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策略定位並非「定位」,它該講些什麼?
1.1 為什麼說策略路徑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難?

重點提示
※ 在公式「策略=路徑+目標」中,哪個要素最令人束手無策?
※ 在「空中樓閣」上高談闊論公司層策略有什麼後果?
※ 如何以策略定位「等量代換」策略路徑?

  大佬們聚會,常常要談些大事。例如在一次飯局上,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與紅杉資本的沈南鵬正好聊到AI(人工智慧)四小龍之一格靈深瞳未來的市值。徐小平說,格靈深瞳未來市值可達5,000億美元;沈南鵬說,1,000億美元比較實際。在兩人爭執不下時,策源基金的馮波給出了一個折中市值3,000億美元。

  也許這是個博人一笑的趣談,但在2022年3月17日格靈深瞳於科創板上市前夕,這個段子曾經廣為流傳。不過,格靈深瞳的股票在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首日就跌破其發行價格,緊接著連續一個多月漲少跌多,到4月26日收盤價為20.7元,格靈深瞳此時的市值只有38.4億元人民幣。當然,企業實現IPO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以上投資人所期望的企業市值可以看作鞭策公司不斷前進與發展的遠期目標。「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從策略定位的角度,本節最後及後續章節將會給出一整套具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促進格靈深瞳早日實現這個長期目標。

1.以策略定位等量代換策略路徑

  如果格靈深瞳的市值能夠達到上述的折中市值1兆9,000億元,那必然是一個大集團,而格靈深瞳於2013年創立,那時當然只是一家小企業。小企業成長為大集團,不能隨便說說,總要有一個策略路徑。但是,近百年來全球各個研究策略的學派對策略的認知猶如盲人摸象,至今尚不知道策略這頭「大象」完整的模樣!

  理論源於實踐,也應該用於指導實踐,而不應該在象牙塔或空中樓閣中「內捲」。已出版的《新競爭策略》常用一個公式「策略=路徑+目標」簡要回答上述困擾各個研究策略的學派近百年的「盲人摸象」問題。為便於讀者理解,這裡先舉一個超級職業個體的例子:柯林頓17歲時作為學生代表應邀參觀白宮。在與甘迺迪總統握手的一瞬間,柯林頓有了一個看似瘋狂的目標——成為美國總統。在此後25年裡,柯林頓都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展開行動。在上大學時,他先讀外交,後學法律——這些都是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知識。離開學校後,柯林頓一步一個腳印,從律師到州司法部長、州長,再到民主黨主席,42歲時就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從「策略=路徑+目標」看,柯林頓既有路徑又有目標,那麼顯然他是有策略的。

  在商言商,經營有道。在「策略=路徑+目標」中,「策略」主要是指企業策略,「路徑」是指策略路徑,「目標」是指企業的策略目標及願景。

  一般而言,根據「策略=路徑+目標」,怎麼求解企業策略?我們可以先將它用一般人都能看懂的代數式「S=P +O」表示,然後設法推導出答案,其中S代表策略(Strategy),P代表策略路徑(Path),O代表目標(Objective)。「目標」不難獲得或相當於已知量。1954年,杜拉克就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中提出目標管理。現在,由於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等高效目標管理工具加持,各家企業已經把目標管理應用得爐火純青,以至於既愛又恨,既不甘又無奈地認為策略規劃、策略管理就是如何確定目標、分解目標及執行目標。描述出具體的「策略路徑」是有難度的,甚至「難於上青天」,至今沒有策略大師或關於策略的專著認真且系統地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一旦P求出來,O又是已知的,那麼根據「S=P+O」,S代表的策略必然就迎刃而解!

  如果我們將P代表的策略路徑稱為策略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那我們就猜想一下。就像開車從甲地到乙地,路上可能遇到一些艱難險阻,為此找出一條「策略路徑」,這個不難吧?對,我們可以藉助導航系統!

  從哪裡找導航系統呢?我們可以透過一系列策略定位。具體來說,將小企業成長為大集團的一般歷程分解為若干個階段,設置一些里程碑式的關鍵節點,再將這些關鍵節點像串珍珠一樣串聯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大致的策略路徑……如此這般操作,策略定位就對策略路徑實現了「等量代換」。如本書序言所講,從整體視角聚焦到其中一個側面,上文中的「策略=路徑+目標」就可以替換為「策略=定位+目標」,即公式「S=P+O」中的P還可以是策略定位(Position)。但是,各種版本的策略教科書中有與策略定位或策略路徑相關的系統性內容嗎?

