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Wealth 3.0:托佛勒 財富革命

9特價45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推薦序〉財富之歷史性轉變——你還以為,能用貨幣計算的才是「財富」?

/許士軍

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主要在於擁有天賦的知覺、認知、思維和悟解能力,並且能將這些智力應用於周遭環境和生活,由此衍生出多彩多姿的意念和萬事萬物。本書所討論的「財富」以及「財富革命」,即代表人類對於財富這一觀念在二十一世紀所發生的重大歷史性轉變。

人類對於財富的觀念最初表現在擁有的實體資產上,例如牲畜、土地、房屋、珠寶或其他有價值之物件等等;但隨著貨幣經濟之發展,此時又加入形形色色的有價證券、藝術作品以及無形服務等。當所有這些東西都被轉變為貨幣單位,人們逐漸地將財富等同於可貨幣化之事物或活動,不知不覺間便將未進入貨幣經濟之內者排除在財富以外。

在這種情況下,本書作者向讀者提出一個十分根本的問題:難道在貨幣經濟之外的事物都不具「財富」的意義和價值嗎?根據作者的看法,「凡是能滿足欲望的任何東西都叫財富」,顯然不能因為不在貨幣經濟之內就不算財富。

如書中舉例,這類事物包括家庭主婦或社會志工從事的無償工作,它們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對於一個社會的幸福具有無比重大的價值,無疑代表一種極其可觀的「隱藏性」經濟和財富。尤其這一部分的財富一般和社會、文化、政治、宗教等都有極密切關係,誠如作者引用貝克(Gary Becker)在一九六五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所說:無償工作對經濟福祉的重要性超過有償工作。因此,怎麼能將它們排除在財富系統之外呢?

本書特別關注的,乃是在目前市場經濟中有許多這類無償工作是由消費者擔負,譬如消費者為了尋求醫療服務、進行銀行交易、買賣股票或者上亞馬遜網站購書,都做了許多屬於DIY性質的工作。沒有這些工作,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便不能達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目的。在這一情況下的消費者,事實上已參與了屬於某些「生產者」的工作,因此作者早在一九八○年出版的《第三波》一書中就將「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這兩個名詞合併,創造了「產消合一者」(prosumer)這一名詞。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銷售者愈來愈有將這類工作轉移給消費者擔任之趨勢。依托佛勒的深入觀察,這一趨勢已呈現爆炸性成長;在他看來,當今社會如果沒有消費者從事這種「產消合一」活動,「貨幣經濟連十分鐘都無法存續。」作者預言,這種「產消合一」浪潮將大幅改變人們的工作、玩樂、生活與思想,構成一種形塑未來經濟的重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一部分的活動將會供應貨幣經濟所需要的養分,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同時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威脅世界上現有某些產業的生存,對現有貨幣經濟體系形成挑戰,這就是本書所稱的「財富革命」。

其實,這一趨勢也出現在其他重要學者的著作中,其中尤以密西根大學的普哈拉教授(C. K. Prahalad)在二○○四年出版之《消費者王朝》(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所觀察到的,和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普氏同樣認為,在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界線勢必將逐漸消失,改變了顧客與企業間的關係。在這方面,普氏站在企業立場,建議企業必須謀求和消費者共創價值。換言之,企業應設法將消費者所扮演的價值創造角色,納入財富創造體系之內,如此才能強化本身的競爭地位。

另外,在沃馬克(James Womack)和瓊斯(Daniel Jones)最近出版的《精實服務》(Lean Solutions)一書中,兩位作者也注意到在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的各種難題。對消費者而言,他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靠自己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因此他們建議,企業應當擴展其服務功能,為消費者提供真正的「完整解決方案」。他們將早在一九九○年提出的「精實」觀念,自生產活動擴大應用到這一範疇,稱之為「精實消費」(lean consumption)。

對於這種財富觀念的革命性改變,依本書分析,有其深層原因。作者將它們歸納為「時間的重置」、「空間的延伸」和「知識的力量」這三項深層元素,在書中給予極大篇幅來剖析,這也是本書的重大貢獻所在。

