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超級用戶
玩法不敵局勢
不管是貼吧結果中「約60%的用戶願意配合官方宣傳、約30%願意號召團購」,還是華為手機調查結果中「93.37%的用戶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過產品資訊」,相比平均水準都高出很多。很多行業背景資訊可以幫助我們看清這些數據對比。
在社群媒體發展早期,大部分App(手機應用程式)能實現10%的分享率,即十個閱讀內容或參與活動的用戶中就會有一個主動分享給好友。我將這個數值定為優秀社群媒體分享基準線。最近幾年,不管是App還是公眾號,分享率都呈下降趨勢。本書寫作期間,我特意向身邊的創業者瞭解最新數據,一個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一億的超級App,日常分享到微信的僅100萬人次左右,部分微信公眾號分享比例也下降到了閱讀人數的1%~3%。
不論比對最佳時期還是當下,貼吧和華為手機的調查數據都意味著我們看到一個超忠誠、超活躍的用戶群體,在這個分享比例下,通常一個小規模死忠粉絲群就足夠發起聲勢浩大的傳播活動,可迅速涵蓋更廣泛的人群。
而娛樂圈中粉絲的狂熱,終於引發了2021年開始的「飯圈」*大規模治理,使中國娛樂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網路用語,將粉絲英文「fan」直接音譯為「飯」,飯圈即是粉絲圈子。
從一家企業經營好壞到「飯圈」興衰,都受到全球政治經濟及中國政策的直接影響。本書諸多案例中提及的公司,可能在寫作整理數據時還蓬勃發展,隨後卻在疫情或整頓中遭遇黑暗時刻,甚至因此倒閉。
策略不敵局勢,玩法不敵局勢。我們無法左右局勢,卻能透過檢討和重新演練找到共通性和可借鑑之處,在局部生態中爭得一席之地。
超級用戶群及其典型的「四高」特徵
在某種程度上看,商業公司粉絲的狂熱度並不比明星粉絲遜色。最近幾年看華為、小米等品牌手機資訊,新品手機銷量超過百萬支的時間點通常以週來計算,例如搜尋2019年年初這兩大手機品牌發售新機突破百萬支所需的時間,均為三四週,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這些死忠用戶的主動分享、轉介紹。在貼吧和華為手機的兩項調查中,具備明顯「四高」特徵的用戶占據了顯著位置:
•轉換率高,用戶掏出真金白銀來支持;
•回購率高,持續黏著,持續回購;
•分享率高,絕大部分用戶都積極分享並協助舉辦活動;
•轉介紹率高,用戶持續影響親友的購買決策。
這些「四高」用戶幾乎是企業能遇到的最佳用戶,用「超級用戶」來形容和定義毫不為過。在實際商業環境中,還有什麼能比企業擁有龐大的超級用戶群更理想的呢?
粉絲是為明星背負責任的家人
這些超級用戶是誰?他們為什麼願意無上限地付費支持,或不斷影響親友購買5支乃至50支手機?這是我在第一時間想問的問題。
為此,我回到百度再請貼吧幫忙,約到了周杰倫吧和蔡徐坤吧等明星吧的吧主,想實際瞭解數據背後的真實情況。
和周杰倫吧的吧主先討論的話題是他們如何管理這個主題吧,兩位吧主告訴我:「每個人都是義務在這裡做事,所以更像是一個家,每個人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好,互相配合就可以了。」
粉絲們都義務做了哪些事?
