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進步:累積台灣優勢(修訂版)

79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力投資與人才利用
台灣最豐富的資源就是──人,如何將「豐富的資源」變成「珍貴的資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
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蕭而治教授(T. W. Schultz)即是首先指出、證實、強調「人力投資」(human investment)重要的一位美國學者。在戰後不到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思潮之中,「人力投資」代表著一個新觀念的突破,以及一個新方向的確定。把「人」或「人力」當成資源,絕不意味著對人的自尊與價值的貶低。唯其認清了「人力」是一種資源,它在強調:

⑴ 人力不能閒置,也不能浪費。因此一國就要盡力設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予以充分利用。

⑵ 人力要精益求精。因此一國就要盡力設法提高勞動生產力,這有助於個人所得及一國經濟成長之提高。

⑶ 人力之效率不是隨數量,而是隨素質而定。因此,一國就要盡力推動提高人力素質的各種方法──如職業訓練、家庭計畫以及偏遠地區保健推廣等。

綜合地說,「人力資源」意指,一定時空內,一國國民所具有的「知識、技藝與性向」。「人力投資」就是指為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及效率所做的一切支出──包括正規的教育,長短期的技藝訓練、自我進修、研究與發展,以及政府與民間對改進健康與營養等的各種費用。

(二)
一九八○年台灣地區總人口數為一千七百八十萬。年齡在十五歲及以上者接近一千一百四十萬,占總人口六三.九%。其中具有工作能力及意願者約為六百六十三萬人。這就是一國在某一時期之勞動力(亦即勞動力參與率)約為五九%。在這六百六十三萬人中,失業者尚不到八萬二千人。

換言之,這六百六十三萬的勞動力,如果透過妥善的人力訓練及利用,就可以名副其實地把台灣最豐富的資源變成最珍貴的資源。然而,這種「量」到「質」的轉變談何容易!

這些充沛人力最大的貢獻,就是三十年來由於「勞力密集」經濟發展策略的成功,帶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當前台灣地區的人力訓練運用,我們發現近幾年來令人擔憂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因為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動,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愈來愈增加。從總體方面來說,它包括了:

•社會總需要與總供給的間歇性失調。
•各級教育經費仍然短絀,尤以國小及國中為然。
•職業訓練常常虛有其名。
•教育素質的提供有顯著的地區差異。
•高級人力也有顯著的地區差異。大都集中在都市,不肯下鄉。
•社會上依然流行著「多讀書」、「少動手」、「坐辦公桌」的傳統觀念。個體方面來說,它包括了:
•「學非所宜」:不該讀書的依舊留在學校。
•「學非所願」:在校時,所學與興趣不符。
•「學非所用」:畢業後,所讀科系與所擔任工作缺少關聯。
•「大才小用」:所具有之學識或訓練超過目前工作所需。
•「學成無用」:在畢業後面臨失業。

好在這些問題由於經建會人力小組、青輔會以及教育部計畫小組之策畫及呼籲,已經引起政府決策階層更多的重視。

(三)
在人力利用方面,台灣今天面臨一個迫切的問題是:「人才哪裡找?」造成人才嚴重缺乏的三個基本原因是:
⑴ 對某些專業人才(如電腦方面)的需要,遠超過教育部門能夠供給。
⑵ 對需求人才的機構,很少肯自己有計畫地投資訓練,而是多藉高薪挖角的方式來獲取。
⑶ 有才華的人經過一段時期的「在職訓練」後,自己創業,加深了人才羅致的困難,或者接受別處高薪調換職位。

在我們這個動態進步的社會中,法令上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如對出國留學) 與合約上的限制(如聘期)都不是根本的辦法,長期而有效的辦法應當包括:
⑴ 政府機構,尤其是國營事業,應學中鋼一樣,大量培植自己所需人才。日後當這些人才轉向民營機構時,也是為國儲才。
⑵ 政府應以減稅等方式獎勵民間企業之員工訓練,及從事研究與發展。
⑶ 從學校教育制度開始,就灌輸敬業精神。
⑷ 從教育制度開始,注意一國經建所需之人才。
物色人才最好的辦法大概還是給他(她)們:
•獎勵:分享財富。
•授權:分享決策。
•名位:分享榮譽。

如果要留住人才,那麼自己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人才不僅走向有高薪之處, 人才更走向有人才之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