令作者感慨的是,對於如此重大的改變,人們居然遲遲未能重視;表現在現今教育、司法和政治體系以及國際性治理機構中的制度,仍然建立在舊有的財富觀念上。譬如說,目前對於財富的衡量仍局限在貨幣經濟交易中能夠衡量的部分,顯然就是建立在財富觀念的錯誤假定上。

多年來,本書作者以其未來學領域的看法和精闢見解建立起崇高地位。經過十二年漫長時間的醞釀,再度發表這一著作,可見其中所提出的觀念經過了深思熟慮,而且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因此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領悟。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講座教授暨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推薦序〉忠實的知識工作者

/趙義隆

在一九九九年至二○○○年之間,許多「未來學家」出了不少著作,回顧二十世紀、展望二十一世紀即將展開的新趨勢和新典範(paradigm);在這些未來學家之中,最令人企盼的就是艾文.托佛勒。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每隔十年整,他就推出一本影響深遠的巨作:一九七○年《未來的衝擊》,一九八○年《第三波》,一九九○年《大未來》。依照這樣的時程,二○○○年也預期他有一本巨作問世,可是當時並沒有看到他的新著。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部分原因是他和夫人照顧多年的獨生女因病去世,部分原因則是他觀察到那段時期的不連續性,例如網路公司和公司治理的問題,因此還有更深層的趨動力(underlying drivers)左右著未來世界以及財富計算的方式。於是,再加上五年多的深思、蒐證、推論與闡釋,托佛勒的新著《Wealth 3.0》才在二○○六年推出。那麼,他們發現的深層趨動力是哪些?財富計算的方式又有什麼改變呢?

這本巨作雖然孕育十多年,中文版有二十多萬字,我們閱讀起來仍可以見樹又見林,不會迷路走失。因為,托佛勒夫婦的長處在於能夠:第一,標舉大旗;第二,提綱挈領;第三,鋪陳豐富。那麼,他們如何運用這些長處來回答以下問題:財富計算的改變為何(What)?哪些深層趨動力促成這些改變(How)?未來世界又會如何(What's next)?

第一個特色是標舉大旗──財富的革命。財富不再是由第一波的農業、第二波的工業而來,而是由第三波的知識為重心,雖然是由「貨幣」來衡量,但是「非貨幣」的財富才是未來經濟系統的主力。「貨幣」與「非貨幣」的相互關係,透過「工作」與「分工」的時間、空間和知識的三維解剖,顯示出財富的消長──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其中「非貨幣」的角色愈來愈重了。

第二個特色是提綱挈領。本書主題為財富的革命性變化,作者用第一到第五部來探究──財富革命之序幕、深層元素、時間、空間與知識;這些革命性變化的深層驅動力則放在第六部「產消合一潮」,探討同時兼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產消合一者」與其現象;以及第七部「墮落的時代」──國家內的諸多機構無法同步改革,例如企業、公民社會、家庭、工會、政府部門、學校、政治制度等,因步調不一形成了「非同步化」,而作者用一正(產消合一)一反(非同步化)來描繪兩股趨動力。第八、九、十部則在於指出「貨幣+非貨幣」的財富系統,對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抗貧窮以及世界新局的衝擊。

第三個特色是鋪陳豐富。本書是集作者夫婦一生知識與智慧的大成,信手拈來的實例跨越古今「美」外,對於他們獨見自創的名詞更是不遺餘力地說明。以「產消合一」為例,從照顧生病的家人、DIY各種變化型、網路訂票、部落格等,林林總總用八個單元的篇幅娓娓道來,更能讓讀者體認到:「是啊!財富的衡量應該要把『貨幣』加上『非貨幣』才對啊!」

托佛勒夫婦是從大世界、大歷史、大現在、大未來來剖析我們所處的環境。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相互激盪的結晶,艾文擅長整理、分析、前後貫穿,加上夫人海蒂嫻熟於影像、音樂、製片作業,宛如人類的左腦跟右腦,相互扶持,彼此平衡。十年出一本書的艾文在二○○七年時將近八十歲,我們可以許一個願:「十年後,賢伉儷還要出版一本未來學的巨作!」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

