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客戶說:請在一週內給我報價

  相信很多業務員都收過客戶突然的請求:「麻煩在週末前給我一份報價單。」然而,在指定的時間內提交報價後,卻被果斷拒絕,這實在是令人喪氣。
  像這樣截止日期很短的報價請求,便是我所謂的急件突襲。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更詳細的了解可能發生的情境:
  當客戶突然要求報價,很可能意味著相關專案已進入評估階段,客戶為了比價而蒐集各家廠商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大膽認定競爭對手比我方更早接觸客戶,掌握的資訊也更多。此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及早放棄,二是奮力一搏。
  首先,我們將探討如何扭轉落後的局面,從競爭對手手中搶過訂單。如果你發現客戶已經與競爭對手開始洽談,即使立即提案,也因為所知資訊有限,難以在短時間內說服客戶。
  有些人認為,即便落後一步,只要提案夠優秀還是能逆轉情勢。然而,即便優秀的提案很重要,但如果必須因此安排更多面談和會議,客戶反而會覺得麻煩,造成反效果。
  客戶之所以要求我們在週末前提供報價,是因為即便他們已有中意的方案,提交評估結果時仍會被主管問是否與其他廠商比價。而他們這麼做只是為了讓主管知道,自己已比較過多家廠商的提案。
  換句話說,客戶此時的真實想法是:提案內容不重要,我只需要機靈且配合度高的業務員,隨便丟個資料給我就好。
  假如客戶真心想比較各家提案、選出最佳方案,他們應該以更公平的條件,同時向各個廠商索取報價,並在充分的時間內比價。也就是說,當客戶提出臨時要求時,唯一的可能就是時間上有壓力(公司內部的審查期限)。
  此時,提案內容的影響有限,客戶當下最重視的,反而是業務員的配合速度。因此,與其執著於提案或報價的競爭力,不如成為速度快且配合度高的業務,贏取客戶的信任。
  只要客戶對競爭對手的提案仍有一絲疑慮,就可以憑藉快速且配合度高的形象,爭取到足夠優勢。
  接下來將介紹一個重要戰術:快速回擊,並提供可實際應用的策略。

快速回擊,取得逆轉勝

  快速回擊分為兩個部分,由即時回應與緊密互動組成。
  在前述的情境中,隨著專案期限逼近,客戶肯定面臨著巨大壓力,被大量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例如:彙整各家廠商的提案、安排公司內會議等。
  本書在第四章指出,客戶十分在意業務員回覆的速度。因此,當客戶正焦頭爛額時,如果業務員能迅速回應,甚至在短時間內解決客戶的疑問、滿足其需求,這一定是非常加分的表現,也會影響未來的互動。
  你可能對此感到疑惑:難道內容就不重要嗎?
  暫且假設客戶以滿分100分為標準,而我方首次提出的方案有65分、競爭對手為75分。這時,即便客戶心中合格標準是80分,也會因為競爭對手更早開始與他們商談,只需要提出幾個簡單的修改要求,就能讓提案達標。
  然而,如果我方提出65分的提案時,搭配快速回擊的積極反應,就能驚豔客戶:「這家廠商的反應好快,配合度很高,也許可以期待一下。」當他們對你產生高效率、溝通順利的印象,就有勝過競爭對手的機會。若客戶因為你的行動速度感到心動,主動提出修改需求,你要再度快速修正提案。
  同樣在我方提案65分、競爭對手75分的情況下,當你短時間內將分數提高到70分,客戶就會開始想:「只要給予完整的資訊,或許這家公司的提案可以超過75分。」
  在客戶心中有「或許能得到更好方案」的期待下,你要更頻繁的與他們互動,並持續解決他們的疑惑。一旦提案內容提高到80分,自然就能反轉局勢,變成客戶的首選。
  有效運用即時回應與緊密互動的應對模式,原本只是陪襯的提案,也能逆轉勝出。

