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課綱理念的載體與實踐
「教育是什麼?」或許你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應該都能概括為「陪伴與引導他人從不知到知的過程」。至於學什麼、為何學、怎麼學,微觀來看,可以是一位學生對未來生涯的想像、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一名教師的理念與抱負;宏觀而言,可以是一個社會如何看待過去的問題、現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展望,甚至是國家乃至於世界基於對下個世代的期許,所做的預備和實踐。總的來說,不論是個體還是世界的層次,教育的核心都關乎「希望人成為的樣子」。
如果要用一本書的時間來思考臺灣教育,我們選擇幾乎人人都擁有,也恰好落在教育理想與現實交會點上的「教科書」作為切入點。它既是制度的產物,在許多價值的折衝與妥協中被設計、被使用;又是被挑選過的知識、被編排過的價值觀。自課綱的精神到考試的題型,從國家對未來人才的想像、出版社的市場考量到教師教學的實用性,教科書從來就不只是一張單純的知識清單,而是一張多重拉扯後產出的「教學導航」地圖。
《教科用書審定辦法》第三條明定:「教科用書之內容、體例及編輯方式,應依據各該教育階段課程綱要,並符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需求。」課綱不僅是教育理念的宣示,更是教科書編寫、審定與教學實施的具體依據。雖然在前段討論中,我們看見臺灣課綱的內文,對教育有著非常積極的願景,然而,從理念到實踐的轉化過程中,也必然存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2022 年,「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International Civic and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的結果,指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那就是:臺灣學生在公民知識的認知測驗中高居國際第一,展現超群的資訊理解與知識量。然而,同一份調查也提到,在優越的知識表現背後,學生的實際公共參與行為卻表現平平,甚至
在某些社會參與面向更低於國際平均水準。這種「會考不會做」的反差,直指臺灣公民教育的盲點,也是我們撰寫本書的起點。
「撕」開教科書:批判性反思的方法論
從思到撕,並非意謂暴力地破壞教科書那幾張紙,而是思想的抽絲剝繭,撕開書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安排邏輯與結構,以看見那些「原來可以不一樣」、「或許可以更好」的機會。本書以「撕」作為方法論,一方面呼應「思」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如同揭開精心包裝的禮物,看見教科書行文間表面論述下的種種可能與局限。
我們將透過四個面向的分析——「想」、「問」、「畫」及「說」——來檢視公民教科書如何建構公民素養:
・ 想:教科書如何組織知識框架,建構對公民身分的想像?
・ 問:教科書設計何種問題來引導學生,將如何促進學生思考?
・ 畫:教科書如何安排視覺元素,用以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
・ 說:教科書如何敘述各種議題與知識,背後欲彰顯或隱藏了什麼?
聚焦未來公民素養
本書選擇以「未來公民必備的素養」作為觀察與分析的核心。這並非任意設定,而是回到教科書本身的制度性角色加以推導。畢竟,課綱所描繪的,不只是學科知識的結構安排,更蘊含了國家對未來公民的核心想像——該學什麼?怎麼學?要成為怎樣的人?
從如何看待自己,到如何看待社群、看待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我們希望「撕」開這些議題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方式,不是為了否定,而是期待透過批判性的觀察與反思,發掘臺灣現行公民教育繼續精進的可能性。當108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我們的教科書是否真能幫助學生發展出這些素養?當OECD 將「個人與集體福祉」視為教育目標,超越表面的學業表現或經濟效益,我們的教材是否足以培養出能夠也願意追求共同福祉的未來公民?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教科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教育願景的書。我們期待透過這場對話,邀請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的讀者一起思考:我們想培養什麼樣的未來公民?又該如何透過教育,讓這樣的願景成為可能?
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一起「撕」開人手都有的教科書,發現那些被說與未被說的故事,重新思考公民教育的意義與可能。
										「教育是什麼?」或許你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應該都能概括為「陪伴與引導他人從不知到知的過程」。至於學什麼、為何學、怎麼學,微觀來看,可以是一位學生對未來生涯的想像、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期待、一名教師的理念與抱負;宏觀而言,可以是一個社會如何看待過去的問題、現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展望,甚至是國家乃至於世界基於對下個世代的期許,所做的預備和實踐。總的來說,不論是個體還是世界的層次,教育的核心都關乎「希望人成為的樣子」。
如果要用一本書的時間來思考臺灣教育,我們選擇幾乎人人都擁有,也恰好落在教育理想與現實交會點上的「教科書」作為切入點。它既是制度的產物,在許多價值的折衝與妥協中被設計、被使用;又是被挑選過的知識、被編排過的價值觀。自課綱的精神到考試的題型,從國家對未來人才的想像、出版社的市場考量到教師教學的實用性,教科書從來就不只是一張單純的知識清單,而是一張多重拉扯後產出的「教學導航」地圖。
《教科用書審定辦法》第三條明定:「教科用書之內容、體例及編輯方式,應依據各該教育階段課程綱要,並符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需求。」課綱不僅是教育理念的宣示,更是教科書編寫、審定與教學實施的具體依據。雖然在前段討論中,我們看見臺灣課綱的內文,對教育有著非常積極的願景,然而,從理念到實踐的轉化過程中,也必然存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2022 年,「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International Civic and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的結果,指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那就是:臺灣學生在公民知識的認知測驗中高居國際第一,展現超群的資訊理解與知識量。然而,同一份調查也提到,在優越的知識表現背後,學生的實際公共參與行為卻表現平平,甚至
在某些社會參與面向更低於國際平均水準。這種「會考不會做」的反差,直指臺灣公民教育的盲點,也是我們撰寫本書的起點。
「撕」開教科書:批判性反思的方法論
從思到撕,並非意謂暴力地破壞教科書那幾張紙,而是思想的抽絲剝繭,撕開書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安排邏輯與結構,以看見那些「原來可以不一樣」、「或許可以更好」的機會。本書以「撕」作為方法論,一方面呼應「思」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如同揭開精心包裝的禮物,看見教科書行文間表面論述下的種種可能與局限。
我們將透過四個面向的分析——「想」、「問」、「畫」及「說」——來檢視公民教科書如何建構公民素養:
・ 想:教科書如何組織知識框架,建構對公民身分的想像?
・ 問:教科書設計何種問題來引導學生,將如何促進學生思考?
・ 畫:教科書如何安排視覺元素,用以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
・ 說:教科書如何敘述各種議題與知識,背後欲彰顯或隱藏了什麼?
聚焦未來公民素養
本書選擇以「未來公民必備的素養」作為觀察與分析的核心。這並非任意設定,而是回到教科書本身的制度性角色加以推導。畢竟,課綱所描繪的,不只是學科知識的結構安排,更蘊含了國家對未來公民的核心想像——該學什麼?怎麼學?要成為怎樣的人?
從如何看待自己,到如何看待社群、看待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我們希望「撕」開這些議題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方式,不是為了否定,而是期待透過批判性的觀察與反思,發掘臺灣現行公民教育繼續精進的可能性。當108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我們的教科書是否真能幫助學生發展出這些素養?當OECD 將「個人與集體福祉」視為教育目標,超越表面的學業表現或經濟效益,我們的教材是否足以培養出能夠也願意追求共同福祉的未來公民?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教科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教育願景的書。我們期待透過這場對話,邀請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的讀者一起思考:我們想培養什麼樣的未來公民?又該如何透過教育,讓這樣的願景成為可能?
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一起「撕」開人手都有的教科書,發現那些被說與未被說的故事,重新思考公民教育的意義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