〈導讀〉一窺財富系統的巨變與未來社會

/陳建甫

托佛勒又出新書了!這本新書是由艾文‧托佛勒與海蒂‧托佛勒夫婦在二○○六年出版的《Wealth 3.0》。本書於二○○六年四月在美國發行,半年餘中文版便問世。相較於托佛勒於一九八四年再版的《未來的衝擊》與《第三波》,一直要等到一九九四年這兩本書才有機會跟國內讀者見面。從翻譯的效率來看,這展現出全球化下的快速、精準與活力。當然,這也反映出在中國崛起後,整個華人社會的大眾雖渴望追求未來可能致富的機會,但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可能風險卻存在許多不安與憂慮。

托佛勒的確是一個行銷「未來學」的高手。他雖然扭轉世人將未來學歸類在占卜、星象學或趨勢分析的刻板印象,也積極讓未來學跳脫學術象牙塔,賦與更高的市場競爭力與應用價值,但是在本書中,他卻深深挑動著大眾亟欲偷窺未來的好奇心與渴望致富的欲望。

像一位洩漏天機的預言家般,托佛勒告訴目前身處資訊社會的人們,未來究竟要朝哪個方向發展?是否會如過去農業、工業、資訊社會裡,由某一種科技來支配這種社會變革的動力,而這股力量究竟是人工智慧、奈米科技、生化科技?還是如他們書中所影射的「未來將朝向知識經濟的社會邁進」?

如果你只是想從《Wealth 3.0》這本書獲得致富的祕訣,那麼你可能會稍微有一點失望。因為,托佛勒所指的財富是結合貨幣經濟與非貨幣經濟的財富系統,並非個人的財富。在檢視這個財富系統時,我們必須考慮社會、文化、宗教、政治等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係與影響。

就跟托佛勒過去的書一樣,《Wealth 3.0》整理許多相關的研究與資料,來佐證財富系統是如何發生在你我周遭。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托佛勒的書,一定會對書中的觀察、經濟數據與各種商業典故感到興趣。當然,如果你已經讀過托佛勒或其他類似的文章,那麼我誠摯地建議你,可以先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單元,跳躍式地加以閱讀。因為,一下子要閱讀四百多頁的文章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雖然《Wealth 3.0》涵蓋了十大篇章,但是可以再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何謂財富革命(第一部「財富革命的序幕」、第二部「財富的深層元素」)、時空的分析取向(第三部「時間的重置」、第四部「空間的延伸」)、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第五部「知識的力量」、第六部「產消合一潮」),以及財富系統所面臨的問題(第七部「墮落的時代」、第八部「資本主義的未來」、第九部「對抗貧窮」、第十部「世局新版圖」)。

本書提供相當多生動與有趣的個案,例如在第五單元(速度的衝突)中,托佛勒指出九個社會機構如何面對快速的社會變遷,讓讀者了解當前社會的時空變化。像是以時速一百哩向前衝的企業、緊追在後的公民社會組織(九十哩)、家庭(六十哩)、工會(三十哩),還有一群不肯移動的大象,包括:政府官僚與管理單位(二十五哩)、學校(十哩)、跨國國際組織(五哩)等,以及幾乎靜止不動的富裕國家政治結構(三哩)與似乎未曾改變的法律(一哩)。從上述的比喻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時速十哩的教育系統所教出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時速百哩的企業競爭,以及社會機構被那幾乎不曾改變的法律所牽制的荒謬與影響。

在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裡,托佛勒點出知識是促成財富系統變革的不可或缺力量。目前資訊社會強調收集數據、資訊,或強調比別人更早接觸到有用訊息的做法,在未來社會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各種數據需要整理、驗證,才能成為有用的資訊,但是這樣的資訊是否能轉化為有用的知識?同樣地,知識是否可以被複製?或重複使用在不同時空中?(如果可以的話,那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智慧。)這些問題讓我們過去辛苦建立的「知識論」(epistemology)本質發生動搖,而大眾熟悉的知識管理或智慧財產、以類比方式所建構的資料庫或知識庫,真的是知識嗎?因此,托佛勒質疑「過時」的知識或所謂的「死知識」是否可以稱為「知識」(第十七單元(死知識的陷阱))。

