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謀求發展,而超級大國却百般阻撓,不許發展。水何澹澹,洪波湧起。如何應對呢?
有人說,你放緩一些發展的腳步,就能逃過此劫。這未免過於天真。數十年前,曾經創造過「東亞奇跡」而躋身發達國家之列的日本,面對美國的無情打壓,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結果被打翻在地,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的不復之劫。雖說現在的美國不同於舊時的美國,而我們也不同於以往的日本,但似曾相識的無情打壓難以避免。這需要我們對此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才能有效地應對。而還原這段日本被打壓的歷史,釐清美國「帝國循環」的本質,不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筆者來說,撰寫本書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義務。東方出版社能及時安排出版,實屬難能可貴。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準備出版本書繁體字版,以饗更多的讀者,也是功德無量。
何以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讀到本書呢?這從本書所敘述的美國工人為甚麼可以砸日本車的問題上也可以得到答案。由於美國汽車企業缺乏競爭力,導致美國工人大量失業。本來這些工人應該把怒氣出到美國企業上去的,但他們却選擇去怒砸日本汽車,令人匪夷所思。美國汽車競爭不過日本汽車,有諸多原因,其中人工成本之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到現在,這個因素更加突出。然而,經濟學家、政治家,或者人權人士,他們從來不去問美國工人的薪資為甚麼要比發展中國家工人的高出幾倍的問題,而美國工人敢怒敢砸價廉物美的外國產品並得到美國輿論的支持,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人能享受這樣的待遇是天經地義的。實際上這就是美利堅治世給他們帶來的特權,大家對此都需要有所
了解。
因為美國的強大,所以,同樣是擰一顆螺絲,美國工人就可以享受很高的薪資和福利,而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却不能。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他們還去不了美國,無法分享美國工人的薪資和福利。要爭取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恐怕還是要靠各個國家的發展。也就是說,國家發展了,人均GDP趕上先進國家了,工人的薪資自然也會提高的。水漲船高,除此之外,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但是,這個世界不會是平的,既得利益者是不願意其他國家發展起來的。
1990年代,美國打壓日本也正進入佳境。而那時候,筆者正在日本求學。有一天,筆者看到主流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刊登了一篇題目為《經濟讓步是安全保障的成本》的文章後,終於明白日本為甚麼會逆來順受的原因。結果,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從1991年世界第一下跌到目前的34位,曾經超過美國的日本人均GDP現在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國家得不到發展,國民又如何去爭取相應的權利呢?所以,筆者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能讀到美國是如何在冠冕堂皇的言辭之下,步步緊逼地打趴日本,成功地讓日本成為輸送利益工具的完整經歷,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對香港讀者來說,應該也不無裨益。
數年前,筆者曾因工作關係去過香港。在工作之餘的雜談中,有位日本駐香港的綜合商社代表對筆者說,1970年代,是他在香港工作的黃金時代。因為只要為日本總部安排好中國業務,解决一些問題,他們就能截留10%的過往資金作為報酬。後來中國改革開放,日本企業也能更加自由地進入中國進行交易,這使得本來作為日本與中國交易窗口的香港部門不再吃香,工作越來越難做。這番感歎,讓筆者更覺得綜合商社在香港的地位變化實際上就是日本的綜合商社在日本經濟中地位變化的一種縮影。日本的綜合商社是創建於日本企業還沒有能力獨自走向世界的時代,他們運用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各種人脈關係,為日本企業與世界各國交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但隨着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日本企業本身也培養了與各國打交道的能力,綜合商社的作用就越來越不重要了。不過,日本的綜合商社並沒有因此而萎縮,他們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不斷地摸索新的發展道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些年來,日本綜合商社還贏得了像巴菲特那樣的國際投資家的青睞,發展前景依然頗被看好。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的讀者或許對香港有些類似日本的綜合商社能感同身受。以前,香港利用獨特的政治經濟的條件,在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基礎上,加上自身的努力,在中國內地經濟起飛前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香港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內地改革開放後,形勢發生變化,香港的角色也必然發生變化。但這樣的變化雖然能改變以往的盈利模式,但却不會阻礙香港經濟的發展,因為香港肯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的。從日本的綜合商社能够克服地位變化帶來的困難而找到繼續發展的道路這樣的事例來看,筆者對香港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相信本書應該也能給香港的讀者帶來一些有意義的啟迪的。
