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的文化之美
高目標使人有慾望沸騰的魔力
領導人的創新與生命力可以決定一個企業或集團的未來。無庸置疑的,陳飛龍給予南僑的是創新的生命力與文化式的智勢領導魅力。面對問題,從不閃躲,正面迎擊且要超越。關於挑戰,早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他對挑戰與創新從不陌生。
比如生命的挑戰來得很早,第一次是水晶肥皂在市場佔有率已經佔有六成時,隨著社會的經濟成長,許多新的商品已可取代水晶肥皂時,南僑領導階層就自問:「要繼續走下去嗎?」答案是繼續走下去,但在範疇下運用多角化經營。
他的企業員工也都有領導人的這個勇敢與智慧兼具的多重特質,比如冰品先鋒的周明芬營運長,也愛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也是全方位的學習者與熱情者。
他也總是期勉自己與員工訂定較高目標的期望值:因為目標訂得高些,可以提高戰鬥力,高目標使人有慾望沸騰的魔力。這證明領導人的基因是可以透過企業傳承給具有良好基因的人。當然前提是領導人必能夠知人任人,而這一直是五湖四海性格的陳飛龍的先天本能。
陳飛龍相信只要給他優秀的人才,他可以訓練他們經營任何事業,他有這種信心。他訓練自己也訓練自己的兒子如此,同時員工也會上行下效。每個人都歷練過各個部門,之後就會有一個全面性的觀察視野。
陳飛龍貴為企業之子也是從基層做起,他因此知道勞方資方的關係,也知道輪流每個不同單位的工作其細節與重要性。陳飛龍的兒子陳宏文被他送到美國念書時,貴為大企業之子,也是得到餐廳打工,工作一整天要打掃廁所等等,卻也只領小費,這就是他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並訓練自己的判斷與社會觀察。後來這個兒子接手喜見達冰淇淋的旗艦店,即是拜此餐廳工作的經驗之賜。另一個兒子陳正文在讀書時的暑假也化為打工仔送貨,類似這樣的基層訓練,是陳飛龍認為學習無貴賤,必須認真從頭學起所樹立的榜樣。
要有同在一艘船的共同體價值
每年的農曆除夕,他記得當年他的父親總是會邀請同仁參加,且必須等到所有的員工都到齊了才開動,和同仁的開懷暢飲,同在一條船上的感覺,使員工備覺溫馨。具有企業倫理又不失人情味這也是他觀察到父親經營的某種特質。
我個人對陳飛龍會長談話裡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我在父親生前答應過他繼承家業後,一定會做到永續經營。」這句話我常引用在書裡,因為這句話埋藏一個最美的人格特質,那就是:承諾,君子重然諾。同時我喜歡這句話是一個繼承家業的兒子對父親打下基地的事業的無限懷思與尊重,因而永遠都要懷抱著長遠眼光的「永續經營」。
因為這個承諾,他割捨很多投資事項。「很多投資當時看起來很熱絡,但我最怕那種風光一時,但卻無法永續經營的事項。因此即使在房市或者車市與保險等方面很夯時,他都不做投資,因為這些東西太容易泡沫化了。
他寧可在「小池塘」裡做「唯一的第一」。
「第一不一定是唯一,但唯一一定是第一。」
「每一件事他都思考怎麼生存,自己有把握讓它生存的方式是什麼?危機感與責任感一定要有。」為此即使在當時誘惑很多,他都規範著自己面對誘惑要想著這件事業是否具備永續經營的可能。
「規範自己不會去做的事,有守住疆界,卻又能突破疆界。」
必須給自己「設限」,不然很容易受外在敵我環境所影響。
要能守住疆界,卻又能突破疆界。
永不退休的領導人 確立主幹發展
陳飛龍早在三十幾歲時就非常成功了,因此他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思考下一步。
成功之後吃喝玩樂,或者出國按摩、飲茶、吃牛肉麵之類的事,讓他尋思想著假使每天都過這種生活,只管找樂子的話,那可真無趣,這種生活對陳飛龍而言竟然是「太累了」。
「做事還比較不累。」這是他的體悟,想到那麼年輕就要退休豈不太可怕了。
但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他遵從父親的話,規範自己投資的原則就是「永續經營」,此也是他最大的堅持。既然第一項事業已然成功了,陳飛龍想要繼續給自己的目標就是增加業務與多角化經營。他明列相關業務事項有:油脂、原料、技術、通路、文化。從這五項大綱,南僑主幹確立,枝葉開始繁茂。在擴展事業版圖時,他和一般企業家的思考也不同,「要追錢,不要讓錢來追我。」陳飛龍喜歡挑戰自己,對於別人丟大把錢給他並不感興趣,相反的是他喜歡用實力去追到錢,如此才有成就感,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永不疲倦的學習式組織文化