  策略教科書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先進國家大型企業集團的策略實踐。那時,百廢待興,美國的大型企業具有向國際化、跨國化方向發展的多重優勢及大量多元化發展的機會,它們中的一些企業甚至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躺贏」!理論來自實踐……因此,我們很難從這些策略教科書中發現「小企業成長為大集團」的策略路徑。從國外到國內,薪火相傳,疊加「師門內循環」,至今若干主流策略教科書在內容編排上仍然是一個知識堆砌結構——結合之前或當下的企業案例,將那些經典的策略理論、分析模型(可被稱為「策略原材料」、「策略零元件」),像泥瓦匠壘牆那樣,分門別類、有板有眼地堆砌在一起,然後告訴廣大師生及企業經營者:這就是策略!

  在2018年的一次重要學術會議上,管理學院魏江教授發言說:「I hate SWOT(我恨優劣勢分析法)!I hate Five-Force Model(我恨五力模型)!I hate Value-Chain Model(我恨價值鏈模型)!」他實際想表達的意思是「明明時代變了,但講授策略相關課程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在教授這些正規化」。

  企業管理專家孟憲忠教授說,在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階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堂上常有學生抱怨甚至尖銳地批評:現在學習的管理內容,已落後於企業實踐發展的要求;現在的教學基本上是用過去的知識教育現在的學生面對未來的問題……

  一門學問一旦演化為連篇累牘的知識堆砌結構的內容,就會逐漸脫離實際,在空中樓閣中「內捲」!難怪《經濟學人》雜誌調侃說,「人人都在談論策略,卻沒有人知道策略究竟是什麼」。在管理學各學科的大家庭中,策略管理一直處於「C位」,應該擔當起統領其他學科的重任。但是,現狀及結果如何呢?像品牌管理、領導力、市場行銷、營運管理、資本運作、企業文化、商業模式等熱門領域都在「內捲」,是否與策略教科書中「知識堆砌」的現象有關聯呢?

  筆者有30多年工作經驗,前半程在大企業多個職位歷練,還有一些創業經歷,後半程主要在風險投資機構工作。在大企業工作,策略教科書中的內容還能派上一些用場,像兼併收購、國際化發展、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同心多元化等,大公司擴張、發展或多或少都會涉及這些內容。從事創業及風險投資的人,都希望將小企業打造成為大集團!例如在2013年格靈深瞳創立時,真格基金、策源基金只投了1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紅杉資本稍微大方一些,於2014年投給格靈深瞳1,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也許投資機構越小氣,對回報的「胃口」就越大——真格基金、策源基金分別期望格靈深瞳未來市值達到5,000億美元、3,000億美元!

  在知名策略管理顧問機構加持下,透過參照「知識堆砌」的策略教科書,某些集團公司迅速做大的法寶就是「專案堆疊、資本運作」——透過兼併收購、產投結合、橫縱向一體化、國際化等策略擴張「絕招」,把一些所謂「既便宜又好」的專案聚攏起來,在資本市場上不斷「圈錢」。我們不能說這些集團的管理者完全不懂策略教科書中所說的策略。有人說,這些集團之所以最後在資本市場折戟沉沙,主要是因為不懂「歸核化」策略——多元化集團的業務應收斂到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領域。

  沒有從小企業到大集團的孕育及成長歷程,哪裡能有「連筋帶骨」的核心業務領域?沒有「核心」怎麼實施「歸核化」策略?這樣說來,諸多大而不強的大公司、大集團,屬於一直在空中樓閣上搞經營,每日每夜都處於風雨飄搖、戰戰兢兢之中。如果我們習慣在空中樓閣中宏大敘事、揮斥方遒,當然就不懂,也不會再去建構穩如磐石的企業經營大廈了。這樣看來,根據公式「策略=路徑+目標」或「策略=定位+目標」,在策略教科書及某些大集團公司的策略實踐方面,找不到讓小企業成為大集團的策略路徑或策略定位。這可怎麼辦?我們要先重建「基礎設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