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銷售地圖》是一本將影響銷售業績的20個構成要素化作地圖的書籍,自2022年6月在日本發售至今就要滿2年了。這次推出的《多產業跨界行銷地圖》相當於《銷售地圖》的「續作」,筆者想先在這裡談談撰寫這本書的理由與動機。

「因為在網路上爆紅才會熱賣!」、「因為推廣失敗才會賣不出去」之類的言論其實到哪兒都聽得到,並非只有行銷人會談論銷售業績好或不好的原因。但是,商品熱賣的原因(或賣不好的原因)應當與商品力、價格、鋪貨力、品牌力、廣告與推廣、公關、促銷、網路爆紅、口碑、網紅、競爭對手及景氣等各種因素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然而,行銷現場卻充斥著「這個商品會熱賣(賣不好),是因為這項措施很好(不好)!」這種草率的解釋,非常單純且膚淺地指出原因。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樣比較方便向上司說明以及為自己辯解。

筆者將這種在業界蔓延的「錯誤認知與解釋」視為問題,於2022年6月出版《銷售地圖》(暫譯,日經BP)一書,在書中以銷售業績為「目的變數」,提出19個對前者有影響的因素(說明變數),並整理各個因素在結構上是如何連結的。

銷售業績並不像只要投錢並按下按鈕,想買的商品就會掉出來的自動販賣機那樣單純。因此筆者才想藉由展示數個因素在結構上如何互相影響、垂直變化,來提高策略擬定與戰術設計的可再現性。

此「地圖」講求淺顯易懂並且持續更新,目前已更新至第3版。

令人開心的是,《銷售地圖》獲得許多企業與行銷人的肯定,如今也有各種企業導入書中介紹的框架。然而,現在卻又浮現一個新課題。這個課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未經調整就導入所造成的不幸」。

欠缺「如果是我們公司呢?」的觀點
不光是筆者提出的《銷售地圖》,世上那些獲得一定肯定的觀念與框架,都可說是將各種龐大的具體事物高度抽象化而成的模型或結構圖。正因為是從數種資訊抽出共同的要素,經過抽象化後整理而成,這些模型與結構圖都是各行各業可用來產出成果的手段,而且可再現性很高。
可是,現實中卻不斷發生,對看似普遍與方便的框架抱持過度的期待,盲目地相信「只要使用這個就能一次解決課題!」而直接導入現場的情況。
不消說,商品的品類特性不同,消費者的購買方式當然也不一樣。對商品有一定程度的基礎知識、購買頻率高、價格便宜、踩到地雷的風險很低的食品、飲料與日用雜貨等一般消費財,以及沒什麼基礎知識、購買頻率低、價格昂貴、踩到地雷的風險很高的家電、汽車與住宅等耐久消費財和特殊財,兩者的消費者涉入程度與購買過程完全不同。
所以,要導入世上各種有益的觀念或方便的框架時,一定要對照自家公司的商品進行調整。但是,跳過這個步驟的情況卻屢見不鮮。

《銷售地圖》的續集《多產業跨界行銷地圖》
雖然這麼說有點自賣自誇,不過筆者相信即便《銷售地圖》今後仍需要繼續更新,還是能向在實務現場奮鬥的行銷人提供一些建議或解答。
然而,《銷售地圖》的「未經調整就導入所造成的不幸」卻也隨處可見。一週購買好幾次的一般消費財,與幾年才買一次的家電等耐久消費財和汽車,以及一生只會買一、兩次,甚至不知道會不會買的住宅和人壽保險等,三者的行銷方式明顯不同,甚至可以說完全不一樣。
但是,從《銷售地圖》來看,卻看不出三者哪裡不同、有什麼不同。所以,許多實務現場才會未經調整就直接導入,從而發生「好像不太適合自家公司」的問題。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提出各行各業的《銷售地圖》,也就是相當於續集的《多產業跨界行銷地圖》才行。這就是筆者決定撰寫本書的背景因素。

行銷的基本框架「在現場派不上用場」的原因
為什麼需要調整呢?這裡跟各位分享一則筆者至今記憶猶新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網路與社群媒體剛開始普及的2007年。任職於電通關西分公司(當時)的秋山隆平,在著作《資訊大爆炸:溝通設計如何改變?》(暫譯,宣傳會議)中指出,山姆.羅蘭.霍爾(Samuel Roland Hall)在1920年代提出的消費者購買過程「AIDMA」,已在行銷現場運用了80年以上,然而現在卻逐漸轉變成「AISAS」。

※AIDMA: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Desire(欲望)→Memory(記憶)→Action(購買)
※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Search(搜尋)→Action(購買)→Share(分享)