陳飛龍對「文化」有不同的解釋,他說現在常把文化等同於文學藝術或文創是不對的,每個地區都有文化,凡是有人聚集的地方都會形成文化。由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長久在同一認知與學習的環境下,形成獨特而別有於他群的一套思想與行為模式。
文化不是藝文或現在流行的文創,文化不是只有文學、電影、服裝、餐飲……,文化是一群人的語言與思維被保留下來的傳統,這一群人有共同的行為模式與思想認知的集合體。「文化」其實是「思維」加上「行為」,所以非洲人也有自己的文化啊,文化是每個民族的所思所行,他們講究什麼與認同什麼,這就是文化。比如夜店有夜店的文化,在夜店當然是賣酒,所以經營夜店的人可能醒來已經中午十二點,但這個文化准許他這個樣子,他要跑到別的文化就不行了,裡面的關係是彈性的。
他說比如去故宮博物館就可以看到中國歷代的各式文物,我們生活中所遵循的習慣與風俗也都是我們的文化生活。如端午吃粽子、讀詩、划龍舟,春節吃潤餅,清明掃墓等都是文化的一部份。小團體也有自己的文化,比如軍隊有自己的文化,企業當然也有自己的文化。
同樣的「企業文化」也是同一企業體內的人,長久在同樣的認知學習環境下,形成獨特而有別於其他企業的一套思想與行為模式,從而表現在工作判斷與行動中。
組織內的成員有共同的哲學思想、意識型態、價值觀、信仰、規範等等。
企業文化簡單說就是一種公司的風氣與氣質,企業型態與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軟體面,是組織形成的一種價值觀,進而無形地影響了企業環境。組織價值觀是建構企業的核心。「建立企業文化可以使整體公司有一致的氛圍與期望標準,不符績效者自然就會無所遁形,這樣有利於管理階層的管理。」南僑的文化裡頭很重視人才與訓練,富挑戰精神,故很需要點子與實踐力。「我們尊重人才,上下溝通的距離短,所以可以集思廣益,充滿活力。」
長期經營的眼光
對創新事業的成長,口袋必須要深,才能禁得起虧損。也得要有耐心,才能將小雞養成金雞母,將小猴子演化成大金剛。陳飛龍的思考也和別人不同,他做一件事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經營,他說:「我們與外國公司的思考不盡相同,如果我們覺得是對的,
就會努力去做,會不會成功?我們則不確定。因為我們所做的,沒有前例可循。所以我對新事業停損點的設定,不是訂在幾年回收的問題,而是綜合考慮各項因素,才決定還要不要做下去。」
他舉例P&G從開始在日本投資連續虧損了二十二年,但迴轉的後面三年就把前面虧損的補回來。例如泰南僑的投資,在進入第七年後才損益平衡,第八年開始賺錢,克服金融風暴,之後一路變成集團重要營收。沉得住氣,這是因為領導人與團隊的相信判斷和決策。又比如他在大陸天津的投資前期,也是不過問「數字」,一直到第三年才問天津的南僑總經理,是否打平了。
南僑的幹部相信陳飛龍會長的支持,這代表著他會成為他們在前線打戰的重要支柱與後盾。
只要是對的就要全力去做。
比如近期南僑在日本的投資,其起始過程也是一項鉅額的投資,但堅信走的路是對的,就會一直朝著目標堅定地走下去。
即說即做 全力以赴
多年來,南僑秉持的「即說即做」精神,過去的經營理念有的有調整,有的卻是永恆經典律例。「行動導向,重視顧客需求,重視人的附加價值,堅持做內行的事,組織精簡且靈活,堅持穩定成長,善盡社會責任。」
有趣的是,陳飛龍還提供所謂的「撞牆哲學」,也就是人皆有犯錯的時候,正視錯誤也可以是一種智慧的成長與經驗的累積,當然犯錯也必須不能一再重複。他知道自己當然也犯過些錯誤,只要是人都可能會錯誤的。「真正圓滿的人生,不是平淡單調的順利與幸福,而是曾經英勇地面對過各種挑戰。」這句話不僅是陳飛龍自己生命的詮釋,也可以說是鼓舞每個人最好的一段話,因為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地面對過各種挑戰,從來都沒有懷憂喪志,反而是面對各種情況全力以赴,熱情以對,學習新知識,挑戰自我的歷史。
領導人的文化之美,就是一個企業文化之美。關於這一點,在南僑企業有如一個山頭,值得後來者沿路攀爬,眺望。一定美景處處,收穫滿滿。