很可惜,托佛勒並沒有進一步解釋這種新的或「活」的知識系統,或者未來社會可能會如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推動的「朝向知識社會」(Toward Knowledge Societies)來邁進。同時,他也沒有交代這個新的知識系統要如何影響其他社會系統,繼而創造出新的財富價值。托佛勒反而選擇另一個比較具市場性、也較容易被社會大眾接受的「產消合一潮」,來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趨力。

讀到這裡,如果還是無法引起你偷窺未來的好奇心,那麼就先暫時閉上眼睛,與托佛勒一起來思考,當前社會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

在第七部「墮落的時代」裡,托佛勒指出三十多項當前社會、文化、科技、組織、機構、意識形態、價值、文明的問題。他希望從時間、空間與知識面向,來探討這個新興知識財富系統與社會文明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出當前財富革命社會無法迴避的三項問題,包括:資本主義是否還能存在?是否能夠消滅貧窮?以及是否會改變全球的權力版圖?

知識一向是創造財富的重要元素,但是在過去的農業、工業、資訊社會或者財富系統裡,知識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資料、資訊與知識已經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極大衝擊,尤其在愈來愈盛行的非貨幣經濟或無償產消合一體系下,讓過去資本社會所強調的實體、稀有性、具衝突或競爭的元素受到質疑。儘管托佛勒仍持續過去的神祕色彩,沒有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社會是否還會繼續存在,但是在知識與財富系統的革命中,無疑宣告資本主義將提早走入歷史。

最近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成果,讓原本對未來抱持悲觀看法的未來學家開始預見貧窮問題終將獲得解決。托佛勒推崇中國的「雙軌」經濟發展策略,一方面銷售廉價的工業勞力,另一方面建立知識經濟,而這套雙軌策略讓中國二‧七億人口擺脫貧窮的困境(《經濟學人》報導)。有別於過去第二波強調機械化、農企業的資本密集科技方式,知識經濟產生的新科技讓真正的土地勞動者(非農企業)所得增加(不只是降低成本而已),進而拉近貧富間差距。但是,托佛勒認為消滅貧窮最根本的關鍵在於知識的轉變,農民要跳脫傳統、封閉與﹁未來是複製過去﹂的舊思維,以及農村須仰賴政府與社會的持續動員,推動新的鄉村教育運動(這不是複製過去的發展經驗,而是反過來,透過年輕子女的學習來教育父母),如此才能跳脫這些非科技的障礙,才有機會從根本去消滅貧窮。這項觀念與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銀行提供鄉村貧農小額信貸的做法非常相近。

新舊知識、社會、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的衝突,反映出全球財富系統正以非常快的速度流動。透過中國、日本、歐洲、美國、其他國家以及非國家體系(所謂「看不見的棋局」,包括:跨國企業、NGO、宗教、能源等),托佛勒勾勒出全球權力版塊的不同情節。例如在「三個中國」小節裡,托佛勒指出由於積極推動知識經濟產業,讓中國除了快速發展的沿海都市與持續貧困的內陸農村之外,在這種兩極化經濟發展間有了另一種新方向(第四十四單元(中國的下一個驚奇?))。

此外,托佛勒更從共黨中央權力式微以及內部新、舊階級的矛盾惡化裡,預見未來中國可能會出現一位宗教狂熱、深具群眾魅力、獲得農工階級擁戴的「毛澤東二世」,來對抗共黨中央,甚至有可能導致中國四分五裂。

這種最不可能發生、也最不希望得到的結果,卻是足以改變歷史的因素,在未來學中,這稱為「外卡」(wildcard)。托佛勒承認這種事發生的機會非常、非常、非常小(我替他再次強調,這機率非常低),但是有誰能料想到亞洲金融風暴、SARS、兩架客機衝撞世貿大樓與卡崔娜颶風,會對全球金融秩序、全球醫療與防疫體系、國際政治與東西文明衝突,以及美國聯邦政府的應變能力,產生如此嚴重衝擊。