從2008年開始,粉絲們會在每年4—5月舉行倫吧盛典,頒發一系列獎項表彰倫吧粉絲中表現出色者。從2010年開始,每年暑假還會舉辦倫吧才藝秀,包括唱歌、畫畫、彈琴、剪紙等多個項目,粉絲們都可以報名參加。還有一個在除夕夜正式呈現的倫吧春晚,也是向全體粉絲徵集節目。想想各自公司行銷部舉辦大活動時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就知道他們做的這些事有多了不起。很難想像它們僅僅是由一些粉絲自發、義務實現的。
兩位吧主說,最開始是因為喜歡周杰倫,很想為偶像做點什麼。慢慢地看著倫吧愈來愈好、人愈來愈多,就自然而然地產生感情,漸漸地投入更多。現實中明星並不常來貼吧,可能和這些吧主也沒有親密接觸,但他們說:「很多事情我們都在默默地做,大家並不希望一定能得到回應,或得到什麼好處,僅僅是因為這個偶像帶給我們的正能量。」
2019年7月,粉絲們再度將周杰倫送上微博超話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同年9月,又在12小時內將他的新歌《說好不哭》送上各大榜單第一的位置,最後單曲銷量破1000萬,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這是我訪談後發生的大事件,可見更多粉絲帶著長時間累積的情感主動地參與其中。
*為「超級話題」簡稱,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項功能,以某話題為中心聚集對該話題有興趣的網友討論交流。超話排行榜代表粉絲的活躍度、互動度和凝聚力,也是品牌方和媒體評判或選擇藝人的指標之一。
和蔡徐坤吧的吧主聊時,正好碰上他們在發起一場粉絲活動。
2018年1月,愛奇藝打造中國首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實境秀《偶像練習生》(我們會在第8章詳細討論這檔節目,探討其所展示的全新的、典型的用戶行為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蔡徐坤就是在這檔節目中C位出道,成為那段時間備受關注的新星。前文提到的7月微博超話排行榜第一的爭奪就發生在周杰倫與蔡徐坤兩人的粉絲之間。我在訪談中同樣得知,各項活動都是粉絲們自發、義務在做。
吧主向我介紹,粉絲們自發在很多城市舉辦線下應援活動,實境秀期間發起了多場線下拉票,邀請路人為蔡徐坤投票,為此粉絲們自掏腰包,買水贈送給幫忙投票的人,他們甚至還製作了關於蔡徐坤的雜誌。
「最開始因為看好蔡徐坤,加入了他的粉絲群和後援會,後來透過應聘加入了吧主管理團隊。做工作人員跟一般粉絲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覺得對蔡徐坤和後援會有一份責任。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活動,我都必須把它處理好、經營好。這已經是自己的一份責任了。」這位吧主說。
簡略的對話實際上是幾個小時長聊後的縮寫,我有意放棄了如何策劃活動、大家日常怎麼交流和互動等內容,只保留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的答案,就是想探究粉絲和明星之間的關係。
要知道,粉絲們為明星自發去做一個大事件,將明星活動變成自己的責任,在社群媒體和社群的語境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有明星和粉絲之間形成了親密關係,才會實現這樣的結果。在這些答案中,我們看到許多粉絲都認為自己和明星之間是「親密關係」,是為明星背負責任、被明星需要的家人。
華為花粉是怎麼開始的
那麼企業呢?回到剛才的調查中,華為手機又是如何收獲這麼多超級用戶的呢?
在調查中有一個問題是請花粉用一句話描述自己和華為手機之間的關係,鑑於回覆實在過多,我將答案集中放在一個關鍵詞工具中,看到了如圖1-4所示的關鍵詞雲顯示。
我還特意進入一個華為手機的核心粉絲群組,詢問他們「為什麼參加各種花粉活動和年會」,得到的最常見的回答是:
•主要想見朋友;
•大家已經很熟了,平時哪怕同城市很近也很少見面,乾脆借著年會過來聚一聚,也想看看自己一直參與的社群背後及企業高層到底是什麼樣子;
•能接到自己喜歡的企業的邀請參加發布會,覺得很驕傲,也能見到很多一直交流但未曾謀面的朋友。
回覆中超過90%是來見其他花粉,想見華為員工和高層的占53%,還有些甚至認為自己和華為手機是「兄弟關係」。當被問到「你為什麼要當華為手機的粉絲」時,80%的回答都是「品質好」。
看了調查結果和這些回答後,我飛往深圳去當面向一些華為公司的朋友求助,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參考資訊。
我特意找到了馮立,他是花粉部門的開創者。過去幾年,馮立的角色發生了幾次變化,早期他曾服務騰訊十年時間,擔任QQ秀*部門的產品經理。在騰訊發展史中,這是一段關於「拯救」的故事——QQ秀成為騰訊三大網路產品收入來源之一,幫助後來的社群帝國找到了收入信心。2011年年底,馮立加入華為,花粉業務正是他從0到1搭建起來的。後來他又加盟傳音擔任副總經理,傳音是中國開拓海外市場最成功的手機品牌之一。現在,馮立創辦了一家名為「司向」的公司,幫助中國企業轉型私域。
*騰訊QQ的虛擬形象設計系統,有虛擬服飾、場景和人物形象等可以讓用戶裝扮自己在QQ中顯示的虛擬樣貌。
2018年5月,華為公司內部做了一些小範圍的調整,與以前相比,花粉部門的架構和規劃與行銷部完全融合,著重在花粉的經營顯然在華為公司內部進入了新階段。不過,我和馮立討論的還是最初的問題:花粉對華為手機的發展產生了多大的作用?這些超級用戶是怎麼浮現出來的?