高目標使人有慾望沸騰的魔力
領導人的創新與生命力可以決定一個企業或集團的未來。無庸置疑的,陳飛龍給予南僑的是創新的生命力與文化式的智勢領導魅力。面對問題,從不閃躲,正面迎擊且要超越。關於挑戰,早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他對挑戰與創新從不陌生。
比如生命的挑戰來得很早,第一次是水晶肥皂在市場佔有率已經佔有六成時,隨著社會的經濟成長,許多新的商品已可取代水晶肥皂時,南僑領導階層就自問:「要繼續走下去嗎?」答案是繼續走下去,但在範疇下運用多角化經營。
他的企業員工也都有領導人的這個勇敢與智慧兼具的多重特質,比如冰品先鋒的周明芬營運長,也愛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也是全方位的學習者與熱情者。
他也總是期勉自己與員工訂定較高目標的期望值:因為目標訂得高些,可以提高戰鬥力,高目標使人有慾望沸騰的魔力。這證明領導人的基因是可以透過企業傳承給具有良好基因的人。當然前提是領導人必能夠知人任人,而這一直是五湖四海性格的陳飛龍的先天本能。
陳飛龍相信只要給他優秀的人才,他可以訓練他們經營任何事業,他有這種信心。他訓練自己也訓練自己的兒子如此,同時員工也會上行下效。每個人都歷練過各個部門,之後就會有一個全面性的觀察視野。
陳飛龍貴為企業之子也是從基層做起,他因此知道勞方資方的關係,也知道輪流每個不同單位的工作其細節與重要性。陳飛龍的兒子陳宏文被他送到美國念書時,貴為大企業之子,也是得到餐廳打工,工作一整天要打掃廁所等等,卻也只領小費,這就是他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並訓練自己的判斷與社會觀察。後來這個兒子接手喜見達冰淇淋的旗艦店,即是拜此餐廳工作的經驗之賜。另一個兒子陳正文在讀書時的暑假也化為打工仔送貨,類似這樣的基層訓練,是陳飛龍認為學習無貴賤,必須認真從頭學起所樹立的榜樣。
要有同在一艘船的共同體價值
每年的農曆除夕,他記得當年他的父親總是會邀請同仁參加,且必須等到所有的員工都到齊了才開動,和同仁的開懷暢飲,同在一條船上的感覺,使員工備覺溫馨。具有企業倫理又不失人情味這也是他觀察到父親經營的某種特質。
我個人對陳飛龍會長談話裡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我在父親生前答應過他繼承家業後,一定會做到永續經營。」這句話我常引用在書裡,因為這句話埋藏一個最美的人格特質,那就是:承諾,君子重然諾。同時我喜歡這句話是一個繼承家業的兒子對父親打下基地的事業的無限懷思與尊重,因而永遠都要懷抱著長遠眼光的「永續經營」。
因為這個承諾,他割捨很多投資事項。「很多投資當時看起來很熱絡,但我最怕那種風光一時,但卻無法永續經營的事項。因此即使在房市或者車市與保險等方面很夯時,他都不做投資,因為這些東西太容易泡沫化了。
他寧可在「小池塘」裡做「唯一的第一」。
「第一不一定是唯一,但唯一一定是第一。」
「每一件事他都思考怎麼生存,自己有把握讓它生存的方式是什麼?危機感與責任感一定要有。」為此即使在當時誘惑很多,他都規範著自己面對誘惑要想著這件事業是否具備永續經營的可能。
「規範自己不會去做的事,有守住疆界,卻又能突破疆界。」
必須給自己「設限」,不然很容易受外在敵我環境所影響。
要能守住疆界,卻又能突破疆界。
永不退休的領導人 確立主幹發展
陳飛龍早在三十幾歲時就非常成功了,因此他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思考下一步。
成功之後吃喝玩樂,或者出國按摩、飲茶、吃牛肉麵之類的事,讓他尋思想著假使每天都過這種生活,只管找樂子的話,那可真無趣,這種生活對陳飛龍而言竟然是「太累了」。
「做事還比較不累。」這是他的體悟,想到那麼年輕就要退休豈不太可怕了。
但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他遵從父親的話,規範自己投資的原則就是「永續經營」,此也是他最大的堅持。既然第一項事業已然成功了,陳飛龍想要繼續給自己的目標就是增加業務與多角化經營。他明列相關業務事項有:油脂、原料、技術、通路、文化。從這五項大綱,南僑主幹確立,枝葉開始繁茂。在擴展事業版圖時,他和一般企業家的思考也不同,「要追錢,不要讓錢來追我。」陳飛龍喜歡挑戰自己,對於別人丟大把錢給他並不感興趣,相反的是他喜歡用實力去追到錢,如此才有成就感,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永不疲倦的學習式組織文化
