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御宅族系文化」?
「御宅族系文化」所展現的後現代主義姿態
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御宅族」這個語彙吧?簡單來說,那是和漫畫、卡通動畫、電玩遊戲、個人電腦、科幻(SF)、特攝片、公仔模型相互之間有著深刻連結、沉溺在次文化裡的一群人的總稱。本書,我們將這一群人的次文化稱之為「御宅族系文化」。
由動漫所代表的御宅族系文化,至今仍多被視為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化。不過實際上這群消費者的中流砥柱是五○年代後半到六○年代前半出生的世代,已成長為三、四十歲,具有社會責任的成人,不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輕人。這意味著御宅族系文化已在現今的日本社會根深柢固。
此外,御宅族系文化雖不像日本流行歌曲在國民之間廣為流傳,但也絕非少數派。從同人誌市場規模與專門雜誌的銷售量,還有網路搜尋引擎的登錄人數推敲來看,御宅族系的消費者在買賣二次創作(詳情後述)、角色扮演等極其受限的活動範疇中,卻從未低於數十萬冊的規模。更進一步來說,御宅族系文化並非僅在日本發生的現象。御宅族們創造出來的動漫、遊戲等獨特的世界,正如一般報紙也經常報導那樣,對於韓國、台灣乃至於亞洲地區的次文化,都帶來深遠的影響。
最後如果還要補充,就是從只有電腦通信的八○年代開始直到現在,日本網路文化的基礎,是由御宅族們所建構的。不僅因為御宅族系的網站與留言版特別多,包括網際網路供應者的FTP網站名稱和卡通動畫人物相同、或是文書處理機軟體與電子試算表的說明書例句當中,不經意地節錄了部分電子小說遊戲(novel game)等地方,在若隱若現之處都能確認這些痕跡。
因此,如果要認真對日本文化的現狀進行思考,就無法避開對御宅族系文化的檢驗。另一方面所謂「御宅族」一詞,因為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間宮崎勤犯下了年幼女童連續綁架殺人案,所以到現在還繼續背負著獨特的重擔。
御宅族這個語彙,原來是指七○年代抬頭的嶄新次文化。很不幸的是,這個名詞卻因為那件血案才被社會認知。為此講到御宅族,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反社會且性格錯亂的類型。宮崎事件之後,某週刊將御宅族解說為「不善於交際,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這樣的理解至今仍很普遍。
其他地方也有完全不同的立場。一般大眾可能不知道,其實在九○年代一些特定世代的御宅族們非常積極地使用御宅族這個名詞。受到以宮崎事件為契機的激烈責難後,反而讓御宅族自身產生強烈的抗拒,使他們變得對「身為御宅族」抱持著過度的意識。御宅族們的這種自負本來並沒有受到媒體的關注,直到九五年《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rgelion)爆紅,在社會廣大的注目下,御宅族系文化才慢慢開始表面化。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九六年評論家岡田斗司夫出版的《御宅族學》。書裡一開頭就提到對於「御宅族」一詞已成為歧視用語的現狀存疑,並再次定義所謂的御宅族是「擁有進化視覺的人們」,能夠應付高度消費社會的文化狀況的「新人類」(Newtype)。這個看似誇大狂妄的主張,反而能一窺當時的御宅族們是如何畏怯於誹謗而抱持著恐懼之心。
隨著宮崎事件產生的這種分裂,使得直到九○年代終結,都很難對御宅族系文化進行正面且客觀的論述。另一方面,具有權威的媒體與言論界,到現在仍對御宅族的行為模式抱持強烈的嫌惡感,在關於御宅族系文化的評論部分,大多在講到內容前便已經受到抵制。實際上,之前我拿出動畫相關的企劃時,竟受到某著名評論家的強烈反對,令我驚訝不已。
在其他方面,感覺較為傾向反權威的御宅族們,對於御宅族以外的行為模式感到不信任,對非御宅族針對動畫與遊戲進行論述也不表歡迎。我雖然經由現代思想的學術雜誌登上論壇、根源卻和次文化世界非常遙遠,在這點上也一直受到部分的反對。簡單來說,一邊是原先就不認可御宅族價值的人們;另一邊是認為只有特定集團才有權力評論御宅族的人們,要避免立場不偏頗兩者中任何一方是極其困難的。
