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道德經的科學觀

9特價44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眾妙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

動植物的每個細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間,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異,這是由於分子無休止變化的緣故。萬物存在,同時又不存在,這是因為萬物在不斷變化,是在產生和消滅。

這種變化和運動,因「瞬間時空參變數」很小,以致令人難以覺察,然而正是這種令人難以覺察的「常有」和「常無」同集一身的現象,卻正是萬物發展變化的「眾妙之門」。

【漫談】「測不准原理」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輻射的量子論。關於量子論中的不連續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能量在發射和吸收的時候,不是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最小的基本單位。在兩個單位之間,是能量的禁區,我們永遠也不會發現,能量的計量會出現小數點以後的數字。總能量只能是一些相同基本單位的有限總和。而這個最小的量就是量子。他認為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確定分量的能量從振子射出,這種能量微粒稱為量子,光的量子稱為光量子,簡稱光子。根據這個模型計算出的黑體光譜與實際觀測到的相一致。這揭開了物理學上嶄新的一頁。從伽利略和牛頓用數學規則標示了大自然之後,一切自然的過程就都被當成是連續不間斷的。這種連續性的假設,也是微積分的根本基礎。量子效應使得空間和時間的連續性喪失了,量子論告訴我們,「無限分割」的概念只是一種數學上的理想。

1926年薛定諤沿著物質波概念確立了電子的波動方程,為量子理論找到了一個基本公式,並由此創建了波動力學。認為電子既像一個粒子又像一團波,它似雲彩一般地在空間四周擴展。不管你如何看待量子論的方程,它們總能允許微小物體以違反我們直覺的方式運作。譬如,這個物體可以處在「疊加」的狀態:它能同時具備兩種互斥的特性。根據量子理論,只要一個原子不被干擾、不被觀測,它便能在同一瞬間處於一個盒子的左半邊和右半邊。一旦觀測者打開盒子試圖確認那個原子在哪兒,這個疊加態就會塌縮,原子立刻「選擇」到底是處於左邊還是右邊。伴隨著電子有這種類波的現象,也就是薛定諤的波函數ψ,波恩說它是波函數幾率,我們大概可以認定電子的波-粒的二像性是它的整體概念。它可以展現出粒子的一面,也可以展現出波的一面,這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去觀察它。據此,海森伯提出了微觀領域裡的不確定原則,他認為電子是如此地小而輕,以致於光子對它的測量會改變它的位置。所以,我們無法同時既能精確地知道一個電子的位置,同時又能精確地瞭解它的動量。動量p和位置q,只要一個量出現在宇宙中,另一個就神秘地消失。要麼,兩個都以一種模糊不清的面目出現。能量E和時間t也是如此。只要能量E測量得越準確,時刻t就愈模糊;反過來,時間t測量得愈準確,能量E就起伏不定。

海森堡的這一原理,被譯為「測不准原理」或「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以及事物的不斷變化限制了我們對微觀事物認識的極限,雖然眾多細微事物的行為能體現出其概率,但它只代表一些事件的傾向和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認識,並不代表事件在時間過程中的本然。所以,當我們使用總結概率形成的那些概念時,我們必須在心中牢記這個概念的有限的適用範圍。

【意譯】
  
萬物發展變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道(道,包括道質和道性,而通常是在指道性),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察到說明了,但這體察到說明了的東西,卻不能完全等同于那常久之道。名,可以用來表明事物,但它並非是此事物永遠確切的表明。

無,表示天地萬物變化前之抽象;有,表示天地萬物變化後之具象。

所以,在事物不斷變化而造成的常無中,可以讓你覺察領悟到事物的演化奧妙;在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讓你觀察認識到事物暫時之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都是出於同一事物而名稱相異;這種同一可謂玄妙。對無和有這種玄妙的同一追根溯源,它便是宇宙萬物變化的奧妙根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