馮立先反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認為社群經營應該是新業務的引擎和主導者,還是作為原有業務的輔助和補充?
當時中國國產手機陣營中,小米、魅族等品牌採取的策略相似,都是和粉絲緊密互動,提前釋出某些功能邀請用戶試用,一些設計也會刻意提前公開,以試探用戶,尋求反饋。這些被認為是典型的社群經營策略,在用戶中提前確立認知,或根據反饋快速優化和調整。因為,包括馮立的前東家騰訊(當然也是我的前東家)在內的針對普通用戶的網路產品和品牌很早就確立了一個基礎認知:如果新功能或新產品在推出前就有用戶反饋,會有益於產品快速推進。
這一認知獲得愈來愈多的企業認同和實踐。但華為並非是這樣的風格,這家久負盛名的公司骨子裡滿是大客戶基因,即大訂單、大客戶,加上重研發,非常看重智慧財產權,很多資訊都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多年前,我曾受邀前往華為大學做過一次關於社群媒體話題的深度分享,就感受過這種保密文化,還記得我進入辦公區域時,工作人員會詳細登記訪客是否攜帶筆記型電腦、隨身碟等設備,就是為了防止洩密。在這樣的氛圍下,華為手機想要邀請粉絲提前試用、提前給出意見建議,幾乎不可能實現。
玩法不敵局勢
不管是貼吧結果中「約60%的用戶願意配合官方宣傳、約30%願意號召團購」,還是華為手機調查結果中「93.37%的用戶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過產品資訊」,相比平均水準都高出很多。很多行業背景資訊可以幫助我們看清這些數據對比。
在社群媒體發展早期,大部分App(手機應用程式)能實現10%的分享率,即十個閱讀內容或參與活動的用戶中就會有一個主動分享給好友。我將這個數值定為優秀社群媒體分享基準線。最近幾年,不管是App還是公眾號,分享率都呈下降趨勢。本書寫作期間,我特意向身邊的創業者瞭解最新數據,一個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一億的超級App,日常分享到微信的僅100萬人次左右,部分微信公眾號分享比例也下降到了閱讀人數的1%~3%。
不論比對最佳時期還是當下,貼吧和華為手機的調查數據都意味著我們看到一個超忠誠、超活躍的用戶群體,在這個分享比例下,通常一個小規模死忠粉絲群就足夠發起聲勢浩大的傳播活動,可迅速涵蓋更廣泛的人群。
而娛樂圈中粉絲的狂熱,終於引發了2021年開始的「飯圈」*大規模治理,使中國娛樂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網路用語,將粉絲英文「fan」直接音譯為「飯」,飯圈即是粉絲圈子。
從一家企業經營好壞到「飯圈」興衰,都受到全球政治經濟及中國政策的直接影響。本書諸多案例中提及的公司,可能在寫作整理數據時還蓬勃發展,隨後卻在疫情或整頓中遭遇黑暗時刻,甚至因此倒閉。
策略不敵局勢,玩法不敵局勢。我們無法左右局勢,卻能透過檢討和重新演練找到共通性和可借鑑之處,在局部生態中爭得一席之地。
超級用戶群及其典型的「四高」特徵
在某種程度上看,商業公司粉絲的狂熱度並不比明星粉絲遜色。最近幾年看華為、小米等品牌手機資訊,新品手機銷量超過百萬支的時間點通常以週來計算,例如搜尋2019年年初這兩大手機品牌發售新機突破百萬支所需的時間,均為三四週,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這些死忠用戶的主動分享、轉介紹。在貼吧和華為手機的兩項調查中,具備明顯「四高」特徵的用戶占據了顯著位置:
•轉換率高,用戶掏出真金白銀來支持;
•回購率高,持續黏著,持續回購;
•分享率高,絕大部分用戶都積極分享並協助舉辦活動;
•轉介紹率高,用戶持續影響親友的購買決策。
這些「四高」用戶幾乎是企業能遇到的最佳用戶,用「超級用戶」來形容和定義毫不為過。在實際商業環境中,還有什麼能比企業擁有龐大的超級用戶群更理想的呢?
