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誤會」一直在扯你的後腿!
不好意思,劈頭就這麼武斷地說是「誤會」。
不過,包括以前的我自己在內,我看過很多內向型業務員,其中絕大多數都有這樣的誤會。
我們都誤以為:「所謂的破冰或閒聊,就是要聊些有意思的事,把場面炒熱」。
各位是不是也這樣想呢?
我過去一直打從心裡這麼認為。
後來也因為這樣,吃了好多次苦頭。
和各位分享我高中時,和同學一起開會準備校慶活動的一段往事。
地點是在車站後面的咖啡館。
我這個人凡事都很謹慎,所以到達現場時,離約定時間還有三十分鐘以上。
不久之後,也有女生自己一個人先到了。
桌邊只有我們兩人——一般高中男生或許會對這樣獨處的機會感到高興,但對我而言,這段時間簡直如坐針氈。
「我得識趣地閒聊幾句才行。該聊什麼話題才好?」
我故作鎮定,大腦卻是絞盡腦汁地拚命想著。
可是我完全找不到話題。
就在我左思右想的同時,時間也默默地流逝。
結果,我們兩個人幾乎什麼話也沒說,其他同學就來了。當時那股如釋重負的感受,我至今難忘。
各位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呢?
尤其是像我這種超級不擅長閒聊的人,一直都以為這種尷尬的沉默,是因為自己太木訥。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我看了教人如何變健談的書,記了幾個有趣的笑料,還買了一堆介紹雜學的書,只為了多儲備一些冷知識。
然而,這些努力遲遲都沒有見效。
「我個性就是這麼內向,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變成閒聊高手啦。」
曾經如此怨天尤人的我,現在已經可以毫無壓力地與初次見面的人閒聊。你問我是否曾付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努力?完全沒有。
我只是掌握了一個訣竅而已。
真正的閒聊,其實和我們是否能言善道毫無關係;再怎麼木訥口拙,都能輕鬆開口閒聊。
因為閒聊完全不需要我們展現任何表達能力來把話講得精彩有趣。
閒聊的訣竅,就是「讓對方開口說話」。
僅此而已。
破冰功力進步的關鍵,其實很簡單
各位一定也曾有與人單獨共處,氣氛尷尬至極的經驗。
這種時候,各位會有什麼想法?
是不是覺得「我得說幾句話才行」呢?
其實這是個性內向的人常遇到的問題。
愈是對自己口才沒信心的人(就像我),愈會滿腦子想著「我得主動開口說幾句話才行」。
建議各位不妨試著換個角度思考。
也就是改用「讓對方開口說話,而不是自己一直說」的翻轉思維。
所謂的對話,其實只要有一方開口講話,就能成立。
換言之,即使只有對方滔滔不絕也無妨。
不僅如此,「讓對方願意滔滔不絕」的對話,更是「超級業務員」的必備條件。
讓我們用業務推廣的場景來想一想。
如前所述,即使我們再怎麼打定主意不與客戶閒聊,直接切入工作正題,在實務操作上其實還是很有難度。
我想每位業務員應該都很有切身之痛。
所以各位才會出現「真想學會怎麼閒聊」的念頭,這一點我也明白。
可是我們的目的,是「成功和客戶閒聊」嗎?