本書的企圖在於修復此種機能上的不健全,對御宅族系文化、以及日本現在一般的文化狀況,進行看似理所當然的分析與評論,創造開放溝通的狀態。這應該能促使社會有更良好的理解。文學有歷史,美術有歷史,御宅族文化在短短四十年當中也自有它的歷史,而其過程也確實反映了我們社會的變遷。這段歷史當然可以用「次文化史」作為縱向的主軸貫穿,不過在此我想要嘗試以橫向方式看這段歷史,試著擷取御宅族系文化變遷與外在社會變化之間的關連。然後透過此過程,嘗試認真思考我們懷抱著御宅族系文化這種奇妙次文化的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因此以下的討論,除了要面對和筆者相同知識與世代的御宅族,同時還有那些從未思考、甚至從來不想去思考御宅族的廣大讀者們。
我認為御宅族系文化的結構,極充分展現了我們的時代(後現代)本質這個想法。沒有什麼比能讓多一點讀者接納,並有助於理解世上各種不同的立場更令人感到高興的。
御宅族的三個世代
我想在此簡單敘述一下,為何本書不說「御宅族文化」,而使用「御宅族系文化」這種曖昧表現的理由。由於前述那些複雜的的狀況,九○年代對於「何謂御宅族」、「御宅族化的東西是什麼」、「誰是御宅族,誰又不是御宅族」等問題,在御宅族之間累積了莫大的爭議。但從筆者自身的經驗來說,這些問題根本不可能有結論,就算深究,也只是賭上各人自我認同那種情緒性的唇舌之爭。筆者在此帶進「系」這種曖昧的表現,是要將沒有結果的爭論先放一邊,先概括地往前進行的意思。
再稍做補充,就算是這麼曖昧的「御宅族系」的說法,也可以確定下述兩件事:一個是御宅族系次文化群體的起源,基本上咸認是在六○年代;還有就是御宅族系文化的中心,目前可以概分為三個世代。
這三個世代指的是,以六○年代前後出生為中心,十幾歲時觀賞《宇宙戰艦大和號》與《機動戰士鋼彈》的第一代;以七○年代前後出生為中心,十幾歲時享受了由上一代創造、已趨嫻熟與細分化的御宅族系文化的第二代;以及八○年代前後出生,當《新世紀福音戰士》引起風潮時正好是高中生的第三代。這三個被分出來的團體,他們的興趣走向有著微妙的差異。
例如,無論什麼世代,對於動漫、電腦的關心都很強烈,而第一代對科幻與B級片的關注,到了第三代大致可轉換成推理與電腦遊戲;還有,第三代約在十五歲前後迎接了網路的普及,結果讓他們的同人活動重心轉向網路;作畫的重心也變成電腦繪圖,和上個世代在流通通路與表現形式上都大不同?。本書的討論是把焦點放在第三代的新動向來進行辯證。
「御宅族系文化」所展現的後現代主義姿態
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御宅族」這個語彙吧?簡單來說,那是和漫畫、卡通動畫、電玩遊戲、個人電腦、科幻(SF)、特攝片、公仔模型相互之間有著深刻連結、沉溺在次文化裡的一群人的總稱。本書,我們將這一群人的次文化稱之為「御宅族系文化」。
由動漫所代表的御宅族系文化,至今仍多被視為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化。不過實際上這群消費者的中流砥柱是五○年代後半到六○年代前半出生的世代,已成長為三、四十歲,具有社會責任的成人,不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輕人。這意味著御宅族系文化已在現今的日本社會根深柢固。
此外,御宅族系文化雖不像日本流行歌曲在國民之間廣為流傳,但也絕非少數派。從同人誌市場規模與專門雜誌的銷售量,還有網路搜尋引擎的登錄人數推敲來看,御宅族系的消費者在買賣二次創作(詳情後述)、角色扮演等極其受限的活動範疇中,卻從未低於數十萬冊的規模。更進一步來說,御宅族系文化並非僅在日本發生的現象。御宅族們創造出來的動漫、遊戲等獨特的世界,正如一般報紙也經常報導那樣,對於韓國、台灣乃至於亞洲地區的次文化,都帶來深遠的影響。
最後如果還要補充,就是從只有電腦通信的八○年代開始直到現在,日本網路文化的基礎,是由御宅族們所建構的。不僅因為御宅族系的網站與留言版特別多,包括網際網路供應者的FTP網站名稱和卡通動畫人物相同、或是文書處理機軟體與電子試算表的說明書例句當中,不經意地節錄了部分電子小說遊戲(novel game)等地方,在若隱若現之處都能確認這些痕跡。
因此,如果要認真對日本文化的現狀進行思考,就無法避開對御宅族系文化的檢驗。另一方面所謂「御宅族」一詞,因為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間宮崎勤犯下了年幼女童連續綁架殺人案,所以到現在還繼續背負著獨特的重擔。
