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學會運用統計學的力量,解開「世界的祕密」
──理解支配我們生活的遊戲規則
(部分節錄)
世界是靠「骰子的點數」來決定的?
想像一下:你的眼前有一顆骰子,你骰子擲到1點的話,可以得到1萬圓,但擲到6點的話,則會反過來損失1萬圓,若擲到2至5點的話,就再擲一遍。
我認為經營事業就像這個擲骰子的遊戲一樣。
成功與失敗都有一定的機率會發生,非要到等實際執行之後才會知道結果。有時堅持下去會成功,有時堅持下去則會失敗。只是如果一再重複這個過程的話,最終將會按照機率去發展。
如果想要贏得這場遊戲,該怎麼做才好?
訓練出能夠經常擲出1點的能力嗎?那也是一個辦法。聽說賭場的荷官能夠透過訓練,慢慢學會如何擲出特定的數字。
不過還有一個方法比那簡單多了,那就是「改變遊戲規則」。
例如,把規則變成擲出數字2與3,而不是只有擲出數字1時,也能夠得到1萬圓。如此一來,贏得遊戲的機率就會一口氣提高許多。
當然,失敗的機率並不會變成零,但知道規則的話,不僅可以為失敗做準備,也可以經由「試錯」,更進一步提高機率。
經營事業也一樣,成功與失敗都是基於一定的機率來決定,結果要等到實際去做才知道,但你可以藉由各種行動來提高成功的機率。
經營事業就是一門可以像這樣用數字來掌握、用數字來計算的科學。
不,應該不只是經營事業而已,即使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由「數字」構成的,也絕非言過其實。
能不能進入自己想要的學校或公司、能不能負責有成長空間的工作、能不能遇到理想的伴侶、能不能在偶然踏進的餐廳裡吃到合自己口味的餐點……真要說來,這些也全都是機率的世界。
不是要學習統計學,而是要「運用統計學」
以統計學為主題的書籍,大部分都著重在如何處理數據,還有為此要進行什麼樣的計算。畢竟統計學就是「處理數據的技術」,所以這也無可厚非。
其中還常出現文科人沒聽過的用語,例如變異數、標準差、信賴水準、卡方檢定、t檢定等等,許多人可能光是看到這些就頭痛了吧。
藉由使用這些專門技術,舉例來說,就有可能根據店面的營收數據,提出這樣的詳細分析:「這個數據的變異數只有這樣,標準差是○○,信賴水準是△△……」
不過,能夠進一步論及「那該如何運用那個數字比較好」的書籍,絕對不多。
反觀本書所設定的目標,則是「有用的」統計學知識。
書中盡量避免採用複雜的數字或算式,而是專注於「用統計學的思維來想,會是這樣,所以可以如何派上用場」。
在基本知識方面,只要懂得四則運算,亦即「加、減、乘、除」就夠了。
統計學可以做到的事:(1)了解數字的意義
那麼,閱讀本書究竟可以做到哪些事呢?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能夠了解數字的意義」並融會貫通。
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否讓更多人了解到數字的意義了呢?
每天持續公布的確診人數、不斷攀升的統計圖表、疫苗接種率的變化……看到那些資料,即使知道「喔,昨天的確診人數是○○人啊」,也不曉得那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
與此同時,(據稱)使用各種數據的可疑資訊甚囂塵上。「打疫苗會讓身體產生磁力……」、「吃○○的話就不會感染新冠肺炎……」等奇談妙論也漫天飛舞。
究竟該相信什麼才好?未來又會如何發展?恐怕有許多人都為此感到焦慮。
若能具備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就能夠理解那些「數字的意義」並融會貫通。如此一來,至少能夠緩和焦慮,而且在碰到明顯可疑的數字時,也能夠意識到「不太對勁」。
所謂「數字能力強的人」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擅長將數字融會貫通」。每當碰到不理解的數字,習慣自動自發地去思考,如何將那轉換成可以具體想像的數字。
例如在看到「確診人數突破100 萬人」的數字時,能夠舉一反三地聯想到:「確診人數超過100 萬人的話,大約是日本人口的1/100。我們公司的員工是500人,目前為止確診者只有1人,所以我們的對策應該是相對較成功的。」
如果你在人資部或總務部任職的話,應該一方面會對那個數字感到安心,一方面也會思考「萬一疫情擴散的速度變快的話,必須強化我們的對策才行」等等。
沒錯,正因為了解數字的意義,才能夠採取「下一步行動」。
統計學可以做到的事:(2)預測未來
正如文章一開始提及的,經營事業就像擲骰子的遊戲一樣。
如果是擲出1點能得到1萬圓、擲出6點會損失1萬圓的遊戲,贏的機率約為17%,輸的機率也約為17%。
像這樣解讀遊戲規則並預測未來,也是統計學的強項。
例如使用統計分析來預測便當的銷售量。根據過去的資料來預測可以賣多少便當,像是一月的星期六、陰天的日子、最高氣溫10度時……類似這樣的計算,只要資料收集得夠齊全,應該能夠導出準確度相當高的數字。
而目前統計分析走在最尖端的,就是EC(電子商務)的世界。不只是哪個商品在什麼時候賣出多少量而已,就連哪種屬性的人看了哪裡的網站點進來、瀏覽哪個頁面多長的時間才下單購買,這些行動紀錄全部都會留下痕跡,這就是EC的特徵。正因如此,才能夠預測「哪個部分如何改變會得到什麼結果」。
近來大受討論的流行語,就是「SDGs」(永續發展目標)。所有領域都開始講求對環境的考量,那些大量出貨、大量廢棄的商業模式已不再見容於這個社會。正因如此,也才形成了對於需求預測講求高準確度的背景。
統計學可以做到的事:(3)因應AI時代
我自己的感覺是,日本人至今對數字的敏感度依然很低。
但即使是這樣的日本社會,似乎也在一點一滴地改變當中。而在所有的理由當中,最大的莫過於IT與AI的發展。
拜現今便利的網路環境之賜,人們可以獲取龐大的數據。數據愈多,數字愈能發揮力量。
近年來,各大統計學會的發展方興未艾,想必與更多唾手可得的數據不無關連。隨著數據愈來愈多,社會將愈接近統計學的結果。
各位知道中國有一種名為「芝麻信用」的信用評分機制嗎?