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卸下客戶的心防,以便不著痕跡地轉入工作話題」。
這就是重點所在。
說得極端一點,如果我們無法卸下客戶的心防,閒聊再怎麼高明也是枉然。
這裡我們再換個場景,假設我們來到一場酒會的現場。
我很不喜歡參加宴會,萬一碰上對方盛情難卻,非得參加時,大半時間我都在會場一角作壁上觀。
放眼望去,會場內到處都是一群一群圍成小圈圈的人。
於是我便湊過去聽聽他們在聊些什麼。
第一個小圈圈聚集了約莫五個人,核心人物是知名的Y。
我原本心想他果然不愧是人氣王,但仔細一看,發現了一件事。
「哎呀!OO,好久不見啦!上次見面是什麼時候?」
「××,你好!上次那件事,後來還順利嗎?」
「OOO,幸會幸會。最近在忙什麼啊?」
Y就這樣逐一向身旁的每個人噓寒問暖。
而被他搭話的人,個個都喜孜孜地開口說起話來。
Y只是順著對方說話的內容,說句「後來呢?」、「真的假的?」、「好厲害喔!」而已,多半都是他身旁的那些人在講話。
結果Y自己根本沒說什麼,卻和大家都聊得很起勁。
我又跑到別的小圈圈去瞧瞧。
這個圈圈裡有大名鼎鼎的H,身旁也圍了一群人。
可是,這裡的氣氛卻顯得不太一樣。
這裡的互動結構,是H一個人口若懸河地說,周圍的人都在聽。
H很能言善道,接二連三地端出新話題。
聚集過來的人也都靜靜地聽他說。
但不久之後,人就一個接一個地走開,最後只剩下H自己留在原地。
單就談話內容的巧拙來看,或許H的確技高一籌。
但若要論誰能讓談話對象開懷暢談,Y顯然更佔上風。
看到這一幕,我終於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閒聊實力」。
當下我也悟出一番道理:自己這麼不善言辭,註定是當不了H,但說不定可以成為像Y這樣的人。
附帶一提,Y本身是個超級優秀的業務員。
「讓對方開口說話」不僅能讓自己不必開口,還可望帶來更龐大的效益——那就是「卸下對方的心防」。
從那之後,我就不再拚命找話講,而是提醒自己要讓客戶開口說話。
建立這個觀念之後,我的「破冰」也開始步上軌道。
雖然心知肚明,卻沒養成習慣的「談話基本常識」
讓對方開口說話……
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呢?
我在「破冰」的講習課程當中,常會進行這樣的活動。
先請學員和身邊的人兩兩一組,分別扮演A和B。
接著,我會要求「請A開始和B閒聊,過程中要讓B盡量多開口說話,時間是一分鐘」。
起初大家都顯得很困惑,但很快就掌握到訣竅,做得駕輕就熟了。
這裡所謂的訣竅,就是「提問」。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什麼嘛!這算什麼訣竅?」
當我們提問時,對方一定會回答。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互惠原則」。
前面那位酒會上的Y,在向人搭話時,第一句話也都是提問。
這其實也是談話的基本常識。
實際上,各位也可以留意觀察一下平常那些隨意閒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由「提問」與「回答」所組成。
換言之,閒談時該想的,不是「我得找點有意思的話題才行」,而是「有什麼好問題可以問」。
我們要在意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方。
所以我在講習課程等場合,總會這麼說:
「個性木訥又不擅長講話的人,腦子裡根本沒有好玩話題的資料存檔,所以再怎麼搜尋自己的大腦,再怎麼絞盡腦汁地想,也是徒勞。與其如此,還不如提醒自己多運用儲存在對方腦中的那些資料。」
讀到這裡,各位說不定會這樣想:
「就算要提問,一時半刻我也想不到問題啊!」
那是自然的,冷不防和人見了面,就突然要提問——這對容易緊張的內向型業務員,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那我們該怎麼辦?
預先備妥提問內容。
如此一來,即使是個性內向的人,也可以順利與人談話。
只要備妥這三個話題,素昧平生也不怕
只要主動提問,就能讓對方開口說話。
到這裡為止應該沒有問題吧?
那麼下一個要思考的,就是「該提什麼問題才好」。
當年業績低迷的我,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失敗經驗:
我:「昨天巨人隊的那場比賽真的很精彩。您看了嗎?」
客戶:「我沒看欸。」
我:「……這樣啊。」
再換到另一個場景:
我:「我的興趣是釣魚,您會去釣魚嗎?」
客戶:「我不會欸。」
我:「……這樣啊。」
真的很丟臉,但請容我再分享一個失敗案例:
我:「請問您將來的目標是什麼?」
客戶:「怎麼突然問我這個……為什麼我得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好意思。」
我以為隨便問什麼都好,所以想到什麼就問什麼,結果簡直慘不忍睹。
「到底要問什麼問題才有效?」
後來,我針對「提問」這件事,徹底地研究了一番。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用最少的提問就讓對方可以侃侃而談地回答。
經過不斷地試錯,最終我找到的,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三個話題」。
不好意思,劈頭就這麼武斷地說是「誤會」。
不過,包括以前的我自己在內,我看過很多內向型業務員,其中絕大多數都有這樣的誤會。
我們都誤以為:「所謂的破冰或閒聊,就是要聊些有意思的事,把場面炒熱」。
各位是不是也這樣想呢?
