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們為自己構思旅遊計畫時,通常都想著達成以下目的。第一,像個自然哲學家、藝術品鑑賞家或是古董收藏家,蒐集一些奇珍異品。第二,提升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的能力。第三,博得有德之人或是有品味之人的名聲。第四,沾染一些外國氣息,為自己的愛人穿上華裳,趕上最新的流行,談吐時也能用上新詞。或是,第五,抹去地方偏見(這實在是最值得讚賞的動機,雖然不是最常見的動機),並且以寬廣以及客觀的視野看 待人事物,這是足不出戶難以辦到的事。
─塔克,《旅人守則》,1757

在塔克衡量歐洲旅人旅遊動機的十八世紀,長途旅行是少數人才享有的特權。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旅行當然普及許多,但我們也很難說,到底待在原地還是到處旅行,何者才是我們在這地球上生活的最佳指標。不過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旅遊與觀光顯然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不論是人類學還是其他相關領域都是如此。許多深具影響力的研究致力於理解與旅遊有關的文化過程,它們提供了深邃的觀點來理解觀光的複雜性。本書嘗試探索這股熱潮背後的因素,促使讀者從批判的角度思考觀光以及觀光的影響,期盼讓他們有興趣進一步探索此主題。
人類學家往往在遙遠的地方研究旅行。該學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點出旅遊對於當地人、位居邊陲且常遭世人遺忘之人所產生的衝擊。然而,從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觀察而來的偏見,有時也會扭曲人類學家建構觀光作為研究領域的架構。此外,自從上一版《觀光人類學》出版的十年來,愈來愈多人類學家與他們的學生,對於觀光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工業已開發國家與地區身上,也讓觀點有所平衡。過去十年來投入在觀光主體的人類學作品成長驚人,因此像我這樣一本書已經不可能觸及所有傑出作品。觀光已經逐漸竄起而成為人類學領域的主要興趣。
我想表達的是:主流的觀光研究一直把旅人視為旅遊經驗的主要動能,也就是聚焦在旅人與當地人的關係,我挑戰了這種常見的說法。我指出協調旅遊的人與制度既不是當地人也不是訪客。我也認為我們太過於把旅人到訪的在地社區與區域,視為旅遊動能中被動的接受者。雖然人類學家也許比其他學科更反對這種觀點,但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我們擁有豐富的觀光客行為記載,還有各式各樣有助於我們了解遊客動機的理論,但是針對受訪地區接待、收容以及抵制觀光客這些對等互動過程的補充理論,實際上談得還是相當有限。
前述說法並不是要否定人類學為了讓我們進一步理解觀光的顯著貢獻。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學的旅遊研究最近已經明顯成熟,從過去經常聚焦在旅遊實踐(貨真價實)的負面結果,轉而看清旅遊所見的人、事、物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複雜性,還有人類環境各種變化中獨一無二的經驗。這種複雜性主要由四個因素造成,本書將一一探討。
第一個因素是觀光的類型以及遊客的活動。我在第一章會追溯現代西方觀光的起源,並檢視幾個用來解釋遊客動機與遊客行為的理論。我們將探索不同旅遊型態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後果。必要時,我們也會強調不同旅人在賦予旅遊活動的價值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以及他們造訪地的「主人」如何看待旅客出現在當地。
接下來,造成旅行複雜的第二個因素,在於旅行發生在各式各樣的社區與地區。我一直將這些社區稱為接待社區,雖然這並非很準確的名稱,因為許多深受旅遊影響的人,他們和那些造訪社區的遊客並沒有任何直接的接待關係。社區這個詞本身也有問題。本書使用這個詞是指人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必須認清的重點是,觀光所帶來的成本與效益在不同社區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將會看到那些與旅遊關係最為密切的社區與地區,不論是彼此之間或內部,都差異甚大。這些差異明顯影響了旅遊活動所產生的結果。
我在這本書處理的第三個因素是個人與機構在旅遊當中的中介角色,這關係往往有別於主客關係,這些人可能也不居住在旅遊地點附近。這些中介者包括旅遊的規劃人員、推廣者、旅行社與導遊、政府官員、投資者、旅館與運輸業的代表,甚至是像我這樣教導與書寫旅遊主題的學者。這些人是靠著預測遊客需求、再造旅遊地點以及試著把新的期待灌輸到未來的遊客之中,來開創以及維持旅遊這門生意。本書一大主題在於討論他們的動機不完全出於經濟考量,還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
在旅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第四個因素就是地點。旅遊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這是地理學最喜歡的主題,我也從許多地理學家的觀察獲益。旅行造訪的地點包括(但不限於)大城市、小鄉鎮、海邊渡假旅館、脆弱的生態體系、大小不一的島嶼、偏遠的村落以及龐大的鄉村與「自然」景觀。如我們所見,每一個地方的自然與文化特徵,都會影響人們如何回應旅遊活動,也會影響旅遊出現後的進一步後果。 旅遊如此複雜是因為上述這幾個重要因素,在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旅遊經驗中,都發揮影響,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足以預測或解釋任何案例中所看到的旅遊結果。
旅遊研究偏愛的另一個主題則是真實性。關於真實性這部分也經常遍佈著我們的「地方偏見」。許多時候,我們受到的教導是憎恨虛假,重視我們心目中真實的事物與關係。我們也學到要尊重傳統,只因為傳統淵遠流長,而沒有多加思考為何要維持傳統以及如何維持傳統。但是,關於這些所謂的虛假、真實以及傳統的社會建構,後來真的變得與觀光有關的意義並不是如此明顯。我在第四章會提出真實性的定義,真實性主要取決於一個群體在選擇那些能讓他們的生活富有意義的穩定或變遷元素時,是否擁有自主性。
我並未嚴格區分旅遊(travel)與觀光(tourism)的差別。簡單來說,觀光就是一種旅遊,如我在第一章所言,現代旅遊基本上是晚近才有的現象,而在幾 觀光人類學 個方面也與早期的旅遊傳統不同。但讓我感到有趣的是,許多人嘗試以旅遊品質的感受來區分這兩個詞彙的差異。在我看來,這樣的區辨有很大程度是出 特定階級與享有特權者的「地方偏見」。當前仍有一股趨勢把觀光想成是不用心且瑣碎的活動,而把旅行想成是實現偉大冒險以及自我提升的管道,儘管有大量的證據與此相反。除了這些考量以外,觀光還有幾個合理的定義。從旅遊業的角度來看,觀光通常是以旅人離開家裡的時間長短來定義,而不考慮旅行的目的是為了休閒還是出差。而在一些接受大量遊客的社區,「遊客」有可能泛指不在當地出生的人,包括外地到此長期定居的居民。對於研究此主題的大多數學者來說,觀光通常與休閒活動有關。我並不打算嚴格區分這些,因為將出差或是各種非休閒活動排除,都有可能扭曲我們對觀光的看法。為了討論之便,本書認為觀光是由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所組成,包括對於異地的自覺經驗。
我並不認為觀光有「好」或「壞」。我確實相信觀光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只是我們經常輕忽它的重要性。據此,我並不認為有哪種觀光比較優越。我並不相信所謂的「大眾」旅遊,絕對比某種個人化或知性上自覺的旅遊經驗還要差或好。有錢人、一般人以及窮人的觀光經驗,同樣令我感興趣。另一方面,我也認為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觀光應該將底下的原則奉為圭臬:永續的資源管理、真實與公正地呈現旅遊地點與當地人、想辦法讓觀光的收益可以平均分配。在這些方面,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