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銷售從心態開始:打造不敗心志

1. 不是會說話就能當業務,是要敢輸敢贏的心態
  銷售現場最真實的畫面,往往不是你想像中那樣──話術犀利、氣場滿滿、顧客頻頻點頭。更多時候,是業務打開門,對方表情淡漠地說「我很忙」,你站在那裡,連第一句都還沒開口就已經被下了判斷。真正的難,不在於說什麼,而是能不能在這樣的情境裡,還是穩穩站住,不怕輸、不怕尷尬、不怕沒結果。
  很多人以為,只要口才夠好、講得夠順,銷售就會順利。但真正優秀的業務,往往不是最能言善道的那一位。他們或許語速不快、話不多,但每句話都讓人感受到誠意;他們不見得擅長推銷產品,卻能在對方猶豫時,說出一句讓人卸下防備的話。他們贏的,不是話術,而是「承受行動結果的能力」。
  我們都會害怕拒絕,但業務的日常,就是不斷地去面對「還不知道結果」的那一步。許多剛入行的新手,在真正開口前,心裡早就模擬了數十種對話走向,光是想到對方可能說「不用了,謝謝」,就已經緊張到不敢按下撥號鍵。明明知道該去拜訪,卻在門外猶豫了又猶豫。其實,那是一種對「做了卻沒用」的深層恐懼。
  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在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論時指出,一個人會不會採取行動,關鍵不在於能力是否足夠,而在於他是否相信「這麼做會帶來成效」。換句話說,我們行動的動力,來自於「相信有用」,而不是「因為已經會了」。一旦這份信念動搖,人就容易退縮、逃避,甚至開始否定自己。
  對於業務工作而言,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心理狀態。因為銷售的本質,就是不斷地主動出擊。你不開口,就沒有對話的起點;你不嘗試,連被拒絕的機會都沒有。
  而這份「相信自己做得到」的信念,從來不是靠聽講座或讀心靈雞湯建立起來的。它只能靠一次次真實的開場慢慢累積。每一次你願意撥出一通電話、啟動一場拜訪,或在尷尬沉默中多撐幾秒,其實都是在為你的心態打底。那些能穩定產出成果的業務,並不是因為不怕輸,而是因為在一次次沒有回應的經驗裡,逐漸養出了一種「面對輸」的心理免疫力。
  我曾經帶過一位剛轉職進來的新人,前一份工作是在餐廳做櫃臺,對銷售幾乎沒有經驗。他進公司第一週拜訪了十幾個潛在客戶,每一次都沒有下文。他沒有表情低落,但是我知道他其實心裡很焦急。直到第五天下午,他拜訪一間中型貿易公司。對方聽完他的開場後,只回了一句「你資料留著吧,我有需要再找你」,態度冷淡。他點點頭、轉身就要走,結果對方忽然補了一句:「你名片上那個LINE,我加一下好了,回頭再問你細節。」那是他入行以來第一次收到「看起來像是機會」的回應,雖然當下沒成交,但他回來後的語氣完全變了。他跟我說:「我今天發現,很多時候我以為失敗了,但其實對方還在觀望;我只要不要自己放棄,對方就還有可能給我一次機會。」
  這樣的體會,從來不會出現在標準作業流程裡。它不是誰教出來的,而是在現場一次次撞牆、跌跌撞撞之後,才慢慢悟出的經驗。
  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研究中指出,堅毅力(grit)是決定一個人能否長期完成任務的關鍵特質。她強調,堅毅的本質不是不斷成功,而是在遭遇失敗之後,依然選擇投入。這份韌性,不只是一種心理強度,更是一種可以練習的日常行為。
  對業務來說,這樣的韌性體現在細節裡:你是否願意把一場沒有成交的會面,當成一次有價值的演練?你是否能夠在被拒絕之後,仍帶著好奇心回想顧客語氣的變化、句子的停頓、情緒的轉折?那些真正持續進步的人,不是因為一路順風,而是因為在每一次失敗裡,都逼自己留下點什麼。
  有些人會說:「但我已經很努力了,還是沒成果。」這句話的問題在於,它假設了「努力就該有立即回報」。但銷售節奏從來不是線性的。很多業務最後能穩定輸出,是因為他們早就學會了一種不以「成效」為唯一標準的計分方式。與其在乎是否成交,他們更在乎的是:今天我是否又開了一個新的對話?是否比昨天更了解對方的需求?是否在話術上有更貼近的調整?這種「非成果式推進指標」讓他們能更專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也更能從日常行動中獲得持續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