我過去一直打從心裡這麼認為。
後來也因為這樣,吃了好多次苦頭。
和各位分享我高中時,和同學一起開會準備校慶活動的一段往事。
地點是在車站後面的咖啡館。
我這個人凡事都很謹慎,所以到達現場時,離約定時間還有三十分鐘以上。
不久之後,也有女生自己一個人先到了。
桌邊只有我們兩人——一般高中男生或許會對這樣獨處的機會感到高興,但對我而言,這段時間簡直如坐針氈。
「我得識趣地閒聊幾句才行。該聊什麼話題才好?」
我故作鎮定,大腦卻是絞盡腦汁地拚命想著。
可是我完全找不到話題。
就在我左思右想的同時,時間也默默地流逝。
結果,我們兩個人幾乎什麼話也沒說,其他同學就來了。當時那股如釋重負的感受,我至今難忘。
各位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呢?
尤其是像我這種超級不擅長閒聊的人,一直都以為這種尷尬的沉默,是因為自己太木訥。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我看了教人如何變健談的書,記了幾個有趣的笑料,還買了一堆介紹雜學的書,只為了多儲備一些冷知識。
然而,這些努力遲遲都沒有見效。
「我個性就是這麼內向,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變成閒聊高手啦。」
曾經如此怨天尤人的我,現在已經可以毫無壓力地與初次見面的人閒聊。你問我是否曾付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努力?完全沒有。
我只是掌握了一個訣竅而已。
真正的閒聊,其實和我們是否能言善道毫無關係;再怎麼木訥口拙,都能輕鬆開口閒聊。
因為閒聊完全不需要我們展現任何表達能力來把話講得精彩有趣。
閒聊的訣竅,就是「讓對方開口說話」。
僅此而已。
破冰功力進步的關鍵,其實很簡單
各位一定也曾有與人單獨共處,氣氛尷尬至極的經驗。
這種時候,各位會有什麼想法?
是不是覺得「我得說幾句話才行」呢?
其實這是個性內向的人常遇到的問題。
愈是對自己口才沒信心的人(就像我),愈會滿腦子想著「我得主動開口說幾句話才行」。
建議各位不妨試著換個角度思考。
也就是改用「讓對方開口說話,而不是自己一直說」的翻轉思維。
所謂的對話,其實只要有一方開口講話,就能成立。
換言之,即使只有對方滔滔不絕也無妨。
不僅如此,「讓對方願意滔滔不絕」的對話,更是「超級業務員」的必備條件。
讓我們用業務推廣的場景來想一想。
如前所述,即使我們再怎麼打定主意不與客戶閒聊,直接切入工作正題,在實務操作上其實還是很有難度。
我想每位業務員應該都很有切身之痛。
所以各位才會出現「真想學會怎麼閒聊」的念頭,這一點我也明白。
可是我們的目的,是「成功和客戶閒聊」嗎?
