為生意好,這幾年,愈來愈多老客人催促他「開個店吧」,但羅宗銘還是覺得先「慢慢看」,就算開,規模也不超過十桌。一方面,他擔心優質漁獲量供應不足;另方面,也是缺乏能幹的幫手。
問他:怎麼不收個徒弟傳藝?「沒有年輕人要學,總是做一、兩個月就不做了,」羅宗銘感慨地說。比起廚房工的辛苦活,到便利商店打工似乎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
所幸他並不急。「賺多用多,賺少用少,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三句話道出羅宗銘一以貫之的樂天哲學。只要做得高興、客人開心,小攤子也沒什麼不好,因為,只要「樂在工作就不累。」
讓行家也點頭的本事
台灣人近視的比例之高,在世界上可說是名列前茅,所以很多人從小就有配戴眼鏡的經驗,我也不例外。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就離不開眼鏡,從此長年與它為伍,從年輕時戴近視眼鏡、隱形眼鏡,到近幾年換成多焦點鏡片,幾十年經驗下來,讓我對眼鏡累積出不少了解,也頗有自己的見解。後來我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出國去買眼鏡。在美國、日本我都買過,回到台灣後再配鏡片。
這個做法持續了很多年,一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走進「四季眼鏡」,接下來就成了他們的常客,再也沒有換過。
對眼鏡,我算是個行家,除了擁有幾十副眼鏡,對眼鏡的涉獵和判斷,也稱得上講究。然而,四季眼鏡最厲害的一點,是可以讓我這個內行人照樣對他們的服務感到滿意和服氣。
第一次去,一開始我有點納悶,因為賣的都是高級精品眼鏡,但團隊卻非常年輕。不過,我的疑慮很快就被化解掉:第一,他們每個人對眼鏡和眼睛的知識,從對話中就讓我感到非常專業;第二,不但整個服務過程都以「我的需求」為中心,而且他們可以給出讓我改變本來想法、甚至覺得驚喜的建議。
像我是對眼鏡極有主見的人,通常去眼鏡店,都是目標明確地指明想要什麼產品,很難被呼攏,更不喜歡被強迫推銷。但每次去四季眼鏡,我都覺得非常愉快跟「好玩」。有時候我一個人去,店裡三個人圍著我服務,他們會從我使用眼鏡的現況,釐清我可能的需要,然後各自找出各式各樣的眼鏡讓我試戴、感受,再一副副仔細解說給我聽,往往眼前立刻擺滿幾十副眼鏡,十分壯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當下不買,我也不會感到尷尬或有壓力。
後來發生一個小故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一本國外流行雜誌上,看見模特兒的眼鏡非常漂亮,就帶著這本雜誌去問他們有沒有。正好這副眼鏡剛進台灣,所以現場馬上試戴。不過,一戴上去後,我自己不禁捧腹大笑,雖然它做工精緻,戴在五官鮮明的老外臉上像個藝術品,但換成東方面孔如我,立刻顯得很滑稽,當然,我也就沒有買。
一陣子之後,某一天,我因為在附近跟朋友約好吃飯,信步走到店裡。沒想到他們告訴我,上次那副眼鏡雖然不適合,但幫我找到一副製作工法類似、可是形狀不同的眼鏡。我「玩」了一會後,因為趕著要赴約,只好說「下次再來」,「還有另一副也可以試試看,先幫你留起來,你有空再來,」他們就這樣對我說。
我以為這是客套話,倒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一、兩個月後,偶然又經過四季眼鏡,才踏進去,馬上聽到「上次為你留下的那副眼鏡在這裡」, 現場服務人員熟練地打開抽屜拿出來給我,就好像我昨天才來過一樣。我戴上後,覺得真的很好看,忍不住當場就買下來了。事實上,這是我買過最貴的一副眼鏡,可是我覺得很值得、很高興。
回想起來,這不是一段很高明的服務和銷售歷程嗎?最初,我喜歡的眼鏡並不適合我,但他們從我的反應中,知道我很欣賞它的某些設計、工藝和品味,於是幫我找出另一個能滿足我這些需要、又適合我的選項。這中間沒有任何push(催促),甚至當時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去,但是一上門,他們就讓我感受到一直記得並看重對我的承諾。這種窩心的感覺,反而讓我很謝謝因為有他們的幫忙,讓我擁有了這個好產品。
歸納起來,所有的好服務都有一個共同出發點,就是服務者本身由衷喜歡、認同自己提供的服務。這一點也是我在四季眼鏡的團隊身上看見的特色。我可以感受到,他們每個人都很喜歡眼鏡,有一位甚至和我有兩副相同的眼鏡,所以某個角度對我來說,等於也藉此結識了一群「同好」。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相信四季眼鏡的顧客,大部份都不只擁有一副眼鏡,當配眼鏡不只是為了「看清楚」的實用目的,要怎樣讓顧客願意一來再來?只有從服務的內涵,到整體營造出的氛圍,都能讓顧客覺得來這裡是種享受、是種樂趣,消費反而變成附加的行為,那麼客人不管眼鏡再多,自然都不嫌多!