粉絲是為明星背負責任的家人
這些超級用戶是誰?他們為什麼願意無上限地付費支持,或不斷影響親友購買5支乃至50支手機?這是我在第一時間想問的問題。
為此,我回到百度再請貼吧幫忙,約到了周杰倫吧和蔡徐坤吧等明星吧的吧主,想實際瞭解數據背後的真實情況。
和周杰倫吧的吧主先討論的話題是他們如何管理這個主題吧,兩位吧主告訴我:「每個人都是義務在這裡做事,所以更像是一個家,每個人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好,互相配合就可以了。」
粉絲們都義務做了哪些事?
從2008年開始,粉絲們會在每年4—5月舉行倫吧盛典,頒發一系列獎項表彰倫吧粉絲中表現出色者。從2010年開始,每年暑假還會舉辦倫吧才藝秀,包括唱歌、畫畫、彈琴、剪紙等多個項目,粉絲們都可以報名參加。還有一個在除夕夜正式呈現的倫吧春晚,也是向全體粉絲徵集節目。想想各自公司行銷部舉辦大活動時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就知道他們做的這些事有多了不起。很難想像它們僅僅是由一些粉絲自發、義務實現的。
兩位吧主說,最開始是因為喜歡周杰倫,很想為偶像做點什麼。慢慢地看著倫吧愈來愈好、人愈來愈多,就自然而然地產生感情,漸漸地投入更多。現實中明星並不常來貼吧,可能和這些吧主也沒有親密接觸,但他們說:「很多事情我們都在默默地做,大家並不希望一定能得到回應,或得到什麼好處,僅僅是因為這個偶像帶給我們的正能量。」
2019年7月,粉絲們再度將周杰倫送上微博超話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同年9月,又在12小時內將他的新歌《說好不哭》送上各大榜單第一的位置,最後單曲銷量破1000萬,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這是我訪談後發生的大事件,可見更多粉絲帶著長時間累積的情感主動地參與其中。
*為「超級話題」簡稱,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項功能,以某話題為中心聚集對該話題有興趣的網友討論交流。超話排行榜代表粉絲的活躍度、互動度和凝聚力,也是品牌方和媒體評判或選擇藝人的指標之一。
和蔡徐坤吧的吧主聊時,正好碰上他們在發起一場粉絲活動。
2018年1月,愛奇藝打造中國首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實境秀《偶像練習生》(我們會在第8章詳細討論這檔節目,探討其所展示的全新的、典型的用戶行為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蔡徐坤就是在這檔節目中C位出道,成為那段時間備受關注的新星。前文提到的7月微博超話排行榜第一的爭奪就發生在周杰倫與蔡徐坤兩人的粉絲之間。我在訪談中同樣得知,各項活動都是粉絲們自發、義務在做。
吧主向我介紹,粉絲們自發在很多城市舉辦線下應援活動,實境秀期間發起了多場線下拉票,邀請路人為蔡徐坤投票,為此粉絲們自掏腰包,買水贈送給幫忙投票的人,他們甚至還製作了關於蔡徐坤的雜誌。
「最開始因為看好蔡徐坤,加入了他的粉絲群和後援會,後來透過應聘加入了吧主管理團隊。做工作人員跟一般粉絲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覺得對蔡徐坤和後援會有一份責任。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活動,我都必須把它處理好、經營好。這已經是自己的一份責任了。」這位吧主說。
簡略的對話實際上是幾個小時長聊後的縮寫,我有意放棄了如何策劃活動、大家日常怎麼交流和互動等內容,只保留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的答案,就是想探究粉絲和明星之間的關係。
要知道,粉絲們為明星自發去做一個大事件,將明星活動變成自己的責任,在社群媒體和社群的語境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有明星和粉絲之間形成了親密關係,才會實現這樣的結果。在這些答案中,我們看到許多粉絲都認為自己和明星之間是「親密關係」,是為明星背負責任、被明星需要的家人。
華為花粉是怎麼開始的
那麼企業呢?回到剛才的調查中,華為手機又是如何收獲這麼多超級用戶的呢?