當天回覆、兩天內解決

  前文強調即時回應的重要性,但是,能讓客戶滿意的回覆速度,具體來說是多快?
  我們在針對1萬名客戶的調查計畫中,詢問受訪者:當您向業務員詢問商品或提出需求時,希望能多快得到回覆?
  該題要求受訪者從兩個角度回答,故分為兩小題:從詢問商品至收到第一次回覆的理想時間,及提出問題至解決所需的時長。
  首先是第一小題,有高達21.2%的受訪者認為,從詢問商品資訊至收到第一次回覆的理想時間,是1小時之內。
  老實說,即使我不斷強調「即時」回覆的重要性,身為這項調查的設計者,也對這樣的數據非常吃驚。
  另外有24.2%的受訪者回答1~4小時,25.7%回答4小時~1天。換句話說,超過70%的客戶希望在1 天之內能收到業務員的回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至於提出問題至解決一題,1小時之內、1~4小時、4小時~1天,以及1~2天這四個選項,合計超過70%。也就是說,逾七成的客戶遇到困難時,期待在兩天內得到處理。
  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個結果,直覺是門檻很高(包括我自己),更別說客戶的要求千奇百怪。此外,有些問題需要經過公司內部討論,或取得主管批准,而這些流程都需要時間。
  不過,將上述結果視為客戶的期待並牢記於心,有其無法忽視的意義。因為,這表示絕大部分的業務員難以滿足客戶期待,而假如我們可以做到,就能展現你與他人的差異。尤其在落後競爭對手一步的案件中,回應速度極有可能成為改變局勢的關鍵。
  換句話說,當客戶產生的疑問或需求尚未解決時,與其花時間做出完美提案,不如透過快速回覆來抓住客戶的心。

先求有,再求好

  不得不承認,要在1個工作天內提案,的確是相當困難的要求。超過三成的人希望在1~2個工作天收到提案,也讓我倍感訝異。
  於是,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完成一份高品質的提案嗎?事實上,就算花上5個工作天,也不見得能做到。
  遇到這樣的情形時,我建議:放棄一次做到位的想法,只要在5個工作天內完成草案就好。
  雖說是草案,但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完成度。因此,接下來將介紹草案必備的三大要素,包含課題的應對策略、預估費用及後續流程。
  關於課題應對策略的呈現方式,應以關鍵字整理客戶的煩惱及希望達成的目標,並說明該提案是藉由哪些商品或服務幫助客戶。
  為了避免業務員與客戶的認知有落差,建議在正式提案前,應先列出關鍵字讓客戶過目,以免對方質疑業務員是否真正理解其需求與課題。
  此外,提案中不宜使用過於武斷的描述,應採用保守的說法,例如:「根據貴公司陳述的煩惱與客題,我們的理解如下……。」
  第二個關鍵是預估費用。由於客戶必須規畫預算,通常會希望盡早知道需要多少費用。不過,確切的報價需要雙方討論後才能定案,因此在提案初期,建議先提供客戶一個區間,例如:本專案經費約●●●萬至▲▲▲萬元。就算不是很精準的數字,對客戶評估專案規模或呈報上級、爭取預算也有很大的幫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按:一種認知偏誤,指人們在判斷或決策時,會以最初獲得的資訊為基準)。例如:我方在初步提案中表示專案經費約■■■萬元,但正式報價的金額卻高於草案,可能導致客戶不滿,甚至因此引發糾紛。建議在估算費用時,保留一定的彈性空間,以免影響合作。
  另一個預估費用的小技巧,則是在說明經費時,同時呈現提案的性價比與預期目標。如果能用較低廉的金額,達到與競爭提案相近的效果,就能成為爭取合作的優勢;或是在提出預算區間時,提供經費的上限與下限各自能達到的效果與目標,客戶更容易想像專案的成效,便能提高提案成功的機會。
  第三個關鍵是後續流程。這是為了讓客戶理解,確定合作之後有哪些項目需要執行,以及他們該如何配合。這些最好在草案中說明,讓客戶對後續的流程有基本概念。
  尤其在競爭對手已領先的情況下,展現效率至關重要。為此,提供具體的流程能讓客戶留下正面印象,說不定這就是扭轉情勢的契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