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2章 依據對象,選定故事題材與表現方式

■挑選題材並非新穎才是最棒,而是……
運用故事時,題材的選擇非常重要,但並非題材新穎就夠了。常看到很多人努力尋找一般人不知道的題材,然而這麼做並不會讓人覺得感動。
若以料理來比喻,題材就是食材,雖然食材本身也很重要,如果不能好好處理食材,也無法完成好料理。接下來,請看看這個簡單的故事。

在某個小鎮裡有兩間壽司店,這兩間店在當地的評價都不錯,有很多特地遠道而來的客人。不過,這兩家店的氛圍有些許不同。
其中一間「壽司鮮」,以提供高品質食材的壽司獲得很高的評價。老闆經常各處尋求最高品質的食材,不僅會到附近的市場採買,也會到鄉下的魚市直接交易。
由於老闆對食材的新鮮度非常自豪,為了讓顧客品嘗食材的鮮度,店內提供的壽司比其他店都還大。所以只要吃下幾貫壽司,肚子就飽了。為了強調食材的鮮度,每種壽司都以同樣的手法製作。此外,若當天的食材品質沒有達到標準,老闆就不會進貨。因此,食材的種類變得越來越少。
想吃到新鮮食材的客人,會先造訪壽司鮮。剛開始,客人對食材的新鮮度很感動,之後卻漸漸覺得單調。吃過幾次以後,就想去另外一家店試試。因此,壽司鮮的常客很少,多以觀光客為主,有點讓人無法平靜地享用壽司的感覺。
另外一家「壽司盛」也很重視食材的鮮度,主要透過附近的市場進貨,挑選其中品質最優的食材。不僅在食材上下功夫,也想盡各種辦法,讓食材能夠在最佳狀態下被享用。他們重視事前的準備工作,也著重食材的呈現方式。此外,製作握壽司時還強調食材與米飯的比例平衡。為了讓壽司看起來更可口,在外觀上也花了不少巧思。
客人在壽司盛享用外觀優美又富有變化的壽司,因此變成常客。常客之間的交往也很熱絡,讓店內洋溢著放鬆的氛圍。

如何?各位想像壽司鮮一樣,只為追求新穎的題材,而忘記營造讓人感到放鬆的氛圍?還是想像壽司盛一樣,藉由確實地處理題材,營造舒適愉快的氛圍呢?
本書就如同壽司盛,介紹的是運用常見題材來思考故事的方法,而不會只針對那些為了引發感動而特地選用好題材的故事。我不想讓各位認為,運用故事思考就必須找到新穎的題材。
第7章 故事最偉大的穿透力,就是能傳達無形價值

■企劃人員如何用故事,訴說品牌形象?
故事如何和品牌結合?
想讓人們對品牌產生共同印象時,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品牌形象是無形的」。即使面對這樣的難題,只要運用故事,就能代替實際的物品,陳述品牌的價值。
此時,必須注意品牌希望呈現的形象,以及故事如何與之結合。無論是品牌還是故事,兩者都是無形的。因此,無論是哪一項,都無法確定對方擁有的印象為何。如果只因為題材很有趣就把它加進故事裡,很容易會讓對方擁有錯誤的品牌印象。
有一則品牌故事非常有名,那就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跟鐵達尼號之間的關聯。鐵達尼號沉沒時,乘客因為抓住路易威登的皮箱而獲救;以及將沉沒數十年後打撈起來的路易威登皮箱打開,裡面竟然滴水未進。故事內容就是運用這些題材。
聽到這些軼事時,你會有什麼印象呢?我想大概是「非常堅固」、「超越時代」,和「高級品」吧。
只是,之所以會有第三點的高級印象,是因為我們早就知道路易威登是高級品牌的緣故,但對於不認識這個品牌的人,就算聽到這個故事,可能也不會浮現出它們是高級品的印象。
如果想要透過故事呈現高級品牌的形象,就必須增加鐵達尼號和其乘客的簡介,以及該次航程的相關背景。