托佛勒對毛二世的預言需要許多巧合才有可能出現。因為在現今的中國,與過去太平天國時期的清朝政府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至於洪秀全假借宗教信仰所建立的太平天國,與毛二世可能建立的新興宗教國家也有差異。最關鍵的是,在托佛勒觀察與預測的同時,中國政府早已在「十五」計畫中關切貧富階級對立的矛盾,並在「十一五」計畫中以實際的宏觀調控國家發展政策,來減緩沿海與內陸發展的衝突。這個道理就像是馬克斯在工業革命後,雖然看到勞工與資本家階級衝突的本質,但是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當代社會裡,卻始終無法看到「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與專政。

托佛勒對中國出現毛二世的預言,極有可能讓《Wealth 3.0》這本書被中國政府封殺A,或換來一直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外資法人大肆撻伐。但是,托佛勒能直言提出未來學家最不願意看到的未來情節,這種勇氣真是令人敬佩。不過,這樣具爭論性的情節預測,也有可能反過來成為本書的最大賣點。

關切財富系統如何變革、體認資訊社會的無奈、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以及企圖尋求第四波社會的人,會對書中的各項數據、故事、典故與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節深深著迷,並可能會針對這些線索去勾勒出未來社會的情節。當然,對於這些似曾相似的描述(因為你我便身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對於厭惡缺乏證據、誇大預言的人,或對於亟需尋求一種理論證據的人,本書可說是未來學家的另一本「剪貼簿」(scrapbook),因為書中出現太多專有名詞、各種線索、不同片斷、各類故事,但缺乏一種合理的解釋與說法(《華盛頓郵報》書評)。

先不管別人怎麼說這本書,在你贊成或反對托佛勒的觀點之前,誠摯地邀請你一起進入《Wealth 3.0》的世界。

(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編者按】

A:中國大陸中信出版社發行本書簡體版《財富的革命》,其中第四十四單元(中國的下一個奇蹟)若干內容已遭刪除,包括政治、宗教與民間抗議等爭議性內容,此消息並由《華盛頓郵報》披露。

〈導讀〉返還「財富」的本質——淨化人心迎向新紀元

/吳惠林

再認識第三波知識經濟

乍看書中所用的名詞,無論是「知識經濟」、「新經濟」或是「第三波」,一點都不稀奇,因其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已是司空見慣,迄二十一世紀仍方興未艾,尤其「知識經濟」可說已是陳腔濫調。那麼,托佛勒有啥新論點?

托佛勒夫婦倆經由歷史演化角度講故事,時間焦點放在激烈變動、重大事件此起彼落、五花八門的二十一世紀來臨前後的十二年。關於這些天災人禍的觀察和解讀,可說汗牛充棟,而知識經濟和新經濟、甚至和服務業興起的連結,全球刻正熱鬧繽紛,舉凡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各國的新貴,以及創新重獲重視,加上電腦、網際網路的日新月異,激烈的變革就是特徵。

順手拿起二○○一年初出版的《知識經濟大趨勢》(Living on Thin Air),原英文書名就很傳神地點出人類在此環境下的處境。而全球知名歌手「強叔」(Elton John)在英國黛安娜王妃喪禮中獻唱的(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也很貼切地傳達出生命的脆弱性。

黛安娜在人世間的短暫歲月,用「麻雀變鳳凰」來形容應頗適當,而其隕落所引發全球人士的震驚、哀傷,以及快速地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簡直就是「來得急,去得快」。這種「黛安娜現象」是稀有的個案,或者已逐漸成為通例呢?在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快速變化,大起大落」之現象愈來愈普遍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

對於「知識經濟」這個名詞,我們不只耳熟能詳,簡直已是時刻縈繞耳際啦!不過,這個如此耳熟的詞,其真意是否已傳達清楚了?恐怕未必。儘管有關著作滿坑滿谷,我們的政府也大力推動,但仍然混沌未明。縱然如此,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大致可被接受。

經查字典,「知識」意指知道事事物物的道理。一旦降生為人,一生中不是都在做這樣的事?而「知識就是力量」也早就是通俗道理,追尋知識自然是任何人都會念茲在茲的。那麼,為何在二十世紀末突然又掀起「知識熱」呢?