在調查中有一個問題是請花粉用一句話描述自己和華為手機之間的關係,鑑於回覆實在過多,我將答案集中放在一個關鍵詞工具中,看到了如圖1-4所示的關鍵詞雲顯示。
我還特意進入一個華為手機的核心粉絲群組,詢問他們「為什麼參加各種花粉活動和年會」,得到的最常見的回答是:
•主要想見朋友;
•大家已經很熟了,平時哪怕同城市很近也很少見面,乾脆借著年會過來聚一聚,也想看看自己一直參與的社群背後及企業高層到底是什麼樣子;
•能接到自己喜歡的企業的邀請參加發布會,覺得很驕傲,也能見到很多一直交流但未曾謀面的朋友。
回覆中超過90%是來見其他花粉,想見華為員工和高層的占53%,還有些甚至認為自己和華為手機是「兄弟關係」。當被問到「你為什麼要當華為手機的粉絲」時,80%的回答都是「品質好」。
看了調查結果和這些回答後,我飛往深圳去當面向一些華為公司的朋友求助,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參考資訊。
我特意找到了馮立,他是花粉部門的開創者。過去幾年,馮立的角色發生了幾次變化,早期他曾服務騰訊十年時間,擔任QQ秀*部門的產品經理。在騰訊發展史中,這是一段關於「拯救」的故事——QQ秀成為騰訊三大網路產品收入來源之一,幫助後來的社群帝國找到了收入信心。2011年年底,馮立加入華為,花粉業務正是他從0到1搭建起來的。後來他又加盟傳音擔任副總經理,傳音是中國開拓海外市場最成功的手機品牌之一。現在,馮立創辦了一家名為「司向」的公司,幫助中國企業轉型私域。
*騰訊QQ的虛擬形象設計系統,有虛擬服飾、場景和人物形象等可以讓用戶裝扮自己在QQ中顯示的虛擬樣貌。
2018年5月,華為公司內部做了一些小範圍的調整,與以前相比,花粉部門的架構和規劃與行銷部完全融合,著重在花粉的經營顯然在華為公司內部進入了新階段。不過,我和馮立討論的還是最初的問題:花粉對華為手機的發展產生了多大的作用?這些超級用戶是怎麼浮現出來的?
馮立先反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認為社群經營應該是新業務的引擎和主導者,還是作為原有業務的輔助和補充?
當時中國國產手機陣營中,小米、魅族等品牌採取的策略相似,都是和粉絲緊密互動,提前釋出某些功能邀請用戶試用,一些設計也會刻意提前公開,以試探用戶,尋求反饋。這些被認為是典型的社群經營策略,在用戶中提前確立認知,或根據反饋快速優化和調整。因為,包括馮立的前東家騰訊(當然也是我的前東家)在內的針對普通用戶的網路產品和品牌很早就確立了一個基礎認知:如果新功能或新產品在推出前就有用戶反饋,會有益於產品快速推進。
這一認知獲得愈來愈多的企業認同和實踐。但華為並非是這樣的風格,這家久負盛名的公司骨子裡滿是大客戶基因,即大訂單、大客戶,加上重研發,非常看重智慧財產權,很多資訊都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多年前,我曾受邀前往華為大學做過一次關於社群媒體話題的深度分享,就感受過這種保密文化,還記得我進入辦公區域時,工作人員會詳細登記訪客是否攜帶筆記型電腦、隨身碟等設備,就是為了防止洩密。在這樣的氛圍下,華為手機想要邀請粉絲提前試用、提前給出意見建議,幾乎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