2024年的夏天異常炎熱,眼看到了中秋,氣溫依然在30度以上,宛如酷暑。不過,誠如有人不許發展而我們依然要謀求發展一樣,天氣再熱又怎能阻擋我們歡度中秋佳節呢?這裏且借用蘇軾的殷切之詞來表達筆者對香港讀者的美好祝願: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有人說,你放緩一些發展的腳步,就能逃過此劫。這未免過於天真。數十年前,曾經創造過「東亞奇跡」而躋身發達國家之列的日本,面對美國的無情打壓,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結果被打翻在地,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的不復之劫。雖說現在的美國不同於舊時的美國,而我們也不同於以往的日本,但似曾相識的無情打壓難以避免。這需要我們對此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才能有效地應對。而還原這段日本被打壓的歷史,釐清美國「帝國循環」的本質,不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筆者來說,撰寫本書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義務。東方出版社能及時安排出版,實屬難能可貴。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準備出版本書繁體字版,以饗更多的讀者,也是功德無量。
何以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讀到本書呢?這從本書所敘述的美國工人為甚麼可以砸日本車的問題上也可以得到答案。由於美國汽車企業缺乏競爭力,導致美國工人大量失業。本來這些工人應該把怒氣出到美國企業上去的,但他們却選擇去怒砸日本汽車,令人匪夷所思。美國汽車競爭不過日本汽車,有諸多原因,其中人工成本之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到現在,這個因素更加突出。然而,經濟學家、政治家,或者人權人士,他們從來不去問美國工人的薪資為甚麼要比發展中國家工人的高出幾倍的問題,而美國工人敢怒敢砸價廉物美的外國產品並得到美國輿論的支持,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人能享受這樣的待遇是天經地義的。實際上這就是美利堅治世給他們帶來的特權,大家對此都需要有所
了解。
因為美國的強大,所以,同樣是擰一顆螺絲,美國工人就可以享受很高的薪資和福利,而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却不能。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他們還去不了美國,無法分享美國工人的薪資和福利。要爭取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恐怕還是要靠各個國家的發展。也就是說,國家發展了,人均GDP趕上先進國家了,工人的薪資自然也會提高的。水漲船高,除此之外,還有甚麼更好的辦法呢?但是,這個世界不會是平的,既得利益者是不願意其他國家發展起來的。
1990年代,美國打壓日本也正進入佳境。而那時候,筆者正在日本求學。有一天,筆者看到主流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刊登了一篇題目為《經濟讓步是安全保障的成本》的文章後,終於明白日本為甚麼會逆來順受的原因。結果,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從1991年世界第一下跌到目前的34位,曾經超過美國的日本人均GDP現在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國家得不到發展,國民又如何去爭取相應的權利呢?所以,筆者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能讀到美國是如何在冠冕堂皇的言辭之下,步步緊逼地打趴日本,成功地讓日本成為輸送利益工具的完整經歷,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對香港讀者來說,應該也不無裨益。
數年前,筆者曾因工作關係去過香港。在工作之餘的雜談中,有位日本駐香港的綜合商社代表對筆者說,1970年代,是他在香港工作的黃金時代。因為只要為日本總部安排好中國業務,解决一些問題,他們就能截留10%的過往資金作為報酬。後來中國改革開放,日本企業也能更加自由地進入中國進行交易,這使得本來作為日本與中國交易窗口的香港部門不再吃香,工作越來越難做。這番感歎,讓筆者更覺得綜合商社在香港的地位變化實際上就是日本的綜合商社在日本經濟中地位變化的一種縮影。日本的綜合商社是創建於日本企業還沒有能力獨自走向世界的時代,他們運用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各種人脈關係,為日本企業與世界各國交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但隨着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日本企業本身也培養了與各國打交道的能力,綜合商社的作用就越來越不重要了。不過,日本的綜合商社並沒有因此而萎縮,他們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不斷地摸索新的發展道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些年來,日本綜合商社還贏得了像巴菲特那樣的國際投資家的青睞,發展前景依然頗被看好。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的讀者或許對香港有些類似日本的綜合商社能感同身受。以前,香港利用獨特的政治經濟的條件,在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基礎上,加上自身的努力,在中國內地經濟起飛前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香港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內地改革開放後,形勢發生變化,香港的角色也必然發生變化。但這樣的變化雖然能改變以往的盈利模式,但却不會阻礙香港經濟的發展,因為香港肯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的。從日本的綜合商社能够克服地位變化帶來的困難而找到繼續發展的道路這樣的事例來看,筆者對香港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相信本書應該也能給香港的讀者帶來一些有意義的啟迪的。
2024年的夏天異常炎熱,眼看到了中秋,氣溫依然在30度以上,宛如酷暑。不過,誠如有人不許發展而我們依然要謀求發展一樣,天氣再熱又怎能阻擋我們歡度中秋佳節呢?這裏且借用蘇軾的殷切之詞來表達筆者對香港讀者的美好祝願: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