台味服務眼鏡行店長
王博信:五萬元的眼鏡,賣的是知識與品味
一九八二年次的經理王博信,十多年前加入四季眼鏡,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當時除了老闆、另一位店長外的第三號員工。一直在這個行業深耕,加上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第一屆畢業的背景,讓他一開口,就充分展現出自信與專業。作為主力幹部,王博信除了負責店面營運管理,同時也在各分店間的內部教育訓練和制度建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眼鏡行中,能做到「一對一」服務就算不錯了,但是在四季眼鏡,享受「多對一」的服務並不奇怪。只見現場客人一邊試眼鏡,三個店員一邊從他的反應各自推敲,轉頭再找出下一副建議的款式,一副接一副,就像玩變裝遊戲一樣,令人目不暇給,難怪客人玩得不亦樂乎。
這樣的服務模式,源於背後特殊的制度。「我們有業績目標,但沒有業績制,」王博信說。店員領的是固定薪,而非誰做到客戶、誰賣出眼鏡、誰領的獎金就多。換言之,透過保障薪資較高的設計,來強調鼓勵員工打團隊戰,同事間不需彼此競爭客戶,重點反而是如何合力提升每個顧客的滿意度,拉高整個店的營收。
店內一副眼鏡的價格從新台幣一萬多到四、五萬元都有,可以想見,願意在眼鏡上不惜重資的這群人,不是深諳此道的玩家,也一定對設計、品質、細節格外在意。對他們來說,眼鏡可不只是眼鏡而已,更是種品味和形象的象徵。
如何讓一群平均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和這群內行顧客對話時,不但分寸拿捏得宜,還要給出對方認同、進而買單的諮詢?絕不是件簡單的事。只見王博信拿出他的iPad連上雲端,依照條理分明的目錄點進去,立刻現出一整排各式各樣的講義和SOP(標準作業流程)表單。
王博信解釋,這些內部教育訓練用的教材內容,大部份來自同事的實戰經驗累積,像他本來負責講解驗光,就把大學課本重新拿出來,配合實務,改編成容易理解的形式。目前授課領域已經發展出「六大派」,包括驗光、調框、鏡片介紹、銷售、氣質和教學。每週三由內部講師輪流教學,每月則有考核。
牽涉到know-how的步驟,如鏡片介紹和銷售話術,有筆記畫重點倒不稀奇,有趣的是,當中幾項其實頗為抽象。
例如調框。王博仁自己畫出幾十種臉型分別搭配不同鏡框,呈現從正面、側面、四十五度角看到的各種不同效果,還有如何借助鏡框設計彌補臉型不足,各自詳列出圖解,等於把本來籠統的形容詞「好看」、「不好看」,具體變成可模擬、拆解的元素。不僅大幅提升說服力,找出當中的道理,讓後進同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後,更讓「美感」也成為一種可複製的能力。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台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