AI會分析每個人在營運該系統的阿里巴巴集團網站上的消費紀錄,或使用「支付寶」這種電子支付服務的數據,並將每個人的信用度化為分數。而且不僅是支付紀錄而已,連那個人的社會地位、購物傾向、交友關係等都會經過數據分析,再給每一個人打分數。評分高代表信用度高,因此會被判斷為可以高額借貸的對象;反之,若評分低的話,就比較難借到錢。此外,評分高還有其他好處,像是可以獲得各式各樣的優惠等等。
不過,如今這個數值也開始被使用在信用以外的世界。舉例而言,評分低的話,對於求職會造成阻礙,尋找結婚對象也會比較辛苦⋯⋯因此,中國人為了提高這個分數,紛紛卯足全力。哎呀,這還真是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如今這種信用評分也登陸日本了,但似乎尚未普及開來。不過就像電子支付在中國遍地開花,如今在日本也變得很普遍一樣,或許日本總有一天也會邁入被這套信用評分機制所掌控的時代。
莫非我們已經被AI玩弄於股掌之間?
即使不是這樣,我們也已經被AI玩弄於股掌之間。例如在亞馬遜上購物時會出現的「推薦商品」,應該有很多人曾經一不小心就買下原本沒打算買的東西吧?這就是AI分析了你的購物紀錄,再顯示出擁有相同嗜好者經常購買的商品給你看。
或者像是YouTube影片,看完一個影片後,再繼續觀看下一個推薦的影片,然後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相信也有很多這樣的人。這也是因為AI分析了你的嗜好,並且陸續推薦你所偏好的影片的緣故。
更厲害的是TikTok。雖說推薦的機制基本上大同小異,但TikTok的AI會不時地放入與使用者的嗜好完全無關的推薦項目。比方說,當你在看跳舞的影片時,突然出現呼嚕嚕吃拉麵的影片。
持續觀看同樣的東西總是會膩,但像這樣隨機被推薦毫無關聯的影片,使用者就會愈來愈沉迷其中。
關於推薦引擎常見的批評之一,就是「如果總是觀看相同類型的東西, 無法擴展一個人的視野」。對此,TikTok採用這樣的機制,來創造「不期而遇」的意外驚喜,老早就推翻了這樣的批評。
還記得國中學的「一次函數」嗎?
「這樣的AI想必會進行十分複雜的計算吧」,或許是許多人共同的心聲。
確實,計算很複雜沒錯,不過背後的原理絕不複雜。
在AI的世界裡,使用的是「多變量分析」(請見本書第5章)。而其基礎則是各位在國中就學過的「一次函數」。
各位可否還記得呢?舉例來說,就是:
y=5x
或是:
y=2x+5
……等等。
換句話說,就是「若給定一個變數的話,就會恰好對應到另一個變數」。所謂的「y=5x」,即「當x等於1時,y等於5」的意思。
舉例而言,假如有個法則是「氣溫每上升1度,自動販賣機的飲料就會多賣出5罐」的話,這就可以用「y=5x」的一次函數來表示。
話雖如此,這個世界並沒有這麼單純。星期、時間或廣告的曝光量等等,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到營收。
因此這個變數會一直增加。如此一來,由人工來計算會變成一個大工程,因此才要交由AI來替我們計算。
AI在做的就是這些事情。
怎麼樣?這樣一想的話,是不是就感覺親切許多了呢?
關鍵是先了解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IT、大數據、信用評分、AI、元宇宙……
當今的世界日新月異,新事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面對這一切,「因為我都不了解,所以就算了吧」,雙手一攤放棄理解是個人自由,但除非你是躲在深山裡過著隱居生活,否則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會受到影響。
既然如此,至少先了解一下支配我們的「遊戲規則」,不是比較好嗎?
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統計學。
沒錯,換句話說,統計學就是解開「世界祕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