報酬遞減依然成立

話得再說從頭。美國在二十世紀末的「新經濟」時,明顯地表現在「財富」的增長,過去雖然一直也都在尋求此種標的,但重視的因素都偏向於「有形資源」的量、質,以及有效率使用。其間固然也有「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而技術進步也是人類重視的關鍵因素,但技術進步的內涵卻在新經濟時有了重大變革。在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及日新月異下,「報酬遞減」似乎已被克服,「生產力」突飛猛進也似無止歇,「以知識為基礎」的概念於是被提了出來,而且也被普遍接受。我們也早就知道,最能代表美國新經濟的,就是名聞遐邇的加州矽谷。

不過,二十世紀末「科技泡沫」讓新經濟褪色,矽谷也蒙塵,為何托佛勒夫婦再讓「知識經濟」起死回生?原來他倆將「財富」由當今世俗通用的「有形物質」,擴大到「無形勞務」,由「貨幣經濟」擴展至「非貨幣經濟」,將全球通用的GDP重新詮釋。對於迄今主流的總體經濟學來說,托佛勒的質疑及擴展是正確的;但對我來說,以「奧國學派」崇尚「人的主觀價值」,就足以化解托佛勒的疑慮,也正可燭照出主流經濟學的重大缺失。而托佛勒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之否定,由非營利組織(NPO)成員視「為人服務以獲得滿足」,以及這些人員及組織還是得有「財源」,還是得有人「支付」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免費」的「成本」,就可得知並不正確。

其實,這只是基礎經濟學中「機會成本」的概念而已,但因主流經濟學局限在「有形物質」的解析,以及過於強調「量化」、「機械化」,致使「經濟學的本質」一點一滴地流失,終於被一般人認定為只從事有形物質之研究而已。由「機會成本」被人誤以為只在經濟學裡才談,並非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就可知道這種「誤解」有多深了。不過,主流經濟學既然強調機會成本,卻又以有形物質和量化、機械模式化來進行教學,便又將「個人主觀價值」的本質在無意中丟失了。

GDP的確極不完美

眾所周知,當前通用的GDP,並無法涵蓋全部的財富。總體經濟學開宗明義討論「國民所得統計指標的缺失」時就已強調了,只是當這個指標被各國政府爭相用來當成政策追逐標的時,無法明顯量化的那一面就被忽略了。托佛勒在本書中再將它拾回,可說功德無量。然而,托佛勒夫婦畢竟還沒有將「心靈層面」明白涵括進來,實在可惜。此外,托佛勒將「貨幣經濟」和「非貨幣經濟」明顯區分,對於「貨幣的角色」很可能搞迷糊了,或許正反映出當今世人對貨幣認知已背離其根本了。

「貨幣」本意是「交易媒介」,本身並無價值,是因應「交易行為」、節省「交易成本」而出現。所以,「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也是相同的。在當今的網路世界,雖無固定交易場所或「有形市場」,但在無形市場中還是有交易媒介作為「衡量單位」,否則會回到「以物易物」的世界。無論在哪個世界,所有物品的價值都反映「個人的主觀價值」;在所謂的貨幣經濟裡,就由貨幣來表示,沒有經由「市場交易」的行為和事物本就不應認為其無價值。如今之所以會讓一般人以為經由市場交易的行為和事物才有價值,乃是一種誤導。而現今各國政府還是普遍以追求「經濟成長率」為政策標的,又不將所有的無形勞務和不經市場交易的行為設算為貨幣價值,當然不是正確的觀念和做法,諸多社會問題(如家庭功能式微)也與這項錯誤密切相關。托佛勒夫婦非經濟科班出身,經由實際觀察後,卻也明確提出事證以凸顯這項錯誤。不過,我還是必須提醒,好的基礎經濟學其實對這些缺失都有強調,只是「教」和「學」在有意無意間予以忽視,且在重視「量化」的世界裡更是一直都被丟棄了。

