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1 脈絡下的知識

我們覺得,就算一切科學問題都得到了解答,生命的問題卻依然完全沒有觸及。-(Wittgenstein, 1922, 6.52)

「方法」意謂以某種深思熟慮過的方式來接觸世界,從而更加瞭解這個世界。如果要判斷方法的問題,最好能夠認識一下「我們自己」和「我們試圖理解的對象」之間的關係。不過,許多與方法有關的論點,卻在這個基本的層次上出了錯,因為這些論點都未能把知識置於脈絡下考量。

社會科學和社會中的日常知識有何關聯?和自然科學又有何關聯?是否只是將日常知識神秘化並加以複製?是否應該模仿自然科學?有些人批評社會科學的研究發現乏善可陳,又說社會科學和實務缺乏關聯,他們認為這是因為社會科學沒有採用自然科學中那些「已經得到證實」的方法。有些人則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發現之所以乏善可陳,恰恰是因為使用了自然科學的方法。爭論也包括社會科學應該對實踐/實作(practice)採取「超然無私」(disinterested)的立場,還是應該積極投入社會發展的過程。有些人認為,社會科學是一種以社會為對象的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 of society),可以透過社會工程學(social engineering)來加以應用。有些人則認為,社會科學的角色比較接近治療師(therapist),而非工程師,社會科學的目標應該是進一步深化自我認識。還有些人認為,社會科學的任務是對社會提出批判。

本章將以抽象的方式來檢視知識(特別是社會科學知識)的發展脈絡,並檢視知識與實作/實踐的關係,以及知識與知識對象的關係。我希望這可以成為本章及後續章節中討論上述問題的基礎。這裡提出的某些問題,即使從哲學討論的角度來看,都可能有過於廣泛之嫌,且乍看之下其中某些答案可能顯而易見。但是若我們忽略這些論點或將之視為理所當然,可能就無法注意到,這些論點如何挑戰了社會科學實作背後的某些預設。的確,這些論點的重要性超越了學術界,並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因為這些論點告訴我們,社會在某些方面不斷有系統地自我誤解。

社會科學方法論和社會科學哲學的文獻中,有一項非常突出的特徵是嚴重忽略了實踐/實作,也忽略了知識如何與科學家和一般民眾的所作所為(do)產生聯繫。如果我們像這類文獻常見的做法一樣,把實踐/實作化約為知識,把知識化約為科學,又把科學化約為觀察和沉思,那麼我們難以評估社會/自然科學與它們的研究對象的關係,也就不足為奇。若要徹底理解知識的實踐/實作脈絡所具有的意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希望至少踏上了這條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