巧合的是,這個時代還同時發生了各種變化,例如:電視收視群出現變化(高齡化與低所得化);硬碟式錄放影機普及導致電視廣告被略過;以SEO(搜尋引擎最佳化)與SEM(搜尋引擎行銷)為代表的搜尋引擎對策提升了獲客(又稱收割)效率;「@cosme」、「kakaku.com」、「Tabelog」、「Amazon.co.jp」的評論等口碑對銷售業績的影響力擴大;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mixi與部落格的流行帶來資訊生成及資訊流通的變化……等等。
「從AIDMA邁向AISAS」成了業界的口號,宣告時代轉捩點到來,消費者的購買過程有了根本的改變。此外,許多行銷人親身感受到「明明預算與措施都跟以前一樣,成效卻越來越差」,因而改變路線大喊:「原來是因為使用過時的購買過程模型來規劃策略才會不順利啊!」「AIDMA已經過時,今後要使用AISAS!」
就在這種時候,某食品製造商找筆者諮詢,對方表示「我們在研擬新商品的推廣策略,希望你能給點意見」。當時負責人員提供的PPT版策略計畫書多達數十頁,策略則是根據AISAS進行規劃。內容提及消費者需求的高度化與多樣化、媒體環境(接觸的媒體、接觸頻率、接觸態度等)的變化、資訊流通的變化與購買過程的變化(從AIDMA邁向AISAS)、商品概念與目標客層策略、基於AISAS模型的新商品推廣規劃、具體措施等等。

我問那位負責人員。
「有多少人會在事前上網搜尋,可在超市或超商購買的低涉入食品呢?」
「有多少人在吃完一個月會購買好幾次的日常食品後,會在評論網站或部落格上發表評論呢?」
「你有看過關於其他飲料與日用雜貨的評論或部落格文章嗎?」
「顧客吃了貴公司的商品後願意寫部落格的動機是什麼呢?」
※雖然文字看起來像是在質問,不過筆者當時是用非常溫和有禮貌的語氣陳述意見。

經過討論之後,這項新商品的推廣策略決定重新規劃。並不是AISAS模型不好。這個故事要表達的是,將書籍、講座或專業媒體熱烈討論的新手法、觀念或框架直接套用在自家商品上,不見得一定會成功。這已經是大約15年前的事了,但在邁入令和6年(2024年)的現在,仍舊隨處可見有用的框架未經調整就導入因而失敗的情況。
要導入世上各種有益的觀念或方便的框架時,一定要對照自家公司的商品進行調整。但就算要調整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此外也有很多不易理解的部分吧。因此,本書將具體解說以下14個業界(品類)的調整範例。

01. 零食與冰品
02. 家電
03. 化妝品
04. 食品與清涼飲料
05. 汽車
06. 保險
07. 服裝
08. 外食服務
09. 日用品與日用雜貨
10. 洗髮精
11. 運動品牌
12. 訂製住宅的行銷
13. 觀光勝地
14. 酒精飲料

負責的商品之特性,要用相對的比較來掌握
若要掌握調整的訣竅,建議不要劈頭就從對象品類開始研究,而是從上一個階段著手比較好。看似繞遠路,其實這樣反而能更快了解。這個辦法就是進行相對的比較。
自己負責的商品或服務所具備的行銷特性(與其他商品的不同之處),只有進行相對的比較才會顯現出來。舉例來說,假設新商品是寶特瓶裝飲料。以下的品類特性,是構思推廣計畫時的前提。

.包括競爭對手在內有很多新商品
.購買頻率很高
.是消費者不太感興趣的低涉入商品
.價格很低
.踩到地雷的風險很低
.購買場所有超商、自動販賣機、超市、藥妝店等
.購買前幾乎不會上網搜尋(考慮)
.已購買的商品大多為習慣性購買
.不過,由於是消費者不執著特定品牌、會購買各種品牌的尋求多樣化型商品,經常發生品牌轉換現象
.價格彈性很大,因此價格訴求型的店內促銷效果很大
.除非有突出的新穎性或獨特性,否則購買後不會留下評論或在社群媒體上發文
.因此試購客事前查看回購客評論的可能性很低

理解、認同上述品類特性的人,就可以拿寶特瓶裝飲料的特性,去跟冰品或零食、啤酒或酎High、家電、汽車或住宅等其他商品類別進行相對的比較,藉由這種方式鳥瞰自己負責的商品找出它的「位置」。
此外,這種相對的比較,若是用相同的框架進行比較會更容易理解。因為主要的商品類別全映射到相同的框架上,自己負責的商品之特性(位置關係)能看得非常清楚。

《銷售地圖》與《多產業跨界行銷地圖》的差別
《銷售地圖》的目的,即是提供「地圖」,也就是將影響銷售業績的主要變數(例如:銷售處與品牌回想)結構化,藉此促進了解創造業績的事業全貌,協助規劃可再現性高的策略與戰術,以及提高資源(預算)分配的精準度。
至於本書《多產業跨界行銷地圖》的目的,則是使用相同的框架比較各個業界的特徵,指出各個業界的行銷方式有何不同,並且提供「該做的事」與「不必做的事」的判斷標準。
因此,《銷售地圖》可提供普遍的觀點,幫助各位了解帶來業績的事業整體結構,至於《多產業跨界行銷地圖》則可提供業界特有的觀點,幫助各位了解各個業界行銷方式的差異,以及所屬業界該重視與不必太重視的事。互相參考並靈活運用這2本書,可收到更大的成效。希望本書的讀者也別忘了拿起《銷售地圖》一併閱讀。

2024年3月吉日
池田紀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