廓清這些基本觀念以後,再回到托佛勒一書對「未來財富」的看法。他們夫婦倆經由對時間、空間和知識三大深層元素的剖析,加上他倆強調的「產消合一」概念,以樂觀的角度看待「未來財富的增長」。雖然對「墮落的時代」也以完整的一大篇章詳細剖析,但他們到頭來還是對人類抱持信心。

洗滌汙濁人心,迎向新紀元

托佛勒夫婦引用海倫‧凱勒的話:「從來沒有一個悲觀主義者曾發現星球的祕密,或航行到未被發現的土地,或為人類的心靈開啟新希望。」又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主導聯軍在諾曼第登陸、後來成為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的艾森豪名言:「悲觀主義者從來沒有贏過任何戰役。」他們以這些話來勉勵世人不要陷入悲觀之中。他們深信「第三波革命性財富」會成功,因其「愈來愈以知識為重心──從而讓經濟再度成為廣大系統裡的一部分,文化認同、宗教、道德等議題回到中心位置。」

這些議題與經濟交互影響,並非附屬於經濟之下,不是表面看起來的「第三波財富似乎就是科技財富」,而是牽涉到「文明的全方位改變」。他們樂觀地預測,「過程中或許會經歷股市變動或其他變化,但革命性財富仍將在世界各地持續如火如荼地展開」,而「明日的經濟與社會逐漸成形,我們每個人都已登上通往未來的特快車。」因此,托佛勒夫婦做下結論:「能夠參與這個時代的發展是很值得慶幸的。歡迎讀者一起攜手見證精彩的二十一世紀!」

這一番話的確振奮人心,而且不只是安慰的場面話,確實是抓到了重點,畢竟「文化、倫理、道德」這種「文明的全方位改變」才是關鍵。不少對「全球化」、「知識經濟」正確看待的專家學者,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出這個論點。問題是:如何讓人心回復?如何讓倫理道德確實深入人心?

在撰寫這篇導讀文的同時,台灣社會發生保全公司雇用退休警察擔任保全人員的「監守自盜」事件,凸顯出貪婪、欺瞞、道德淪喪、誠信蕩然的現實。

當然,危機就是轉機!加入托佛勒夫婦的樂觀行列,體認這種事件的發生正可驚醒迷茫的人們「轉個念」。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正走向天堂。」美好的一面就會來到,就讓我們每一個人從自我要求起,主動淨化自己心靈,循著「自助、人助、互助、天助」步驟,配合知識經濟的便利,讓二十一世紀真的精彩,真正光芒萬丈吧!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前言

每一本書從構思到付梓都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完成。就像胎兒在母親子宮裡會受到子宮外各種狀況影響,作者在構思過程中也會因外在事物而受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探討未來的書也無可避免地是一段歷史的產物。

本書截取的歷史是二十一世紀來臨前後的十二年,關心世事且稍具警覺心的人都會注意到那段時期的頭條新聞。一個神祕教派以殺人毒氣攻擊東京地鐵;複製羊桃莉誕生;柯林頓總統被彈劾;人類基因組被解開;引發驚慌的電腦千禧蟲最後證明是虛驚一場;愛滋、SARS等疾病蔓延;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戰爭;二○○四年有大海嘯;二○○五年有卡崔娜颶風。

經濟方面也是多事之秋――一九九七到九八年有亞洲金融危機;網路泡沫成形又破滅,股市回春;歐元誕生;油價飆漲;一連串企業醜聞;美國預算與貿易赤字節節攀高;還有最重要的,中國的崛起。

儘管這許多商業與經濟發展透過印刷品、網路、電視、手機不斷疲勞轟炸,卻有一個最重要的現象埋藏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瑣碎新聞而未被注意――亦即財富的歷史性轉變。本書的宗旨便是要填補此一空缺。

財富的創造不只源自農田、工廠、辦公室、機器,革命性財富也不只是與貨幣有關。

現在即使是最遲鈍的觀察家也發現,美國及許多國家正轉型為以勞心為主的「知識經濟」。但這項改變對個人、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卻未被充分體認。過去半個世紀只不過揭開了巨變的序幕。