御宅族這個語彙,原來是指七○年代抬頭的嶄新次文化。很不幸的是,這個名詞卻因為那件血案才被社會認知。為此講到御宅族,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反社會且性格錯亂的類型。宮崎事件之後,某週刊將御宅族解說為「不善於交際,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這樣的理解至今仍很普遍。
其他地方也有完全不同的立場。一般大眾可能不知道,其實在九○年代一些特定世代的御宅族們非常積極地使用御宅族這個名詞。受到以宮崎事件為契機的激烈責難後,反而讓御宅族自身產生強烈的抗拒,使他們變得對「身為御宅族」抱持著過度的意識。御宅族們的這種自負本來並沒有受到媒體的關注,直到九五年《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rgelion)爆紅,在社會廣大的注目下,御宅族系文化才慢慢開始表面化。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九六年評論家岡田斗司夫出版的《御宅族學》。書裡一開頭就提到對於「御宅族」一詞已成為歧視用語的現狀存疑,並再次定義所謂的御宅族是「擁有進化視覺的人們」,能夠應付高度消費社會的文化狀況的「新人類」(Newtype)。這個看似誇大狂妄的主張,反而能一窺當時的御宅族們是如何畏怯於誹謗而抱持著恐懼之心。
隨著宮崎事件產生的這種分裂,使得直到九○年代終結,都很難對御宅族系文化進行正面且客觀的論述。另一方面,具有權威的媒體與言論界,到現在仍對御宅族的行為模式抱持強烈的嫌惡感,在關於御宅族系文化的評論部分,大多在講到內容前便已經受到抵制。實際上,之前我拿出動畫相關的企劃時,竟受到某著名評論家的強烈反對,令我驚訝不已。
在其他方面,感覺較為傾向反權威的御宅族們,對於御宅族以外的行為模式感到不信任,對非御宅族針對動畫與遊戲進行論述也不表歡迎。我雖然經由現代思想的學術雜誌登上論壇、根源卻和次文化世界非常遙遠,在這點上也一直受到部分的反對。簡單來說,一邊是原先就不認可御宅族價值的人們;另一邊是認為只有特定集團才有權力評論御宅族的人們,要避免立場不偏頗兩者中任何一方是極其困難的。
本書的企圖在於修復此種機能上的不健全,對御宅族系文化、以及日本現在一般的文化狀況,進行看似理所當然的分析與評論,創造開放溝通的狀態。這應該能促使社會有更良好的理解。文學有歷史,美術有歷史,御宅族文化在短短四十年當中也自有它的歷史,而其過程也確實反映了我們社會的變遷。這段歷史當然可以用「次文化史」作為縱向的主軸貫穿,不過在此我想要嘗試以橫向方式看這段歷史,試著擷取御宅族系文化變遷與外在社會變化之間的關連。然後透過此過程,嘗試認真思考我們懷抱著御宅族系文化這種奇妙次文化的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因此以下的討論,除了要面對和筆者相同知識與世代的御宅族,同時還有那些從未思考、甚至從來不想去思考御宅族的廣大讀者們。
我認為御宅族系文化的結構,極充分展現了我們的時代(後現代)本質這個想法。沒有什麼比能讓多一點讀者接納,並有助於理解世上各種不同的立場更令人感到高興的。
御宅族的三個世代
我想在此簡單敘述一下,為何本書不說「御宅族文化」,而使用「御宅族系文化」這種曖昧表現的理由。由於前述那些複雜的的狀況,九○年代對於「何謂御宅族」、「御宅族化的東西是什麼」、「誰是御宅族,誰又不是御宅族」等問題,在御宅族之間累積了莫大的爭議。但從筆者自身的經驗來說,這些問題根本不可能有結論,就算深究,也只是賭上各人自我認同那種情緒性的唇舌之爭。筆者在此帶進「系」這種曖昧的表現,是要將沒有結果的爭論先放一邊,先概括地往前進行的意思。
再稍做補充,就算是這麼曖昧的「御宅族系」的說法,也可以確定下述兩件事:一個是御宅族系次文化群體的起源,基本上咸認是在六○年代;還有就是御宅族系文化的中心,目前可以概分為三個世代。
這三個世代指的是,以六○年代前後出生為中心,十幾歲時觀賞《宇宙戰艦大和號》與《機動戰士鋼彈》的第一代;以七○年代前後出生為中心,十幾歲時享受了由上一代創造、已趨嫻熟與細分化的御宅族系文化的第二代;以及八○年代前後出生,當《新世紀福音戰士》引起風潮時正好是高中生的第三代。這三個被分出來的團體,他們的興趣走向有著微妙的差異。
例如,無論什麼世代,對於動漫、電腦的關心都很強烈,而第一代對科幻與B級片的關注,到了第三代大致可轉換成推理與電腦遊戲;還有,第三代約在十五歲前後迎接了網路的普及,結果讓他們的同人活動重心轉向網路;作畫的重心也變成電腦繪圖,和上個世代在流通通路與表現形式上都大不同?。本書的討論是把焦點放在第三代的新動向來進行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