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卸下客戶的心防,以便不著痕跡地轉入工作話題」。
這就是重點所在。
說得極端一點,如果我們無法卸下客戶的心防,閒聊再怎麼高明也是枉然。
這裡我們再換個場景,假設我們來到一場酒會的現場。
我很不喜歡參加宴會,萬一碰上對方盛情難卻,非得參加時,大半時間我都在會場一角作壁上觀。
放眼望去,會場內到處都是一群一群圍成小圈圈的人。
於是我便湊過去聽聽他們在聊些什麼。
第一個小圈圈聚集了約莫五個人,核心人物是知名的Y。
我原本心想他果然不愧是人氣王,但仔細一看,發現了一件事。
「哎呀!OO,好久不見啦!上次見面是什麼時候?」
「××,你好!上次那件事,後來還順利嗎?」
「OOO,幸會幸會。最近在忙什麼啊?」
Y就這樣逐一向身旁的每個人噓寒問暖。
而被他搭話的人,個個都喜孜孜地開口說起話來。
Y只是順著對方說話的內容,說句「後來呢?」、「真的假的?」、「好厲害喔!」而已,多半都是他身旁的那些人在講話。
結果Y自己根本沒說什麼,卻和大家都聊得很起勁。
我又跑到別的小圈圈去瞧瞧。
這個圈圈裡有大名鼎鼎的H,身旁也圍了一群人。
可是,這裡的氣氛卻顯得不太一樣。
這裡的互動結構,是H一個人口若懸河地說,周圍的人都在聽。
H很能言善道,接二連三地端出新話題。
聚集過來的人也都靜靜地聽他說。
但不久之後,人就一個接一個地走開,最後只剩下H自己留在原地。
單就談話內容的巧拙來看,或許H的確技高一籌。
但若要論誰能讓談話對象開懷暢談,Y顯然更佔上風。
看到這一幕,我終於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閒聊實力」。
當下我也悟出一番道理:自己這麼不善言辭,註定是當不了H,但說不定可以成為像Y這樣的人。
附帶一提,Y本身是個超級優秀的業務員。
「讓對方開口說話」不僅能讓自己不必開口,還可望帶來更龐大的效益——那就是「卸下對方的心防」。
從那之後,我就不再拚命找話講,而是提醒自己要讓客戶開口說話。
建立這個觀念之後,我的「破冰」也開始步上軌道。
雖然心知肚明,卻沒養成習慣的「談話基本常識」
讓對方開口說話……
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呢?
我在「破冰」的講習課程當中,常會進行這樣的活動。
先請學員和身邊的人兩兩一組,分別扮演A和B。
接著,我會要求「請A開始和B閒聊,過程中要讓B盡量多開口說話,時間是一分鐘」。
起初大家都顯得很困惑,但很快就掌握到訣竅,做得駕輕就熟了。
這裡所謂的訣竅,就是「提問」。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什麼嘛!這算什麼訣竅?」
當我們提問時,對方一定會回答。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互惠原則」。
前面那位酒會上的Y,在向人搭話時,第一句話也都是提問。
這其實也是談話的基本常識。
實際上,各位也可以留意觀察一下平常那些隨意閒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由「提問」與「回答」所組成。
換言之,閒談時該想的,不是「我得找點有意思的話題才行」,而是「有什麼好問題可以問」。
我們要在意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方。
所以我在講習課程等場合,總會這麼說:
「個性木訥又不擅長講話的人,腦子裡根本沒有好玩話題的資料存檔,所以再怎麼搜尋自己的大腦,再怎麼絞盡腦汁地想,也是徒勞。與其如此,還不如提醒自己多運用儲存在對方腦中的那些資料。」
讀到這裡,各位說不定會這樣想:
「就算要提問,一時半刻我也想不到問題啊!」
那是自然的,冷不防和人見了面,就突然要提問——這對容易緊張的內向型業務員,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那我們該怎麼辦?
預先備妥提問內容。
如此一來,即使是個性內向的人,也可以順利與人談話。
只要備妥這三個話題,素昧平生也不怕
只要主動提問,就能讓對方開口說話。
到這裡為止應該沒有問題吧?
那麼下一個要思考的,就是「該提什麼問題才好」。
當年業績低迷的我,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失敗經驗:
我:「昨天巨人隊的那場比賽真的很精彩。您看了嗎?」
客戶:「我沒看欸。」
我:「……這樣啊。」
再換到另一個場景:
我:「我的興趣是釣魚,您會去釣魚嗎?」
客戶:「我不會欸。」
我:「……這樣啊。」
真的很丟臉,但請容我再分享一個失敗案例:
我:「請問您將來的目標是什麼?」
客戶:「怎麼突然問我這個……為什麼我得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好意思。」
我以為隨便問什麼都好,所以想到什麼就問什麼,結果簡直慘不忍睹。
「到底要問什麼問題才有效?」
後來,我針對「提問」這件事,徹底地研究了一番。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用最少的提問就讓對方可以侃侃而談地回答。
經過不斷地試錯,最終我找到的,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三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