知識對於財富的創造愈來愈重要,且即將跨越各種藩籬,大步邁向更高的層次,因為全球的知識正在不斷擴充、改變,而且愈來愈容易取得,各地區的人也都願意參與其中。無論貧窮或富有,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都將與革命性財富脫不了關係。

革命一詞現在已有些被濫用,不論是新的飲食或政治的動盪都可冠以革命一詞,原始的意義已經所剩無幾。本書採用的是廣義的解釋。相較於目前正在發生的財富革命,股市崩盤、政權移轉、新科技問世甚至戰爭或國家的分裂都不算革命。

本書探討的革命性改變類似工業革命,但範圍更廣:千萬種看似不相干的改變聯合起來形成新的經濟系統,伴隨而來的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所謂「現代性」(modernity)。

真正的革命性財富不只是量的改變,財富的創造、分配、流通、花費、儲蓄、投資等也都會有所不同。此外,財富的有形或無形程度也會出現變化――這部分下面會有詳細的討論。唯有當這些層次都出現改變,才能稱之為革命性財富。

事實上這些改變目前都已經發生了――範圍遍及全球,速度前所未有。

再談標題中另一個名詞:財富。雖然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生活在貨幣經濟裡,本書所指的財富不單指貨幣。我們同時也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未被探索的平行經濟裡。在這個經濟裡我們得以滿足許多重要的需求與欲望,卻沒有獲得任何酬勞。貨幣經濟與非貨幣經濟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本書所稱的「財富系統」。

當這兩種交互影響的經濟同時出現巨變時,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財富系統便被創造出來了。

要了解此財富系統的重要性,首先必須認清任何財富系統都不可能單獨存在。財富系統只是一個巨大系統的一部分(很重要的部分),其他部分(社會、文化、宗教、政治)彼此之間以及與大系統之間會不斷互相影響。全部加起來便構成與財富系統相容的文明或生活方式。

因此,我們在探討財富系統時絕不會忽略它與其他次級系統的關聯。所謂徹底改造財富就是要在這些領域與生活各層面促成改變,同時突顯既得利益者的抗拒心態。

革命性財富便是建立在這些核心觀念上,只要能掌握這些觀念,我們就能了解周遭互相衝撞的種種看似無意義的改變與衝突。

筆者雖不是經濟學家,但長期為文探討經濟與社會政策、發展策略與商業議題。我們曾在無數的大學演講,在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作證,與全球企業領袖會談,為多位總統與首相就工業社會過渡到高科技知識經濟的種種問題提供建言。

但經濟學比其他學科更需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本書的兩位作者在年輕時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包括在工廠衝床與生產線工作五年;製造過汽車、飛機引擎、燈泡、引擎等產品;曾爬過鑄鐵廠的管子,從事過鑿岩等勞力工作。因此我們是實際從底層認識製造業的,對於失業的滋味也有第一手的了解。

《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是我們第一本探討改變與未來的書,由於這本書在將近一百個國家出版,我們因而有機會與各行各業的人面對面接觸――包括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貧民窟的孩童;墨西哥、日本、印度、印尼的億萬富翁;加州監獄裡的女殺人犯;財政部長與央行總裁;諾貝爾獎得主……當然還有國王與王后。這些人各自代表不同的人格特質、宗教信仰、政治理念、不同程度的貪婪或社會關懷、濟世理想或憤世嫉俗。這些豐富的經驗讓我們得以從實際生活的角度了解經濟學的理論。

當然,沒有人能預知未來――更不可能確知某件事何時會發生。因此本書「將.……」的完整意思是「可能會」或「依我們的看法可能將會」,但為避免讓讀者覺得太枯燥而縮簡為一個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年頭任何資訊的壽命都很短,人們的移動性則愈來愈高。因此,當本書出版時,A公司的主管或B大學的教授可能已變成在C公司或C大學服務。此外,讀者要切記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任何解釋都有簡化的嫌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