陳飛龍對「文化」有不同的解釋,他說現在常把文化等同於文學藝術或文創是不對的,每個地區都有文化,凡是有人聚集的地方都會形成文化。由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長久在同一認知與學習的環境下,形成獨特而別有於他群的一套思想與行為模式。
文化不是藝文或現在流行的文創,文化不是只有文學、電影、服裝、餐飲……,文化是一群人的語言與思維被保留下來的傳統,這一群人有共同的行為模式與思想認知的集合體。「文化」其實是「思維」加上「行為」,所以非洲人也有自己的文化啊,文化是每個民族的所思所行,他們講究什麼與認同什麼,這就是文化。比如夜店有夜店的文化,在夜店當然是賣酒,所以經營夜店的人可能醒來已經中午十二點,但這個文化准許他這個樣子,他要跑到別的文化就不行了,裡面的關係是彈性的。
他說比如去故宮博物館就可以看到中國歷代的各式文物,我們生活中所遵循的習慣與風俗也都是我們的文化生活。如端午吃粽子、讀詩、划龍舟,春節吃潤餅,清明掃墓等都是文化的一部份。小團體也有自己的文化,比如軍隊有自己的文化,企業當然也有自己的文化。
同樣的「企業文化」也是同一企業體內的人,長久在同樣的認知學習環境下,形成獨特而有別於其他企業的一套思想與行為模式,從而表現在工作判斷與行動中。
組織內的成員有共同的哲學思想、意識型態、價值觀、信仰、規範等等。
企業文化簡單說就是一種公司的風氣與氣質,企業型態與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軟體面,是組織形成的一種價值觀,進而無形地影響了企業環境。組織價值觀是建構企業的核心。「建立企業文化可以使整體公司有一致的氛圍與期望標準,不符績效者自然就會無所遁形,這樣有利於管理階層的管理。」南僑的文化裡頭很重視人才與訓練,富挑戰精神,故很需要點子與實踐力。「我們尊重人才,上下溝通的距離短,所以可以集思廣益,充滿活力。」
長期經營的眼光
對創新事業的成長,口袋必須要深,才能禁得起虧損。也得要有耐心,才能將小雞養成金雞母,將小猴子演化成大金剛。陳飛龍的思考也和別人不同,他做一件事是以長遠的眼光來經營,他說:「我們與外國公司的思考不盡相同,如果我們覺得是對的,
就會努力去做,會不會成功?我們則不確定。因為我們所做的,沒有前例可循。所以我對新事業停損點的設定,不是訂在幾年回收的問題,而是綜合考慮各項因素,才決定還要不要做下去。」
他舉例P&G從開始在日本投資連續虧損了二十二年,但迴轉的後面三年就把前面虧損的補回來。例如泰南僑的投資,在進入第七年後才損益平衡,第八年開始賺錢,克服金融風暴,之後一路變成集團重要營收。沉得住氣,這是因為領導人與團隊的相信判斷和決策。又比如他在大陸天津的投資前期,也是不過問「數字」,一直到第三年才問天津的南僑總經理,是否打平了。
南僑的幹部相信陳飛龍會長的支持,這代表著他會成為他們在前線打戰的重要支柱與後盾。
只要是對的就要全力去做。
比如近期南僑在日本的投資,其起始過程也是一項鉅額的投資,但堅信走的路是對的,就會一直朝著目標堅定地走下去。
即說即做 全力以赴
多年來,南僑秉持的「即說即做」精神,過去的經營理念有的有調整,有的卻是永恆經典律例。「行動導向,重視顧客需求,重視人的附加價值,堅持做內行的事,組織精簡且靈活,堅持穩定成長,善盡社會責任。」
有趣的是,陳飛龍還提供所謂的「撞牆哲學」,也就是人皆有犯錯的時候,正視錯誤也可以是一種智慧的成長與經驗的累積,當然犯錯也必須不能一再重複。他知道自己當然也犯過些錯誤,只要是人都可能會錯誤的。「真正圓滿的人生,不是平淡單調的順利與幸福,而是曾經英勇地面對過各種挑戰。」這句話不僅是陳飛龍自己生命的詮釋,也可以說是鼓舞每個人最好的一段話,因為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地面對過各種挑戰,從來都沒有懷憂喪志,反而是面對各種情況全力以赴,熱情以對,學習新知識,挑戰自我的歷史。
領導人的文化之美,就是一個企業文化之美。關於這一點,在南僑企業有如一個山頭,值得後來者沿路攀爬,眺望。一定美景處處,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