3個重點,讓品牌印象跳出來
接下來針對表現技巧,列舉傳達故事時必須注意的重點。首先,透過故事傳達品牌形象時,可以將各式各樣的題材加進故事裡。此外,舞台的規模設定也可以比較大,所以事件的排列方式必須比其他模式更有彈性。
不過,如果加入太多看起來很有趣的題材,就會變成品牌以外的內容,無法明確呈現想傳達的印象。因此,必須明確知道使用每一項題材的原因為何。
第二,為了消除對該品牌的既有觀念,加入一些驚喜會比較好。然而,當顧客既有的品牌印象與想傳達的品牌形象之間沒有差異時,再加入驚喜,反而容易造成混亂。所以,我們必須先明確掌握顧客對該品牌有何種印象,再思考是否要將驚喜的部分加進故事裡。
最後,製造敵人也是很有效的方式。特別是針對具有強烈競爭關係的品牌,會使人產生「想要支持這個品牌」的心情。但是,如果該品牌已經是一般人認知的最佳品牌,這時還製造敵人,反而會讓人覺得想要獨佔市場。因此,請注意自家品牌在市場上的地位。
舉例來說,談論關於微軟Windows的故事時,若把其他作業系統當作敵人,談論彼此相互對抗的故事,你會有什麼感覺?聽者大概會覺得「現在就已經很強了,難道還要再更強嗎?」反而有可能會造成反感。
接下來,以星巴克(Starbucks)為例,試著建構傳達品牌形象的故事。
提到星巴克,就會讓人想到「第三場所」(Third Place),也就是除了自家和職場之外,度過日常生活的第三場所。為了讓人們擁有這個印象,可以將各式各樣的題材加進故事裡。這裡即以二○○八年美國星巴克發生的各項事件當作題材,試著建構出故事。
美國星巴克在二○○七年時業績停止成長,同時受到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二○○八到二○○九年之間,業績大幅滑落。二○○八年一月,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再次擔任星巴克CEO,為了恢復業績,並找回星巴克原有的樣子,他挺身而出,在組織中進行各項變革。
雖然直接加入這些動向,就能完成充滿波瀾起伏的故事,但只會讓人留下「星巴克在美國的情況很辛苦」這樣的印象而已,不足以傳達星巴克的品牌形象。
為了呈現星巴克「第三場所」的形象,必須在這些事件中做出取捨。加入其中一部分的事件,便能建構出更容易傳達品牌形象的故事。請見以下範例。

(範例1)二○○八年在美國陷入困境的星巴克,為了提升業績,實行各種策略。這也是為了明確呈現出星巴克「第三場所」的品牌形象。
星巴克的CEO霍華.舒茲發覺Espresso的品質惡化,並針對這點找出因應對策。在二月的某一天,將全美分店全部閉店一天,讓咖啡師們一起參加沖泡Espresso的研習活動。同時,重新檢視固定提供的綜合咖啡、改良製作咖啡與Espresso的機器,藉此提升咖啡的品質。
此外,必須思考如何讓顧客更願意上門消費,於是建立Mystarbucksidea.com這個互動型網站,讓顧客可以提出他們的需求,進而進行店鋪的改善。同時,也在十一月總統選舉日舉辦「只要參加投票,就可獲得一杯免費咖啡」的宣傳活動。
當天提供了二百五十萬杯的免費咖啡,許多顧客在星巴克裡談論關於選舉的話題,非常熱鬧。

這個故事確實舉出星巴克為了成為「第三場所」所進行的各項活動,只是這樣的內容,比較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報紙或雜誌的報導。雖然舉辦咖啡師研習活動,以及在選舉日免費提供咖啡的宣傳活動,對塑造品牌形象來說都是好事,然而舉出這些事件,只會使人留下「星巴克做了很多努力」的印象而已,無法具體傳達第三場所的形象。
此時,不要只是列舉這些事件,而是利用其中一項事件,試著建構出故事。話雖如此,並不是要建構類似「在星巴克度過的一天」這種常見的故事,而是要特別針對二○○八年發生的某項事件。

(範例2)我每天上班前都會繞去星巴克,在那裡點一杯拿鐵,並與咖啡師和認識的客人們聊天。有時,第一次見面的客人也會加入對話。談話的內容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在那裡談天說笑,心情也會慢慢地跟著放鬆下來。聊了大約二十分鐘之後,覺得心情非常愉快,然後再去上班。
一杯要價四美金的拿鐵不算便宜,卻能讓人忘記日常生活的瑣事、照顧孩子的疲累,以及工作上的壓力,甚至還能讓人暫時忘記公司裡麻煩的人際關係。只要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杯咖啡很便宜。
有一天,我突然聽到星巴克要關店的消息。聽說全美將會關閉六百間店,而自己常去的店也是其中一間。
我不禁懷疑自己有沒有聽錯。我實在無法想像沒有星巴克的生活,我到底該到哪裡喝如此美味的拿鐵?又該和其他客人去哪裡聊天呢?跟咖啡師的對話一直都很愉快,以及在前往公司之前,我究竟該如何轉換心情?
那天回家之後,我寫了一封信給星巴克的社長,信的最後寫著「請不要關掉我的星巴克」、「請不要從我手中搶走星巴克」。沒錯,那家店就是「我的」星巴克。

實際上,星巴克在發佈大規模關店的消息時,真的有類似的信件陸續寄送到霍華.舒茲那裡。然而,列在關店名單上的店鋪依然關閉了。因為有些店的營業額太低,只好關閉業績較差的店鋪,沒想到卻接到如此多迴響,實在令人覺得諷刺。不過,在故事中也藉由這樣的情況,清楚呈現出星巴克的品牌形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